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書評

知識看過很容易忘記﹐要寫出來才會留下深刻印象。我希望能夠把知識與讀者分享﹐刺激他們閱讀那些書的興趣。

Talking to Strangers – Malcom Galdwell 解密陌生人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暢銷作家Malcom Galdwell曾經何時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當年他打響名號的兩本出道作《Tipping Point 引爆趨勢》和《Blink 決斷2秒間》,以生動的小故事帶出大道理,把深奧的學術理論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成為人手一本的經典知識性讀物。Galwell成名後的著作仍然高居暢銷榜,他的文筆仍然富有趣味引人入勝,讀者看完後仍然覺得腦袋充實,以為自已增長知識了。只是他已經缺乏了最初那份穩世賢者的靈氣,總讓人覺得成本書不過豪華包裝地說「阿媽係女人」的老生常談。他上一本著作《David and Goliath 大衛與哥利亞》已經是2013年出版,近年他忙於巡迴演講搞Podcast生意搵真銀,時隔六年終於有新書面世《Talking to Strangers》,順理成章地榮登2019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中文版《解密陌生人》(台譯)今年六月出版,奇怪的在香港沒有引起很大迴響,到底是香港讀者終於發現Galdwell譽過其實離他而去,還是閱讀水平退化到連很容易入口的知識類書藉也不願看呢?

若果你想很功利地用最短時間去獲得這本書的內容,你大可以連上網看雞精版的時間也省掉,因為看完這本書你不會知道如何去解密陌生人,Gladwell他自已也不知道,別被中文譯名欺騙。這本書的主題是陌生人與信任,在古代人口稀少的鄉村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親近,沒有信任的問題。當社會發展成人口眾多的城市,我們每天都要與不同的陌生人打交道,而整個社會能夠暢順運作的基礎,便是我們對陌生人有最基本的信任,相信來送信的郵差不會入屋搶劫,相信把錢存入銀行時出納員不會穿櫃桶底。可是我們對陌生人「預設的信任」卻常常被壞人利用,讓我們淪為騙案的受害者或作出錯誤的決定。從大學生去派對醉酒後被迷姦,到馬多夫(Madoff)的500億美元世紀投資大騙局,到二戰前英國首相張倫相誤信希特拉的和平宣言,Galwell都係一句「信錯人」來做總結。

若果沒有辨法無條件地相信陌生人,那總有些方法可以鑑辨對方有沒有說謊吧,可是Gladwell告訢你沒有百份百可靠鑑辨面色的方法。人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因人而異,任何攏統地以文化背景作指引總會以偏慨,要不然法官面試不會讓高危罪犯保釋外出,CIA在古巴特工全被滲透多年還後知後覺,美國女生因為在殺人案作供時行為異常,結果被意大利警方誤判殺人要坐冤獄。既然不能盡信亦不能分辨真偽,那乾脆陌生人通通都不相信好了,可是這個選項並不理想,因為社會付出的成本太大。近年美國很多黑人無辜被警察射殺的案件,並不只是單純種族歧視的問題,而是源於美國警察為更加有效防止罪案,增加警察隨機截停汽車搜查來毒品和槍械,警察被練訓成假定所有人都是疑犯,於是被裁停的司機有什麼異樣,警察就本能反應地開槍自衛。

看完這本書你會知道很多很有趣味的小知識,例如美國CIA如何水刑迫供塔利班恐怖份子的詳細描述,英國廚房從媒氣轉不含一氧化碳的天然氣大幅減少自殺率等等,而Gladwell總可以把那些看似毫無關連的知識,與陌生人和信任問題扯上關係。在書未總結時,Gladwell說要保持虛心和開放的態度,深入地去理解他人變成不再陌生,除止以外沒有可以解決陌生人信任問題的捷徑。作為一般知識性的讀物﹐這本文筆流暢很引人入勝﹐書中舉出的例子也讓讀者大開眼界﹐但有點像看荷里活大片一樣﹐畫面目不暇給但內容很空洞的感覺。

若果英文程度好的朋友,我強烈建議上Audiable聽它的有聲書版本。一般有聲書只是把書本的內容朗讀出來,不過這本書的有聲版製作創新突破別樹一格,書中的訪問對白請來聲優演出,讓讀者更能投入書本中的故事。與其說這是一本書的有聲版本,不若說原本就是一個九小時長的Podcast節目,節目錄完後才把文字稿輯錄成書出版。Galdwell的正職早已不是作家,他是Podcast公司的創辨人兼金牌主播,當Netflix和Spotify都在虎視耽耽寵大的Podcast市場,《解密陌生人》以聲音主導的出版模式,會否掀起下一波出版革命呢?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 Edwin Lefevre

我最近聽多了投資股票的教學,不約而同的很多人都提及一代股神Jesse Livermore,他的投資心法更被奉為金科玉律。股神是過百年前的傳奇人物,只憑炒賣股票期貨成為美國首富之一,身家超過一億美元。這本《股神回憶錄》1923年出版,記錄他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發跡史,亦是他最煇煌的投資生涯高峰。市場底下無新鮮事,一百年前的智慧今天依然適用,據說華爾街人手一本的指定課本。諷刺是一代股神的下場,竟然是在三十年代大蕭條時,炒輸股票破產自殺收場。這本書最後一章,股神亦勸誡讀者,沒有人可以永遠跑贏大市,投資股市的人一半損手離場。

這本書並不是炒賣股票的教學手冊,股神的年代還未發明今天常用的圖表技術分析,他臨終時寫了一本《How to Trade in Stocks》,書中實戰操作那部份可以說是完全過時。閱讀這本《股神回憶錄》最大得著是投資的心法,其實坊間不少網站有節錄股神的十大投資教條,例如止蝕不止賺,要順勢而行,揀強勢版塊的強勢股,不要有先入為主存有偏見,要留意市場訊號轉勢,入市要算好時機價位,市場未有明朗寧可按兵不動,可以炒上亦可以炒落,牛市熊市都可以賺錢,不要相信任何貼士,一定要自己做功課等等。記得甚至背得出投資教條是一回事,但在風高浪急的市場中,有沒有投資紀律嚴守入市和止蝕時機,最後能否賺到錢又是另一回事。

股神最初是在經紀行的報價員,每天看著價格上落,自行研發出一套技術分析系統,在外圍賭場bucket shop賺到第一桶金後,轉戰紐約交易所正式賣買股票,大起大跌曾破產六次。股神買賣沽空做市成交量會大得帶動股價,所以他才需要有細注碼試水溫,方向對然後再加注的策略,買賣的時機要考慮市場的承托力。我們散戶炒股票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對股價完全沒有任何影響,day trade或swing trade大慨和股神少年時在bucket shop賭升跌差不多。

一百年前的股市和今天很不同,若果把這本書當金融歷史看反而更有趣味性。股神年代還未有perfect market theory,SEC還未成立內幕消息滿天飛,未有high frequency trading有很多機會賺取價格分歧,更加未有長揸ETF的被動投資法。那個年代只有投機者才玩股票,一般人儲蓄是購買債券安安穩穩收利息。現今低息年代把所有人都推向股市,基本上所有人的退休金,有一半以上間接直接在股市裏,不論喜歡與否都要齊齊參加股市遊戲。

這本書不股市必贏的秘技,我讀完的最大得著,反而是輸錢時的心態。買了股票跌千萬不要溝貨,止蝕離場等候股票轉勢才重新入貨。每一刻都是一個新的獨立投資決定,不要被你手上擁有或以前買過的股票,影響你的投資決定,你只需要考慮未來的升跌。不要想在股市中賺錢,若果你把買賣股票的錢當是錢,就會心急打亂你的投資步伐。這本書不能令買到必賺的股票,但若果你好彩買中股票升的話,這本書會讓你賺得更多,在不幸買錯股票跌時,這本書則讓你輸得少些錢。

The Deficit Myth – Stephanie Kelton (赤字迷思)

「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被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是異端邪說,它主張政府應該大幅發債增加開支刺激經濟。新聞常聽美國歐盟日本政府全都債台高築,這本書會告訢你債多不是問題,甚至政府不還債也不是問題,只要經濟增長強勁就萬事大吉。這本書的作者Stephanie Kelton早幾年還是名不經傳的二流經濟學家,近年MMT這另類經濟理論開始流行,她身為開荒牛亦升上神枱,與一眾著名經濟學者平起平坐。以前主流經濟學者對「現代貨幣理論」嗤之以鼻,連辯論反駁也認為是浪費時間,現在剎有介事般的卻嚴陣以待,可見MMT的影響力。

這本書不是嚴緊的經濟學術論文,是Stephanie Kelton深入淺出地為一般讀者介紹MMT,書中層層推論引導讀者去思考現今社會經濟的問題,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很多網上批評MMT的聲音,只是反射條件地反對政府無限舉債,並沒有針對MMT本身的內問題。我自認是經濟思想屬於右派,深受佛利民和奧地利學派啟蒙,但竟然能夠全盤接受MMT的核心理論,我主要反對Stephanie Kelton在核心理論以外的申延應用。MMT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人,也許其核心理論正好解釋了美國聯儲局和歐日央行的無限量化寬鬆的情況,在市場的現實面前,傳統主流經濟理論明顯有不足之處。

MMT的核心理論很簡單,政府可以發鈔印銀紙,因此國債不能與一般個人或公司債務相提並論。國債並不是一般債務,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貨幣,有利息的貨幣,發債就是增加貨幣供應,貨幣供應增加刺激經濟發展。政府不用擔心債務問題,因為政府永遠不會還不起錢,銀紙只要印出來就有了。政府唯一需要擔心的問題只是通貨膨脹,貨幣供應增加超出實體經濟的發展。MMT好像主統經濟學的一面鏡子,把整個貨幣供應的反轉過來,而邏輯上依然能夠說得通。政府不是先收稅然後才有錢去用,而是政府先把錢印出來讓人民使用,之後用稅收為錢賦與價值,並以稅收來控制貨幣的供應,因為稅收就是貨幣從市場中減少。

當理解國債、稅收和政府開支的新關係後,Stephanie Kelton在這個框架內提出她的政治理念。她在奧巴馬世代更當國會經濟顧問,她批評國會預算案的批評倒也中肯,共和黨就常常想削減開支,民主黨就常常想加稅,源於兩黨都誤解國家財政要盡入為出。削減開支和加稅都是減少貨幣供應,在非全民就業社會經濟仍增長空間下,不論削減開支或加稅都不是最有效率的經濟政策,只要錢是花能促進生產力的投資上,如教育、科研、基建等,國家財政應該是應洗則洗。她提出由政府包底的全民就業計劃,人人有工返生活有導嚴最低工資,聽起來很理想,但我的右派觸覺告訢我,這類大政府政策最終都是浪費生產力,而她在書中只描寫美好的一面,沒有實際上可行的方案。有趣是MMT反對全民最低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UBI的本質就是不用工作也有錢收,即是浪費了社會中可運用生產力,與MMT全民就業最高生產力的理念背道而馳。

可能這本書只是入門級,作者並沒有花太多篇幅講MMT的局限性,如果出現通貨膨脹時會有什麼對策,會不會引起雪球效應惡化為趟通脹(Hyperinflaction),她只是強調雖然美國國債高企,但距離最高生產力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而從零八金融海嘯以來聯儲局的QE政策來看,這個論點也十分有說服力。另外書中也有談論到MMT和對外貿易的關係,她說我們拿印出的銀紙,去和外國換取真實的貨物和服務是白賺了。我看不懂她說外貿赤沒問題的推論,我總覺得她的推論少了一塊拼圖,她亦沒有明言支持貿易保護主義或經濟自給自足。

我不會說我全盤接受MMT,但我不否認MMT有其吸引之處,其核心政府印錢先行的逆向貨幣理論,正好補足主統經濟學的不足。右派經濟學者不要只顧著一味否MMT,看看能否吸收消化MMT的核心理論,發展一套小政府重自由貿易版本的MMT。另外書中完全沒有回應MMT面對的最大難題,MMT假設貨幣等同金錢,人民除了使用貨幣作交易媒介,還會用貨幣作為價值的儲存。若果政府的法定貨幣失去儲蓄的功用,人民以黃金,房地產,股票甚至Bitcoin作為主要儲蓄工具,法定貨幣只是用來交稅和持有少量流動資金,MMT會不會失效呢。期望作者能夠寫多本進階書去解答,並開發展其他的MMT的應用方案。

The Case for Gold – Ron Paul

美國聯儲局瘋狂印銀紙托市,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對美元貨幣會有什麼影響,未來實在是禍福難料。有可能像08年金融海嘯後,低息低通漲高經濟增長,繼續十年大牛市,亦有可能導致美元貶值高通漲重臨。若果是後者的情況出現,過去五六年一直疲弱的黃金,便有可能大幅跑贏股市。我們這一代長大的人,學校教的經濟學理論,已經不再把黃金視作貨幣,無錨貨幣妨彿就是不證自明的經濟學定律。其實美元的金本位在1971年才取消,無錨貨幣這項史無前例的經濟「實驗」才不過五十年的歷史。雖然我不認為會重回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但當世界各國的央行近年增持黃金儲備,在全球各國不斷印銀紙的大趨勢下,我開始學習投資黃金的知識,將來萬一出現美元危機時,也能及時轉移資產以作保險。

貨幣制度與黃金的關係,其實就是學習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明白利息通漲,銀行制度,發債與貨幣供應等等的關係。主流經濟學支持無錨貨幣,我大學時有修讀經濟學,有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做證,加上我是彿利民的信徒,是我多年來一直深信的經濟學理論。不過當年彿利民大慨也沒有預計到,會出現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完全違背基礎經濟學的現像,讓我不得走出創適圈,去學習非主統的經濟學理論,去解釋現實世界中發生不合相理的經濟現像。今次先學習澳地利學派(比芝加學學派更右)的觀點,下次論到新左派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差不多所有關於黃金與貨幣的網上資料,最終都會指向這本黃金寶典《The Case for Gold》,於是我把原著找來閱讀。

先說說這本黃金寶典的來頭,71年美國癈除金本位制度後,接下來的十年是經濟差高通漲的stagflation年代。列根當上總統後於81年,在國會成立黃金委員會檢討無錨貨幣這個「實驗」,研究如何拯救美國面臨崩潰的經濟。黃金委員會最後撰寫正反雙方兩份報告,一邊是彿利民和央行行長Paul Volcker的無錨派,另一邊眾議員Ron Paul為首的金本位派。歷史結果大家都知,金本位派預言的貨幣崩潰並沒有來臨,Paul Volcker用超高利率壓低通漲,確立美國央行時至今日一直奉行的低通漲政策。這本書《The Case for Gold》就是當年國會黃金委員會金本位派的報告書。

若果讀者想從書中找出重回金本位的有力論點,恐怕會大失所望,雖然政府不停印銀紙的確令貨幣貶值和政府負債增加,但書中預言無錨貨幣的經濟爆破並沒有出現。金價在71年與美元脫鈎時是$45,今天己經超過$1700美元,而當年一枝可樂五美仙,今日則要兩美元。當年一安士黃金可以買八百枝可樂,今天一安士黃金仍然可以買八百枝可機,相對的美元在五十年間貶值了四十倍。無錨貨幣的最大「優點」是讓政府容易舉債,71年美國負債佔GDP的31%,到今天己超過GPD的100%了。

這本書最精彩是前半部份,講述美國立國以來的貨幣歷史,讓讀者大開眼界。想不到美國立國頭一百五十年,是一個沒有法定貨幣的國家,貨幣和銀行政策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我們熟悉的一張張綠色的美元,要等到聯儲局1914年成立後才發行。在此以前美國使用金幣銀幣作交易,亦有間中有私人銀行發行可以兌換金和銀的紙幣,可惜每一次發行紙幣都是大幅貶值經濟災難收場。步入二十世紀,美國貨幣演變金本位制度,一次大戰時曾中止紙幣對黃金兌換,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美國政府充公國民擁有的黃金,來捍衛美元在國際貿易的匯率。二戰後世界各國陸繼放棄金本位貸幣,改與美元掛勾的Bretton Woods匯率制度,最後終於美國也頂不住金本位的升值壓力,尼克遜宣告取消美元對黃金兌換的承諾,讓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從此全世界只有自由浮動的無錨貨幣。

黃金作為貨幣有五千年的歷史,是最能抵抗風險保值的投資產品。前美國央行行長格林斯潘曾說過,「只有黃金才是最好的貨幣,所有無錨貨幣包括美元,都不能比媲」。目前我看不到任何能威脅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因素,但若果世界有一天真的爆發貨幣戰爭,全球金融秩序重新洗牌,黃金將會是各國央行的最終武器。只要各國央行繼續保留黃金儲備作保險,黃金仍然是最能抵抗紙幣貶值的儲蓄工具。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 Burton G Malkiel

股災當前才看教投資入門的書,很臨急抱佛腳。不過沒有辨法,過去十一年的大牛市,隨手買一隻股票都有賺,讓投資紀律變得很鬆懈。一月尾看著武漢病毒慢動作從中國殺到美國,至少今次股災早有預告,能夠在差不多最高位清倉離場,可以說是不幸中之大幸。回顧自己過去幾年的投資記錄,雖然是有賺但其實跑輸大市,如果閉著眼買index fund反而能夠賺得更多。

近年index fund盛行,差不多佔整個市場的40%,Burton Malkiel這本《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可說是開山鼻祖。1973年初版從完全市場假說推論,指出active fund不可能長期跑贏大市,加扣除管理費回報率更低,passive的index fund才是最佳的投資策略,從此摧生了EFT這個投資工具。我看的是2018年第十二版,加入2008年金融海嘯後,直到2018年出書唯止的大市數據,再次證明index fund的威力。

這本書是散戶投資者的入門天書,就算你不認同買index fund最最好的投資策略,書中有詳細介紹各種不同的投資策略,當然作者嘗試用數據和邏輯,去指出其他策略的缺點。學習投資最重要是以史為鑑,因為人類總會犯上相同的錯誤。書中開首先用四分一篇幅,從史上第一個市場泡沬荷蘭鬱金香講起,到英國南海泡沬,一直講到六十年代的電子泡沬,八十年代日本泡沬,千禧年網絡泡沬,08年金融海嘯,到最新的bitcoin泡沬,把歷史的教訓深刻烙印在讀者的腦中。

第二部份介紹傳統分析股票的兩大策略,圖表派技術分析和基本派價值分析。我一向不相信技術分析,圖表永遠落後於市場,作者用大數據計算不同的技術分析方法,基本上得出的結論就估錯機會和亂撞差不多,不知何解電視上的財演卻很喜歡講圖表。華爾街的專業投資者不屑圖表,認為那是散戶對股價的占星,他們大多數是基本派,找出被低估值的股票然後趁低吸納,最出名的價值投資者自然是股神畢菲特。作者對價值投資同樣不認同,公司年報水份甚多可信性不高,更枉論用來估計真實價值。有能力的分析員早升級做基金經理,只要看看分析員訂出來的目標股價,就知道基本派有多麼不可信,至少散戶沒有足夠資訊去作估值分析。

第三部份介結最新的投資策略,risk parity,smart beta,CAPM模型等等,就算那些策略真係不能跑贏大市,這部份本身就是新策略的入門簡介。利用不同股票互不correlate的特性,可以將高風險高回報的獨項投資,砌出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組合。不過這樣就產生了高風險必等高回報的悖論,如果市場是完美的話,beta高低與回報率是沒有必然關係。還有是行為經濟學衍新出的投資理論,例如人對蝕錢比賺錢看得很重,總結是四大投資戒律,減自已犯行為經濟學的不理性錯誤,不要盲目跟風,不要常買常賣蝕稅蝕差價又蝕佣,不要死守蟹貨不要割錯禾青,不要買IPO不要被騙等等。Smart beta是rule-base trading,每個fund有自已的理念和algorithm,作者亦推介不同類型的smart beta funds。Risk parity最出名的代表是Ray Dalio,用分散持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用re-balancing去進行風險管理。始終這些新投資策略是學院派還在研究的新東西,作者的批評並不如傳統分析般有實質數據支持,批評的力度不夠,我覺得資源充足的大基金還是有可能跑贏大市,不過散戶就沒有什麼可能了,而買那些基金會蝕高昂的管理費,同index fund比已經落後於起跑線。

第四部份有點沉悶,就是很老生常談的投資大道理,不要急功近利,要做好理財計畫,不要借錢炒股票,善用稅務優惠,要分散投資除了股票外,還要買黃金債卷外國股票等等。書中提出一個很核心的慨念,去計算你能夠承受多少投資風險,你想吃得好(高風險高回報)還是想睡得安樂(低風險不會蝕大錢)。能否睡得安樂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武漢病毒初期個市大上大落,我還妄風高浪急可以炒買賺多筆,結果成日坐唔安瞓唔落,最後都係清倉全部買黃金和國債,懶理個市如何跌也能睡得香甜。就算六點(西岸時間)早了醒來,也可以安心再睡多兩粒鐘,不用睇實個市有什麼風足草動,等一切塵埃落定才去想要執什麼平貨。

在下一個牛市,index fund將會是我投資的重點,在能夜晚睡得安樂的大前提下,買賣個別我十分看好的股票,追求高回報食得好。

The Perfect Puppy – Gwen Bailey

最近家中多一位新成員,三個月大的拉布拉多尋回犬Spocky,原來照顧一頭小狗是很費神的。在我結婚的時候,老婆帶了一頭金毛尋回犬嫁進來,所以我姑且也算養幾年過狗,但訓練有素的老狗與小狗,照顧起來有天淵之別。老婆和阿仔很想再養狗,我是口頭上答應了,他們也在慢慢物色小狗。剛好SPCA有初生小狗領養,很難得的免費狗非常搶手,畢竟初生小狗領養和新買沒有分別,又不是要出世紙去參加狗展。晚上看到SPCA網站登出照片,第二天SPCA一開門就去看狗,五分鐘扑鎚決定領養,第三天就把小狗接回家,小狗的到來很突然,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小狗初來報到,隨地大小二便,見人又咬又撲,給牠咬穿了幾對襪,手腳也被鋒利的牙齒割出血來,完全與照片中可愛的型像不乎。

帶牠每個星期上小狗訓練班,訓練班其實並不是訓練狗,而是訓練主人如何去教狗。訓練班教的指令很有用,可是一個星期只上一堂,遠水不能救近火,解決不到每日被咬腳的問題。與訓練班上的同學講起,她推介這本《The Perfect Puppy》,我馬上去圖書館借回來,用了三天時間極速看完並付諸行動,將書中的技巧現炒現賣,Spocky這個兩星期好像聽話些,至少我被咬腳搶拖鞋的次數減少了。書中的理論與訓練班教的大同小異,同其他狗主人講狗經心得也是這些,不過書中有大量示範照片和很有系統的解說,讀起來有條理較易入腦。訓練狗其實一理通白理明,不論要牠聽話還是教牠玩雜耍,只是萬變不離其中的reinforcement learning。我這陣子很geek向其他人說,我正在訓練一個neural network,只要弄清楚value function是什麼,狗和人工智能系統都是同樣的訓練。

對於一隻狗來說,狗生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食物和主人的attention。不論想訓練隻狗做什麼,只要把狗當成一個系統去program,就算狗狗不聽話也不要生氣。生氣正是訓練狗的大忌,牠做錯事你鬧牠,牠基本聽不懂人話,以為你給牠attention,這就是鼓勵牠繼續做。狗狗做錯事只不要理會牠,做對了就給牠attention和零食,很快牠就學懂不再咬人撲人,改而走過來舔人依人。體罰狗狗亦會有反效果,可以收一時之效讓牠怕你,但怕主人就當不了好寵物,不會主動聽話服從命令,最多你在場時不做壞事。所以現代訓練狗的理論著重positive reinforcement,當寵物喜歡主人時就會想討好主人,那就自自然然會聽話。訓練狗隻的最終目標,是要抑壓牠天生的狂野獸性,把牠洗腦成為一隻安靜聽話的乖狗。

養小狗第一年的訓練很重要,以後牠會是人見人愛的乖狗,還是亂吠亂咬的癲狗,全看主人花多少時間心機去調教牠。所以我堅決不要領養二手狗,二手狗不知道有沒有被虐待過,會不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很怕人。還是從初生小狗開始養起,一張白紙自己練訓比較安心。不過我經歷被未受訓練小狗的折磨,我開始同情地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棄養狗隻。如果狗隻沒有接受良好的訓練,不聽主人話又咬又吠,一隻癲狗養來幹什麼?有人說養一隻狗是照顧衪一世的承諾,這句說話不盡不實只說出事實的一半,養狗不只要照顧衪起居飲食,更重要是訓練衪聽教聽話。不話聽的狗喪失當寵物的功能,聽話的狗才對主人有價值,只有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主人和寵物之間的道德契約才成立,主人才有照顧寵物的義務。

1367 – 陳浩基

寫一本香港警察當主角的小說,在這個時勢會不會犯眾憎呢。本格推理小說必定有殺人案,查案的主角最常見就是警探。《1367》的作者陳浩基是香港土產推理小說作家,以香港為背景寫推理小說,更揚威海外榮獲日本和台灣的推理大獎,那麼以香港警察當主角也無可厚非。書中的警察是香港皇家警察,那是香港市民還很信任警察的年代,這篇書評應該不會引來抗議吧。

《1367》這個書名是代表兩個年份,2013年和1967年,全書由六篇短篇小說組成,以倒敘形式說故事,從案件中勾劃香港社會的變遷。最有趣是開始第一宗案件,主角神探關振鐸已經是躺在床上昏迷的病人,故事精妙之處是一個昏迷的人又如何查案呢?神探除了有查案的頭腦外,還有不拘泥於程序的正義,當他確定犯人真的犯法時,單是破案沒有足夠證據起訢,他更設下圈套讓犯人踩得更深,總會有辨法把犯人繩之於法。踩界的執法讓讀者看得很爽,不過如果不是罪犯心虛,又怎會這麼易容中計。

寫推理小說的書評很難寫,推理小說知道迷底就不好看,但完全不談及故事內容,評語又變得空洞無物。這本小說屬於本格推理類別,幾個疑兇一堆口供,神探從蛛絲馬跡中找出破綻,解開疑團揪出兇手,讀者理論上有相同的絲索,可以和主角一起推理。案件的設計很巧妙,有刻意誤導讀者的伏筆,不過更有趣是案件融入當年社會大事,例如其中一個故事是廉署主任的兒子被綁票,就是以當年廉署成立警廉衝突作背景。

我不算是推理小說迷,只不過偶然會看一下推理小說,評論寫得好不好只憑主觀感覺。六個故事有四個寫得十分精彩,最後一個故事更與第一個故事首尾呼應,讓讀者明白主角不擇手段破案的原點。另外兩個故事有點沙石,省港奇兵那個案件過份巧合,有什麼理由負責監視的警員能夠自由進出疑犯匿藏的大廈,兇手大開殺界的動機也有點求其。鬼佬兒子綁架案那篇則寫得太過流水帳,成個故事就是跟著綁匪指示走來走去,譴底亦太過容易估了。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2nd Ed.) – Kenneth J. Arrow

早前介紹過《阿羅不可能定理》,雖然是諾貝爾經濟學家撰寫,始終於那是二手的導讀入門,於是找來了阿羅的原著《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來看,原著比導讀《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還要薄,只有一百二十頁,與說其這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篇長論文。

原著寫得比導讀艱深難讀,最大問題是論文的寫作性質,作者在書中回應其他學者的理論,但只在參考索引羅列出處,不熟悉那些理論的讀者看得一頭霧水。主要論點《阿羅不可能定理》在原著中的名稱為The General Possibility Theorem,則是很枯燥的數學邏輯推理,用first principle去定義social welfare function非常學術,對數學和邏輯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不適合一般讀者,還是看導讀簡單易明。

除了理論的推論外,書中的前言和結語中,作者寫下他政治哲學的觀點,反而是這本書比較有趣的地方。很多人誤會這本書反民主又或者支持民主,其實作者只不過是研究一個學術問題,社會中眾人如何理性地得出共識。古代的神權和王權政治是一言堂,可以檢視當權者有否作出理性的決定。現代西方政治是民主和資本主義,兩者分別透過民主程序和市場機制,去找出社會中的共識。市場機制是經濟學的主要課題,而阿羅理論精辟之處,是把民主放入經濟學理性決定的框架內檢視。

功用主義的派系的經濟學家,主張透過計算utilization去決定社會應該如何分配資源。阿羅則屬於反功用主義派,他認為每個人之間的utilization不能放入同一標準來衡量,沒法衡量比較根本無從計算maximization。決定不同人不同意見的方法,只有按每個人的indifference map去作不同選擇的優次排名。阿羅的民主程序假定資訊完全透明,每個人都誠實地按心中意願去排名,沒有策略性投票或含淚投票輸少當贏。這個排名更加不是單一議題單一投票,而是過將所有社會的決策選項排名,理論其實是一個思想實驗多於實際投票操作。

作者在書中舉例子的民主制度,是用來決定社會上的資源分配,是按每個人不同的品味選擇,去分配不用數量的社會資源,人與人之間又如何作出資源交換。例如煙民分多些煙,酒徒分多些酒等。有趣是作者論述民主制度中公平慨念的兩難題,禁慾主義者鼓吹禁煙禁酒,那若果最終政策共識是禁煙禁酒,那酒徒煙民是否可以分多些麵包,去補償他們失去煙酒的損失呢?民主制度的本質,到底是選民品味的選擇,基於他們自身利益作出的決定,還是透過公開辯論,凝聚社會共識的機制呢?除了個人意志外,社會共同體又沒有意志呢?投票本身是尋找共識答案的工具,還是投票本身也有其本然價值呢。作者提出的問題,比他解答的還多。始終這本書不是講政治哲學,關於民主制度的本質,在此只是伴碟小菜,多少篇幅能深入討論問題。

這本小書是政治哲學的經典,買回家放在書架能突顯閣下的知性和讀品味。至於想理解《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朋友,看導讀版比較適合。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 Eric Maskin and Amartya Sen

文章刊登於立場新聞

拖了幾個星期,見香港區議會選舉建制慘敗,鬆了一口氣後,才有心情寫這篇書評,討論一下阿羅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這個民主的悖論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又被稱為 “Arrow’s Paradox”) 。

自從反送中運動以來,據我在網絡平台罵戰的觀察,一般港人不論藍絲或黃絲,都不會質疑民主制度的必然合理性。不似一些被中共洗腦的小紅粉(有港人,也有海外華橋,不過以大陸人居多),會說香港今天的亂局,正好印證民主制度的失敗, 所以中共的極權專政比民主優勝云云。事實上今天亂局的主要成因,正正是因為香港沒有真正的民主。

大部份小紅粉蠻不講理思路混亂,純萃絡網曱甴,不用浪費時間理他們。偶然有些偽知識份子小紅粉,竟膽敢挪用「阿羅不可能定理」,宣稱世上沒有完美的民主投票方法,從而偷換慨念,說民主制度不可取。我可以寫包單任何打著「阿羅不可能定理」旗號反對民主的人,肯定沒有看原著理論,仍人格誠信破產的騙徒。(提外話,若果見到有人用「甲>乙>丙>甲」的循環排名去講「不可能定理」,那個人肯定無料到,兼嚴重誤解「阿羅不可能定理」。循環排名那個是Condorcet悖論,十八世紀已經提出來,「阿羅不可能定理」覆蓋的範圍更廣笵。)

這本《The Arrow Impossiblity Theorem》,收錄了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家Eric Maskin和Amartya Sen於哥倫比亞大學關於「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演講,連同寫引言(opneing remarks)的Joseph Stiglitz和寫評述及感言的主角Kenneth Arrow(阿羅本人是也),這本書的作者有四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全部都是學術巨星,可謂星光熠熠。Sen的演講部份主要是論證「阿羅不可能定理」,定理本身不太難明白,只是很基礎的數學推論。Maskin的演講則論證majority rules投票方法在大多數的現實情況下,能夠滿足阿羅提出的四個條件,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薄薄一本百五頁的小書,深入淺出地把「阿羅不可能定理」解釋清楚。

說了這麼久,那麼「阿羅不可能定理」到底是什麼東西呢?Arrow原本是研究公司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家,用數學去論證股東如何投票作出商業決策,結果他的理論同樣適用於民主選舉。Arrow理論中的民主選舉,是一個為學術討論而設想的完美選舉,沒有種票,DQ候選人,假地址投票,蛇齋餅糭買票等現實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群人有幾個不同選項,每個人心中排列選項的優先次序不同,如何在眾選項中挑選出最多人滿意的選項;而何謂最多人滿意,是指投票的結果必需合乎以下四個原則。

  1. 投票選項排名沒有限制 Unrestricted Domain (U)
    在「阿羅不可能定理」中,投票並非常見只能選擇一個選項的投票方式,而選民必須把所有選項按優先次序排名。(U)是指選民投票時排名沒有任何限制,在得出來共識的排名亦沒有任何預設的限制時,必定存在一種點票的計算方法,能總結歸納出一個(只有一個)明確是投票者共識的選項排名。假若選民選票中的選項沒有改變,只有點票方法改變(如分組點票),卻導致不同的選舉結果,那就違返(U)的原則了。點票的計算方法在定理中稱之為”social welfare function”,簡單來說就是一條數學公式,把所有選民的投票輸入,計算出投票者共識排名的答案。阿羅指出必需有這樣一條公式的存在,但沒有明言公式計算的方法。現實中有好幾個點票方式,能夠乎合(U)的原則,不過更多的情況卻是違反(U)的原則,例如北韓預知結果的選舉,又或者功能組別分組點票等。
  2. 無關選項不影響結果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
    任何兩個選項排名的共識的計算,只能來自選民關於那兩個選項的排名,選民關於其他無關的選項的排名,不會影響那兩個選項的結果。若果選舉的結果是「甲>乙」,不會有為出現第三個選項「丙」,讓選舉結果變成「乙>甲」。舉個例子:香港區議會選舉,假若一區只有兩個候選人,不論「泛民對建制」或「本土對建制」,「建制」都一定會輸;可是當同時出現三個候選人,「本土」和「泛民」互相分薄票源,結果「建制」執死雞勝出,俗稱「鎅票」 。香港區議會選舉的單議席單票制,就違反了(I)這個原則了。
  3. 選舉結果要如實反映民意 Pareto Principle (P)
    若果所有選民都選擇「甲>乙」,那麼選舉結果不可能出現「乙>甲」。這是一個純數學上的原則,除非選民人數很少,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所有選民對「甲」和「乙」兩個選項的排名都相同,這個原則可以理解為點票方式最基本的測試。要得記「阿羅不可能定理」中,選舉結果並不只有一個贏家,選民投票是所有選項的排名,共識的結果也是所有選項的排名。舉個例子,選票中有「甲乙丙丁」四個選項,有假定所有人都選擇「甲>乙」(如「丙>甲>丁>乙」或「丁>丙>甲>乙」等等),那麼如果點票方式會出現「乙>甲」共識的結果,那就違反了(P)這個原則了。
  4. 沒有一個人可以左右選舉結果 Nondictatorship (D)
    「阿羅不可能定理」中的”dictatorship”不單是指字面定義的獨裁者(如習帝),還包括某些點票方式,令某人手握決定性的一票,可以左右最終的選舉結果,不論其他選民如何選擇。原版「阿羅不可能定理」中「獨裁者」的定義是只有一個人,嚴格上獨裁集團(例如特首選委會小圈子選舉)並沒有違反(D)的原則,後來其他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就這個問題補完(D)的論述。

每個原則獨立來看,皆是公平選舉不可缺少的要素。但Arrow以他的不可能定理指出,數學上四個原則不可能同時並存,所以不存在公平的民主制度。因為篇幅所限,我不在此複述「阿羅不可能定理」的證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看,簡來來說是(U)(I)(P)並存就必定會產生(D)。

Maskin在書中的推論則指出,在現實中(U)並不需要,因為選民的投票意願,通常會按政治光譜作出排名。若果考慮政治光譜的現實因素,收窄(U)原則以容許有某些排名限制,例如把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編排,預設選舉結果不可能出現不按政治光譜的胡亂排名(稱這收窄原則為「(U’)」)。如黃絲會排「本土>泛民>建制商界>建制土共」或「泛民>本土>建制商界>建制土共」,但絕不會出現「泛民>建制土共>本土>建制商界」的排例,同樣地藍絲亦不可能出現「建制土共>泛民>本土>建制商界」的排名。那麼,不可能定理就化為可能,因為有民主選舉制度能夠同時乎合(U’)(I)(P)(D)四項公平原則了。

下次當你聽到有人引用「阿羅不可能定理」去攻擊民主制度時,不要被他偽知識份子的包裝嚇到,你可以大大聲叫他收皮,然後叫他回家好好讀書,不要出來亂吠獻世。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 Mark Manson

去年的「世紀大辯論」,讓我對Jordon Peterson有點興趣,於是走了去看他那本《12 Rules for Life》,結果看了兩章已經被悶壞了,他寫得還長氣囉唆過阿婆。反正想看一些做人道理的書,結果陰差陽錯的讀了這本《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不要被這本書的名稱嚇壞,其實這都是一個教做人的書,而我認為寫得比Jordon Peterson更好看。

這本書第一章粗口滿天飛,我認為是純萃是行銷策略,不嘩眾取寵又如何吸引讀者呢?接下來的章節作者用字有所收歛,看到尾我甚至懷疑是不是看錯另一本書,竟然寫得似模似樣以文載道。書中的道理說穿了一字咁淺,人生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很多人為追求所謂的成功,結果卻迷失自我不快樂,面對那些世俗的眼光,倒不如他媽的誰管他。書本的副題是「反常識去過好生活」,不知我是否一向不喜歡看那些「自我幫助」的書藉,反而對書中的做人道理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把我一直以來的人生哲學寫出來,讀起來十分暢快。

書本開宗名義,說明很多世事,對人生來說,其實亳不重要,想要過好生活,先要放開追求「好生活」的幻想。不用勉強自己做另一個人,你選擇擔心什麼事,決定你人生的好壞。若果你事事擔心,那其實你並沒有作出任何選擇,你的人生沒有排好優次順序。不是叫你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接受自己失敗和不幸,學黃子華說句「那又如何?」。聽起來很禪,大慨這本書的道理,真的有點禪。書中穿插很多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作例子,這本書也許只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反思,既然思考了便索性寫出來說給其他人聽。

整本書我認為最好的建議有兩項。第一項是不要害怕平庸,現今社會上有一股風氣,認為人生要與眾不同才活得精彩,在社交媒體不能只像土豪般炫耀財富,更要炫耀其他人沒有的特別體驗。不過統計學告訢我們,世界上大部份人都是平庸,過著營營役役的一生,勉強自己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只會帶來煩惱。我的人生很平凡,但我也可以活得精彩,作者並不是在酸葡萄,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第二項是不要追求快樂,追求快樂很虛無飄渺,並不會帶來快樂,亦不要害怕面對困難,只有死人才不會面對問題。你應該挑選什麼難題去解決,快樂就在解答困難的過程當中。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聽過的一番話,快樂就好像小狗的尾巴,若果你只崑追求快樂,那你會不停地在原地轉圈,只要不斷向前跑,快樂便自然跟著你後面。

題外話,這本書台灣譯作《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譯名一貫地台式嬌情,不過只少保存「管他的」三個字的神髓。大陸版有兩個譯名,平時大陸譯名總是照字面直譯,今次大概書名有粗口被和諧了,變成四平八穩的《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樣》和《不在乎的精妙藝術》,聽起來頓成作者大力鞭韃的那些「正能星」書藉。可惜香港沒有自己的中文版,如果有的話,書名譯作《屌!又如何?》幾咁傳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