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星期因公工作需要去了Saskatoon幾天﹐所以在出差前特到去書局買書﹐以消磨飛機上和晚間獨自在酒店的時間。早陣子剛看完熱賣中的達文西密碼﹐有興趣多看作者Dan Brown的作品﹐加上和公司圖書館理員聊天說那本書時﹐她知我在八月會去世青節見新教宗﹐她便推介這本天使和魔鬼給我﹐說我應該會對這書的題材感到有趣。從網上書評以及其他朋友口中知道﹐Dan Brown總共寫了四本小說﹐隨了這兩本有閱讀的價值外﹐另外那兩本著就完全不堪入目﹐所以便決定賣這本試試看看。
這本小說是達文西密碼的上一集﹐主角也是那位哈佛大學教授。故事情節其實很公式化﹐兩書的編排好像是同一個模子倒出來一樣。當然新作在細節上處理得比較好﹐亦加入更加多使其大受歡迎的流行元素﹐這本作品可以看成是達文西密碼的試作版。故事同是開始於離奇的死亡事件﹐而接下來的四百多頁中﹐主角亦同是和死者的漂亮養女一起歷險。分別的只是這書他們是在羅馬追尋線索﹐而另一本書則是在法國的巴黎。這次的陰謀同樣也和天主教扯上關係﹐光明會(Illuminati)謀殺了教宗﹐在全世界的樞機主教眾集一起推舉新教宗時﹐在梵蒂岡埋下新型反物質炸彈﹐把天主教的指揮神經一次剷除。主教團在西斯汀教堂閉關會議開始前﹐四名聲名最高的總主教集體失蹤。梵蒂岡瑞士軍團在男女主角相助下﹐跟據綁架者提供光明之道的線索﹐阻止四名主教相隔一小時地逐一被殺害。例牌的到了最後一百頁來個峰迴路轉﹐在所有人滿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之際﹐主角們要和時間競賽去找出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論緊湊情度﹐這本書比起達文西密碼稍為遜色﹐但仍不失會成為好的電影改篇。不知是我已經對作者的手法了然於胸﹐還是那邊舊書店買的那本書比較吸引﹐這本書我居然可以看到一半放下來﹐用兩天時間看完另外那本書後再回來看。在回程機場等上機和飛機上看得最多﹐但到大解謎前剛好降落溫哥華﹐我可以耐性子完全不想這本書﹐和整個星期沒見面來接機的女朋友拍拖。雖然如此﹐我回到家後還是看完這本小說才去睡覺。
故事的篇排十分直線﹐主角們每次總是巧合地可以過關去下一個謎題。謎題乍看之下好像十分聰明﹐但事後細想不免發現其實犯駁甚多。最後出場的大奸角亦在先前的章節中有跡可尋﹐缺乏出人意料之外的驚喜。至於主角們一路追逐的小奸角﹐我想來想去也不明白為什麼只有一個人﹐大壞蛋要幹大事怎麼不會有更周詳的計畫﹐萬一那位殺手失敗豈不是功虧一簣。這幾點毛病和達文西密碼十分相似﹐若作者不加以改善處理情節上的沙石﹐下一集我可能會忍受不了。不過說到底﹐這小說吸人的地方不是在情節﹐而是在穿插其中疑真疑假的歷史知識。今次的主題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天主教會內的神密禮儀禁地﹐以及從啟蒙時代流傳下來的地下組織。
劇情在此我不便再多作透靈﹐不然會影響還未閱讀的朋友去享受這書。不過書中有關光明會的陰謀論倒引起我的興趣﹐以前也聽聞過這個組織的存在﹐亦有好幾部日本動畫作品以此為創作基礎。光明會的理念和本質其實不錯﹐只是尤於其為保生存空間的神密性﹐令到它成為不少小說中的壞人。光明會以科學理性哲學為主要立場﹐反對一切有系統性的宗教信仰﹐以消滅人類所有非理性的宗教謊言為任務。根據書中和網上的資料﹐這個組織行事方式十分文明﹐不像以住的教會般用武力去使異見者屈服﹐反而藉著滲透政商權力機關﹐以確保真理不會受到宗教蒙蔽﹐並慢慢運用教育去啟蒙一般無知大眾。若果光明會在現今世界上真的存在﹐那天主教該應不會是他們的最主要敵人。他們在過去的幾百年間﹐也許有許多恩恩怨怨﹐但現今的天主教算是在理性上比較開明﹐反而回教的原教旨主義分子﹐以及美國南部聖經帶的保守強硬基督教派﹐才是光明會建立世俗主義的理念的最大障礙。在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中﹐敵基督是等同壞人的同義詞﹐而以反對宗教(包括基督)為宗旨的光明會﹐自不免會吸人對號入座。可是從哲學的角度深入一層來說﹐若從歷史和現今社觀測所得的結論﹐基督和教會也不是好東西的話﹐那敵基督不就從大壞蛋﹐變成了對抗暴君之正義之士了嗎﹖順帶一題﹐千萬不要把光明會和香港的明光社混淆﹐明光社可是百份百的基督教機構﹐是藉著披上偽學術的糖衣﹐向社會推銷基督教信仰的壓力團體。光明會可是和這個組織誓不兩立的。
總括來說﹐我認為這本天使與魔鬼可以不妨一看﹐是不錯的消閒讀物。不過如果看過了達文茜密碼的朋友﹐而又覺得那本書是譽過其實的話﹐相信你會對這本書感到有點兒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