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奧運會除去了掛在門面﹐友誼友一公平競爭的口號後﹐內裏其實是國與國之間實力的比試。在經濟學人雜誌也在賽前﹐提出了用國家的經濟指標﹐作為預測奧運金牌數目的水晶球。
十六天的奧運終於完結了﹐預測的金牌數目也沒有很太的出入。明顯的憑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成果﹐中國成為了今屈奧運的大贏家﹐總共拿了三十二面金牌﹐除了在金牌榜上輸給全球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外﹐已隱在三甲的位置﹐有能力和俄羅斯爭一日之雄。
中國成績優異是意料中事﹐但更加有趣的數字﹐就是十五個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的金牌數字﹐加起來有四十四面之多﹐遠遠拋離美國的三十七面。在冷戰時代﹐蘇聯和美國在奧運會上爭過焦頭爛額﹐誰也勝不了誰。在蘇聯解體後短短十數年間﹐在體育成績的上就已經拋離美國。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說法﹐一個國家的主權是不可以有效率地無限擴大﹐當國家主權超過了某一個限度時﹐再擴張就會違反經濟成本。從前蘇聯的例子看來﹐把超大的統一國家進行和平分裂﹐把權力下放至地方政府﹐成為技術性獨立但緊密關係的次大國﹐更合乎經濟發展的利益。
反觀統一後的德國的金牌數目﹐就比統一前的東西德遜色很多了。可見大型國家的合併﹐和在市場上大型公司的合併一樣﹐失敗遠遠超出成功的例子。
看畢這些數據後我不禁想﹐若中國自願分拆為三四個大國的聯盟﹐會否更有利經濟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快到了瓶頸的位置了﹐政治的改革中央把權力下放是唯一的出路﹐但中央有沒有決心把權力下放貫撤到底﹐成立類似前蘇聯共和國或歐盟般超越國家的上層架構呢﹖
想不到奧運金牌榜中﹐竟然會為台灣獨立﹐找到在經濟學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