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后碼頭看本土行動的意義(後)

Queen’s Pier

皇后碼頭與公共空間

本土行動要求保留皇后碼頭的另一個理由﹐就要捍衛香港中環中心的一片公共空間。沒錯皇后碼頭和愛丁堡廣場一直以來是香港市民的公共空間﹐市民不論窮富也可以享用這片土地。從中世紀的小鎮的教堂廣場﹐到現代大城市的設計﹐公共空間在城市規劃的基本慨念。公共空間不單只是給市民休閒﹐還包含了集會慶祝場地的作用﹐可以凝聚起市民的歸屬感﹐塑造一個共同擁有的身份。沒有政府會蠢得市中心的所有土地只用來起商廈﹐把市民排斥在外﹐而事實上香港政府也沒有這樣做。若我們細心看政府新海濱的發展計劃﹐減去全民反對的軍用碼頭﹐其實填海後會新增大量的公共空間。以土地面積來計算﹐新海濱區的公共空間﹐比現在皇后碼頭和愛丁堡廣場還大﹐市民仍然可以在海邊吹海風﹐欣嘗維多利亞港的景色。

本土行動一直在誤導市民﹐說遷拆皇后碼頭會令公共空間消失。他們不會告訴市民遷拆皇后碼頭﹐是為了開發更多公共空間的事實。他們批評新公共空間隔涉防礙市民使用﹐這個指控亦過份控跨張失實。我們只要攤開地圖一看﹐不難發現新海濱只不過是從中環多走五分鐘的路程﹐沿途還有冷氣商場連接不怕日曬雨淋。若從九龍方向乘搭天星小輪過來﹐下船步出碼頭便是新公共空間﹐遲些地鐵新支線通車﹐市民更可以直達位於新海濱的地鐵站﹐交通十方便。單純以公共空間的功用作比較﹐新海濱規劃絕不比皇后碼頭遜色。

皇后碼頭與本土價值

在本土行動還佔領皇后碼頭的時間﹐他們其實可以答應重置作為條件﹐與政府真誠地坐下來談判﹐參與新海濱公共用地的設計和規劃。可惜他們堅持死守皇后碼頭﹐對不遷不拆寸步不讓﹐白白錯失一個發揮影響力的機會。本土行動將皇后碼頭神化為抗爭象徵﹐把建築物轉變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宣揚一套與香港主流意識格格不入的價值觀。他們這套價值觀稱為本土文化或基層文化﹐試圖偷換香港核心價值作的慨念。筆者在此要打破他們的語言霸權﹐撕破本土行動以本土二字欺騙市民的重重黑幕。本土行動所持的價值毫不本土﹐源自外國六七十年代左翼社運份子﹐在一小撮孤芳自賞與現實隔離的知識份子間十分流行。這價值觀也不是什麼新穎進步的思想﹐只是越戰年代嬉皮主義的申延。當年少不懂事投身社運的青年﹐今天已成為建制中的支柱橦樑。其實我們也不用對新一代青年過份苛刻責備﹐他們只是在經歷前人成長之路﹐要經過糊塗反抗過的階段﹐才能到達醒覺建設的終點。總會有些人永遠不願意長大﹐只好永遠沉淪在主流的邊緣﹐為多元文化社會作些點綴。

本土行動在皇后抗爭運動中﹐常常打著基層旗號﹐反對新發展計劃排拆窮人。可是他們忘記了一點﹐公共空間是屬於全港市民的空間﹐並不只是屬於窮人。自香港百多年前開埠以來﹐中環便已經是商業和經濟中心。新發展計劃正是延繼這個歷史脈絡﹐貫徹香港一直以來的歷史價值。筆者不止一次聽到本土行動要捍衛中環原居民利益的笑話﹐原來中環除了露宿者外還有人住嗎﹖也許說把中環歸還給基層是句很動聽的口號﹐可是中環從來不是屬於窮人的地方﹐又如何把這個地方歸還給他們呢。當一個大城市的市中心給窮人佔據﹐中上階層漸漸遷出﹐正是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死亡﹐相信沒有市民希望看見中環步上底特律市中心的後塵。當然筆者說市中心不屬於窮人﹐不是指華人與狗不淮入內。中環的商場商場名店不會驅趕市民﹐窮人也許會望門輕嘆負擔不起﹐但是他們不要自卑害怕進去﹐他們更加要進去看清楚高尚的生活質素。為自己定下目標發奮向上﹐終有一天他們可以抬起頭昂然步進﹐這才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奮鬥精神。只是空坐門外眼紅別人富貴﹐甚至希望商場名店消失﹐自己沒有的東西別人也不可以擁有﹐說穿了這可是香港市民極度抗拒的共產主義呀﹗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總算保持資本主義的經濟優勢﹐中央也不強行取消一國兩制解放香港。倒是那幫文化人擁抱共產主義精神﹐以本土基層名義搞階級爭鬥。不過這也難怪他們﹐他們大多受西方思想影響﹐不免沾染外國文化界的陋習﹐對社會主義有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

結語 – 寄望未來

香港不是烏托邦理想國﹐政治制度欠缺民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經濟面臨轉型危機﹐市民生活質素需要改善等等。面對這些挑戰保持繁榮興盛﹐香港市民要回顧我們成功的發展歷史﹐紮根香港核心價值的文化。市民不要被本土行動的基層價值誤導﹐被他們編織出來的美麗謊言欺騙。

8 thoughts on “從皇后碼頭看本土行動的意義(後)”

  1. 蘋果似乎偏愛支持市場的觀點, 或者都幾合你既觀點.

    btw, 都幾佩服你挑戰獨媒社運人的勇氣. 大部分人都只會道不同不相為謀, 慳返口氣.

  2. 對﹐我幾認同蘋果的觀點﹐不過蘋果有時候的觀眾太過粗淺﹐自由市場主義也不是只有一個框框。

    與獨媒班人對著幹﹐大既只是出於無聊的正義感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