世青節旅行遊記 – 第三站德國Dorfen

在第四天的大清早﹐我們離開泰澤住下一站﹐世青節的前奏文化交流活動。我們先坐巴士前住火車站﹐再轉乘四程火車﹐由法國前往德國Dorfen鎮。火車沿途的景色﹐由緣油油的葡萄園﹐變為金黃色的麥田﹐教堂的外觀﹐亦由簡單的尖塔﹐變色哥德式建築風格。唯一不變的就是沿途每隔數分鐘﹐就會看見圍繞著教堂興建的村莊。在經過整天的奔波行程後﹐我們終於在晚上八時到達目的地。很開心的在車站的月台上﹐看見來自溫哥華的其他團友來迎接我們﹐各自出發的十二人又再聚起在一起。在當地的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位少女﹐她和男朋友帶我們去市中心的咖啡店﹐大家一邊喝著咖啡﹐一邊交流在到德國之前旅行中趣事。談了好一會後時候也不早﹐她介紹約好前來接我們回家的寄住家庭﹐我們就男女分開二人一組﹐跟著寄住家庭各自回家睡覺。

德國的火車

這次的文化交流活動﹐由德國當地的教區接待我們﹐安排我們寄住在教友的家。在為期五天的文化交流活動中﹐我們會體驗當地天主教徒的生活。我們團隊選擇了距離慕尼黑一約一小時車程的小鎮Dorfen﹐該鎮人口只有一萬人﹐是以農業為主的市鎮﹐四週還可以看見一片片的麥田。我和同行的Jan﹐寄住在一對年老夫婦的家中。他們是對退了休的農夫﹐家位於鎮的邊緣﹐不過也只是離市中心五分鐘車程。家中養了兩匹馬﹐聽他們說以前還有騎的﹐現在就只是在一年一度的市巡遊中拉馬車。除了馬外還有養雞和免子﹐供應每朝早餐所吃的雞蛋。最特別的是他們還詞養了一隻貓頭鷹﹐是多年前牠還小時撿回來的﹐白天牠會在陰暗車房睡﹐晚上就會飛出去自己獵食。那對老夫婦對我們十分好﹐因為他們兒女早已搬外出住﹐我和Jan有自己一間房睡。不過有一個小小問題﹐就是他們完全不懂說英文﹐而我學了一年的德文只是有限公司。幸好我帶備了德文字典﹐溝通上除了指手劃腳外﹐還可以寫下想說的話﹐慢慢逐個逐個字查字典。有趣的是在德文中J字的發音是讀作Y字﹐於是Jan就在他們口中變成了Yan﹐我們其他人也學著他們的叫法﹐開玩笑地在德國全程也這樣稱呼他。

小鎮教堂的尖塔

明信片般的麥田風景

寄宿家庭所養的馬匹

在第二天的清早﹐所有人包括寄住家庭﹐我們來自溫哥華的十二人﹐以及來自意大利中部的三十多人﹐也聚集在招待我們的教堂中開彌撒。雖然教堂在一個小鎮上﹐但也十分宏偉﹐是有幾百年歷史的中古時代的建築。教堂不單有兩座管風琴﹐在祭臺上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巨型浮碉﹐在中央的是聖母抱著聖嬰的像﹐兩旁刻有新舊約的各種人物﹐上方還有很多個不同姿態的天使。據說這座教堂的浮碉在古時很有名﹐在百多年前每年有上千的人﹐從歐洲不同的地方到這兒朝聖。可是到了今個世紀中葉一年才有幾十人來﹐現在已經鮮有朝聖者來這兒了。在彌撒後我們開始第一天的節目﹐是大家分別前住不同的地方當義工。我最初的選擇是想去探望退休的修女﹐不過女朋友想去看傷殘宿舍﹐於是順了她的意思。後來從去探修女的人得知﹐那個是最好的項目﹐因為修女為他們準備了很多禮物﹐有手製小布袋﹐唸珠項鍊﹐還有布娃娃耶。

金碧輝璜的教堂祭壇

不過我們去的項目也不錯﹐至少比去探老人院和起小鳥屋有趣。那傷殘宿舍是在鄰近的村落﹐前身是一座修院﹐現在亦是由修士主理。雖說是傷殘宿舍﹐不過環境一流﹐有去到渡假村的感覺。主建築是醫院和食堂﹐後面是一個人工湖﹐而傷殘人士住的地方﹐就是圍繞湖畔建立的三層高房子。另外還有一座大樓是庇護工場﹐輕度傷殘的病人在那兒工作﹐製成品有在停車場旁的商店出售。那兒有各式各樣的手製品﹐木製品佔大多數﹐有很多有趣益智的玩具﹐但陶瓷裝飾品和手織的絲巾地氈也不少﹐我女友少不免賣了不少小玩意。傷殘宿舍的主持是個神父﹐但他只懂講德文和意大利文﹐幸好他為我們安排了一個頗正常的輕度病人作英語翻譯。

傷殘宿舍大合照

與其說是去做義工﹐其實我覺得似做貴賓多些﹐我們去到所做過的事﹐就是和弱智人士一起唱歌﹐吃過什午餐後推一些坐輪椅的病人出院外散步。吃的方便很豐富﹐午餐和我們的翻譯一起吃﹐有三文魚和果汁礦泉水﹐散步後還有下午茶點﹐最後還有一小樽那兒自己釀製的白酒作記念。回到教堂和其他人集合後﹐我們每一組去當義工的人要畫一張海報﹐以及一起用麗音英意雙語介紹我們當天所做過的事。晚上我們分別和寄住家庭吃晚飯後﹐大家就再出來去參加啤酒節。不過很可惜我那時已開始有點病﹐要在家中早點睡不能出去。聽女友說啤酒節很好玩﹐每杯啤酒有一公升那麼大﹐有一種檸檬啤酒特別好喝﹐是檸檬汁加礦泉水加啤酒﹐連平常在溫哥華很少喝酒的乖乖女們也大讚好飲。而那些德國人可以喝極也不醉﹐男男女女還站在檯上跳夢﹐熱鬧得很。

啤酒節的巨型酒杯

第二天我們一早乘火車去慕尼黑﹐參加由慕尼黑教區主辨的大型活動。市中心封了路成為行人專用區﹐還架起大的舞臺作彌撒和其他音樂表演。來自慕尼黑附近的所有世青節參加者也前來﹐簡直是人山人海。這天在市中心有不少文化交流活動﹐而我們還可以在市內免費任乘公共交通。在早上我們在遊覽市中心的幾座大教堂﹐還登上最出名的雙子塔鐘樓﹐不過慕尼黑的景色沒有什麼特別的好看﹐四面也是看上去差不多的矮樓房。教宗末升去梵蒂岡前﹐就是在慕尼黑當主教的﹐所以也有很多他以前的東西看。在下午因為有些早到德國的人﹐在幾天前已看過慕尼黑科技博物館﹐所以我們決定前住看市郊的古堡。我們嘗試跟著那天派的節目表中的路線﹐不過發現原來街車整路軌改了道﹐問了好幾個人找了好久才到達目的地。那古堡前身是皇宮﹐現在已經改建成博物館﹐內裏除了死人畫和舊傢俬外﹐沒有什麼好看的東西。不過古堡前後的景色就很漂亮﹐前方有一條很長的運河﹐運河的盡頭是巨型噴水池﹐河上還有很多天鵝。而後方是一個兩公里長的公園﹐運河一直申延至公園中心的人工湖。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在公園漫步﹐只是匆匆忙忙拍了幾張照片﹐就趕回市中心去參加黃昏的彌撒。彌撒後我們賣了三明治在市內的噴水池畔吃罷就坐火車回家了。在吃晚餐時有一個很特別風景吸引我﹐我發現一座中世紀的古塔怜怜汀汀﹐變成了巨型廣告牌﹐不知這算不算是物盡其用呢﹖

從教堂鐘樓看墓尼黑全市

平治的士

市中心廣場的戶外彌撒

德國皇官後國的四朵金花

墓尼黑的輕鐵列車

第三天的開始和第一天一樣﹐也是在教堂開彌撒。在下午我們去了一個軍營中﹐和鄰近幾個小鎮的人一起參加音樂會。在音樂會前是文化交流活動﹐其他國家的人上臺表演民族舞。但我們加拿大有什麼文化可以去表演呢﹖結果我們只好唱國歌﹐再加送一首平時在教會常唱﹐有動作可以跟著做的歌。那音樂會是包晚餐的﹐有香腸湯和大火腿夾麵包﹐當然也少不了啤酒。最後的壓軸表演是一隊叫Angel Down的基督徒樂隊﹐他們唱德文我聽不明﹐如果先前不知道是唱教會音樂﹐還以為他們是隊普通的地下流行搖滾組合。不過我自己就不太喜歡嘈吵的音樂﹐那晚雙耳就有點活受罪。

德國女兵的英姿

耶穌歌的樂與怒演唱會

最後一天的開始也是和昨天相同﹐彌撒後該小鎮的市長招呼我們去啤酒節﹐是在一個室內溜冰場臨時改建成的大酒吧。卒之有機會吃到德國豬手﹐當然也少不了德國大肉腸。原來德國的豬手和在香港到吃的不同﹐有很多肥肉亦很鹹﹐我就認為香港用洋蔥炆的德國鹹豬手好吃些。當然也是少不了一公升一杯的巨型啤酒。有一個當地的飲酒遊戲很有趣﹐玩法很簡單﹐就是單手申直舉起那隻巨型酒杯鬥耐﹐我舉了一分鐘就放棄了。下午是自由活動時間﹐由於我是病情惡化﹐晚上咳醒了很多次﹐於是我去看了醫生。幸好他懂說英文﹐不然也不知如何溝通了。其他人就去了參觀另一座古堡﹐或者去看附近聖母過顯靈的地方。我那天就呆在家中休息﹐並且襯機會補寫停了很多天的旅行日記。那天晚上大家也很早休息﹐因為第二朝一早五時多﹐我們就乘旅遊巴離開那裏﹐前住科隆市Cologne參加世青節的正式活動。

這幾天的生活讓我認識到德國南方Barvaria地區文化獨特的一面﹐這經驗絕對是參加一般旅行團無法比擬的。例如一般的旅行團﹐就不會知道德國人吃午油吃得很瘋狂﹐兩個老人家可以在三天之內﹐吃完一塊我們平時在超市賣吃一個月也吃不完的磚頭午油。亦不會知道他們不愛喝白開水﹐每個家中都有個部打氣機﹐把普通水加氣變成有氣礦泉水才喝。另外我發現女孩子的語言天份真的比較高﹐德國的學校和香港一樣﹐硬性規定英語為必修科目。所以女仔的英語一般說得不錯﹐但男仔的英語就完全聽不懂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