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程師給年輕工程師的話

我的公司設有mentorship program,安排資深工程師指導年輕工程師。還刻意配對不同部門的員工,以免同組上司下屬會有利害關係,可以讓資深工程師安心無私地,把工作經驗和職場智慧傳承給新一代。

每次指導為期半年,每個月見面一次,給後輩請教前輩工作上遇到的難題。自計劃推出以來我指導過四位後輩,指導不只是在幫助他人,對我自已的職場發展也很有幫助。從與他們對話為他們解答問題中,我從而檢視我自己的職場理念,反思多年來我工作上的處事方法。

總結前後幾次指導後輩的經驗,我把自已的職場經驗理整記錄,寫成這篇文章。老實說這文章的內容,對有點工作經驗的人來說,非常「阿媽係女人」。不過有時與後輩傾談中,我很訝異有些常識,並不是每個人都懂。說在前頭,先戴頭盔,我的工作經驗,只限於科技巨企,我從畢業到現在,一直都是在標普五百大公司打工,我的經驗在其他非科技行業,新創或小中型企業,未必十分適用。

自已的前途,自已把握
很多打工仔有一個錯覺,認為只要把工作做好,升職加薪是理想當然的事。事實上你的上司,除了每年的例行工作評核時,才會想起下屬有升職加薪的需要。上司一年另外的三百六十四天,他只會關心工作進度,團隊能否完成上面派下來的任務。

升職是需要自已去爭取的,而加薪在大公司中只是升職的副產品,每個職級有固定的薪資范圍。不要相信要擦老細鞋才會有職升,大公司的升遷相對很公平,只要公司是在增長擴展中,有材能不惹別人討厭,就已經是升職的充分條件。若果上司只喜歡擦鞋無能的人,整個團隊專養懶人沒有戰力,很難在科技公司中長期生存。經濟差時科技公司炒人絕不手軟,無能的公司整間被市場淘汰,也是常常發生的事情。

升職有快有慢,但更多時候是講運氣,但當運氣來到時,你未準備好就輪不到你升職了。首先公司要賺錢升職才會快,而公司或你所屬的部門賺不賺錢,你參與的產品是否成功,絕大多數非你個人能控制。當你發現公司開始走下坡,升職的空間慢慢收窄,不要猶疑安於現狀,果斷轉職跳槽,不失為升職的另一個好方法。

趁年輕,多交朋友
這個建議聽起來有點癈話,不就是整天聽到做人要有networking嗎?在大公司工作,公司有很多自發性的社群,如午飯時間打波跑步,當一天半天義工服務社會等,有很多機會結識到同期進入公司,其他部門的新人。當大家都是新人的時候結交朋友,比較沒有利害關係容易相處。在其他部門有熟人的好處,大慨不用我多費唇舌去解釋。很多時間你不需要有等別待遇,只是消息比較靈通一點,知道對面團隊的真正意圖和優先次序,就已經可以在工作上事半工倍。

    你的知識,決定你的值價
    在科技行業工作,注定學海無崖,每年都要學習新的知識,才避免被時代淘汰。學習的知識有很多類別,有些知識放諸四海皆有用,如基礎的電腦理論,熟能生巧的揼曲手藝。有些知識是行業的專門經驗累積,全世界可能只有十數間公司有此需要。優點是技術門檻高減少外來競爭,不怕新人或外判搶飯碗,缺點是當你想走出這個舒適圈人工就大打折扣。有些知識是只在公司內部有用,如看懂那堆從來沒有文件的源碼,公司內的知識主要是就業保障,經濟不好時至少裁員第一輪裁不到你,讓你有充足時間去尋找新工作。除了技術上的硬知識外,管理團隊,項目營運,報告吹水等軟知識,升職拾級而上後,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多。

    你的生產,決定你的收入
    你的收入並不取決於工時長短,而是取決於你的產出。許多人以為只要努力工作、加班,就能獲得高薪,但如果產出有限,無論多努力,薪水依然停滯不前。真正決定薪資高低的,是你能為公司或市場創造多少價值。提升個人產出的方法之一,是擴大自己的影響範圍。單打獨鬥的工程師,最多只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而能夠指導新人、優化團隊流程、提升整體效率的人,價值遠超過單純埋頭苦幹的個人。當你能讓整個團隊變得更高效,公司自然願意支付更高薪資來留住你。

    此外,確保你的貢獻能被具體衡量,也非常重要。如果你能拿出數據,例如「透過自動化工具減少 50% 人工操作」,或「優化系統讓效能提升 30%」,這樣的成果更容易讓上司認可你的價值。單純努力但沒有具體成效,往往很難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簡單來說,決定薪資的關鍵不是你的工時,而是你的生產力。當你的工作能帶來明確的效益,提升團隊效率,甚至影響更大的業務範圍時,你的收入自然會隨之提升。與其抱怨薪水太低,不如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產出更有價值。

    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更低的成本
    工程師喜歡追求新技術,但技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技術選擇關鍵在於能否以更低成本解決業務需求。 成本不只是金錢,還包括時間、人力、維護與學習曲線。 技術門檻過高,維護困難,反而增加企業負擔。 成熟技術有生態系統支持,能降低長期運營風險。 技術決策不應只看技術優劣,更要考量業務需求。 市場變化迅速,紅極一時的技術可能很快被淘汰。 可靠、低成本、持續創造價值的技術才值得選擇。 工程師應該思考技術是否讓工作更高效、更有競爭力。 技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幫助企業用更少的成本獲得更大收益。

    學習如何應付官僚主義
    在大公司裡,官僚主義無可避免,了解並適應這些運作才能更有效率地生存。雖然你的技術再好,但並不代表所有事情都能順利進行,很多時候,流程和內部運作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很多明文規定的流程,背後其實只是為了讓某些人感到安心,而非真正有效的管理。了解規則後,你會發現其實有不少「擦邊球」可以打,有些審批其實只是形式,懂得如何處理這些程序,就能顯著加快工作進度。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對人比找對方法更為重要。每個公司內部都有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影響力卻極大的關鍵人物。他們可能是資深的老臣子,或是某個技術上的權威,這些人雖然職位不一定高,但他們的話語權往往能左右事情的走向。與這些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能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你會發現,無論你的提案多麼完美,如果沒有這些人支持,事情就很難推進。

    另外,當你直接推銷自己的想法時,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支持,這時候學會讓決策者參與討論就變得尤為重要。與其強行推銷,不如引導他們在討論過程中認同你的觀點,甚至讓他們覺得這個想法是自己提出的。這樣,事情反而能夠更順利地推進。其實,在大公司裡,越是複雜的事情,越需要讓別人覺得這是「他們的主意」。這不代表你要放棄自己的想法,而是要懂得如何在複雜的組織環境中巧妙地推動,讓自己成為能夠真正帶來變化的人。

    所有事情背後必定有其原因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解的情境或結果,無論是升遷未果、工作分配的變動,甚至是團隊成員的更替,這些都似乎沒有立刻的解釋。

    有些看似影響深遠的決定,其實背後的原因可能已經不再適用。舊有的規範或做法,可能是過去某個時期的反應,但隨著時間推移,若沒有人重新檢視這些原因,它們便可能被不經意地延續下去,成為一種過時的束縛。對此,我們要保持敏感,了解和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不被過時的原因拖累。

    有時候不會直接告訴你真正的原因,可能決策涉及到高層的策略考量,或是人事調動中的微妙平衡。你也許會被告知一些門面癈話,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去理解探求背後的種種,不要天真地全盤接收聽到的說話。

    無論面對什麼情況,都應該記住「一切都有原因」這一點。無論是一次突然的升遷,還是某個奇怪的工作安排,背後總有其合理性。即使這個原因不容易被理解,或是讓人一時無法接受,它依然存在。在職場上,一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每一個決定的背後,都有一個值得探索的原因。循著利益得失的方向去尋找線索,也許是會看到意料之外的關聯。


    哲學未來書 – 好青年荼毒室

    香港出版的中文哲普書藉,自從李天命之後,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在香港電台還有多少言論自由的年代,香港有一班很有心的哲學人,製作「哲學有偈傾」的清談節目,為普羅大眾深入淺出介紹哲學。我自己大學時代副修過哲學,明白哲學無用之用與真係無用,很高興香港還有一班「傻佬」願意推廣哲學。

    這本書分十一個題目,每篇文章由不同作者撰寫,從哲學的角度探討未來的問題。其一文人相輕,我以前也有寫哲普文章,其二哲學本有不同學術門派之分,書中每篇的題目很有趣,但不知為何大部份作者的立論總是「錯誤」。很可惜現在年紀大,為養家生活操勞,沒有閒情逸致上網致打哲學筆戰,負責任地寫值得對方回應,理據充份的哲學文章。現在只是隨便地向每篇文章發些牢騷吐嘈一番。

    文化滅絕作為打頭陣第一篇,兼放上網供讀者試閱,寫得十分四平八穩。文中引用美國哲學家寫關於原著民的理論,以克羅族在白人政權下委身求存的例子,帶出只徒具空殼儀式的文化還是否原本的文化。我明白現今在香港出書要很小心,說錯一句話就變成禁書,但沒有把理論應用於香港文化正面臨滅絕危機上,身為一個香港本土的哲學家就不合格了。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容得下哲學家的存在嗎?

    永生這篇犯了偷換慨念的謬誤,文中的神一時意指基督教的三全神,一時又意指古希臘神話中的神,兩者根本是完全不同的神。長生不老不等於永生,聖鬥士星矢不就殺了不少希臘神嗎?嚴格來說,希臘神沒有死掉的記載,但上Wiki說希臘神話中是有弒神的可能性,亦可以受到比死亡更痛苦的永恆酷刑。再者希臘神並非全知全能,不是沒有任何限制啊。人之所以為人的題材很好,但被作者完全糟蹋掉。

    絕育這篇完美地示範哲學的花拳秀腿,煞有介事地討論生育是否道德,還故作高深地引用一大堆道德理論,但中心的立論卻完全不堪一擊。作者大慨忘記了《自私的基因》這本哲學經典,生育不道德本身就是自我否定的立場,道德上必然為假。很簡單的思想實驗,地球上有兩班人,一班認為生育合乎道德,一班認為生育不合道德。一百年後,地球上只淨下認為生育合乎道德的人。道德思想必需有載體才存在,沒有人類的世界不可能是合乎道德的世界。至於過量生育是否乎合道德,倒是一個很實在的哲學問題。

    基因改造是科學和經濟學的問題,不是哲學問題。任何科技發展必然最終會低成本普及化,一百年前,用有錢人負擔起電燈,窮人負擔不起所以不公平為理由,去反對愛迪生去發明電燈,豈不是很可笑嗎?新人類與舊人類會產生突衝,已經是老調牙的問題,不必去請教哲學家,看看X-Men或高達Seed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性別這篇作者中左膠思想的毒太深了,要批評實在不知該何說起。不過我倒同意社會性別(gender)應該取消,只需使用生理性別(sex)就足夠了。最多在一般正常男性與女性之外,加添生理上非男非女的第三性別,以茲區別。文章所提及的女性受迫壓問題,根本無需要創作出性別主義,應用傳統自由主義的平等人權就可以解決了。或許作者更應該把心機精神,去論證為何有J都可以係女人,至少可以當笑話看。

    家庭這篇也是四平八穩,除了有點悶外,找不出什麼問題。文中說孔子論孝,古人要守喪三年。現代人喪假最多只有一星期,如果有公司肯給三年有薪喪假,父母分開離世最多可放假六年,我十分支持推行儒家的孝道。

    網絡的想法嚴重過時,現今Facebook已死,沒有人去在意呃like了,只剩下靠網絡宣傳吃飯的KOL。Tiktok嚴格來說不是社交媒體,溝通十分單向,就只是一個有無限頻道的電視,而大部份人重投被動娛樂的懷抱。

    未來錢這篇不只是觀點不同這麼簡單,而是作者根本無知扮有料,外行人胡說八道,他對金錢和貨幣的理解,完全偏離正統經濟學的觀點。首先黃金的金錢價值並不需要政權來承認,有看過衰屍未日片也知,沒有政府也沒有貨幣,人們就會回到用使用黃金。黃金是因為其物理特性,才被人類視為金錢使用啊。其二是政府認可的貨幣,並不等於金錢,近的有津巴韋超級通脹那些比陰司紙更多個零的貨幣,遠的有民國未年的金元卷銀元卷。文章人說金錢是「需要人的集體認可」的對的,但金錢並不是純萃抽象的存在,還要有物理上有限供應才能成立。

    本來文章說黃金已死,金錢源於政府權力,本身是有一定哲學理據的說法。不過文章未段卻畫蛇添足,貪心要講加密貨幣。很明顯他沒有看過Bitcoin的白皮書,完全不理解Bitcoin數位黃金的理念,只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正正與文初說黃金已死自相矛盾。這篇文章可嚴重拖低整本書的水準,Likecoin發起人高重建為這本書寫序,竟然容許這篇錯漏百出的文章出街,實在太失責了。看了這篇文章的朋友,趕快去看高重建的《財富自由主義》以正視聽吧。

    未來人是書中哲普寫得比較好的一篇,用很有趣的例子去說明我們對未來人責任的道德問題。拿出道德效益主義這把尚方寶劍,然後再指出應用道德效益主義帶出的其他問題,正反相方的論點也有提及,是書中少數真正的哲普文章,其他文章的論點太過一面倒,太重作者想要「傳教」的意味。

    虛擬世界是否真實,用維根斯坦的方法,把「真實世界」改稱為物理世界,問題就輕易解決了。問題源於「真實世界」的慨念不清楚。不過文章中講及虛擬和虛構之別,倒是有哲普的風範。哈利波特小說中的魔法世界,是不真實的虛構世界。但哈利波特VR遊戲,則是一個真實的虛擬世界。不得不吐嘈,怎麼用Second Life這麼過氣的例子,講VR就應該用《刀劍神域》嘛。

    烏托邦也是一篇很四平八穩的哲普文章,分別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對迫壓的理解亦很有見地。文章提及Rawls的《正義論》,竟然沒有提及Rawls死對頭Nozick的《國家,無政府,烏托邦》,烏托邦不可能存在的推論,有點令人失望。如果文章能夠引用Nozick,為文章最後一句,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作注釋,這篇文章就一百分了。

    Certified ANA Marketing Professional證書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 (ANA) 美國廣告商協會歷史悠久,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是美國廣告業界的龍頭組織。某天我發現原來我公司是ANA的白金會員,所有員工可以免費申請成為ANA個人會員。雖市場營銷與我本身的專業風馬牛不相及,本著不要蝕底兼八掛的心態,先登記入會看看有什麼有趣的內容。我作為一般消費者的身份,本能地對廣告感到煩厭,不喜歡被廣告打斷收看中的節目,也不想郵箱塞滿垃圾郵件,連帶對市增營銷也有偏見。

    不記得在那兒讀過,就算你是個打工仔,也應該把自己當成間一人公司去營運,你在公司和行業裏的口碑,直接影響你未來的收入。ANA眾多的線上課程中,其中一個是教導如何建立品牌效應,心想大慨看專業的課程比隨便找本書來看好,便花幾小時把課程看完。營銷的知識從某角度來看,無疑就是阿媽係女人的常識。但課程很有系統地把營銷知識梳理好,一層緊扣一層由淺入深去講解,連帶提供可以方便應用的表格和清單。讓我明白營銷看似容易的背後,是需要有扎實的基礎和經驗。

    ANA設有營銷專業證書,只需要看三十五小時的網上課程,再加一百條選擇題的考試,非常容易獲取,只要肯花時間就可以。我正職夠錢後的退休大計,是當個網絡KOL經營自媒體,一來要推銷自已賺人氣,二來明白對家企業營銷接口的想法也有幫助接洽廣告贊助,三來營銷的知識很有趣。反正已經洗濕了個頭讀了一課,有空無聊便上去看一課,經過兩年多的緩慢進度,終於把所有課程看完。時隔太久要答一百條問題有點難度,幸好有ChatGPT出貓大法,輕鬆地完成考試。不過ChatGPT也不是萬能,八十分合格它只是八十二分低空略過,而且我也有改正一些明顯錯誤的答案,如果不自己用腦全靠AI搬字過紙,肯定不合格。

    學習了營銷的基本知識,我發現對正職也有幫助,說到底在職場中也要推銷自己。除了之前說過的建立個人品牌,把顧客分類建立檔案,如何用數字去說故事,擊中他們的情感去令他們行動。在一般大公司的職場中,是很多辨公室政治高手無意識地在做的事情。將營銷專業套用在職場上,能夠看清楚有些事情背後的邏輯,天生不是辨公室政治材料,就只好將勤補拙靠相關知識搭救了。比較專門的數碼營銷,如何經營社交媒體,在Google上刷排名等,也是很在趣的內容。以前我收到廣告電郵只會直接刪除,現在我能分辨那些是真垃圾電郵,那些是用心計算營銷計畫中的一環。很可惜太部份廣告電郵都是垃圾,銷營人員就應該要學習ANA證書課程嘛。

    藍背號潛艇博物館 USS Blueback SS-581

    放暑假帶小朋友去波特蘭Portland參加音樂夏令營,波特蘭是一個很典型的美國中型城市,居住環境優美,工作機會也很多,但來旅遊就沒有什麼特別。若果要說波特蘭的景點,唯一有興趣就是藍背號潛艇博物館。藍背號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非核子常規動力的潛艇。一九五九年下水,一九九零年退役後,轉送給波特蘭科學館,作為博物館保育。

    波特蘭科學館本身沒有什麼特別,小朋友去會很開心,有恐龍看有科學互相遊戲玩,但與全世界各大城市的科學館大同小異,大人去就有點悶。科學館門票不包潛水艇,需要另外購票,十數美元。因為地方淺窄,潛艇觀賞每團限十人,每小時出發。潛艇就停泊在科學館外面的碼頭,行出門口轉左就看見。

    我很多年前在珍珠港參觀過二戰年代的弓鰭號潛艇,藍背號無疑昆弓鰭號先進很多,儘管己是退彼三十多年的老古董。為方便遊客出入,潛艇的船身切開加建樓梯。當導遊的老伯伯是退役海軍,可惜他不是潛艇水手,沒有第一手親身經歷的故事聽。

    從樓梯下去先到軍官飯堂兼作戰會議室,只有十個遊客在潛艇內,感自上地方很寬落,不似傳聞中的潛艇十分擠迫。然後導遊伯伯告訢我們,這艘潛艇有八十個水手,八十個人擠在一起時非常迫了。潛艇地方寶貴,只有艦長才有自已的房間,高級軍官有自已的床,低級水手則要共享床舖,一個睡覺另一個就值班。三層碌架床非常迫,只能躺平不能坐起身,每個水手必定試過起身撼頭。

    控制室如電影般用紅色燈光,讓水手可以在黑暗中保持視力。潛艇的潛望鏡功能正常,可以看到河對岸新中心的景色,有點像在看單反相機的視窗,但潛望鏡比我想像中更清晰。遊客可以坐駕駛員的位置,扮開潛水艇,有很多不知用途的掣和儀表板,不過大部份也焊死了。控制室的隔鄰是聲納室,潛艇在水在潛航時完全看不見,只能靠聲納反射回音來判別四周。

    船頭是魚雷室,藍背號是攻擊型潛艦,有六個魚雷管,但沒有任何導彈。早期的魚雷分對艦和對潛艇,後期魚雷一枝可以攻擊水面或水底目標。魚雷非常大枝,差不多個半人那麼長。最有趣是在魚雷上面放著摺床,那是成艘船中除艦長室外睡得最舒服的地方。藍背號是一艘善良的潛艦,她從來沒有擊沉過其他船艦。

    潛艦中間是水手的臥室和飯堂,在軍隊中潛艦的伙食出名最好,因為沒有任何放鬆休息地方的潛艦,食物是唯一可能保持水手士氣的方法。飯堂軟雪榚機和汽水機,二十四小時全天候任食任飲。潛艦尾部是機房,有喇叭播出模擬引擎聲,大約有熱鬧茶樓般的聲浪。導遊伯伯說真正的嘈音大約嘈三倍,基本上不在耳邊大聲說,就聽不到其他人的說話。

    四十五分鐘的遊覽團到此完結,樓梯上另一團遊客正等著進內。

    有AI不需要讀文科

    台灣成功大學歷史系,今年破天慌一個新生也收不到,校方歸究於受AI浪潮影響。然後有歷史教授跑出來為自己的專業辯護,無視現實硬推銷說讀文科很有用,引來一眾被社會邊緣化的文科人出來圍爐取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理工科技人,只懂賺錢沒有文化修養云云。

    本來別人喜歡讀什麼書,把學問視為一門興趣,理應要互相尊重。不同嗜好各有所愛,無分高下貴賤。偏偏文科人不事生產之餘,還要自嗚高人一等,把自已世界觀以為是放諸四海的真理,天真的以為文科的文化才是文化,理工的文化不是文化。怎會不引來理科組的強力批評,尤其是懂寫字的理工人。

    文科人要乖乖地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認清自已沒有生產力,要接受其他有生產力的人供養的事實,不要自嗚得意向他人指指點點,才不會惹來非議。娛樂工業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潮流時裝也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文科的位置與娛樂和潮流的位置差不多,搞不好地位還更低,因為文科「產品」沒有市場需求。

    當然我不是一竹篙打一船人,也不是說不能賺錢的學問沒有價值。大學當然應該要做學術研究,但要做什麼研究才對得起納稅人的金錢呢?基礎科學研究吃力不討好,但科研是國力立國之本,大學受資助完全沒有爭議。很多統稱為文科組的學科,性質上屬於軟科學(如心理,經濟,語言學等),大部份也是對社會有用的知識。至於哲學為不分文理所有學科的根本,大學中有哲學研究,作為其他各科必修的哲學課,也沒有太大爭議性。可是剩下來其他無用的文科呢?例如有必要花時間精神在大學裏研究紅樓夢嗎?

    現今世代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基礎的AI人工智能,看似非常聰明,實際上十分愚蠢。只是把語言文字以統計學方式去重新排列呈現,並不理解現實世界或抽象慨念,也就是說AI本身沒有知識亦不懂思考。在一般傳統上知識為基礎的學科,不論是硬科學還是軟科學,AI只是一件輔助工作,令那些領域的專才如虎添翼,因為AI不可能取代他們腦中的知識。反觀一些沒有客觀事實為根據的學科(如文學,藝術創作,非考古的歷史),從認知學的理論去看,那些學科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知識,只不過是某學術小圈子的觀點和意見。AI生產出來的文科文章,與那些蛋頭學者寫出來的文章,兩者並列在一起,誰也沒有比誰分高低。

    純文科的東西本來已經沒有多少人看,一按鍵就能生產出無數同樣的東西,而且因為沒有客觀對錯的限制,完全避免LLM應用上結果有幻覺的死穴。AI生產主觀意見的成本接近零,蛋頭學者要吃飯要生活,在經濟學的供求定律下,文科學者最終必然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