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歷史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第二章﹕新柏拉圖主義

要認識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就不能不認識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結合古希臘哲學的流派﹐發展出一個新的普世性的哲學宗教﹐在羅馬皇帝的支持下﹐作為帝國回應基督教帶來的挑戰。亞歷山大神學家Clement與Origen﹐借用新柏拉圖主義的慨念﹐重新演譯基督教的信仰﹐並以此為基礎建立基督教的傳統神學系統﹐特別是有關神屬性的教義﹐世界與人類靈魂的本質。

在Plotinus的新柏拉圖主義中﹐神是超越所有時間存在的The One。從這個神中散發出真善美永恆不變的nous﹐成為世界物質和精神力的根源。最後就是生命之源的靈魂﹐作為驅動宇宙星辰﹐動植物和人類的變化力量。世界是有規律整然有序﹐精神﹐靈魂和物質互有其相對位置。Logos則是nous的理性層面﹐為世界運行的法則。新柏拉圖主義在邪惡的這觀與基督教相同﹐都是認為邪惡不是實在﹐只是善的虧欠。靈魂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繼提升自己模彷神﹐直到達成與神結合的目標。不過人不能夠憑自己的善行﹐從下而上變為神﹐必然依靠神的恩典﹐從上而下的開竅提拔。

Clement與Origen是同門師兄弟﹐Origen更與Plotinus是同學。他們兩人是哲學家也是基督徒﹐既然希臘哲學與基督教同是對完全的追求﹐他們亳不懷疑兩者可以融會貫通。Clement認為通過教會愛與信仰的實踐﹐就是跟隨Logos規律的道路﹐從而可以領悟gnostic的神秘智慧。Clement的神學借用新柏拉圖的言語和系統﹐讓基督教神學升格為可登大雅之堂的學術。

Origen從他從探索神學之本問題的角度﹐去構建他的神學理論﹐。他認為神學家必須要接受聖經的訊息﹐亦必需要屬於教會之內。他發展出解讀經文的三個層面。第一層是文本意義﹐既依說書直說字面照讀。第二層是道德意義﹐如何把經文應用在生活中。最深入一層是精神意義﹐只能通過意會領受﹐才能知文本背後隱藏的神秘意義。他認為有兩個階級的基督徒。想思簡單的低級基督徒不懂思考﹐只會盲目接受教會的權威。這些人喜歡聽耶穌行神蹟的故事多過山中聖訓的故事。高級基督徒擁有智慧的恩賜﹐信仰是接受教義的權威﹐但還經過要獨立理性思考﹐才認同聖經的教導。

Origen的教義亦嘗試解答聖父﹐聖子﹐聖靈﹐組成神的屬性的問題。他的理論與傳統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有些出入﹐可以視為三一神學的初型。他認為聖子與聖父同樣是永恆﹐但其存在是依賴聖父。聖子的權柄比聖父少﹐聖靈的權柄又比聖子少。他認為罪惡是源於精神的自由墮落﹐ 靈魂是精神與肉體的連接媒介﹐人類來到世界是懲罰也是淨化的過程。

Origen有關耶穌來到世上的理論最艱深難明。他嘗試解釋耶穌道成肉身的慨念﹐申述耶穌肉體與Logos的關係。不過這裏我看不明白﹐只好略過不寫。耶穌受難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犧牲﹐但犧牲給誰呢﹖Origen認為耶穌是把自己當成贖金付給撒旦﹐以換取人類的自由。

Origen的末世理論被傳統基督教認為異端﹐他認為耶穌的第二次再來是精神的再來﹐ 不是跨張的肉體出現﹐而是不斷地進入每個人的心靈裏。他支持普救論﹐認為地獄有如天主教的煉獄﹐最終可以洗淨所有人的靈魂﹐回到神的懷裏不再需要肉體。不過由於在末世後自由沒有被否﹐精神是有可能再次墮落﹐成個救贖工程要重頭來過。田立克認為Origen末世理論不被教會接納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受猶太教肉體復活的 傳統影響﹐精神肉體二元論始終是希臘的思想﹐。二是因為教徒的復仇心理作崇﹐認為那些不信主的人﹐在地上生活過得比他們好﹐死後就應該下地獄受永火之刑。

讀完新柏拉圖主義這個章節﹐我頗為認同Origen的神學觀﹐特別是他批評低級教徒的迷信﹐以及持普救觀點的末世理論。從他對信仰的定義來看﹐現代基督教的信仰是變了質的信仰。信仰是接受教義思考神的話語﹐而不是接受救贖恩典拿著數上天堂。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第二章﹕早期教會與諾斯底主義

早期教會對外要扺抗希臘哲學和羅馬帝國的挑戰﹐對內則要應付諾斯底主義影響分化教會的威脅。諾斯底主義並不只是基督教分支﹐而是在古代一個橫跨宗教的思想運動。諾斯底主義強調宗教性的神秘主義﹐認為只有通過神秘知識才能得到救贖。諾斯底主義完全不接受舊約﹐只保留新約中與諾斯底思想吻合的部份。他們主張世俗二分﹐認為被造的世界充滿邪惡﹐只有捨棄世界心靈才得到釋放。耶穌在諾斯底主義亦充當救世者的角色﹐祂化身為善神來到世界﹐對抗舊約中的邪神耶和華。

早期教會透過反諾斯底運動﹐確立了天主教大公教會的雛形﹐其中Irenaeus﹐ Tertullian和Hippolytus是三位最有名的反諾斯底主義神學家。諾斯底主義對教會最大的挑戰﹐是宣稱他們擁有耶穌的秘密訓示﹐並以另一套方法去詮譯解讀神的話語。於是教會組織和建立正統的權力系統﹐肯定聖經正典的書目﹐藉著宗徒傳下來的傳統﹐讓主教團擁有解讀聖經的權柄。

由於諾斯底主義宣稱擁有聖靈的力量﹐並可以透過聖靈接收新的啟示﹐藉此挑戰教會的正統教導﹐所以制度化的教會織組容不下聖靈。結果教會宣稱新約時代不會再有新的啟示﹐也容不下藉聖靈之名挑戰教會傳統的先知﹐未世思想從世界終結演化為個人的死亡。歷史上不斷出現以聖靈之名反對教會的人﹐諷刺的是當那些人脫離原教會建立的新教會壯大後﹐他們也步上原教會制度化的後塵。教會是重視傳統的制度化組織﹐與直接受聖靈指引﹐要顛覆傳統的先知﹐在本質上永不可能相容。

早期教會沒有解決聖子和聖靈角色的問題﹐在諾斯底主義的影響下﹐基督教有演變成多神主義的危險。在諾斯底主義的世界觀中﹐存在著善神與邪神的正邪之爭。救贖世人的善神﹐帶領世人對抗創造世界的邪神。教會以三位一體的神作為回應﹐創造神就是救贖神。神創造世界本來是美好的﹐罪惡是源於人類的墮落。舊約的記載與新約的耶穌﹐正好貫穿起來成為教會的救恩史觀。兩大反諾斯底神學家對救贖觀所持的重點不同﹐Tertullian著重律法而Irenaeus則著重恩典﹐這兩者組成後來天主教的救贖觀﹐與基督教源於保羅神學因信稱義的救贖觀不同。

自早期教會一直到現代﹐領洗對基督徒十分重要。早期教會認為領洗的水有神秘力量﹐讓人洗去罪惡和接受聖靈。因為嬰兒還沒有決志信主的思考能力﹐這份神秘的救恩力量就成為嬰兒領洗的神學根據。嬰兒領洗在早期教會有過爭論﹐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命信奉異教的外族全國歸化領洗﹐不可能只洗成人不洗小孩﹐更加肯定領洗水的神秘力量。

田立克最後在文中指出﹐在公元三百年左右的早期教會﹐對後來羅馬天主教影響深遠。很多基督教在宗教改革時﹐宣稱他們不過是撥亂反正﹐回到早期教會原本的教導。可是從神學的角度去看﹐早期教會很多為因反諾斯底而建立的教義﹐與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不相乎﹐反而天主教的核心教義更接近早期教會的教導。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早期教會的神學發展

在耶穌由選出來的十二門徒加聖保羅相繼去世後﹐早期教會接著進入奠定後來大部分基礎教義的教父時代。早期教父活躍的時間比新約成書還要早﹐他們的思想影響著二百年後教會欽定新約的決定。在宗徒時代的教會依賴聖靈顯現的直接指引﹐但在教父時代教會認為依靠不甚可靠的聖靈顯現是危險的事情﹐教會不再強調來自聖靈感動超自然現像﹐慢慢發展出以主教權威代表聖靈指引的教會。在權力的自然規律下﹐必定發展至由一位特定主教擁有教義的最終權威。

這個時期的教會還未有完整神學系統﹐雖然教會已採納使徒信經﹐洗體﹐神自有永有﹐從虛無創造萬物﹐全能神等等慨念﹐但這些教義只定留在信仰和禮儀的層面﹐主要作用區別基督徒與猶太教徒﹐或基督徒與異教徒。在Igantius of Antioch出於對失落的恐懼發展下﹐救贖的觀念也初步形成﹐不過對於耶穌道成肉身的問題仍未解決。跟據Igantius的救贖觀﹐耶穌的工作有雙意義﹐一就是真理﹐二就是生命。在救贖觀中說的這個真理﹐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源於希臘哲學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而是認知上對投入基督﹐大慨與彿家的頓悟類似。在生命的方便﹐早期並不認同靈魂不滅的說法。靈魂並不是永恆的存在﹐靈魂死在天堂享永福是出於神的恩典。

除著早期教會日益發展﹐教會受到當時來自不同方面的攻擊﹐護教運動挺身保障教會的生存空間﹐回答來自四方八面的指控﹐神學就是誕生於護教的需要之中。在眾多攻擊中最嚴重的分別是﹕1. 基督教危害羅馬帝國的安全﹐2.基督教只是無稽的迷信。哲學家Celsus是攻擊基督教的代表人物﹐他對基督教的質疑一直沿用至今天。他是第一個從歷史的角度去質疑新舊約的真確性﹐並指出聖經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他指出耶穌自導自演的釘十架戲多此一舉﹐神只派獨生子來一趟世界不合常理。面對這些嚴重的指控﹐護教運動主要有三個策略。第一點先要與反對者找出共同的語言﹐討論必須基於一些雙方也接受﹐可以視為基本真理的準則。第二點要指出對方宗教上的不足之處﹐進而第三點說明基督教正好提供那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不過現實中護教通常卻流於兩個極端﹐只是重覆申述對方所知道的自由派﹐和頻道不對台對方根本完全聽不明的基要派。

Justin Martyr是眾多的護教者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把基督教從宗教提升至哲學的層面。他認為基督的道理是普世性的﹐理論上沒有任何人類已知的真理不在基督教當中。但這不是說基督教已手握直理﹐或只有基督教徒才何以發現真理﹐而是說基督教在本質上與真理相容。因此早期的神學家建設基督教時﹐可以很自由地吸納希臘或東方哲學的精萃。另一論調是基督的教導合乎道德和真理﹐對羅馬帝國不會有危險性﹐反而有利社會的穩定。面對有關神屬性的問題﹐護教者則發展出一套道(Logos)的神學去回應。道是一個十分難明的慨念﹐恕我天資愚魯﹐把那章來回看了幾次也看不明白﹐為免誤導讀者只好略過不寫。

若追溯基督教思想至神學的源頭﹐不難發覺很多我們今天在教會中﹐常常聽到那些習以為常的道理﹐與早期教父最初的版本有所差異。到底是教義經歷二千年的進化﹐教義變得更接近真理﹐還是經過二千年的歲月﹐教義因訛傳訛而被歪曲了呢﹖基督教面對天主教歷史悠久的傳統時﹐總是很喜歡祭出早期教會這塊檔箭牌﹐說天主教歪曲了早期教會的教導﹐他們才是失落宗徒了的傳人。可是基督教中有多少人會去深究﹐他們自己的教義是否乎合教父時代的教義呢﹖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一章﹕基督教的準備

田立克在第一章中指出﹐基督教神學以至聖經新約本身﹐也不是成本書忽然從天上掉下﹐而是深受在耶穌年代的異教和哲學思想影響﹐才產生出來的最終宗教啟示。基督教就是在猶太教的傳統上﹐融合接收這些新思想﹐內化轉變再重新演釋耶穌的生平事蹟。書中列出以下幾個塑造基督教的起源面貌的重要思想。

一﹐羅馬帝國的普世觀念 ﹕
猶太教只是以色列民族的宗教﹐基督教吸收了羅馬帝國的普世觀念﹐進化成為一個面向各民族的宗教。

二﹐ 伊壁鳩魯思想(Epicurus)﹕
現代很多人誤會伊壁鳩魯的思想是反基督教的享樂主義﹐其實他的哲學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教導人們如何從焦慮中解放出來﹐基督教也師承了伊壁鳩魯的這個觀念。

三﹐ 柏拉圖思想(Platonic Traditions)﹕
基督教借用了柏拉圖思想中﹐超越現實的存在(transcendence)的觀念﹐物質世界的存在並不是人的終極意義。柏拉圖所說的靈魂從靈界墮落﹐受到肉體和物質世界的束縛﹐演化出很多後來的基督教教義。柏拉圖的天意論﹐最高神主宰我們的命運﹐是基督教神導論的前身。基督教中神是完美自在的慨念﹐亦是來自柏拉圖的思想。

四﹐斯多葛學派(Stoics)﹕
雖然早期基督教與斯多葛學派是競爭對手﹐但基督教也有從斯多葛學派吸收一些思想﹐例如神是世界運行的規律這個思想。

五﹐拆衷主義(Eclecticism) ﹕
拆衷主義者主要是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他們選擇合用的希臘思想﹐以方便管羅馬帝國的人民。他們的靈魂不滅觀念﹐好讓人民知道生前做了壞事﹐就算生前避得過懲罰﹐在死後也會受到應得的懲罰。基督教也接收了靈魂不滅這個觀念。

六﹐猶太教傳統﹕
基督教的影響當然少不了猶太教的傳統﹐首先神的觀念變得更為抽象﹐亦變得越來越普世性。默西亞的觀念從政治解放以色列的救世者﹐轉變為超越現實的全人類的救世者。

七﹐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s)﹕
早期教會的恩靈經驗﹐在表達與控制教徒的手法﹐受到同時期神秘宗教的通靈經驗影響。

不難發現﹐在基督教教義有很多教義﹐也可以追溯至年代更久遠的思想。 無可否認那些想思比基督教更早存在﹐但是記錄聖約的使徒﹐和奠定基督教教義的早期神學家﹐他們的思想到底是由神直接啟示﹐只不過與前人的智慧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還是他們的受到羅馬和希臘哲學的影響才寫出新約聖經呢﹖又有沒有可能神間接藉著羅馬和希臘的哲學﹐把神的真理默示給聖經作者呢﹖

六月四日﹐吃小籠包﹐聽舊事

一九八九年﹐我讀中二﹐介乎懂事與還未懂事之間。當年六月四日的記憶﹐很大部份是長大以後﹐從每年六四的新聞片段中重組出來。我只是依稀記得﹐那個非常惡的鐵娘子班主任當眾落淚﹐向我們說些當年我們聽不明白的道理。父母好像也曾向我講解發生什麼事﹐不過正如其他的教訓一樣﹐全部左耳入右耳出﹐一句也沒有記住。家人也算是支持民運﹐買了個塑膠民主女神回來﹐也買那些不知那個報社出的六四特刊。結果民主女神變了我的玩具﹐民主女神大戰高達。至於那些六四書刊﹐大慨在移民時全部掉了。六四對於我﹐正如納萃集中營﹐南京大屠殺﹐盧旺達種族清洗﹐理性上清楚知道這些暴行應受遣責﹐全世界也要努力阻止再發生的人道災難。但感情上卻很抽離﹐這些事件只不過是歷史常識﹐讓我們以史為鑑的素材。幾個星期前﹐馬力埋沒良心否認六四﹐我也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反正世界上白痴何其多﹐有人會否認猶太人集中營﹐也有人認為地球只有六千年歷史﹐有人否認六四﹐有什麼奇怪﹖大家起哄奚落嘲笑完這個傻仔﹐世界還是照樣運轉﹐我們的歷史不會有任何改變。

過去十八年的六四這天﹐我也是與其他平凡日子般度過﹐除了電視多了每年給我溫故知新的新聞外。今年的六四有點不平凡﹐我沒有參加任何晚會﹐只是在一間上海店中﹐邊吃水煮牛肉﹐邊聽著我同事細說當年。這兩個星期我給公司派了去開會﹐同行的還有一位同事﹐是九一年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八九那年﹐他就在北京見證了歷史。本來同事間很少會說這些政治話題﹐兩個男人有朝到晚對足幾日﹐可以說的話題也說過了﹐我心血來潮央他說故事給我聽﹐其實那也不是什麼驚險的故事﹐不過與看新聞片段不同﹐聽著同事淡淡然說住事﹐別有一番感受。

我那位同事在民運期間﹐人家在天安門絕食抗議﹐他就趁不用上課﹐整正躲在宿舍打麻雀。六月三日他原本也打算去天安門趁熱鬧﹐不過朋友回來說天安門有人扔石﹐場面混亂於是就打消念頭。要不然﹐他今天也不可能和我吃鱔餬說故事。於對北京的人來說﹐六三才是屠城的日子﹐六四已經是事件結束。他如其他好奇的民眾一樣﹐六月四日往天安門看看﹐離遠只見兩排坦克﹐除了解放軍外什麼也看不到。

他自己沒有到天安門﹐他的朋友倒吃了軍隊的子彈﹐一槍兩洞前面入後面出。他說他的朋友很好彩﹐不是因為吃了子彈死不掉﹐而是混亂中沒然遺失北大的學生證。那晚很多人受傷﹐醫院沒有足夠資源救治所有傷者。醫生必須要作出取捨﹐救了一個人就有另一個會失救。他的朋友有機會及時得到治療﹐多得他是北大博士生的身份﹐性命比甚他閒人矜貴。我問同事﹐那天到底死了多少人。他說沒人知道﹐但他可以確定北大死了兩個同學﹐大慨校園內的消息比較靈通。我再問他後來怎樣﹐他說北京很快就回覆正常﹐人民照常上班上學﹐政府也扮作沒有事發生不再追究。只要沒有吃子彈沒有受傷﹐又不是上電視出風頭的學生﹐大部份學生都回校上課。吃了彈但沒死的學生﹐就畢業找工作出國扮簽證就麻煩些﹐要交代那個槍傷從何而來﹐當日身在何處。不過要過關也不太難﹐撒個小謊﹐找些有頭有面的人作擔保﹐總不會被當成民運份子關入監牢。他說現在沒有人會說六四﹐但北京每個人也記得當年發生的事情。他說著說著有點感嘆﹐說現在中國的貪污比八九那年更嚴重。他認識些有背景的舊同學﹐憑著政治關係營商已是億萬富翁。

六四這個很遙遠的名詞﹐今夜在小籠包與菜飯之間﹐與我的距離拉近了。

P.S. 貼了篇講六四的文章﹐希望我的網址不會給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過濾掉吧。

基督教思想史 – 序章﹕教義的慨念

六月開始我參加了基文會舉辦﹐為期約半年多的網上閱讀小組。這次閱讀的書藉如以往一樣﹐皆是艱深的學術著作﹐今回讀神學大師田立克(Paul Tillich)的基督教思想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這部書是田立克在芝加哥大學的講義收編而成﹐很有系統地從早期教會開始﹐整理各家各派的神學論說﹐讓讀者明白今天的基督教是從何而來。依照平常我的閱讀習慣﹐是看完整本書後才寫篇讀後感。不過這本巨著的內容甚廣博湛深﹐恐怕半年後我己忘記很多讀過的知識。雖說只是組上閱讀小組﹐但有不少博士級的前輩帶頭討論﹐學習程度可以比媲大學的遙距課程。我想比較認真地讀這本書﹐不想水過鴨背看完便忘記了﹐所以我決定整理閱好每個星期讀筆記﹐一來可以幫助自己溫習﹐二來可以和來這裏的朋友分享閱讀心得。

序章是全書的簡介﹐教義(dogma)的慨念。說起教義或教條﹐一般人會對此有負面反應。認為教義是死板板﹐與生活脫節﹐教徒盲目地守著的過時規矩。其實教義(dogma)一字是源於希臘文dokein一字﹐是指思考﹐想像和意見的立場。中世紀黑暗年代政教合一﹐教會用政治手段以教條迫害異己﹐才造成啟蒙年代以後的人對教條的反感。

田立克用把從功用的角度去解釋教條﹐教條只不過是用來分辨教派之間信仰的不同。若沒有教條的話﹐人們就不能分辨不同的宗教或教派。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不單只宗教﹐每一個哲學學派也是一套教條。基督教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教義﹐教義本身也隨著歷史不停在變遷。教義並不是像十戒一樣﹐神給摩西刻了在石上後就不曾改變﹐而是經由歷代神學家不停發展。

教條的產生是因為教會內部有爭議﹐必須一錐定音統一口徑才確立教條。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上看﹐每一條教條也是在否定某一個想法﹐用來保障教會信仰的一致性。田立克認為教徒可以在接受教條的同時質疑教條﹐對教條從來不質疑只是盲目的信仰。透過對教條的質疑﹐才可以認識教條確立的原意﹐我們才能夠尋找到自己信仰的身份。

若果從純學術的考古社會學的角度去看﹐教條的定義只就是用來把教徒分類。但是若從神學的角度去看﹐把不同教派互相不乎的教條並列的話﹐田立克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 信那一套教條。這本書 的主旨只客觀陳述教義的來龍去脈﹐並不對每一教條強加形而上的對錯判斷﹐不知會不會變成教條相對主義呢﹖

全書網上版本

墨子攻略

Mokusi 劉德華的電影墨攻叫好又叫座﹐很多人都知道是改篇自森秀樹的漫畫。這套漫畫成名已久﹐日本銷量過百萬部﹐不過我下載了幾年也沒有翻看過﹐這次電影上映令我特地把漫畫找出來看﹐先一遍才看戲好作個比較。電影版只改篇了頭四卷的故事﹐在革離成功擊退趙軍守衛梁城就結束。漫畫版的故事還有七集﹐講述革離清理門戶﹐把背棄墨子信理的墨門消滅。這套漫版的畫功不算太好﹐與同畫古代戰爭場面的火鳳燎原差一大截。人物設計並不討好﹐不過這本漫畫題材屬於另類﹐也可以勉強收貨。故事是這套漫畫的唯一賣點﹐畢竟是改篇自酒見賢一的獲獎歷史小說。

漫畫中電影取材改篇的第一部份梁城篇﹐劇情引人入勝是難得一見的佳作。革離盡使墨家守城本領﹐戰爭場面壯觀奇兵突變﹐讓讀者頻呼看得過癮。故事中亦帶出墨家的非攻兼愛思想﹐放在兵荒馬亂的戰國時代後期﹐從城中軍民最後選擇背叛革離﹐墨家鉅子決定助秦取六國平天下﹐探討墨子的理想是否過份天真不切實際。

可惜漫畫後七卷的劇情急轉直下﹐變成很俗套的流浪戰隊打壞人的故事。再從中加幾個半吊子的陰謀故作緊張﹐又加插些平民受苦的旁枝小節賺人熱淚。革離從墨家總部大禹廳逃出來後﹐從守城智者搖身一變成無敵戰士。下半部再看不到攻城守城的機智謀略﹐只剩下大開金手指的必勝武功。行軍打仗過於天馬行空嚴重失實﹐墨家開發生物兵器蝗蟲部隊助秦滅韓也算了。革離竟然發明火藥﹐單憑隊孤兒組成的小型部隊﹐炸死秦軍幾萬精銳兵馬﹐還把贏政刺殺掉﹐讓個樣貌相似的冒牌貨頂替﹐就真的亂說得太過分了。最離譜是頭四卷還裝模作樣說說墨子﹐下半部沒有再深入探討﹐用很簡單的黑白二分法﹐幫革離的就是好人﹐其他的人一率是壞人。若果只是淪落為少年熱血漫畫也就算了﹐可是最後決戰前卻來個反高潮﹐革離連打也沒有打過就贏了。全靠一個出場只有兩三次的兒時好友,下毒把墨家上下所有人殺死。革離不單血汗不用流﹐連口水也不用半滴﹐落雨收柴地極速清理門戶﹐這樣完場真方便。

結局最令人失望﹐說革離厭倦了四處戰爭﹐決定帶同孤兒們離開中土﹐漂洋過海到日本定居﹐從此過著平安快樂的日子。若劇情需要加插虛構史實﹐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加插的故事也要合情合吧。蝗蟲出場還以為有戲看﹐正期待革離會用什麼方法去破蟲陣﹐結果卻是潛入敵營把蟲卵炸個希爛。初初拿炸藥出來還時﹐革離還假猩猩說這兵器很危險﹐殺人太多不應讓之面世。過多幾個章節不夠打時﹐就管他媽的兼愛非攻﹐一於把敵人全部炸上西天。那個面孔似贏政的人﹐第一次出場時以為有伏線﹐再出場就已經變了秦始皇﹐前後隨了行行企企什麼也沒做過﹐對的也沒有一句﹐於是伏線變敗筆。

開場時革離口口聲聲要救萬民﹐用墨子思想讓百姓生活和平豐足﹐最後卻選擇掉下百姓﹐自己一伙人一走了之﹐把墨子的兼愛拋到九霄之外。如果不夠打要逃命也算了﹐可是革離有擁有萬軍莫敵的秘密武器火藥﹐要真打連秦軍也要退避三舍。有勇無謀去刺殺嬴政﹐結果殺了等於沒有殺﹐秦軍照舊攻破六國﹐照舊出個秦始皇千秋萬世。原來墨子的非攻的意思﹐就是拋棄下要守護的人﹐自己夾著尾巴逃亡海外﹐美其名去建設新天地。革離先消滅所有墨子門人讓墨家失傳﹐再背棄墨子理念逃去日本當土皇帝﹐假若墨子泉下有知﹐必定會咒罵革離是令墨家式微的最大罪人。

火鳳燎原

Ravage of Time 香港土產漫畫一向給我不好的印象﹐不單對古怪畫風看不順眼﹐男男女女也是混身不對稱的肌肉。最要命的還是故事情節千篇一律﹐沒完沒了的江湖仇殺打鬥﹐劇情拖到漫畫不再受歡迎就草草收場。不過想不到在這潭渾水中﹐還有一股清流﹐就是漫畫家陳某。陳某是個肥小子﹐本是從事廣告行業﹐後來畫出名堂後當上全職漫畫家。他的作品多以歷史或古典小說為基礎﹐天馬行空創作出野史故事。他的畫功純熟華麗﹐漫畫中背景細緻﹐尤其擅長畫千軍萬馬的大戰場面。畫風近似以日本式黑白漫畫﹐但人物的造型保留一看便知的中國人風格。每本漫畫封面彩頁插畫更是大師級水準﹐令我對香漫還有一線希望。

火鳳燎原是他的第一部長篇﹐現在還在連載中。故事背景是三國時代﹐以正史中的人物﹐配合虛構的歷史人物﹐把三國最終歸晉重新演譯。兩大主角是最後一統天下的司馬懿﹐以及原本屬他的手下殘兵部隊﹐在機緣巧合下成為趙雲的殺手燎原火。其他歷史人物的也有獨特描述﹐呂布不只是一介武夫﹐而是智勇相全的戰神。劉關張三人雖仍是兄弟﹐但張飛是大畫家的出身讓人意想不到。把三國中人所共知的智囊軍師﹐加入天材聰明的幻想人物﹐合成源出同一師門的水鏡八奇為一大突破。為火鳳燎原從純武打漫畫中﹐加入兩軍對壘奇兵突變的鬥智元素。敵我雙方爾虞我詐﹐計中計扭計鬥謀略﹐配合武功是這漫畫的一大特色。

或有人會認為這部漫畫篡改史實﹐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是這樣。最重要的是歷史改寫得合不合情理﹐當然結果完全改變就可以了。為了增加可讀性和趣味﹐把角色加點想像去生動描寫是少不免﹐像火鳳燎原般大改造則很罕見。但想深一層情節也不是跟史實完全犯駁﹐趙雲是五虎將中出處最來歷不明﹐只知道是公孫讚派去跟隨劉備的﹐他的出身的且而確可以大造文章。陳某在漫畫中把劉關張三人﹐與燎原火初次相認﹐誤為趙雲的情節很抵死﹐不禁令人莞爾。至於司馬懿身為三國最後得勝者﹐以個人的材智在幕後運籌大局﹐與其他臥龍鳳雛周俞等謀士周旋﹐也不是全無可能的事情。殘兵的構思也很新奇﹐由戰場上傷殘但仍有本領的士兵﹐組成一部不怕死的暗殺部隊﹐去幹明刀明槍做不了的事情。雖然跨張但不失實﹐武俠小說中一向也不乏傷殘但武功高強的大俠。不過把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襌﹐寫成原來是男扮女裝的太監﹐就有點大殺風景了。歷史中遺留下來的空白﹐正是漫畫大作故事的題材。不得不佩服陳某富豐的想像力﹐當然讀者不要漫畫中故事當真就好了。

這部漫畫的佈局伏線很精心安排﹐情節住住高潮迭起出人意表。陳某的劇情編排很有黃易的影子﹐單打獨鬥到引兵決戰到逃亡的循環﹐一浪接一浪的讓讀者不住追看。初期對故事中的奇峰突起很驚奇﹐但現在已經有點習以為常﹐反而有點預知事件必定不會這樣簡單的感覺﹐作者可得再花心想去給讀者驚喜。火鳳燎原至今共出了二十本漫畫﹐才剛剛講到董卓兵敗﹐曹操和袁紹開戰﹐劉備還在四處流亡寄人籬下﹐諸葛亮還未正式出山。不知道這何時才會講到司馬家篡魏立晉﹐不過依照目前的伏線來看﹐兩位主角最後必定會走上敵對之路。很等侍的看這部漫畫﹐可以在人所共識的歷史中變出什麼新花樣來。

身為一個香港人一個中國人﹐這部為中文漫畫界爭光﹐不讓日本漫畫獨專的作品﹐必定不可以錯過。

老鹹書 – 江湖忠人

老鹹書 去年香港書展中有一本書﹐因道德意識不良被禁止售買﹐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這書本就是次文化堂出版的老鹹書﹐作者是江湖忠人﹐這個只不過是筆名﹐大慨作者也不好意思把真名字示人。從這本書的文筆水準看來﹐作者應該是靠筆桿子搵食的人﹐可能是記者又或者是專欄作家。

在八十年代長大﹐特是是讀男校的男人﹐相信沒有看過也有聽過這些經典雜誌﹐花花公子﹐閣樓﹐龍虎豹﹐香港九七。原來六七十年代也有那年代的經典咸書﹐老爺車﹐咖啡屋﹐新趣等等。那是香港的第一代色情刊物﹐他們奠定的咸書模式一路源用至今。主力買肉﹐附加消費生活指南﹐色情小說新聞﹐以實用性和娛樂性為主。始終香港咸書的讀者以等下階層為主﹐要大件夾抵食﹐扮高深的咸書難以生存﹐主菜始終是靚女肉照﹐其他只是伴碟。老咸書可以說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展現出每一個年代的通俗生活面貌﹐這一面教科書或新聞剪報常刻意遺留﹐而然卻充滿著有趣的時代精神。作者找到這些失落的寶貴文化資料﹐將書中的見聞奇事結集成書﹐好讓這一章歷史不會隨時間煙沒。

老實說買這本書有點被騙錢的感覺﹐作者並沒有綜合整理或分析老咸書。每一篇文章講關於一期老咸書的內容﹐有時轉載目錄標題已經去了半篇文章﹐通俗有餘但學術性不足﹐讀者得自己整理資料去歸納那年代的生活點滴。這本書的另一個賣點就每編文章隔離﹐複印該期咸書的封面和內頁照片。要了解咸書這一種刊物﹐千言萬語始終及不上一張圖片直接。不要認定露點照就是等同色情﹐那些老咸書的模特兒大多十分恐怖嚇死人。大慨那個年代思想十分保守﹐要找女人脫衣服拍照比今天困難很多。早期的咸書大多翻版外國的色情刊物﹐鬼妹有﹐但香港人喜歡東方人面孔﹐所以照片來源以日本為主。轉貼相片的質素參差﹐早期還有好些用黑白內頁﹐在連一本便利也全彩印刷的今天看來﹐簡直就像是石器時代的遺蹟。隨著民風開放咸書市場漸漸擴大﹐讀者消費能力可以容納一些本地原創。不過香港本土的肉照依然難求﹐香港模特兒比較矜貴所以成本不化算﹐於是出埠到台灣或泰國拍攝成為雜誌的主要照片來源之一﹐三級電影戲照也是另一個重要來源。成龍未紅時拍過三級片相信大家也知道﹐那些劇照現在已經失傳﹐老咸書中有張絕版成龍床上戲劇照﹐不過都無乜野睇。另一個照片來源是明星訪問﹐連中港台歌后鄧麗君也做過咸書封面主角﹐當然沒有露點肉照看﹐最多只是擺幾個性感撩人的姿勢。

這本書幾有趣﹐不過不值得買。書中開始沒有簡介﹐最後亦沒有總結﹐沒有講述老咸書承先啟後的功能。每篇文章可以用獵奇心態去看﹐但缺乏系統和一致性。讀成本書完好像沒有讀過一樣﹐除了知道一堆關於老咸書的零碎資料。我看完全書見到的唯一宗旨﹐就是咸書始線是咸書﹐不過論是四十年前還是今天的咸書﹐讀書最關心還是最基本那個問題﹐最緊要大件夾抵食照片質素高﹐多肉睇才不會被市場淘汱。

A History of World in 6 Glasses – Tom Standage

6 Glasses 這本六杯中的世界歷史是經濟學人雜誌﹐去年推薦的非小說類讀物之一。作者本身是經濟學人雜誌的編輯﹐他以一個湛新的角度以富用趣味的手法﹐描寫六種有著重要地位的飲品﹐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關係。六種飲品中﹐有三種是含酒精成份﹐有三種則是含咖啡因。它們分別是﹐啤酒﹐餐酒﹐烈酒﹐咖啡﹐茶﹐和可口可樂。不講不知﹐這六種我們日常飲用的飲品﹐曾經直接間接造成國家的興亡。

啤酒是除了水以外人類最古老的飲品﹐有差不多一萬千的歷史﹐是穀物發酵後變成含有酒精。古代啤酒是生活必需品﹐因為啤酒有殺菌功效﹐比飲用山水或河水安全。這亦很有可能是由守獵轉變農業社會的其中一個原因。在古埃及和古中東﹐啤酒甚至用來發放工人的人工。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亦因要記錄啤酒收支而發明。舉杯飲勝這一個習俗﹐就是由古代一直流傳至今。

餐酒是葡萄發酵而製成﹐在古希臘文學和記錄中﹐餐酒佔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甚至發至出一套酒的哲學和文化﹐飲酒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徵。對比其他野蠻民族喝的啤酒﹐釀製餐酒的技術足以顯示出高貴的文明。其後羅馬帝國統一地中海沿岸﹐把飲餐酒的文化帶至歐亞各地。當天主教成為羅馬國教後﹐飲督酒這個傳統給披上了一個神聖的意義。諷刺的是正正因酒在天主教的地位﹐回教為了標榜有所不同而實行禁酒。

烈酒的製法是把啤酒或餐酒蒸餾﹐使其酒精含量提升﹐容易貯存不會禁壞。烈酒可以說是大航海時代的標誌﹐是水手在苦悶航海生活中每天的小小娛樂﹐亦簡接造成英國海軍大敗法國西班牙海軍﹐奠定日後大英帝國的不落日版圖。由於買賣釀製烈酒是一門大生意﹐英國在其殖民地美國徵重稅去支付軍費﹐直接導至美國獨立戰爭的發生﹐美國可以說是因為烈酒而立國。

啡咖在十五世紀從中東傳入歐洲﹐由它有提神醒腦的功效﹐成為知識份子的愛好。在歐洲各地開設很多咖啡館﹐成為知識份子聚集﹐議論政事或科技新發明﹐或人們交流外國新聞的指定地方。法國大革命的先驅者﹐就是從由咖啡館開始。啟蒙時代不少科學實驗﹐亦是源於在咖啡館的學術交流。最叫人意想不到的是現代金融系統的輸紐﹐倫敦的期貨和股票交貿市場﹐前身竟然是間咖啡館。

說起茶就必然會想起兩個國家﹐一就是發明茶葉的中國﹐二就是把喝茶視為人生一部的英國。茶葉是在十五世紀由中國傳至歐洲。原來紅葉和綠葉也是產自同一棵植物﹐只是曬乾製作的方法不同﹐我一直還以為是產自兩個不同種的茶樹。英國人瘋狂地愛上喝茶﹐更發明了三點鐘下午茶這個生活習慣。由於要保證茶葉的貨源﹐一方便用中國施壓要通商﹐另一方便在印度種植茶葉。前者導最終至鴉片戰爭﹐後者則做就了東印度公司(怡和的前身)。

可口可樂是美國的標記﹐在冷戰時代代表著自由民主的飲品。原本藥劑師發明醫頭痛的藥水﹐混入梳打水後變成美國國民飲料。在第二次大戰其間﹐可口可樂被列軍需品﹐是美國大兵離鄉別井的依靠﹐美國統師甚至說過可口可樂的供應足以影響是軍心士氣。隨著美國打勝仗﹐可口可樂被帶到美軍所到之處﹐落地生根。百事可樂抄可口可樂是事實﹐早年打官司輸才要用紅藍二色的嘜頭。不過不知原來百事不很愛國﹐在蘇聯妖化可口可樂的同時間﹐百事卻靜靜地幫蘇聯生產紅星汽水。

這本書不是很厚﹐有關歷史的資料略嫌不夠深入。不過作為消閒讀物﹐作者在通俗顯淺和深入的取捨得恰到好處。以前我也零碎地聽過這些歷史﹐但是用飲品作為中心貫穿所有歷史﹐是很有綽頭寫法﹐亦對易記入腦有幫助。書中最後除了回顧了六種飲品﹐還展望未來。第七種對人類有最大影響的飲品﹐並不特別﹐只不過是最原始的水。但在瓶裝水比汽油更貴的今天﹐水將會是各國在未來可能以兵伐相見要爭奪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