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意志論和生命哲學
唯意志論是推倒黑格爾綜合系統的最後一個神學思潮。人並不是物質﹐也不是人格﹐而是意志。唯意志論最初源於聖奧古斯定的哲學﹐他認為真實就是意志﹐而意志就是愛。神的愛就是對自我意志的肯定。中世紀方濟各會的神學傳統﹐承接聖奧古斯定和柏拉圖的思想﹐為認意志先於智慧。與之相對的是道明會的神學傳統﹐承接聖多瑪仕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認為智慧先於意志。自康德(Kant)以來的神學思潮﹐均是智慧派佔上風。中世紀神學家Scotus認為神是純意志的存在﹐但在Ockham的神學則變成不理性的意志。若果神是純意志的話﹐祂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那他就沒有各羅思(Logos)的限制。世界則變成全無規則可尋﹐人類不可能對神有任何期望﹐神甚至可以把善惡倒轉﹐把殺人變成善愛人變成是惡。
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唯意志論很悲觀主義﹐他是把佛教思想帶進西方哲學的第一人。他認意志就是無我﹐人的意志就是要讓人達到不再有意志無欲無救的境界﹐他認為死亡是人的最終救贖。他的學生尼釆(Nietzsche)的唯意志論則是樂觀主義﹐他用生命來表達意志的意思。意志並不是心理現像﹐而是一個普世的生命動力。尼釆認為力量就是自我肯定﹐意志的力量就是肯定生命﹐肯定自我的存在。尼釆認為基督教的公義﹐羅各斯﹐愛等慨念﹐是源於眾群對權力階級的反抗。他認為愛這個慨念很有問題﹐現代語言把古希臘四種不同的愛混淆了。他認為基督教的愛﹐簡約化為仁愛的愛﹐而忽略了對生命的愛。他認為無私自我犧牲的愛﹐令弱小的人投降自我尋求保護﹐是一種剝削別人的愛﹐。
尼釆的名言是上帝已死﹐但不是無神論者或自然主義對有神論的批論。他是指若果神的慨念被推翻的必然結果﹐是社會構建的道德傳統也會同時間被推翻。神的死亡是一個象徵說法﹐其實是若人不再信神﹐就有一定要有人去取代神去傳統價值。人類不再有神或客觀真理﹐不再說應該要做或不應該做的事情﹐取而代之是說想做什麼事情﹐想行善還是行惡。尼釆的超人論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他認為人類會在教育﹐靈性﹐道德﹐甚至生理上﹐會從低等一路進化到高等。他認為民眾害怕與眾不同﹐對人生意義毫不關心﹐沉悶﹐犬儒空虛﹐他認為我們社會充斥著虛無主義。他認為永生是無限的循環。
- 基督教思想史 – 序章﹕教義的慨念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一章﹕基督教的準備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早期教會的神學發展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第二章﹕早期教會與諾斯底主義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第二章﹕新柏拉圖主義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三位一體的爭論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基督論問題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聖奧古斯丁的生平思想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三章:中世紀神學源流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四章﹕從天特會議到今天的天主教會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五章﹕馬丁路德的神學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五章﹕慈運理的神學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五章﹕加爾文的神學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六章﹕新教神學的發展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一章﹕正統神學、虔敬主義和理性主義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二章﹕啟蒙運動及其問題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三章﹕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對啟蒙運動的反抗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四章﹕普遍綜合的崩潰(上)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四章﹕普遍綜合的崩潰(中)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四章﹕普遍綜合的崩潰(下)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五章:調解的新方式 (上)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五章:調解的新方式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