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書評

知識看過很容易忘記﹐要寫出來才會留下深刻印象。我希望能夠把知識與讀者分享﹐刺激他們閱讀那些書的興趣。

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 – 高重建

誰是香港加密幣第一人,是當街大灑銀紙搭雞棚的幣少,還是打算把香港打造成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財爺陳茂波?高重建的名字幣圈以外或許沒有人識,但說他是香港加密幣之父,絕對當之無愧。他一手創立的LikeCoin,是中文去中心化區塊鍵的基石,他更致力推動區塊鍵教育,在不同平台發表交章,更免費開班授徙,希望人人都使用加密貨幣。

這本《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亦是開創中文出版界的先河,是第一本中文「NFT書」。這篇是書評,我還是集中談論書本的內容,至於何謂「NFT書」,有興趣知道的讀者,可以去高重建的網站有詳細解釋。

這本書是高重建過去幾年發表文章的結集,幣圈發展的速度一日千里,有些比較早期的文章,寫在疫情初期聯儲局狂印銀紙時,現今幣圈泡沬爆破BTC價位暴跌,加密幣交易中心接二連三執笠,高通脹銀紙貶值的時候重新再看,未免有點兒諷刺。此書只有二百多頁,多圖兼字體大,個多小時便可以看完。若果你有玩開加密幣,相信你早已熟識書中的內容。我不知道「我不投資」這個命題是否在打稻草人,至少在我認識的所有人當中,沒有一個是全副身家現金放在銀行,不論是買股票,買樓收租,買債券買基金等等,總之或多或少也有投資。不過以今年來計算,放銀行做定期,大幅跑贏任何投資。

從來沒有接觸過加密幣的朋友,這是一本十分淺白的入門書藉。看完這本書,你不會懂得如何炒幣致富,但對於加密幣的理念和理財哲學,會有開了竅般的領悟。我不知道高重建是否所謂的Bitcoin maximalist,不過書中太過一廂情願對加密幣憧景,完全沒有提及投資加密幣的種種陷阱,不免欠缺客觀持平。BTC與ETH兩大加密幣相信不會清零,但其他絕大部份加密幣,只是一個龐氐騙局大雞棚,本質就是新錢養舊錢的接火棒遊戲。經濟學課本有教供求定律,各種不同的加密幣供應無限,理論上所有糞幣價值是零。

高重建的投資哲學有一個盲點,雖然他走出了法定貨幣本位的思想框框,但他走不出金融體系本位的框框。加密幣只是眾多不同資產之一,有其優點亦有其缺點。正如投資機構不會只買股票不買債券一樣,加密幣只是整個投資組合中的一部份,不應把它的重要性無限放大。加密幣始終只是一種新興貨幣,金錢最終的用途是要換取貨品或服務。加密幣並不是最可靠的貨幣,在世界末日的情況下,你擁有加密幣也沒有用處,只有黃金,糧食和子彈才是最終真正的「貨幣」。在世界末日還未來到時,投資股票基金樓房外匯的長線回報,不見得比投資大上大落加密幣差很多。指著BTC過去十年的回報說投資加密幣有賺冇蝕是survivor bias,看看2018年那堆ICO有多少消失的無影無蹤,2020年新湧現那一大堆token和NFT,看看十年後又有多少仍然健在。

這本NFT書在NFT熱潮冷却才上市,又不是放在ETH上行ERC—721的NFT,大家不要以為會升值就走去買。LikeCoin能否存活,甚至Cosmos能否存活,都是未知之素。我之所以買這本NFT書,純萃就是支持高重建,支持中文加密幣生態。

若你也有興趣購買,在此可以購買NFT書,經此推廣連結購買我有三成佣分。若你經我的連結買書的話,煩麻message通知我,在我收到佣金後,會把等值LikeCoin回饋給你。

翻版下載:epub pdf

Seven Databases in Seven Weeks 2nd Edition – Luc Perkins

很多年來我一直只懂SQL,沒有學習其他database,早十年NoSQL還是剛冒起,我還有點看輕它,覺得它冇用。俗語有云,當你手拿著鎚子,所有的問題都變成釘子。只懂SQL,很自然習慣把所有問題都用Relational Database去解決,儘管要花更加多的氣力,有時殺雞亦要用牛刀,因為只得一把刀。

這本書2018年出版,已經是第二版,很多年前第一版時已經想看。只不過是短短三年,書中有些code已經過時了,新版本database的syntax有點不一樣,不過基礎理論沒有改變,仍然合用。NoSQL有太多選擇,想學習也老鼠拉龜無從入手。這本書介紹最熱門的七個database,從傳統SQL的Postgres為起點開始,然後逐一講解其他NoSQL DB的優劣trade-off,什麼情況適合應用。比起每次只教一種database的書,讓讀者有宏觀的視野。

因為一本書要教七個DB的關係,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壓縮,簡單的基本操作甚至略過不談,直接叫讀者去看官方document。每個DB的教程分為三部份,讓讀者可以連續七個星期,每個週用三日學完。我一口氣一次過看完,一章大約要用四個小時,不過我只是跟著example打code玩下個DB,沒有個每日的功課,若果做埋功課,大約要兩倍時間。

第一章Postgres是溫習SQL,我以前用開MySQL同SQLite,也算是學新野。第二章教HBase是columnar database,沒有隨意search的功能,要靠index去讀data,但是非常scalable,是Google Cloud Bigtable的開源版。第三章教MongoDB是document DB,search JSON的功能很強大,不用寫schema很方便。第五章教couchdb,與MongoDB一樣都是寫JSON object,但couchdb的read要事先建立views,另外監視change的功能也很好用。

第六章教是我最有興趣的Neo4J,但書中教了graph DB的很皮毛,連Cypher語法如何閱讀也沒有教,我要上網再找資料自學。Graph DB同SQL很大分別,完全是另一個類型的應用,學了大開眼界。第七章教AWS DynamoDB,個database本身很平平無奇,強大是AWS後台的支援,連著AWS其他功具一起教,學習寫data pipeline,提升用DB的另一個層次,真正的big data。最後一章教redis,簡單易用夠方便,我認為redis應該早些教,in memory key-value store都啱做一些quick and dirty job。

這是一本不適合新手的入門書,教的東西很廣闊但很膚淺,主要是給讀者一個perspective,之後讀者就要靠自己去看document了。若果要看完一本書就能立即上手揼project,拖著一步步教導如何建站,這本書並不適合你。反而這本書更像是sampler,淺嚐每種DB的味道,並例一起觀察它們的異同,然後覺得那個DB有用,就再上網去找資訊深造。讀這本書有一個好處,讀完後基礎理論打了底,讀official document快很多,可以直接跳過不用看其他書,反正去到最後都係要翻查參考official document。

獨裁者手冊 The Dictator’s Handbook – de Mesquita Bueno

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人,從來不會質疑民主政制比獨裁優勝,彷彿選擇獨裁的人腦子有問題。可是最近接觸了一些小紅粉朋友,與他們深入詳談中國政治改革的問題,才發現原來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用人權自由道德等傳統支持民主的論點角度出發,是不可能說服被中共洗腦的小紅粉,對他們只能動之以利,只能訴之民主如何比獨裁對人民有利益。

這本《獨裁者手冊》書名有點嘩眾取寵,作者是貨真價實的政治學研究學者。這本書拋開民主獨裁二元對立的理念包伏,亦不涉及抽象清高的政治哲學辯論,赤祼地展露政治權力的實際操作,把民主和獨裁放在同一個天秤上去衡量。不論是民主還是獨裁的統治者,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繼續當權執政。民主和獨裁的分別,只在於統治者實際上需要多少人支持才坐得穩,如何把利益分給支持者滿足他們,統治集團內的支持者是否容易替換取代。不能滿足核心支持者利益的統治者,不論是濟世為懷的明君還是荒淫無道的暴君,很快就會被下面的執政聯盟取代。

民主的實際支持者數目龐大,一人一票就是整個人民基礎,所以利益分配只能用在公眾民生項目上,讓最多人受惠。古代君主體制的實際支持者數目少很多,所以一般人民的利益基本上可以忽略,但實際支持者由王族和貴族組成,統治者不能隨意替換與整個統治階層為敵,統治集團能分配相對大份的利益。皇位父傳子保障利益分配的預期和延續,權統治集團最理想過渡下一位的統治者的模式。現代獨裁者實際支持者數目更少,而且支持者亦人心惶惶恐怕隨時被取代,分配利益時統治者可更加集中一小撮人,為自已保留最大份的利益。不過失勢的支持者欠乏利益容產生不滿,對統治者反撲的力度更加大,權力過渡往往很暴力和不可預期。

作者在書本的第一章先確立統治者權力和支持者利益的框架,我看完這本書當然覺得這權力理論「阿媽係女人」一字咁淺,但最初接觸時完全顛覆我既有的想法,一時三刻也未必接受到這個新思維。成本書餘下的章節,基本上就是用歷史作例子,使用這個民主和獨裁都合用的權力框架,去解釋歷史軌跡的必然性,用史實去說服讀者。天然資源豐富國家的詛咒,財富不用經由人民生產而是從地下掘出來,統治者可以直接把利益輸送給支持者。民主轉型並不是統治者良心發現,而是被執政集團換馬拉下台前,把實際支持者的數目大幅增加,削減讓原先執政集的講價籌碼。西方國家去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獨裁者比民主社會更好控制,利益分配只集中少數人身上,比起全民的利益容易收買得多。

讀完這本書,一理通,百理明,民主與獨裁並不是二擇一的選擇,而是誰有多少權力左右統治者生死,誰就可以分配到多少利益,政治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

武道狂之詩 – 喬靖夫

很多年沒有看武俠小說,以前細個的時候,我是標準武俠迷,把金庸古龍等武俠經典全部看遍,從來的梁羽生溫端安王易等也看了不少,可是終是覺得珠玉在前,始終沒有金古兩大作家的好看,漸漸便失去興趣。疫情被困在家,心血來潮把喬靖夫的《武道狂之詩》拿來讀。喬靖夫被譽為香港新派武俠小說傳人,是絕無僅有的又打功夫又寫小說的作家。2008年《武道狂之詩》出第一卷時我已經便留意,不過我不喜歡等連載慢慢出書,還是一口氣全套煲完才痛快。等到2018年終於第二十一卷大結局,然後拖到今天才有時間拜讀。

喬靖夫因為有功夫的底子,他文筆下武打場面非常有真實感,一刀一劍一拳一腿全部活現眼前,讀者好像在看慢鏡武打電影一樣(因為讀字比較慢)。初頭看時驚為天人,估不到武俠小說有這樣的寫法。不過去到中段開始,便覺得有點吃不消,一場打鬥可以寫成本書,心急的我嫌小說進度太慢。描寫主角的武打場面還好,至少讀者有興趣追看,可時描寫二打六配角打鬥也同樣詳細,我就覺得太過累贅在拖戲。故事去到尾段主角們人人練成神功,便再沒有這些寫實的打鬥場面,不是主角開無雙打雜魚,就是兩個絕世高手的「借相」對決,非常描象的絕招,誰有主角威能誰贏。小說早期在書中加插附錄「大陣道場講義」,為讀者講解書中的武俠專有名詞,江湖門派的世界設定,半真半假揉合現代人體力學和真實的歷史,在閱讀時增添不少趣味。

故事原本是是江湖事江湖了斷,武當派要天下無敵一統江湖,四出征戰踢館消滅六派三門。以打鬥為主要賣點的武俠小說,用這樣的架空江湖設沒有問題。可是小說去到後半部,換身一變成為歷史小說,主要角色好人壞人分黨歸邊,亂入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連明武宗也出場來趁熱鬧,小說就失去原來的焦點。喬靖夫擅長成打鬥,其他方便就尚久火喉。歷史部份他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將角色融入歷史事件不過不失,但情節未免有點平舖直述。

感情戲是作者的弱項,兩對男女主角的愛情十分夾硬來。虎玲蘭千里召召從日本追著荊裂來中土,不是要殺死他就是要嫁他,見面打了兩場然後感情從此就定格保鮮,毫無起伏直到完場了。原本燕橫和童大小姐這一對有點似郭靖黃蓉,一個正直敦厚一個古靈精怪,兩個人結伴江湖歷險會遇上趣事。去到結局燕橫忽然變渣男,揀十幾年無見的小師妹,拋棄出生入死的紅顏知已,理由還要是非常牽強。燕橫救了宋梨回青城坐享齊人之福也算了,她好歹也是皇帝的女人,在深宮中如果那麼軟弱早就失寵被休了,她不會天直到以為燕橫會等她一世沒有其他女人吧。至於霍瑤花對荊裂一見鐘情,完全搲爆頭不知何解,為舖排後續劇情夾硬來,她後來在旅途中愛上錫曉巖倒說得通。

整體上故事很工整,從主角被滅門踏上報仇之路開始,一路上遇到高人指點練功升級越戰越強,從江湖門派武林盟主之爭,上升國家層面平叛亂保百姓平安,均是很公式的打機套路。不過有些橋段與主線格格不入,給讀者為扭橋而扭橋或賣弄花巧的感覺。神機營的武當殲滅戰,大炮火銃等火器大戰武當劍士,沒錯寫得很熱血浪漫很好看,但打完後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打,感自上就只是作者想寫這場戲便加插入劇情中。在這場大戰之前武當掌門姚蓮舟,身兼故事中大魔王的重任,一出場武當挑戰九大門派要天下無敵讓人覺得他的瘋子,到西安大戰他出場後,又覺得他癲得夠勻循,想要改革一潭死水的武林,反而欣賞他是個人物。武當滅門後這個角色便寫壞了,完全沒有他之要天下無敵的氣勢,大魔王淪落為路人甲。

另一段讓讀者很失望的劇情是童大小姐,原來以為她只是過場角色,主角二人組初期的旅途同伴,只有兩個麻甩佬有點悶氣,加個有錢精靈美少女增添熱鬧氣氛。到西安之戰忽然她升格為女主角,原來她是百年難一見的武學奇材,看過一次就學識姚蓮舟的絕招,崆峒派秘宗門掌門爭雙要收她為徙,姚蓮舟也對她另眼相看十分期待,休戰五年看看她可以去到什麼境界。本來她的定位是個打得的王語嫣,又是破門六劍中的吉祥物,在打波龍術王時,雖然她現炒現賣邊學邊打,但她的劇份很好看。到了寧王之亂篇以后,她卻淪為花瓶,角色定位為燕橫女朋友,武功沒有什麼長進,主要任務是打雜魚,她最強的對手也只是二流的韓山虎。到底是因為愛情荒癈學業,還是作者想像力不夠,讓她的劇情無以為斷。我心目中的最終戰不是荊裂打姚蓮舟,反而最想看童大小姐成為天下第一。明明話她是武學奇材,結果她升不上一流水平,實在太叫人失望了。

雖然沙石不少,但我還是很喜歡《武道狂之詩》,因為實在太久沒有什麼值得看的武俠小說了。與其說這部是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小說,把它當做輕小說來讀會比較小壓力,它的故事真的很適合改篇成漫畫和動畫。

Mastering pandas for Finance

自疫情爆發各國央行狂印銀紙,股市瘋狂大上大落,吸引不少人進場投資投機。買賣股票總不能盲模模亂信網上貼士,要自己做功課研究市場資訊,發掘價格波動的趨勢。Python是最流行的程式語言,因為方便好用又多library,差不多日常寫程式都用它。以前研究股票會用Excel,pandas基本上就是Python的Excel,Excel做到的功能,試算表統計數字畫表等等,pandas全部都可以做到。

看pandas我最初只是上Towards Data Science看tutorial,基本大致明白matrix計算的原理和如何寫程式,然後不知怎樣信手貼來這本Mastering pandas for Finance來看。這本書多code多圖少字,可以當成跟著做的練習,簡單地示範如何用panads製作,所有睇市要用的分析工具。由最簡單的下載價格資訊,畫股票圖計算平均線,到計算期權的各種greek,計算portfolio風險管理,甚至電腦自動操盤也有教。

這是一本入門級的書,有個應用目標去學pandas,比起其他書的虛構例子較沒那麼枯燥。書中關於股票計算知識的簡介,亦是一個很好的溫習。書中的程式例子只是一個起步階,像菜單一樣為讀者介紹有什麼項目可以做。到真正自己寫工具去分析股市場時,基本上完全不到書中的範例,因為有其他更加好用library。本書只有三百多頁,照書中的練習打入電腦執行一次,大約一兩天就做完,就算不懂pandas也很簡單容易上手,不過就需要有Python的基本知識。

有時看網上直播見投資專家用Metastock,幾百美元一個分析股票軟件,左看右看python加pandas有齊所有功能,還更加flexible更加powerful。

Shit Actually – Lindy West

我最近開始在蘋果日報寫影評,雖然臨急抱佛腳讀了本電影系的入門課本,學習多少影評的理論基礎,但還是覺經驗不足得要繼續進修,於是隨便找了本新近出版最暢銷的影評書來看。

未看這本《Shit Actually》前,我完全不知道誰是Lindy West。原來她是非常有名氣的作家,在紐約時報和各大小報章網媒有專欄,以幽默辛辣的文筆見稱。最厲害是她不到四十歲,她的自傳竟然拍成電視劇,講述一個肥妹如何克服困難,成為出名的政治和文化評論人。她初入行當記者第一份工,就是在地區小報寫影評。疫症爆發封關被困在家,無聊重看二十套經典流行電影,於是重操故業寫了這本影評集。

書中評論二十套電影,我竟然看過十八套,我後生時真的看了很多電影。她的影評寫得好笑,用很抵死的角度,去把故事重述一次,無限放大劇中不合情理的地方,順口開作作個理由替劇情解畫,基本上就是英文版的谷阿莫。例如《阿甘正傳》中阿甘等巴士,同阿婆講身世講了三個鐘,阿婆就吐嘈話想去廁所。《Top Gun》中明明Val Kilmer對飛行安全有嚴格要求是好事,為什麼電影把他寫成針對刁難主角Tom Cruise的壞人,空軍應該開除妄顧安全又性騷擾女教官的Maverick才對啊。寫得最好笑的那篇,當然是書名諷刺的《Love Actually》。作者用女性主義的角度,徹底把這套愛情典經解構摧毀,在她筆下戲中所有男性角色都是咸濕佬,只是男性編劇的性幻想,現實中女性才不會那樣。

這本影評書其實冇乜營養價值,看字同看Youtube的感覺差不多,都是輕輕鬆鬆笑完就算。她的風格就算我想我學不來,嬉笑怒罵暗寸明踩不合理的劇情,讀者要看過那套電影才會識笑。我寫的影評主要是介紹新作品給讀者認識,中間加插一兩句插科打渾點綴一下,但不可能成篇學她那樣寫。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 – Timothy Corrigan

這本書最後四分一,

最近我晉升專欄作家,在蘋果日報寫影評。雖然我在自己網站寫影評,前前後後也寫了十幾年,不過說來慚愧,我自問寫得不太好,亳無寫作技巧,只是想到什麼便寫什麼。在報章上發表文章,不能如此馬虎示人,怕對不住讀者。於是臨急抱佛腳,找來這本電影系的入門課本,學習如何正正經經地寫影評。

這本書是寫給學生看,教如何寫電影系的功課。我寫的影評介乎「電影介紹」和「電影評論」之間,書中有些教如何寫「電影理論文章」或者詳細地解構一組鏡頭的「分析文章」,明顯地遠遠超出我的程度。例如考究同一個導演早期和晚期作品光影運用演化的文章,肯定不是我可以寫得來,就算寫得出都會悶死讀者。

這本書最有用部份是講電影詞彙,很有系統地讓我學習如何去分析一套電影。電影可以分為三個層面:故事(story)是電影中發生了什麼事,劇情(plot)是組成故事的事件的次序和結構,敘述手法(narration)則是劇情帶了什麼給觀眾。電影中固然不能缺少角色(character),另一個重要的構成是鏡頭角度(point of view),由那個角色那種心理去表達畫面。mise-en-scene對我來說是一個新慨念,基本上就是鏡頭內的所有東西,那些東西(或缺少某些東西)如何影響電影的表達。書中還有其他關於分鏡(shot),場面(sequence),音效,配樂,特技等等的專門用詞,讓我粗略地明白電影的語言。

正式影評可以細分為六種寫法,以不同角度為切入點,當然可以混合使用。電影史(film history)的角度最簡單直接,電影與那個時代的關係,對後來的電影產生什麼影響。國家電影(national cinema)以文化背景作分類,不過我主要睇主流美日戲,又不是看小眾藝術片,這個角度不合我用。另一個方法是電影類別(genre)去區分,我睇很多科幻片,縱向和橫向比較不同的科幻片是我主場。也可以用導演、明星或製作室(auteurs)去區分,不過除了很出名那幾個外,我看的電影不夠多去用這個角度。集中討論拍攝技巧(formalism)的影譚非常學術性,我寫不來,亦不適合讀者。最後是從意識形態(ideology)的角度去寫,基本上就是借題發揮,我讀過一點點哲學和社會學,所以我一直以都是用這方法寫影評,不過有時就對電影過份解讀,吹水吹得太遠。

這本書最後四分一,如何寫影評文章的格式,如何用參考資料落索引等等,因為我又不用交功課,基本上完全不關我事。書中前前後後題及過二百多套電影,全部都是具有歷史意義,後世寫影評時也會引用的經典。這份有份量的電影清單,正好拿來充實的的私人電影庫,除了那幾套非常出名的舊戲外,我不知道身為一個影評人,還有那些舊戲應該要略懂一二。

Ready Player Two – Ernest Cline 挑戰者2號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前年由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挑戰者1號》大玩懷舊,一網打盡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在電影中明放暗藏超過三百個彩蛋。其中《回到未來》跑車與《阿基拉》電單車同場賽車,高達大戰機械哥斯拉,更為一眾粉絲津津樂道。電影既然叫好叫座,片商自然會開拍續集。電影改篇自Ernest Cline的暢銷科幻小說,要拍續集先要等小說出續集。

一眾粉絲望穿秋水等了兩年,《Ready Player Two 挑戰者2號》終於上月底出版,旋即進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一連三個星期榮登榜首。我自然要先睹為快不甘後人,一連兩晚一口氣把小說讀完。我可以預言續集電影將會很好看,有大量玩電般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繼續販賣大家喜歡的懷舊流行文化。可以看得出作者在故事舖排上,早以考慮好改篇劇本的需要。但以一部科幻小說來評價,撇開懷舊元素名牌效應的加持,這是一部讓人失望的作品,主線缺乏新意,只是將熟口熟面的Cypberpunk橋段炒埋一碟,

續集的故事緊接上集,主角Parzival勝出Halliday的尋寶遊戲,繼承了Oasis(故事中的VR互聯網)的管治權,從窮小子搖身一變成世界首富,與一起爆機拍檔們共享財富,一同營運公司。他在整理Halliday的遺物時,發現一隻更大的穩藏彩蛋,原來Halliday早己開發出完全潛入式的VR技術,不用再帶VR眼罩和感應手套,人腦與電腦直接連結互動。因為某些原因Halliday把技術封印,留給他的接班人決定是否把這技術公諸於世。看到這裏熟讀科幻片的朋友,大慨已經估到故事會如何發展。甚至書中角色在辯論是否應該引進這技術時,亦引用《The Matrix》和《Sword Art Online 刀劍神域》指出這技術存在的風險。腦機直連介面隆重上市,人類更加沉迷於Oasis的虛擬世界,這時候又出現Halliday新的尋寶遊戲。

上集尋寶遊戲的線索環繞著Halliday生前的嗜好,今集的線索換了成Karen Underwood的所愛。Karen是誰?還記得上集Halliday的夢中情人,後來嫁給好朋友兼創業拍擋Ogden那個女孩嗎。粵語殘片有「就算得不到個心,也要得到個人」,在虛疑世界進化成「就算人和心都得不到,退次求其次,也要得到個複製真人記憶的AI虛擬人格」。腦機直連介面原來有嚴重侵犯私穩的後門,連線掃瞄腦袋時可以順手把人格記憶抄下來,搬進Oasis入面讓AI運行。可惜真人不愛你,AI複製人也不會愛上你,Halliday再一次心碎後把Karen的AI封印,分成七份藏於七個謎題之中,解開所有謎題的特別獎品就是AI Karen乙個。

由於只有Halliday遺產繼承人才有資格參加這次尋寶,實際上只有Parzival和Ogden二人可以玩,與上次全民參與尋寶比冷清很多了。Ogden與Karen兩夫妻共渡過一輩子,Ogend自然不稀罕A貨的虛擬Karen。Parzival亦對朋友妻沒甚興趣,缺乏動力去解謎尋寶。這時候飾演壞人的Halliday AI出場,駭入Oasis讓所有玩家不能離線當人質,威脅Ogden和Parzival幫他解謎砌番個愛人出來,十二小時內交不出人就全人類一鑊熟,因為腦機直連介面使用太久會燒壞腦。

上集電影中Karen被貶為花瓶,但在小說中Karen是Oasis的開國功臣之一,是一個材貌雙全的電腦geek女,所以今集的彩蛋照顧女性觀眾的口味。七個謎題當中只有四個是彩蛋,另外三個只是過場性質用來湊數。有經典世嘉遊戲《忍者公主》移植美版時,公主慘被變性做男人的往事。有在John Hughes執導的電影世界中穿梭解謎,他最為香港人熟悉的電影是每天聖誕都重播的《Home Alone 寶貝智多星》。不過書中的謎題主要集中在早期的《Pretty In Pink 紅粉佳人》,我自己沒有看過所以對彩蛋沒有太大感覺。最精彩的彩蛋是與音樂天王Prince的格鬥大戰,以音樂為媒介發動能量攻擊,大戰六個不同時期的Prince以及他的伴唱樂隊;最後又怎可以沒有不論男女geek都最愛的《Lord of the Rings 魔戒》的謎題呢。

大慨以續集電影的票房為最優先考慮,小說重覆上次成功的公式,花大量篇幅去描寫不同的彩蛋,連AI Halliday也忍不住寸主角,只留戀著逝去的年代,不去創作新的文化,活像是一潭死水。小說對引入腦機直連介面的社會問題,只是輕輕帶過講兩句,而靈魂下載AI的道德問題,如AI算不算是人類,AI有沒有人權,AI幹壞事誰要負責,人腦中記憶的私隱權等等,則完全隻字不提,白白浪費這個科幻題材。在全人類經歷幾乎絕亡的危機之後,結局中Oasis竟然沒有被立法規管,任由主角們把全人類的靈魂複製成AI。儘管作者沒有畫公仔畫出腸,但他對書中世界的未來十分悲觀,反正解決不了現實世界中的貧富懸殊,索性全人類移民虛擬世界重新開始好了。若果還有續集《挑戰者3號》的話,大慨可以直接寫成《The Matrix》前傳。

Talking to Strangers – Malcom Galdwell 解密陌生人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暢銷作家Malcom Galdwell曾經何時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當年他打響名號的兩本出道作《Tipping Point 引爆趨勢》和《Blink 決斷2秒間》,以生動的小故事帶出大道理,把深奧的學術理論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成為人手一本的經典知識性讀物。Galwell成名後的著作仍然高居暢銷榜,他的文筆仍然富有趣味引人入勝,讀者看完後仍然覺得腦袋充實,以為自已增長知識了。只是他已經缺乏了最初那份穩世賢者的靈氣,總讓人覺得成本書不過豪華包裝地說「阿媽係女人」的老生常談。他上一本著作《David and Goliath 大衛與哥利亞》已經是2013年出版,近年他忙於巡迴演講搞Podcast生意搵真銀,時隔六年終於有新書面世《Talking to Strangers》,順理成章地榮登2019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中文版《解密陌生人》(台譯)今年六月出版,奇怪的在香港沒有引起很大迴響,到底是香港讀者終於發現Galdwell譽過其實離他而去,還是閱讀水平退化到連很容易入口的知識類書藉也不願看呢?

若果你想很功利地用最短時間去獲得這本書的內容,你大可以連上網看雞精版的時間也省掉,因為看完這本書你不會知道如何去解密陌生人,Gladwell他自已也不知道,別被中文譯名欺騙。這本書的主題是陌生人與信任,在古代人口稀少的鄉村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親近,沒有信任的問題。當社會發展成人口眾多的城市,我們每天都要與不同的陌生人打交道,而整個社會能夠暢順運作的基礎,便是我們對陌生人有最基本的信任,相信來送信的郵差不會入屋搶劫,相信把錢存入銀行時出納員不會穿櫃桶底。可是我們對陌生人「預設的信任」卻常常被壞人利用,讓我們淪為騙案的受害者或作出錯誤的決定。從大學生去派對醉酒後被迷姦,到馬多夫(Madoff)的500億美元世紀投資大騙局,到二戰前英國首相張倫相誤信希特拉的和平宣言,Galwell都係一句「信錯人」來做總結。

若果沒有辨法無條件地相信陌生人,那總有些方法可以鑑辨對方有沒有說謊吧,可是Gladwell告訢你沒有百份百可靠鑑辨面色的方法。人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因人而異,任何攏統地以文化背景作指引總會以偏慨,要不然法官面試不會讓高危罪犯保釋外出,CIA在古巴特工全被滲透多年還後知後覺,美國女生因為在殺人案作供時行為異常,結果被意大利警方誤判殺人要坐冤獄。既然不能盡信亦不能分辨真偽,那乾脆陌生人通通都不相信好了,可是這個選項並不理想,因為社會付出的成本太大。近年美國很多黑人無辜被警察射殺的案件,並不只是單純種族歧視的問題,而是源於美國警察為更加有效防止罪案,增加警察隨機截停汽車搜查來毒品和槍械,警察被練訓成假定所有人都是疑犯,於是被裁停的司機有什麼異樣,警察就本能反應地開槍自衛。

看完這本書你會知道很多很有趣味的小知識,例如美國CIA如何水刑迫供塔利班恐怖份子的詳細描述,英國廚房從媒氣轉不含一氧化碳的天然氣大幅減少自殺率等等,而Gladwell總可以把那些看似毫無關連的知識,與陌生人和信任問題扯上關係。在書未總結時,Gladwell說要保持虛心和開放的態度,深入地去理解他人變成不再陌生,除止以外沒有可以解決陌生人信任問題的捷徑。作為一般知識性的讀物﹐這本文筆流暢很引人入勝﹐書中舉出的例子也讓讀者大開眼界﹐但有點像看荷里活大片一樣﹐畫面目不暇給但內容很空洞的感覺。

若果英文程度好的朋友,我強烈建議上Audiable聽它的有聲書版本。一般有聲書只是把書本的內容朗讀出來,不過這本書的有聲版製作創新突破別樹一格,書中的訪問對白請來聲優演出,讓讀者更能投入書本中的故事。與其說這是一本書的有聲版本,不若說原本就是一個九小時長的Podcast節目,節目錄完後才把文字稿輯錄成書出版。Galdwell的正職早已不是作家,他是Podcast公司的創辨人兼金牌主播,當Netflix和Spotify都在虎視耽耽寵大的Podcast市場,《解密陌生人》以聲音主導的出版模式,會否掀起下一波出版革命呢?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 Edwin Lefevre

我最近聽多了投資股票的教學,不約而同的很多人都提及一代股神Jesse Livermore,他的投資心法更被奉為金科玉律。股神是過百年前的傳奇人物,只憑炒賣股票期貨成為美國首富之一,身家超過一億美元。這本《股神回憶錄》1923年出版,記錄他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發跡史,亦是他最煇煌的投資生涯高峰。市場底下無新鮮事,一百年前的智慧今天依然適用,據說華爾街人手一本的指定課本。諷刺是一代股神的下場,竟然是在三十年代大蕭條時,炒輸股票破產自殺收場。這本書最後一章,股神亦勸誡讀者,沒有人可以永遠跑贏大市,投資股市的人一半損手離場。

這本書並不是炒賣股票的教學手冊,股神的年代還未發明今天常用的圖表技術分析,他臨終時寫了一本《How to Trade in Stocks》,書中實戰操作那部份可以說是完全過時。閱讀這本《股神回憶錄》最大得著是投資的心法,其實坊間不少網站有節錄股神的十大投資教條,例如止蝕不止賺,要順勢而行,揀強勢版塊的強勢股,不要有先入為主存有偏見,要留意市場訊號轉勢,入市要算好時機價位,市場未有明朗寧可按兵不動,可以炒上亦可以炒落,牛市熊市都可以賺錢,不要相信任何貼士,一定要自己做功課等等。記得甚至背得出投資教條是一回事,但在風高浪急的市場中,有沒有投資紀律嚴守入市和止蝕時機,最後能否賺到錢又是另一回事。

股神最初是在經紀行的報價員,每天看著價格上落,自行研發出一套技術分析系統,在外圍賭場bucket shop賺到第一桶金後,轉戰紐約交易所正式賣買股票,大起大跌曾破產六次。股神買賣沽空做市成交量會大得帶動股價,所以他才需要有細注碼試水溫,方向對然後再加注的策略,買賣的時機要考慮市場的承托力。我們散戶炒股票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對股價完全沒有任何影響,day trade或swing trade大慨和股神少年時在bucket shop賭升跌差不多。

一百年前的股市和今天很不同,若果把這本書當金融歷史看反而更有趣味性。股神年代還未有perfect market theory,SEC還未成立內幕消息滿天飛,未有high frequency trading有很多機會賺取價格分歧,更加未有長揸ETF的被動投資法。那個年代只有投機者才玩股票,一般人儲蓄是購買債券安安穩穩收利息。現今低息年代把所有人都推向股市,基本上所有人的退休金,有一半以上間接直接在股市裏,不論喜歡與否都要齊齊參加股市遊戲。

這本書不股市必贏的秘技,我讀完的最大得著,反而是輸錢時的心態。買了股票跌千萬不要溝貨,止蝕離場等候股票轉勢才重新入貨。每一刻都是一個新的獨立投資決定,不要被你手上擁有或以前買過的股票,影響你的投資決定,你只需要考慮未來的升跌。不要想在股市中賺錢,若果你把買賣股票的錢當是錢,就會心急打亂你的投資步伐。這本書不能令買到必賺的股票,但若果你好彩買中股票升的話,這本書會讓你賺得更多,在不幸買錯股票跌時,這本書則讓你輸得少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