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採用自傳形式﹐故事不乏主角的吐嘈旁述﹐一邊自嘲一邊道出世界的荒謬。主角是小時候隨父母逃亡到美國蘇聯人﹐在紐約的貧民區長大。開始時只是走私槍械給國內的小混混﹐後來發現國內生意競爭激烈利潤太低﹐轉而走私二手槍械住第三世界﹐給美蘇支持的武裝勢力供應彈藥。隨著蘇聯解體﹐他憑著在紅軍內的關係﹐走私蘇軍的物資住戰亂地區﹐特別是後冷戰時代軍閥割據的非洲。他的生意越做大﹐甚至擁有自己的飛機隊﹐生活亦變得十分奢華富裕。
雖然他知道自己所賺的是不義之財﹐亦不想兒子接觸槍械﹐但他總是有藉口替自己開脫。每年因為汽車和香煙而死的人比槍械還多﹐既然汽車和香煙推銷槍員是正當職業﹐當同樣也都不犯法的槍械推銷員有什麼問題。他只是賣手槍﹐他沒有迫他們的顧客殺人﹐就算他不賣其他人也會賣﹐怎可以把罪名算到他頭上。其實他也不希望有人死亡﹐人死了就不能當顧客﹐最好是不停開槍但射不中﹐因為那就要再買多些彈藥。結局很震撼亦很無奈﹐當他保鏢的親弟弟﹐因為對種族屠殺看不過眼﹐犯了軍火商人大忌﹐拿起槍插手顧客的事務﹐被亂槍掃死﹐但他亦不得不完成交易。他的妻子發現他的秘密﹐帶著兒子離他而去﹐父母因為弟弟的死而和他斷絕關係。追捕他多年的軍火調查員終於成功捉拿他歸案﹐卻因為美國軍方也牽涉其中﹐受到高層壓力而釋放他離開。他獲得自由﹐但失去一切﹐繼續當軍火商人﹐因為那是他唯一懂得做和做得好的工作。
這套電影有很多令人回味的片段﹐單是片頭那段子彈的一生﹐用第一人視角觀看﹐如何由一塊鐵皮打造成一粒子彈﹐一路經過重重關卡運輸到非洲﹐裝入彈匣中射殺一個童兵﹐就已經是一齣微形記錄片。預告片中那段用通了的二手槍沒有人買更是典經。用快鏡拍攝非洲窮人徒手拆卸飛機回去當癈料變賣令人看得口呆目瞪。這套電影差不多每場戲也有笑位﹐導演可以令觀眾在殺戳中也發出回心微笑。 可是在笑聲的背後﹐看完這套電影是心情卻是十分沉重﹐因為這電影同時也是一套戲情化的記錄片﹐劇本只不過是以喜劇的手法﹐點出每年在戰亂地區數以百萬計的人被屠殺的事實﹐而軍火走私販子就是那些殺人犯的幫兇。電影主角那類的軍火走私商人﹐只是全球軍火生意中的小腳色。正如片尾的字幕所說﹐在幕後操控一切軍火交易﹐正是美俄中英法﹐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