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最有用部份是講電影詞彙,很有系統地讓我學習如何去分析一套電影。電影可以分為三個層面:故事(story)是電影中發生了什麼事,劇情(plot)是組成故事的事件的次序和結構,敘述手法(narration)則是劇情帶了什麼給觀眾。電影中固然不能缺少角色(character),另一個重要的構成是鏡頭角度(point of view),由那個角色那種心理去表達畫面。mise-en-scene對我來說是一個新慨念,基本上就是鏡頭內的所有東西,那些東西(或缺少某些東西)如何影響電影的表達。書中還有其他關於分鏡(shot),場面(sequence),音效,配樂,特技等等的專門用詞,讓我粗略地明白電影的語言。
一眾粉絲望穿秋水等了兩年,《Ready Player Two 挑戰者2號》終於上月底出版,旋即進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一連三個星期榮登榜首。我自然要先睹為快不甘後人,一連兩晚一口氣把小說讀完。我可以預言續集電影將會很好看,有大量玩電般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繼續販賣大家喜歡的懷舊流行文化。可以看得出作者在故事舖排上,早以考慮好改篇劇本的需要。但以一部科幻小說來評價,撇開懷舊元素名牌效應的加持,這是一部讓人失望的作品,主線缺乏新意,只是將熟口熟面的Cypberpunk橋段炒埋一碟,
續集的故事緊接上集,主角Parzival勝出Halliday的尋寶遊戲,繼承了Oasis(故事中的VR互聯網)的管治權,從窮小子搖身一變成世界首富,與一起爆機拍檔們共享財富,一同營運公司。他在整理Halliday的遺物時,發現一隻更大的穩藏彩蛋,原來Halliday早己開發出完全潛入式的VR技術,不用再帶VR眼罩和感應手套,人腦與電腦直接連結互動。因為某些原因Halliday把技術封印,留給他的接班人決定是否把這技術公諸於世。看到這裏熟讀科幻片的朋友,大慨已經估到故事會如何發展。甚至書中角色在辯論是否應該引進這技術時,亦引用《The Matrix》和《Sword Art Online 刀劍神域》指出這技術存在的風險。腦機直連介面隆重上市,人類更加沉迷於Oasis的虛擬世界,這時候又出現Halliday新的尋寶遊戲。
上集電影中Karen被貶為花瓶,但在小說中Karen是Oasis的開國功臣之一,是一個材貌雙全的電腦geek女,所以今集的彩蛋照顧女性觀眾的口味。七個謎題當中只有四個是彩蛋,另外三個只是過場性質用來湊數。有經典世嘉遊戲《忍者公主》移植美版時,公主慘被變性做男人的往事。有在John Hughes執導的電影世界中穿梭解謎,他最為香港人熟悉的電影是每天聖誕都重播的《Home Alone 寶貝智多星》。不過書中的謎題主要集中在早期的《Pretty In Pink 紅粉佳人》,我自己沒有看過所以對彩蛋沒有太大感覺。最精彩的彩蛋是與音樂天王Prince的格鬥大戰,以音樂為媒介發動能量攻擊,大戰六個不同時期的Prince以及他的伴唱樂隊;最後又怎可以沒有不論男女geek都最愛的《Lord of the Rings 魔戒》的謎題呢。
暢銷作家Malcom Galdwell曾經何時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當年他打響名號的兩本出道作《Tipping Point 引爆趨勢》和《Blink 決斷2秒間》,以生動的小故事帶出大道理,把深奧的學術理論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成為人手一本的經典知識性讀物。Galwell成名後的著作仍然高居暢銷榜,他的文筆仍然富有趣味引人入勝,讀者看完後仍然覺得腦袋充實,以為自已增長知識了。只是他已經缺乏了最初那份穩世賢者的靈氣,總讓人覺得成本書不過豪華包裝地說「阿媽係女人」的老生常談。他上一本著作《David and Goliath 大衛與哥利亞》已經是2013年出版,近年他忙於巡迴演講搞Podcast生意搵真銀,時隔六年終於有新書面世《Talking to Strangers》,順理成章地榮登2019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中文版《解密陌生人》(台譯)今年六月出版,奇怪的在香港沒有引起很大迴響,到底是香港讀者終於發現Galdwell譽過其實離他而去,還是閱讀水平退化到連很容易入口的知識類書藉也不願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