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2017)

日本動畫拍真人劇場版,十居其九都強差人意。這次更是荷里活重拍,根據以往由日轉英的戰績,相信應該都是凶多吉少。《攻殼機動隊》是殿堂級科幻動畫,早於1995年已經在探討人與網絡,機械肉身與人腦靈魂的關係,影響一整代電影人的思想,其中Matrix導演便直認是受到《攻殼》啟發。這次荷里活落足本錢A級大製作,預告片忠實地重現動畫的幾幕招牌場面,加上電影香港取景拍攝,在香港未上映先轟動。

身為一個看過所有動畫和漫畫的《攻殼》忠實擁躉,原本我打算上映第一個週未去看,奈何事忙未能成行。然後一如所料,一眾影評劣評如潮,戲名被謔稱為《空殼機動隊》,於是我沒有心情去看了。早幾日去看《星戰》時,看到《銃夢》(另一套日本經典科幻漫畫)荷里活版的預告,記起原來還未看《攻殼》真人版,結果套戲太悶要分開兩晚才看完。看完真人版那個叫人翻枱的結局,滿腔怒火無處發洩,找了舊動畫版出來重溫,才為稍為回愎理性。平心而論,若沒有看過舊動畫版神作,只是一個普通觀眾看一部特技科幻片,《攻殼》真人版其實不過不失,至少那幾幕動作場面很有原著神髓,打得十分精彩。真人版故事簡單易明,說穿了就是著披《攻殼》外衣的女版《鐵甲威龍》。

香港網上影評人不多(或者說Google可以輕易search到的不多),通常一套電影只有三四個評論,很少見如《攻殼》般多達十幾個評論。我想寫《攻殼》影評,實在想不到什麼新鮮的角度可以寫。講靈魂肉體二元論哲學命題,過去三十年分析舊版《攻殼》的文章無數,其中不乏正宗學術論文,我這半吊子哲學生獻醜不如藏拙。若果是批評真人版新不如舊,插多兩刀鬧編劇亂改劇情,過了半年才來鞭屍也太遲。在思考如該何寫影評途中,我看了很多《攻殼》的香港影評,發現一些有趣的現像,當十幾個評論並排陳列,寫電影評論原來也有分門派。

宅派影評講求考究,比較真人版和動物的異同。宅程度有分輕重,最宅的肯定的是我思空間 – 為何《攻殻機動隊》真人版電影被戲稱為《Shell without Ghost》(空殻機動隊)?,逐一把真人版向舊作致敬的鏡頭例出來。盛讚完真人版還原度高後,接著就大鬧故事如何膚淺,主旋律有林兆彬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虛有其表的「神還原」?陳韋迪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新不如舊,越鬧越差有宅人街臨時憂棄處 –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衰到貼地 柳凝之 -【攻殼機動隊.影評】戲迷的佳作;動畫迷之零分重作陳廣隆 – 略談真人版《攻殼機動隊》的所謂「神還原」比較特別,從鏡頭美學的角度去分析,新版如何及不上舊版。評論一面倒地捧舊版踩新版,如果有人說新版好看過舊版,恐怕會被人當成異端送去行火刑。

哲學派影評志在借題發揮,當然一千幾百字的影評,不能很深入地討論。有講自我認知的許銳宇 – 從「攻殼機動隊」說起:Who am I?李駿碩 – 攻殼機動隊:靈魂與軀體的哲學思辨
朱珏瑾 -【攻殼機動隊.影評】虛幻迷蒙 只剩空殼 ,上升至社會學層面有01觀點 -《攻殼機動隊》來港取景,為何港人又自豪又自卑?黃柏恒 – 素子與香港:記憶與身分認同

最後還有路人派,即是沒有看過原作的人,把《攻殼》當一套普通電影去評論。資深影評人石琪(我細細個就睇佢)石琪 -《攻殼機動隊》有軀殼欠靈魂依舊交行貨,他文章中竟然說「主要角色與背景則大致上與日本原作差不多」。資料錯到喊救命!上面的宅派肯定不會放過他,不過他的影論成日都唔識扮識亂講。李卓倫 – 從《大都會》到《攻殼機動隊》──如何由混雜景觀看我是誰把《攻殼》對比《大都會》有新意,其他交行貨的影評只懂對比Blade Runner。明報和蘋果的影評人相信很後生,沒有看過舊版,所以連提人沒有提,看張晴 -《攻殼機動隊》滅罪生化人盧逸文 – 《攻殼機動隊》中素子的自白 ,才感覺到真人版不算太差。最後陸小菲 -《攻殼機動隊》的戀愛課:回憶不可信 失戀不可怕這篇別出心栽,把《攻殼》影評寫成舒情文,終於有人講全世界都不理他的「男主角」久世。

原本想寫《攻殼機動隊》的影評,結果成了meta影評,也算是一個新嘗試。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