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基督教界名人吳主光牧師的言論有哪些或可商榷之處?

答﹕

1.

題目:吳主光錯誤集
作者:大黃傻貓GARFIELD

吳主光的錯誤(1)

他在一篇題目為《中國傳統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較》的書裡面,故意曲解佛教教義,又有計劃地把正信佛教與民間信仰混為一談,硬把敬拜關公、黃大仙等列入為佛教當中。

當然,他也不斷指佛教是拜偶像的宗教,其實也是他把中國民間信仰和正統佛教混為一談。

 

吳主光的錯誤(2)

吳主光在他最近一篇文章說,天主教(他口中的異端)形成的其中一個過程,就是「主後330年,開始劃十字」。

吳主光把「劃十字」手勢視為「異端」,他自己知道不知道他是在干犯基督的記號(十字架)和記號所代表的三位一體真神?知道不知道他這是褻瀆的行為?

天主教「劃十字」手勢是先把手放在前額,是代表「聖父」,再放在胸前,代表「聖子」,手再點左右兩肩頭,代表「聖靈」,心裡面或者口說"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手點額頭),of the Son(手點胸前) and of the Holy Spirit(手左右點兩肩頭)。

而且,他連年代也弄錯了,早在一世紀前,特土良Tertullian就記載了,writing in 211 AD (almost a century earlier!): "We furrow our foreheads with the sign [of the cross]." (De Corona 3,2)

猶太教也有互相問安的手勢,是右手點一下心口,再點一下額頭,說「上主與你常常同在 (The Lord be with you always)」。

 

吳主光的錯誤(3)

吳主光指,天主教於主後998年設立齋戒,復活節前的四旨齋,降臨節和星期五齋戒禮儀,是不合聖經。

看聖經,保羅、耶穌也有禁食,而且,在教會早期文獻,約主後120年的《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也記載了齋戒的傳統,而不是主後998年才有的。

法利賽人每週禁食的傳統,為部分教會接納,只是由週一及週四,改為週三及週五,好與耶穌受難日配合,此做法還記錄在《十二使徒遺訓》(約成於主後100年)。

以下文章乃選自當代神學辭典---校園書房出版社

Fasting 禁食

為了宗教的原因而部分或完全停止進食,可以由群體(教會、國家,或像修道院一類的教團)或個人進行。基督教某些教派、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的禁食有時與禁止性行為一起進行。宗教的禁食與操練意志或減肥的禁食不一樣,前者的目的與神有關,後者只與自己有關。由古至今,世界各大宗教均有禁食的習慣:埃及、波斯、希臘、羅馬宗教、神道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基督教則從猶太教繼承這傳統。宗教的禁食與文化意識有頗深的淵源,而且還是普世性的。單以基督教來說,禁食雖有舊約的背景,但更重要的依據,還是耶穌基督的榜樣與教導。

舊約的禁食傳統

希伯來文禁食一詞是s]u^m,馬索拉經文卻用'inna^h nep{es%,直譯是「使自己的 靈魂謙卑下來」,意思即「苦待自我」,這可解釋為什麼禁食常是與不同的潔淨禮有關(利十六29、31,二十三27、29、32;民二十九7;賽五十八3;詩三十五 13)。此外,像摩西四十晝夜「也不吃飯,也不喝水」(出三十四28)一類經文, 說的其實也是禁食這回事。

要是仔細看舊約論禁食的經文,我們不難發現它有不同的形式,但它們的目的卻頗一致:預備與神相交(如:出三十四28)。它可以是:1.個人遭遇苦難時行之(撒 下十二16-23;王上二十一27;詩三十五13,六十九10);2.國家遭難,全民求福(士二十26;代下二十3;斯四16;拿三4?10;尼九1;拉八21-23)。

猶太人的禁食是由早上到黃昏(士二十26;撒上十四24;撒下一12),且與禱告並行(耶十四11-12;尼一4;拉八21、23);有時會長至三日(斯四16)。若是按以 色列的律法來說,法定的禁食只有在贖罪日(利十六29-31,二十三27-32;民二十九7)。主前587年耶路撒冷被毀後,他們另立新例,定規四天的禁食以作記念(亞 七3-5,八19)。

到了晚期猶太教,以禁食為自我謙卑的深層意義慢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看禁食為一種善功的修為;先知雖屢次警告這種自義的行為(如:賽五十八3-7;耶十四 12),可惜收效不大。到了耶穌時代,敬虔派如法利賽人更自定每週禁食兩次(星期一及星期四;參SB II 242 及下),施洗約翰的門徒亦如此(參可二18)。

新約的禁食傳統

新約提及禁食(ne{steuo{,20次;ne{steia , 5次;ne{stis,2次)的經文,遍及各卷,只有約翰全沒用過,保羅也只用過兩次。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否定晚期猶太教視禁食為善功的觀點,並且指出有些時候不應禁食:「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可二19)。此外,耶穌給禁食下了新的意義:人不能靠禁食來邀功,福音和彌賽亞國度全是本乎神白白的恩典,而以禁食來作等候彌賽亞國度的做法,也因彌賽亞已然降臨而變得過時了。我們沒有資料顯出第一世紀的信徒看禁食為必須的(J. Behm, TDNT IV, p. 933)。這不是說新約輕看禁食,只是說耶穌恢復了禁食應有的意義(可二21)。

耶穌自己曾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太四2),故祂在太六16-18的言論,並不是反對禁食本身,只是反對人以禁食來炫耀人前;禁食的惟一對象是神,不是人。在太十七21,耶穌似乎指出某種禁食具有特別的功效,即要驅逐惡鬼時的「禱告禁食」(但要注意的是,這幾個字在最好的抄本是沒有的,而與之相同的可九29則只提禱 告),其實真正的意思不是某種禁食具有特別的效力,只是說在非常的靈界敵人面前,記掛飲食一類的肉身需要是不足以應付的,使徒行傳亦提及這種原則(徒十三 3,十四23)。

教會的禁食傳統

法利賽人每週禁食的傳統,為部分教會接納,只是由週一及週四,改為週三及週五,好與耶穌受難日配合,此做法還記錄在《十二使徒遺訓》(約成於主後100年)。但我們沒有證據顯出他們是立例強迫執行。自第二世紀開始,一種較多人遵守的禁食,是為記念主的受死和預備復活節,為期兩天,由星期五開始到星期六。

到了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禁食反成了一項重要的事,他們強調禁食期的形式和禮儀,禁食的意義亦漸向善功修為的路來發展,而且是強制的。舉例說,二世紀為主的受死與復活而守的兩天禁食,發展到後來的大齋期四十日的禁食;到了十世紀成了整個西方教會都必須守的項目。至於修道院的定期禁食,早在第二世紀便成為必守的操練。教會受逼迫的時候,信徒認為殉道是最高貴的行為, 到了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禁食便取代了殉道的地位了;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加了許多必守的禁食日,特別是在聖誕節和受難節之前。

羅馬天主教有一種禁食是預備領聖餐的,如領餐前一天自子夜開始禁食(梵諦岡第二次會議之後改為彌撒前一小時),受洗或受按立的人亦會進行這樣的禁食來預備心靈。

禁食可分作短期的(不超過七十二小時)或長期的。禁食形式亦分完全禁食(只准飲水),和部分禁食(只進一餐)。

改教家完全否認禁食能為信徒積存善功的說法,而且除了聖公會外,其他宗派都廢除了把禁食列為信徒必守的行為。重洗派 (Anabaptists{\LinkToBook:TopicID=123,Name=Anabaptist Theology})*更明言,禁食全是信徒個人的行為,目的是操練自己和專心禱告;這個看法為絕大多數福音派教會接納。天主教會把禁食列入法規前,也會豁免部分人士免守禁食之例, 如年幼及年老的、有病的、孕婦、旅行者,及工作特別辛勞的人。

禁食行為帶有一種頗強的心理因素在內,人以為透過禁食可以達到宗教上的潔淨作用,最適合為與上帝相交作準備。正因如此,教會更應小心教導,免得人把禁食與巫術、自虐、自義等行為聯上關係(參賽五十八3-12)。耶穌基督禁食的榜樣和言論,既能顯出禁食的好處(專心禱告、應付試探),亦能指出它的危險(自顯為義 、試探神)。

參考書目

R. Arbesmann 'Fasting and Prophecym in Pagan and Christian Antiquity' in Traditio 7(1949-51), pp. 1-72

Augustine, Sermons,論大齋期,pp. 205-11

J. Behm, 'ne{stis' in TDNT IV, pp. 924-35

D. E. Briggs, Biblical Teaching on Fasting(1953)

H. von Campenhausen, 'Early Christian Asceticism', Tradition and Life in the Church(1968), pp. 90-122

J. Gamberoni, 'Fasting', EBT 1, 257-60

H. H. Guthrie, 'Fast, Fasting', in IDB II, pp. 241-4

Leo the Great, Sermons 39-50,論大齋期;12-20 ,論第十個月禁食

A. J. Maclean, 'Fasting and Abstinence' in Liturgy and Worship, ed. W. K. K. Clark(1932), pp. 243-456

J. A. Montgomery, 'Ascetic Strains in Early Judaism' in JBL 51(1932), pp. 183-213

R. Nelson, A Companion to The Fast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1703)

Tertullian, On Fasting.

 

吳主光的錯誤(4)

吳主光又指,天主教會在主後600年用拉丁文來崇拜也是一條罪。羅馬人普遍的母語,就是 Latin,用他們的母語崇拜是錯的嗎?

如果按吳主光的邏輯,香港好多教會,無論講廣東話、潮語、國語、英語的崇拜,是否不合乎聖經?

耶柔米 (St. Jerome)在主後383年把聖經編輯、翻譯為拉丁文的“武加大版本(Vulgate),Vulgate的字根vulgata 的意思正是是"Popular"(普及),耶柔米是用當時羅馬帝國普及的語文(拉丁文)。 天主教整個世界,並沒有硬性用拉丁文崇拜。

 

吳主光的錯誤(5)

吳主光指天主教在1546年把次經(deutuerocanonical books / apocrypha)再加入聖經。

其實,反天主教派言論部份的謬誤,因由在於反天主教者他們的歷史。反天主教者主要來自北美洲的小群教會基督教徒。

當年宗教改革時代,歐洲局勢惡劣,逃避宗教戰爭壓迫的人到了北美洲建立他們的小群教會。他們手上只得有限數目的書籍、經卷、文獻,完全沒有歐洲大陸保存的早期教會歷史文獻、大公會議、原文聖經,所以他們對歐洲教會,特別天主教的歷史是很片面,甚至一片空白的。好多人,好像很多初信的都以為,聖經(今日舊約39卷、新約27卷)是初期教會已經有的,更加斷言,天主教會是在十六世紀的脫利騰 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才把「次經」(deutuerocanonical books / apocrypha)加入。他們也斷言,初期教會的舊約和我們今日的舊約是一樣的。

無論如何,反天主教者這條「把次經加入聖經」的罪名,在歷史事實上的立足點非常薄弱。

(1)新約、舊約正典,要到公元393年和397年,分別在 Council of Hippo和 Council of Carthage通過。

(2) Council of Hippo通過了今天通用的新約全書。

(3) Council of Carthage所通過的舊約,包括了天主教舊約所多的七部書 。

(4) 新教接受的希伯來文舊約,其實也不是一次形成的 。

(5) 90AD 的所謂猶太人大會(Council of Jamnia)鐵定的舊約,也並沒有馬上被早期教會採用,而且還企圖排除部份含有彌賽亞預言的書,他們大會目的其實要把主要說希臘語的基督徒趕出猶太教的會堂(Synagogue) 。

(6) 早期教會是沒有理會Council of Jamnia所定的舊約,基督教和猶太教已經決裂,大家是用不同的舊約。

(7)反天主教者聲稱,天主教的舊約是「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只有希臘文 版,但是現代考古,在「死海古卷」裡面發現了有希伯來版、亞蘭文版的「次經」, 而且年代是早於基督降生之時。

(8)例如,次經的「便西拉智訓」(Wisdoms of Jesus Ben Sira),有發現希伯來文本。

(9)第一世紀,巴勒斯坦通用的舊約,是「七十士譯本」,也是新約時代信徒用的舊約。耶穌可能用的是「七十士譯本」的希伯來文版,而且當時猶太教沒有拒絕 「七十士譯本」。

正因為近代考古發現和歷史引證,好多片面反天主教的言論的謬誤已經為人所知。唯獨香港,因為這些資料很少人主動看和討論,所以未為人知。 有不少外國留學回來的神學畢業生(博士)也可能知道這些事,只是香港基督教內的自我審查還很厲害。 例如,我親耳聽過一個神學院講師表示,他在某教會主日講道的言論(主要關於新的聖經歷史考證),如果在「平X堂」(吳主光的堂口),肯定被打成異端。 基要派的聖經理解,其實是停留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吳主光的錯誤(6)

吳主光曲解天主教關於聖餐的教導。首先,他在他的文章說引用BALTIMORE 的第三次大公會議所修訂 的第二號要理問答(ROMAN CATHOLIC CATECHISM NO.2 以下簡稱RCC )﹕

關於「彌撒」   RCC

問:甚麼是彌撒?     

答:彌撒是將基督的身體和血獻為無血祭。     

問:彌撒所獻的祭,是否與基督在十字架上所獻的祭相同?     

答:彌撒所獻的祭,與基督在十字架上所獻的祭相同。

然後他就大造文章話天主教彌撒如何不對。其實,RCC的原文答問,不止以上兩條對答,吳主光擺明欺人地不會去真的找原文看。

全文如下﹕

262.

Q. When and where are the bread and wine changed into the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

A. The bread and wine are changed into the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 at the Consecration in the Mass. 263.

Q. What is the Mass?

A. The Mass is the unbloody sacrifice of the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 264.

Q. What is a sacrifice?

A. A sacrifice is the offering of an object by a priest to God alone, and the consuming of it to acknowledge that He is the Creator and Lord of all things.

265.

Q. Is the Mass the same sacrifice as that of the Cross?

A. The Mass is the same sacrifice as that of the Cross.

266.

Q. How is the Mass the same sacrifice as that of the Cross?

A. The Mass is the same sacrifice as that of the Cross because the offering and the priest are the same-Christ our Blessed Lord; and the ends for which the sacrifice of the Mass is offered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sacrifice of the Cross.

(吳主光只引用到這裡)

但是以下卻是天主教重要的觀點﹕

267.

Q. What were the ends for which the sacrifice of the Cross was offered?

A. The ends for which the sacrifice of the Cross was offered were: To honor and glorify God; To thank Him for all the graces bestowed on the whole world; To satisfy God's justice for the sins of men; To obtain all graces and blessings.

268.

Q.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crifice of the Cross and the sacrifice of the Mass? (問﹕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和在彌撒裡面的祭有分別嗎?)

A. Yes;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sacrifice is offered is different. On the Cross Christ really shed His blood and was really slain; in the Mass there is no real shedding of blood nor real death, because Christ can die no more; but the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 the separate consecration of the bread and the wine, represents His death on the Cross. (答﹕有。形式上不同。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確實流血、確實被殺、死了。在彌撒裡面,基督是沒有流血、也沒有被殺、祂也沒有再死,因為基督已經不會再死了(Christ can die no more)。彌撒的祭,在祝福把餅和酒分別為聖後,就代表了基督在十字架上面的死。 )

269.

Q. How should we assist at Mass?

A. We should assist at Mass with great interior recollection and piety and with every outward mark of respect and devotion.

270.

Q. Which is the best manner of hearing Mass?

A. The best manner of hearing Mass is to offer it to God with the priest for the same purpose for which it is said, to meditate on Christ's sufferings and death, and to go to Holy Communion.

原文(英文)LINK﹕

http://www.catholic.net/RCC/Catechism/Doit.html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