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養兒育女

生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今為人父,偶有感而發,暢談湊仔教仔心得。

如何教導小朋友正確的電子遊戲價值觀

Kids Playing Video Game

立章刊登於立場新聞

有不少家長視打機為洪水猛獸,認為小朋友玩電子遊戲就會學壞。另一邊廂也有不少家長對打機一無所知,小朋友想玩什麼就買給他,甚至讓小孩沉迷課金手遊浪費時間浪費金錢。這兩個極端態度也是不健康,玩電子遊戲同打波睇書睇電視睇戲一樣,活動本身是中性沒分好壞,只在乎沒有沒過份沉迷,是否玩一些有營養的良好作品,還是只是不斷在玩些垃圾糞作。

我這一代家長是從少打機長大,由紅白機開始,到打街機,打網遊,打PS,到現在玩手遊,從遊戲界盤古初開的年代,一路見證連著打機文化的演變,培養出對於玩遊戲的品味和要求,有責任把正確玩遊戲的價值觀教導給下一代。什麼是好遊戲這個題目太大,日後有機會撰文詳述,今次只集中講壞遊戲的一個共通點,在心理學中名為skinner box的遊戲機制,並如何令小朋友克服它。

事沿阿仔學校老師介紹學生玩一個「益智教育」遊戲Prodigy Math,隻遊戲本體是很傳統的RPG遊戲,把戰鬥系統換成答數學問題,計啱條數才可以發動魔法攻擊。可愛的卡通人物造型,打怪獸贏取金幣購買寵物、傢俬和服裝等等,摘星星拾寶石升級強化道具,看起來這遊戲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加上美其名玩遊戲學數學,讓不少家長放心讓小孩子玩。

不過在「益智教育」的外表下,這遊戲的本質是一個pay to win的課金遊戲,不購買membership的話,遊戲進度很快就會封頂,變成一個浪費時間的grinding game。除此之外遊戲還有收集元素,大部份寵物和道具等是會員專屬,而那些東西與遊戲核心無關,基上就是騙小朋友花錢去買張gif貼圖。若這遊戲賣十元八塊一次過付費解鎖所有內容,我也很樂意支持他們,可是它竟然叫價月費九美元,買足一年有折扣也要六十美元,同一隻AAA大作差不多同價,如此開天殺價有冇搞錯。

阿仔班上有幾個同學仔,成功令沒有看清楚遊戲真面目的家長付費購買會員,在學校中炫耀他們的會員限定寵物,攪到阿仔又想扭我買會員。我試著解釋skinner box的原理給他聽,那是一個很出名的心理學實驗,科學家把老鼠困在一個籠中,每次按鈕就會跌出食物,於是訓練到隻老鼠不能自制地不停按鈕。那些收集分數等級貼紙的遊戲也是一樣,把小孩子當成實驗老鼠,本末倒置把收集視為唯一目標,忽略玩遊戲時應該享受玩耍的樂趣。

當然阿仔聽完後似懂非懂,亦解決不到同學仔有他冇的問題,終於來到使出大絕招震蕩治療法的時候。我在research這個遊戲時,發現在github上有hack可以下載,完全解鎖所有收集物品,隨意刪改等級金幣魔力等數值。我很小心地用sandbox執行遊戲防止virus,開個新的burn account以免阿仔原本個account被ban,然後讓他看清楚那些遊戲物品的真面目,只不過是電腦中的一個數值。起初他好像發現新大陸般興奮,襟個製自動打贏,襟另外一個製擁有全部寵物傢俬。但他玩了hack版遊戲一陣子後,他自己也覺得收集其實很無聊,熄掉遊戲走去玩Minecraft。上個星期才為了爭取screen time收集遊戲寵物,竟然連平時最愛看的卡通也放棄不看,今日我不用一個小時就讓他開竅,不再沉迷玩垃圾遊戲。

晚餐後溜狗時,我同阿仔傾計,問他明不明白玩遊戲的道理。他也有玩孖寶兄弟和孖寶賽車,我問他玩孖寶和玩Prodigy Math有什麼分別。如果孖寶一開始就直接跳去救公主,不用賽車就直接俾個獎盃你拿第一,咁這遊戲好唔好玩,仲有沒有意義,阿仔咭一聲笑了出來。他自己講Prodigy中的收集物件,得到後發現完全沒有用,其實也不外如事。我問他你會不會花錢花時間去收集遊戲中的公仔紙,他堅決地搖頭,還說他才不會那麼蠢。看來我成功在阿仔心中打了一枝防疫針,希望他長大後能抵抗萬惡的課金遊戲。與其課肝課金不如hack遊戲,至少hack遊戲學到有用的電腦知識真功夫。

小孩子學寫英文

還記得你幼稚園如何學英文嗎?學下A for Apple,B for Boy (好像現今的小朋友進化到學A for Astronaut同Alligator),寫copybook練習大楷小楷,字體最緊要寫得端正,每星期還要串生字默書,串錯字老師便用紅筆打個大交叉扣你分。我一直以為學英文就是要這麼辛苦,直到上星期我去阿仔的幼稚園聽講座,幼兒教育專家講北美的小孩子如何學寫字,我才知道原來全香港的幼稚園,都用錯方法教英文,怪不得香港人的英文那樣差。一開始學習時根基打不好,後來便要花數倍的力氣去追回進度。

這兒的小孩子初學寫字主要分為八個階段,大約從三四歲懂揸筆開始起計,到小學二三年級可以寫出一句完整的句子。這兒的幼稚園和小學低年級不考試不計分,每個小朋友的學習進度快慢不同,只要小朋友跟隨著階段循序漸進,家長不用緊張小朋友懂串多少個生字,生字遲早自自然然會識串,亦不用緊張字體端不端正,把字母左右調轉寫也沒有所謂。學寫字最根本的目的是什麼,不是考試不是拿高分,而是去和別人溝通。學寫字便是從混沌的意識流,逐漸學懂準確表達自已想法的技巧。

以下是學寫字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例子,請參看附圖:

第一階段: 基本上是亂畫,文字是從圖畫進化而來,所以學寫字之前,先要學畫畫。

第二階段: 畫出一些似樣的公仔,小朋友可以看著圖畫,口述他的故事。

第三階段: 在畫公仔以外,寫一些沒有人看得懂的字,開始模仿平時看的圖畫書,知道一個故事有圖畫和文字。

第四階段: 在畫公仔以外,開始寫一些似樣的字母,或者日常見到的符號,不過沒有加起來不知在寫什麼。開始分辨出那些是有意義的文字。

第五階段: 可以在公仔上寫那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去標記那件公仔。Consonants(即非AEIOU vowel的字母)是英文生字發音的主要構成,可以從讀音去推斷第一字母。至於其他字母,可能是亂寫。

第六階段: 用拼音法去寫出整句句子的發音字母,但還未懂用空白分開每個字,而串法多數不太正確。不過有經驗的幼稚園老師,已能夠讀出小朋友想寫的句子。

第七階段: 懂得分開一個個字,懂得使用vowel,串法開始似樣,不規則發音的生字故然照音直串,發音相近的字母(如F,V)仍會撈亂。

第八階段: 寫得出一句正確的句字

看到這裏一定有人會抗議,外國出世的小孩母語是英語,在英語的環境下長大,學寫英文的方法當然和香港不同嘛。港式教法是否把英文視作為第二語言的最佳教法,若果是成年人才接觸學英文,回想我當年學日文學德文的經驗,死背大慨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不過小朋友不是大人,他們的小腦袋還未定型,可以很容易吸收新的語言,用死背的方法去學英文,反而扼殺了他們對英文的興趣。只要讓小朋友浸淫在英語的環境,多看英文電視多用英語溝通,自自然然便會學憧英文聽和講。再者英文是拼音文字,懂得講就自然講得寫,不用過早迫他們串生字。

不容否認大部份香港的學校和家庭,未必有資源提供這樣學習英語的環境,傳統港式教法可能無何奈何的選揀。可是我認識很多回流返港英語流利的朋友,他們的小朋友讀聘請外藉老師教英文的明星幼稚園,仍然源用港式教法去學英文,仍然樂此不疲地與其他家長比併,誰的孩子懂得串更多更深的生字。其實懂得串生字不等於英文好,只是香港人一貫急功近利的數字主義下,盲目信奉教育官員用來方便量化學生英語水平的那把尺,扼殺了孩子學好英文的機會。

怪獸家長見聞錄

最近帶阿仔回港省親,阿仔剛剛兩歲半,在香港正好是要考幼稚園的年齡。與親友戚友見面,特別是有小朋友的家長,話題自自然圍繞著教育和入學。也許我這個從外星球來的家長孤陋寡聞,與香港最新的教育行情完全脫節。聽了眾香港家長如何各施各法,如何令小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我個仔如果要在香港考幼稚園,我可以好肯定他會冇書讀,冇一間幼稚園面試過到關。

朋友說現今幼稚園面試要考兩文三語,老師會用英文叫個小朋友拿起黃色三角形,用中文叫從三個生果中指出個橙之類。說中文或英文我個仔沒有問題,那些字他也應該聽得懂,但有些字他只識中文,另一些字他只識英文,不一定會開正老師發問的語言。不過就全部識晒都冇用,幼稚園面試不許家長陪同,我個仔對往幾個陌生人,好彩就只懂傻笑,唔好彩就喊到七彩,那會咁容易人地叫做乜就跟往做,我平時叫都不一定做喇。都不明白幼稚園考這些題目有什麼用,小朋友聽得懂,對著陌生人不怕醜,聽話跟著指示做,就代表聰明些嗎?與其考小朋友這些抽像的知識,倒不如考些實際的生活常識,考他們懂不懂自已著衫著鞋,自已筷子食飯,自已開水龍頭洗手,自已擦牙洗臉好過,如果考這些我個仔肯定滿分。

考幼稚園除了要面試,還要弄一大疊profile,我還以為artist啊,design啊之類才會有profile,兩三歲人仔有乜野好show?香港地小朋友讀乜鬼都有張證書,上幾堂playgroup標榜外藉教師英語唱遊一張cert,普通話煲東瓜playgroup又另外一張。參加乜乜比賽物物比賽,交了報名費分了個豬肉獎又有張,比多少少錢仲送多塊獎牌。我不敢肯定這疊profile有沒有用,人有我有唔好執輸的心態下,人家的孩子一大疊,自已孩子一張都冇好像很蝕底,所以我多少也明白香港家長的苦況。只不過這些課程和比賽費用並不便宜,如果小朋友參加後本身學到野,那也說是物有所價,不過很多家長似是單純為拿張cert。其實香港地咁多這些巧立名目的課程和比賽,如果想省錢的話,大可以幾個朋友自已夾份,攪個乜鬼比賽比自已的小朋友玩,最緊改個好聽又威水的名字,搵張靚沙紙自已印張cert來充數,諒幼稚園都分不清楚那個打那個,反正也是交報名是順便望下,無謂浪費金錢比街外人賺。

我以為小朋友上課程,不外是英文遊戲,唱歌跳舞,游水玩下play gym之類。不過原來學這些普通野,唔夠在報幼稚園中突圍而出。我有個朋友個仔,兩歲幾竟然走去學德文,父母兩人皆與德文德國亳無關係。我不禁問個細路仔連英文識講,仲要學埋德文有冇用架,個小朋友至少識講句guten tag。不過其實去德國係唔洗用德文既,話說我當年為了去德國交流旅行特登學了一年德文,結果德國人人都識講英文,原來德國的學校英語是必修科,德國人英語不一定說得很好,但日常對話基本溝通一定沒有問題。

不過面試profile乜都係假,我有個朋友在大學做教授,據他說他的大學教授同事圈子的小朋友,報任何一間幼稚園都一定收。我又有個朋友很有米,小朋友與城中富豪(成日上報紙果種)個仔讀同一班,佢話基本上肯捐錢幼稚園都一定收。幼稚園入學試攪場大龍鳳,無非都是想收家境好的小朋友,父母不是有錢就是知識份子,在家一定會教好個小朋友,令小朋友可以順利升上名校小學提升校譽。倒不如用個更簡單直接的方法,不用看小朋友profile面試,索性看父母的稅單銀行存摺學歷證明好了,只要小朋友智力正常,這個才是幼稚園最想收的學生。

香港讀書入學一條龍,入到好的幼稚園,才入到好的小學,才入到好的中學,才入到好的大學。何謂好大學倒沒有什麼分歧,香港三大比其他五間好,外國名校又比香港的好。不過什麼才是好的中小學,倒有很大爭議。依我的觀察,朋友分為兩大派,其中一派擁護傳統名校,而另一派則支持國際學校,據說要從報幼稚園開始便要作出正確選擇。有個朋友十分反對趨谷孩子,去某著名幼稚園聽家長會,怎料去到校長劈頭第一句講,「你地唔好諗乜野愉快學習,我地係會操D小朋友,其他標榜愉快學習的幼稚園,唔係學野既,不過係托兒所」,嚇到我個朋友走夾唔唞。有另一個朋友說,佢個仔讀幼稚園,每天至少要做三個鐘頭功課,睇故事書要寫閱書報告。最搞笑係有個朋友,千辛萬苦挨貴學費送個仔去讀國際學校,想個小朋友讀得冇咁辛苦,豈不知去年有班本地家長聯署,投訴學校太少功課,結果今年個仔功課量大增,於是今年輪到個朋友班同鬼老家長聯署,投訴學校太多功課。他十分勞氣地說班本地家長白痴,想多功課谷個細路不如讀傳統名校,讀得國際學校就要支持它的教育理念,唔好投訴少功課。

有天我閒逛香港某大屋村的商場,有間大型教育機構,入面萬幾呎空間,分租給不同導師授課,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攬小朋友所有課外活動。傳統興趣班如彈琴拉雞,畫畫做手工,跳芭蕾舞,故然有之,中英數補習當然亦不可少,不過有些新派的課外活動,我小時候聽也未聽過,讓小朋學不知是愛他還害他。小朋友學烹飪學科學實驗,很正路不難想像。小朋友學魔術,我勉強也想像到,我後生時也在社區中心學過。不過那個教魔術的店,最低班幼稚園開始教,學魔術講求死練表演時不要穿崩,小朋友兒嬉地求其學魔術,美其名訓練手眼協調,藉表演培養自信,難免有點兒糟蹋了魔術。而且太早教小朋友看穿魔術的背後,恐怕讓他們失去看魔術的童真樂趣,揠苗助長甚至影響他們日後對魔術的熱情,等同太早訴他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一樣大煞風景。我認為小朋友自行發現魔術原來是掩眼法,是人生重要其中一個重要的eureka啊哈moment。不過香港地當魔術師搵食艱難,教小朋友倒也算是一條出路。另外有一檔教圍棋,最低班四歲開始教,想當年我四歲時只會玩鬥獸棋飛行棋蘋果棋,小學捉像棋中學才捉圍棋,四歲連數地也未必識,學捉圍棋有點兒未學行先學走,仲要俾大拿拿幾千蚊上八堂。其實教小朋友捉棋,最好父母自已來教,捉棋是上佳的親子活動,學下棋的基本功不應假手於外人。

幸好我個仔不用在香港讀書,我只是道聽途說都覺得香港的細路辛苦。我送個仔去讀街口間教會學校,也不打算谷他學什麼課外活動,週未自已帶他去游水溜冰滑雪,我玩什麼便捉他陪我玩什麼,頂多是讓他學彈琴上中文班。大慨在香港的怪獸學長眼中,我可是個不甚稱職的懶躲父親呢。不過我至少有一樣野比怪獸港爸叻,可以一個人帶個仔出成日街,去尖沙咀去旺角行埋信和都冇問題。據我幾個朋友的非正式統計,港爸是不可能沒有菲傭印傭姐姐陪同下,獨自一人帶小孩子去街。他們連一家人去旅行都要帶埋工人去,這已經完全是超出我的認知和理解,乜香港地湊仔真係咁難既咩?

Winning the Discipline Debates – Dr. Ray Guarendi

這本書的作者Dr. Ray Guarendi正職是心理學家,十名子女(大部份是領養)的父親,美國電台和電視育兒節目的主持,並出版多本育兒心理學的著作。我早前參加一個大型天主教只限男人的活動,他是活動的主要演講嘉賓,分別講護教學(即信徒如何回應基督教對天主教的攻擊),以及現代男人在家庭中如何當好爸爸。Dr. Ray不愧是開慣咪的名嘴,兩場每場兩小時的演講沒有冷場,說話幽默風趣,惹人開懷大笑之餘,又能把訊息傳播出去,讓聽眾有所得著。向來我對教會活動沒有好感,這次則例外地讚不絕口,兼完全沒有打嗑睡。在中間休息時Dr. Ray擺檔賣書,開賣不久他帶來的書便全部售罄。幸好早買真是手快有手慢無,我這本書還有作者親筆簽名。

我們長大的年代,誰不是時常被父母責罰,誰沒有吃過籐條炆豬肉,而絕大部份人都正正常常地成長。可是現今市面上好些育兒專家,鼓吹不應該責罰小孩,說會讓小孩留下心理創傷,影響成長云云。他們認為父母只需要有無限愛心,慢慢和孩子溝通對他說道理,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彷徘責罰小孩成了天大罪行。但現實是那些流行的育兒理論,很多來自連孩子也沒有的學者,在象牙塔裏研究兒童心理學弄出來,根本不能幫助父母好好管教小孩,反而縱容小孩成為頑皮小霸王。Dr. Ray的育兒理論撥亂反正,回歸要小孩從小學好紀律,小孩犯錯就應該施以責罰,我們一代視之為常識的優良傳統,為家長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

這本書的內容嚴格來說是新瓶舊酒,主要來自他的舊作You’re a Better Parent Than You Think,換個有趣易讀的表達方法.其實Dr.Ray的育兒理論都是新瓶舊酒,數百年來我們的父母祖父母,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去教育小孩。Dr.Ray並不是告訴父母新的育兒方法,而讓父母增加自信心,肯定自已從小已慬的育兒方法,抵抗坊間那股所謂「正確」的育兒潮流。全書分為二十五章,每一章是一個短劇,描寫孩子從小到大各種不聽話的例子,父母的典型失敗應對方法,Dr.Ray會在中間加插幽默旁述,分析父母犯了什麼毛病,用心理學去解析為什麼那樣管教沒有效果,然後提供有效的管教方法。對,你沒有估錯,有效的管教方法,來來去去只有一招,就是責罰小孩。一招足以走天涯,變化在於何時罰,罰什麼,罰多重,何時停止罰,父母該用什麼語氣態度去罰。讀完二十五個案例,能領悟到多少罰的心法,很視乎讀者的悟性,還有小時候的被罰經驗。以下簡單地例出,我領悟出的道理:

1. 應該做怎樣也要的事,不要用詢問的語氣,問孩子好不好,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便可以。

2. 站牆角面壁思過,禁止孩子的娛樂,是有效的責罰方法。最重要的父母的心態,除了基本衣食住行以外,其他一切都可以拿來罰。禁止看電視,沒收遊戲機,捐了心愛玩具,扣起零用錢,不許和朋友出街等等,不是剝奪兒童的權利。基本上就好似監獄咁,一切都是要行為良好才有的獎勵。

3. 責罰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怕麻煩時鬆時緊,要讓小孩子明確知道犯錯的後果,不要心存僥幸以為能逃過責罰。有效的責罰不一定要馬上責罰,可以記錄起回到家中或明天起床才罰,只要言出必行記得罰他便行了。

4. 不要數數字,給孩子反抗的時間,做便要立即去做,不做便立即罰。

5. 責罰時不用和孩子長篇大論爭辯講道理,孩子只需要知道他做了什麼要受罰,罰完第二日心平氣和才講那件事的對錯。

6. 孩子不合作接受責罰,要不用武力對付,只需要把責罰升級,取消他所有的娛樂便可以了。

7. 父母說了不,就不要心軟,不能因為孩子不停扭計而改變心意,扭計就罰。

8. 小孩犯錯撒謊掩飾要重罰,犯錯本身可以輕罰,但小孩和父母的信任是十分重要,任何破壞信任的行為必須要重罰。

9. 責罰小孩不要懶,起身行兩步過去。離遠喊過去是沒有用的,責罰一定要面對面。

10. 出亂子之前先加以警告和制止,只要講清楚如果不聽話會如何,孩子不想被罰就會乖乖聽話。最重要是言出必行,否則父母的威信無存,下次警告會罰便沒有效了。

11. 孩子坐車時不聽話,把車停下來是一個很好的責罰方法,尤其是正在去他們想去玩的途中,不要怕會遲到。

12. 責罰孩子時,父母要同一陣線,先不論是否有理,總之罰了先算,第日閂埋房門再來賽後檢討。

13. 孩子犯錯,不要問孩子why,問了也是白問,問孩子what就夠了。

寫出來再看這些一字咁淺的道理,有點像在說「阿媽係女人」,偏偏很多父母沒有做,忘記做,至被那些流行育兒理論誤導而不屑去做。育兒理論沒有分正確與不正確,只有分有效和沒有效。只要把孩子管教得好,父母不用過份迷信兒童心理學,我們那個年代不也是這樣長大嗎?

Poo來了(新伊索寓言)

從前有個BB,他的父母要他戒片,教他如果想便便,又或者賴了便便之後,要指著小股屁說PooPoo,讓父母幫他換片或帶他去坐Potty。可是BB學懂了說PooPoo這個字之後,沒有便便也會喊PooPoo,讓父母手忙腳亂地幫他脫褲褲,解開尿片放他坐在Potty上。BB不單沒有交功課放底幾兩,還對著父母傻笑彷彿在戲弄他們,有時更坐不夠十秒便起身,光著屁股四圍走。如是者BB每天不停喊Poo來了戲弄著父母,不過與喊狼來了的小孩有所不同,父母每天依然放他坐Potty,沒有因為BB說謊而不再相信他。直到有一天,Poo真的來了,父母很開心地稱讚BB乖,而BB因為有Poo出在Potty上高興地拍手。~完~

育兒謬誤大解構 – 楊潔瑜

這本「育兒謬誤大解構」是老婆從網上媽媽組群團購買回來,作者楊潔瑜原來是我老婆朋友的朋友,從溫哥華回流香港。她任職教育心理學家,兼是一子之母,在不同的網站和雜誌寫育兒專欄。這本書應該是她自資出版的,因為出版社嘉出版專門提供一條龍出書服務,不過現在好像已經結業,找不到更加多的資料去查證。

平常看的育兒文章,最怕便是講到似層層,卻不知內容是否可靠,除非作者是兒科醫生,否則都不知信不信好。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是每一篇文章都列出參考資料,感覺上內容踏實可靠得多。有些關於作者本行兒童心理學的文章,更是引用外國學術期刊。不過有些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的文章,參考資料則比較粗疏,引用報刊雜誌文章有之,引用網上討論亦有之。

不知道她是否把舊文章結集出書,但肯定她花了不少心思重新整理,加插圖表和小提示讓資料更加易讀。至於書中與內容無關的插圖,照片和空白加起來佔去不少頁數,我只能說這是一般作家出散文集,與作者自資出書的最大分別,自資出書最緊要是作者自已的紀念價值,讀者投訴空白太多太快看完倒是其次。

書本的內容很正路,在北美是人所共知的育兒常識,我平常看加拿大政府的育兒網頁,在醫院派發的育兒雜誌,甚至大學的兒童心理學課本,說的也是差不多的資訊,不過用中文再看一遍倍感親切。在我看來差不多等於說「阿媽係女人」的育兒常識,對香港那些「不要輸在起跑線」的怪獸家長,卻是能喚醒他們的一聲當頭棒喝。我認識一些香港朋友,為了個仔個女報考幼稚園,一歲未夠便送去學德文,兩歲未夠就學用英文數一至十,竟然還早過學用中文數,花幾萬蚊買英文認字卡全套DVD教材,我覺得他們的心態非常不可思議,完全不能理解他們的育兒方法。看看我自已個仔現在兩歲差少少,傻下傻下咁什麼都唔識,最擅長就只是食野。歲半時已經能自已用匙從碗中取食物。認顏色認圖形數數字全完不懂,不過中國四大發明「粥粉麵飯」倒說得字正腔圓,叫他去考香港幼稚園肯定肥佬。

不知道楊潔瑜還會不會再出書,隨著她的小朋友成長,育兒謬誤系列應該可以長寫長有。只是擔心到了她兒子讀小學中學,她會不會被香港的怪獸家長同化。我也是香港填鴨教育的過來人,明白在幼兒時期還能眾人皆醉我獨醒,但到了要面對升學讀名校的成績壓力,除非讀國際學校或者是不用讀書也考高分的天材,否則很難不落入操分數谷補習的泥沼。

做家務

我很羡慕那些有菲傭的朋友,因為可以不用做家務。我雖不至於厭惡做家務,若非屋企污漕到忍受不到,沒有必要就不必太常家務。我不是不喜歡屋企乾淨,只是怕麻煩不想做家務。結婚前我一個人住,單身寡佬一支公,我對家居清潔的要求不高,只要還未生蟲有異味,基本上尚可接受。,做家務不太頻密,一個月吸一次塵,三個月拖一次地,半年洗一次廁所。印像中一次窗也未抹過,在污漕到看不到窗外景物之前,通常已經租約期滿要搬屋。

結婚後兩個人一起生活,老婆對於清潔的要求較高,自然不能忍受半年洗一次廁所。基於現代男女平等,做家務不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也要負責一部份家務。只是很多時在我認為屋企還算乾淨,還未必要做家務的時候,老婆便已覺得太過污漕不能忍受,於是她便命令我去清潔。偶爾我也會抱怨兩句投訴她要求高,她則回敬說我懶做家務兼污漕躐蹋,結果兩口子為這些無謂的瑣碎事情吵架。

自從阿仔出世後,我對於污漕的容忍力,忽然間下降了很多。尤其是阿仔開始學爬之後,見到地下有什麼東西也會放入口,我對於屋企的清潔特別緊張,我甚至認為比老婆的要求還要高。以前踢一踢才郁一郁去做家務,現在我看見有什麼地方污漕,便立自動自覺立即拿起掃把地拖。阿仔見到我做家務也會有樣學樣,拿起地拖吸塵機扮做家務。阿仔似乎亦學了不喜歡污漕,如果他倒瀉野落地下,他兩歲人仔都未夠,會自已走去抆張紙巾,坐在地下抹呀抹,抹完還會把紙巾丟入垃圾筒。至於他抹得乾不乾淨,我要不要執他手尾,當然是另一回事。

很多家長總是投訴孩子不愛做家務,喜歡乾淨清潔者大有人在,但有誰是真的喜歡做家務?與其訓練孩子機械式地每個星期要做多少家務,不如培養孩子不能夠接受屋企污漕,不想污漕又沒有工人替你做家務,便自自然然便要自已做家務了。這個可是過來人經驗之談,當還寄居在父母家中時,還能迫孩子每星期做家務。可是當搬去出自已住以後,污漕到不能忍受有需要才會家務。工人我就請不起,不過如果未來科技發達,那天發明家居清潔機械人,價格又在可以負擔的範圍,我一定買台回家,那就不用再做麻煩的家務了。

親密育兒法 Attachment Parenting – Katie Allison Granju, Betsy Kennedy

生了小孩子後,身邊總會有很多人,告訢你一些育嬰意見。可是有些意見,特別是老一輩的人,卻是多年來一直以訛傳訛的錯誤育兒思想。如果你曾經想聽過以下那些說話,例如:「嬰兒食奶要按時間表,要隔多久喝奶,每次要喝多久」,「嬰兒自已一個人睡才會獨立,一覺睡到天光才是好寶寶」,「抱得多會寵壞嬰兒」,「嬰兒早點戒奶早點長大」,心底裏直覺告訢你那些說話是錯,但一時間想不出為什麼那是錯的理由,「親密育兒法」這本書便幫到你了。

那些錯誤育兒思想,到今天在歐美仍然是主流,但其歷史也不過一百年左右,起源於上世紀初所謂的科學育嬰法。那些育兒法以方便父母為中心,妄顧嬰孩的實際需要,並編造出一些似是疑非的理由,誤導了好幾代的父母,影響孩子心理和身理的健康發展。香港受歐美文化影響很深,所以那些錯誤的育嬰思想亦十分根深蒂固。

「親密育兒法」由美國的Dr. Sears所提倡,說穿了也不是什麼新奇的事物,只不過是回到傳統,在世界很多地方仍然盛行,人類幾千年來如是的育嬰法。「親密育兒法」主要有四個要點,母乳餵餔,與嬰兒一起睡覺,多抱嬰兒和他有身體接觸,讓嬰兒自已斷奶。「親密育兒法」與傳統育嬰法的分別,大既就只是多了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有百年歷史所謂的科學育嬰法其實毫不科學,那些所謂理由完全站不往腳,反而對嬰兒成長有壞的影響。

母乳對嬰兒比奶粉好,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很多餵母乳的媽媽不知道,坊間流傳很多所謂的餵奶守則,其實是按照食奶粉需要去制定出來。因為食奶粉嬰兒難消化,才會需要計著隔多久才吃一次,每次要吃多少份量。餵母乳最理想的方法,是讓嬰兒作出主導,留意他需要吃訊號,見他想吃便給他吃,他喜歡吃多久便吃多久,他吃飽自然會停。最重要是餵奶並不只是食物,而是母親與嬰兒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一環。嬰兒吃母乳,除了肚餓的生理需要,還有要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另外不要擔心嬰兒吃母乳會太輕,因為西方醫生用的圖表是以吃奶粉嬰兒的體重為標準,不是吃母乳嬰兒不夠重,而是吃奶粉的嬰兒因為糖份多而過肥。不要為求讓嬰兒吃多點睡久一點,以奶粉補充母乳。初生嬰兒三四小時吃一次奶是自然需要,那是他們天生防止猝死的睡眠機制。統計數字指出,吃奶粉獨自睡的嬰兒,猝死機會率比較高。

說起與嬰兒一起睡覺,常常會聽到一個謬誤,就是會壓死嬰兒。其實只要床的空間足夠,床墊不要太軟,床上沒有太多的枕頭,父母不煙不酒,嬰兒與父母同睡很安全。父母睡著不會壓到嬰兒,與睡著不會滾下床的潛意識機制是相同的。與嬰兒一起睡覺有很多好處,餵夜十分方便,母親可以半睡眠狀態餵飽嬰兒,兩人便繼續入眠。初生嬰兒聽著父母的呼吸聲,能自動調節呼吸與父母同步,減少睡眠呼吸停頓猝死的機會。若果對三人同床有點擔心,或是睡床太細的話,可以試用side car setting。把嬰兒床的一面圍欄拆去,把嬰兒床放在父母睡床旁,當成父母睡床的申延。讓嬰兒過早獨自睡覺,讓任由他哭到倦倒入睡,會讓嬰兒精神緊張腦內產生毒素,嬰兒的養份力氣浪費來哭,影響腦部的發育。更會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心理陰影,與父母產生疏離感,影響他日後的自信。感受到父母愛護的嬰兒,才會精神健康的成長。

父母與嬰兒的身體接觸,最能夠讓嬰兒父母的愛護。初生的嬰兒不懂得扭計,嬰兒哭不是生理不舒服,便是心理不舒服,抱著嬰兒讓他有安全感。任由嬰兒哭而不理他,只會讓他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讓他日後較難別人建立信任的關係。嬰兒並不需要獨立,他們需要父母的愛護。若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護,便能建立良好自信心和父母信任的關係,反而有助他日後獨立成長,減少情緒別扭的問題。

若想找更多「親密育兒法」的資訊,可以去以下的幾個網站:
Ask Dr. Sears
Attachment Parenting International
Attachment Parenting Canada

超錯!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

最近網絡上流傳著「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的貼子,其中有些招式訊息錯誤兼過時,違反美國和加拿大的育嬰守則和最新科學研究,甚至會增加嬰兒猝死的危險,誤信這些所謂的絕招真是害人不淺。

【超錯一!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

嬰兒哭超過一分鐘得不到父母的安慰,他們會因缺乏安全感而精神緊張,腦內已經會產生有毒物質,長期會影響智商發展和長大後的心理健康。 嬰兒腦部就只有這麼多養份供應,能量用了去哭便不能用來生長。反而如果立即回應嬰兒哭,嬰兒會發展安全感而減少哭。再者一歲以前的嬰兒是不懂扭計的,哭不是生理不舒服,就是心理不舒服。

【超錯二!強求嬰兒一睡到天亮】

初出生的嬰兒的睡眠週期是三至五小時,因為嬰兒不能熟睡,這是嬰兒防止猝死的生理安全機制。連續睡眼八至十小時會增加睡眠時停止呼吸的危險。另外嬰兒的胃很小,就只能裝那麼多奶。半夜肚餓時不讓他吃奶,身體便會自然減慢生長速度,減少能量的消耗,而嬰兒腦部發育便用最多養份,太早半夜停奶會影響腦部的發育。

【超錯三!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

嬰兒在母體內就是不停的晃動,抱著嬰兒輕輕的走動或搖晃,正好模疑嬰兒在母體內熟識的感覺,讓嬰兒獲得安全感。嬰兒初出生頭四個月,他還未知道自己已經與母體分離,輕搖嬰兒可幫助他慢慢適應外部的世界。整天把嬰兒放在床上,嬰兒會因為官感缺乏適度的外來刺激,生理反應會誤以為母體出了問題,身體系統自行關閉而增加猝死危險。

當然千萬不要大力搖晃嬰兒,否則是會傷害嬰兒的小腦袋。

【超錯四!趴著睡養美女】

趴著睡增加睡眠窒息的危險,是嬰兒猝死的最大原因。若果口鼻正好壓著床單,睡眠中嬰兒的頸沒有足夠力氣去抬頭呼吸。美國和加拿大政府的育嬰指引,早己列明嬰兒必須仰著睡。

【超錯五!寶寶絕只能比你穿的少】

美國和加拿大政府的育嬰指引,是嬰兒比父母著多一件衣服。

【半錯七!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少用沐浴露是正確的,但不用天天洗澡。嬰兒的汗和便便尿尿其實不太髒,特別是飲人奶的嬰兒。只要保持屁股清潔乾爽,用清水抹身便可以,不用天天洗澡。

【半錯九!脫衣服讓嬰兒專心吃奶】

餵奶時母親的體溫沒錯能替嬰兒保暖,但嬰兒吃兩口便不吃,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吃。讓嬰兒主導吃多少奶,何時吃奶,才是對他們發育最好,不要強迫他們定時食奶遷就母親的方便。

【超錯十三!早點吃五穀雜糧】

太早吃五穀雜糧可能引起嬰兒過敏症。嬰兒初出世的免疫系統還未發展完全,太早吃太雜的五穀雜糧,嬰兒的免疫系統可能誤把新外來物質當成病毒攻擊,當免疫系統把外來物質登錄錯誤,嬰兒長大後便會對這食物產生過敏反應。輕則皮膚起紅疹,嚴重的可能閉塞呼吸道引致窒息。嬰兒初出世六個月最好只吃母乳,六個月至九個月大可以慢慢加入固體食物,每次只吃一種新食物觀察幾天,讓嬰兒的身體慢慢適應,這段時間嬰兒的營養來源還是以母乳為主。九個月後才以固體食物為主母乳為副,直至嬰兒自已斷奶。

【超錯十四!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注的環境】

孩子的專注力最多只有五分鐘,夾硬訓練也沒有用。他們的腦袋慢慢發育,專注力時間自然增加。嬰孩發育最重要是頭兩年,給他們腦袋越多適合的刺激便有利發展。對著嬰孩多說話和他們多玩耍,最能夠幫助他們的腦部發育。若果嬰兒對某一事物過份專注反而要小心,那可能是自閉症的先兆。

【超錯十五!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崇尚自由的美國人才不會抑壓活潑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平時愛怎樣玩便怎樣玩好了。那些什麼小紳士小淑女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長大後只能當社會上一口平庸的螺絲釘,不要妄想乖孩子會成為下個Bill Gates或Steve Jobs。

Reference:
加拿大政府育嬰指引 http://www.bestchance.gov.bc.ca/
美國Attachment Parenting協會 http://www.attachmentparenting.org
美國Ask Dr Sears育嬰指南 http://www.askdrsears.com/

原文:

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

【絕招一: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復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

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絕招二:如何讓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美國醫生再三批評我:你不是好媽媽,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媽媽是好媽媽,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醫生我都挨批評,原因是我晚上要餵奶1-2次,抱怨養孩子很累很辛苦。醫生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類晚上不需要進食!我傻乎乎問,為什麼呢?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說: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印象極深,妞爸早就笑彎腰了。

很顯然,我擔心BABY晚上會餓根本是多餘的,10-12小時的連續睡眠,對孩子來說比吃奶重要100倍!我們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慘,晚上吃一頓奶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快2歲。養老二的時候按照醫生說的,徹底讓我和老公解脫出來,從剛出生到一個禮拜我家妙妙被訓練距離5個小時才吃奶,2個禮拜之後,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個感嘆號是請媽媽們切記的意思)

【絕招三:讓寶寶自己靜靜入睡,不要搖晃】

醫生說,一個快樂的BABY會睡在床上唱歌的(不是真唱,是嬰兒咿咿呀呀)!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需要在床上度過,這裡請爸爸媽媽們記住,床是不會動的!所以,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更不要這樣哄孩子睡覺,輕輕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睡就好。再說一次,床是不會動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

還有一點一定要注意的就是,興奮的家長不要用力和孩子“瘋鬧”,孩子的大腦在嬰兒時期還是膠狀的果凍狀態,很容易受傷。

【絕招四:趴著睡養美女】

個人經驗,孩子趴著睡覺比仰著睡得安穩,才出生的孩子心臟朝下,幾乎不會一驚一驚的狀態,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狀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亞洲人的大餅臉,5天之內的嬰兒需要1個小時幫忙翻臉,5天之後,我家妞就會自己左右轉向自如了。妞是標準的小臉,和生出來的時候大方臉好像變了一個孩子,呵呵,得意。

老二妙妙的臉沒有刻意這樣做,那時候妞妞需要人照顧,沒有精力1個小時翻頭的精力了,很可惜。這個機會只有在出生到3個月之內有效,大了就沒用了。

【絕招五: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

爸爸媽媽穿2件,寶寶絕不能穿2件半,只能比你穿的少,不能比你穿的多。我家兩個孩子都十分強壯,冷熱其實很好控制,偶爾看到兒童醫院發燒的孩子被花被子棉襖裹著一層一層的,可憐啊,孩子不會說話,都是家長害的。

【絕招六:拒絕抗生素!】

感冒發燒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我家寶寶發燒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冰敷,用有拉鍊的保鮮袋裝冰塊,用乾淨毛巾裹了冰敷在全身,30分鐘一定退燒。燒厲害了配點美林或泰諾。如果是著涼了感冒沒有發燒,就讓孩子吊著鼻涕沒有事,幾天就好。不要相信任何藥能治療感冒。到目前為止,除了去年的手足口被醫院騙進去那一次之外,我家2個孩子從來沒有掛過鹽水和注射過抗生素。

在美國,是那種要死的病才注射抗生素的,在中國注射室的景觀,嚇壞了妞妞的爸爸,那個景象讓人發毛他說。一排一排的吊針,打手打頭打腳的小孩子們在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的陪護下掛鹽水。集中營莫過如此,很恐怖。花錢不說,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細菌大戰存留的各種毒越來越多,週期性的需要掛鹽水來壓下去,常常聽到媽媽們說,有一點症狀馬上掛水壓下去,十分得意。我為她們的無知十分惋惜。我的孩子越來越健壯,從不生病,病了也幾天自己好,基本不治療。鄰居的孩子半夜跑醫院,累的人仰馬翻樂此不疲,從這點看我是好媽媽。

【絕招七: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我的2個寶寶健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天天洗澡,天天洗澡是必要的。記得我生完孩子出來,準備聽我媽媽的教誨躺著不動,打算熬到第二天才洗澡,護士驚訝地拉我起來洗澡“不管你什麼傳統,把汗水和細菌都洗掉才會健康”。我被誤會成個髒媽媽被拖去洗澡,當然要說明的是我生兩個都是順產。產婦如此,何況小孩子?

孩子每天運動量大,臭汗奶腥味便便尿尿什麼味道都有,一定要洗澡,不能隔天才洗。這也是健康不生病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會著涼的,抵抗力比成人強十倍。醫生交代:寶寶洗澡儘量用清水,再名牌的嬰兒產品都不如清水好,不要用任何沐浴露、洗髮水,清水最最好!醫生說儘量不用,一定要用的話一個星期用一次沐浴露就好,我家是三天用一次(我覺得一周太長了,心理作用)。

【絕招八: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

能吃到2歲半是天下最幸福的寶寶。JANE GU醫生說,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孩子的食量多大,媽媽的奶就有多少,生雙胞胎的媽媽的奶同樣夠兩個孩子吃。這一點我很失敗,儘管GU醫生用筆劃了一個圓圈,她告訴我,你的孩子吃多少,你就能生產多少,你覺得奶不夠,加奶粉進去,奶就會真的不夠,最後就沒了,事實證明我後來真的越來越少直到沒了。孩子不會說話,她吃飽沒有很難知道,媽媽覺得奶少了就放棄母奶,就補奶粉,其實是告訴自己的身體,我只能生產這麼多了。

要相信自己能當頭稱職的奶牛。如果再生一個,一定要證明一下。生完小孩第三天就去醫院參加“餵奶班”,幾個媽媽帶嬰兒圍成一圈,有黑媽媽白媽媽和亞洲媽媽,餵奶課用的是那種很舒服的沙發,腳下有墊腳的專用凳子。醫生們將孩子脫光,包括尿布,然後稱BABY的重量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數。然後讓我們抱孩子餵奶,不准穿衣服只穿尿布。醫生一對一教媽媽們如何讓孩子一口就咬准乳頭,如何保護乳頭,一次一次訓練,期間有別的媽媽來用免費提供的吸奶機下奶,用塑膠袋裝回家。我剛開始的害羞和尷尬慢慢沒有了,呵呵,我在家完全不知道妞妞吃了多少,這下好了,一堂課下來,馬上稱孩子份量,我妞妞吃了不少,好像是那天的第二名,前後資料證明,我有奶。

【絕招九:寶寶吃奶睡著怎麼辦?】

BABY被媽媽抱著舒服又安全,沒吃飽就睡著了,醒了又吃兩口,折磨媽媽,寶寶也吃不飽睡不好,害人害己。訓練班裡學到最有用的一招,如何弄醒孩子讓他們專心吃奶,就是脫衣服!脫得就剩尿布,醫生告訴我,放心吧,你抱著她有媽媽的體溫,這體溫能保證嬰兒不會著涼,溫度剛剛好,BABY有一點涼意,他們會用心進餐(她說的真是進餐,呵呵)。

放心吧,這些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東西,從媽媽母體帶出來的抵抗力比成人強10倍,餵奶的產婦也不容易病,這就是繁殖的力量。(當然室內的溫度是有一定溫暖的,國內無空調寒冷地區的人不要對照模仿誤會)

【絕招十: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妞妞大概10來天的時候,一隻眼睛發炎化膿了,我和妞爸嚇得抱到醫院,還是急診,兒科的男醫生問,你餵奶還是奶粉,我說母奶。他說擠點出來放進孩子眼睛,BABY就會好。What? 我排隊等急診老半天就這麼打發我回家了。於是如法炮製,母奶當藥,幾天後妞妞果然見好,是否母奶的原因還是不清不楚,美國醫生忽悠得或許有點道理吧。總之母奶是好東西。

【絕招十一:你會換尿布嗎?】

廢話,養孩子的誰不會換尿布呢?不一定哦。你是否有被孩子噴到尿或臭便便的時候呢?一天洗5次床單是我的最高記錄。換尿布的時候,每次來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竅門就是把乾淨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麵,再打開尿布,擦乾淨抽出來,這樣即使孩子正好那時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單保住了。習慣這麼做以後,永遠沒有意外發生。

【絕招十二:你會拍嗝嗎?】

姿勢1:趴在肩膀上輕拍孩子後背,這種是傳統姿勢,很多時候不太容易拍出來嗝。

姿勢2:讓孩子側坐在腿上,左手托著孩子的脖子,撐起下巴,右手拍後背,這樣效率極高,通常十幾下就拍出嗝了。

臨睡的最後一頓奶,一定要喂飽足了,拍完嗝繼續喂,我家妙妙2禮拜就睡整晚就是用這招,拍完嗝還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狀態,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絕招十三:早點吃五穀雜糧】

4個月吃米粉再大點跟大人一起吃東西,孩子長大不太會偏食,早點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對孩子有好處。6顆牙的時候,JANE GU醫生說,她已經可以用這幾顆牙齒吃很多東西了,什麼都可以喂,沒有不能吃的。

【絕招十四:別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再小的寶寶玩玩具或看電視或看圖畫書的時候,請家裡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別打斷她們。即使是吃飯的時間到了,晚一點也沒有關系。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等於培養她們長大了能注意力集中做任何事情。我家妞妞專注力很好,她喜歡的事,比如拼圖,一個下午幾個鐘頭不抬頭,沒有人叫她,除了尿尿之外。最怕那種大呼小叫逗孩子的長輩們,自以為聰明,邊看電視邊問問題。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注的環境吧。

【絕招十五: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身體力行很重要,大人怎樣的孩子都會學。難得遇到上海一位陸老師,教孩子慢慢走路,輕聲說話,人家聽得到就好了,別那麼大聲。回了家鄉,社區的幼稚園老師教孩子們扯起嗓門唱歌,我在一旁看,心想完了,培養了半天的小淑女被漢派文化同化了,哈哈,如今的妞妞熱乾麵一樣的個性十足,整個兒一辣妹。大環境很厲害,幾乎沒有不被同化的可能。

【絕招十六: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鼓勵寶寶試試看,摸摸看】

中國父母禮節有餘,膽子太小。“別動,危險,站起來地上髒,別摸,會刺到。。。。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美國父母最常說的卻是“Try it! ”試試看,摸摸看。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大不了衣服弄髒,地上滾來滾去的寶寶時光很短,飯粒菜湯翻了一地,大不了掃一下。他們會早學會吃飯甚至用筷子,玩水大不了感冒,玩沙子大不了進鞋子難受難清潔。總之有很多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越來越快地變成成人,變成聽話和懂事的孩子。

快樂第一重要,衣服髒了不重要,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你的孩子。

【絕招十七: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父母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寶寶,一天只能批評兩次,兩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額吧。美國老師這麼慎重交代的。於是,寶寶外婆說:“你的孩子一天10次都不夠,2次的話我10分鐘就用完了,這太難了。我大笑。在嬰兒的時期,批評有用嗎?當拉個便便也被阿姨批評“寶寶又幹壞事了”時,我會反問阿姨,你有哪天不拉屎嗎?

Lighting Their Fires – Rafe Esquith 點燃孩子的熱情:第56號教室外的人生課

Rafe Esquith是美國最出名的小學教師,他的教學理念和熱誠讓他獲得無數的教育獎項,甚至美國總統也頒給他術榮譽勳章,表揚他對教育的傑出成就。他在洛杉磯一間普通小學任教,經過他教授的學生不單成績出眾,不少人升讀長春大藤學,最重要是他激發出小孩子對學習的熱愛。他的這本Lighting Their Fires,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分享他的教育理念。這本Lighting Their Fires不只寫給學生看,也寫給教師和家長看,讓他們教出優秀的小孩。

這本書的內容說出不外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大道理,很多自助書藉或教育書藉也常常說。但我十分欣賞作者的表達手法,他用帶學生去看棒球比賽作主題貫穿全書,棒球賽的九局分別帶出九堂課,輔以他以前學生的小故事,作者教學生排練莎士比亞話劇的領悟,讓讀者觀察他如何將那些大道理教給學生。大道理人人也懂說,但空口講白話起不到作用。要在生活以身作則進行身教已經不易,讓大道理融入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吸收,不知不覺間內化大道理培養出良好品格,便是一門生命教育的藝術。

第一課是教導學生善用時間,培養出正確時間觀念,學懂如何分配時間。教這個比教比任何學校指定教材更重要,因為時間管理是學生能夠自發學習的關鍵。不懂英文文法,不明白數學程式,這些只是小問題,但如果學生不能自發學習,要家長老師填鴨式去餵,離開學校後他的知識便會停不前。

第二課是凡事也要專注,熱愛所做的事情。不是為害怕受罰去做,不是取悅別人去做,不是要守規舉才去做,而是要學懂為自已去做。只要找出做事的目標,讓它化為向前走推動力。

第三課是不要看電視。電視電玩是被動娛樂,不用思考不用動腦筋,大部份是浪費時間。讓孩子學懂自行關掉電視,放眼電視以外的世界,才能啟發他們的好奇心,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第四課是教導學子作出正確的決定。讓他們問自已問題,考慮清楚面前所有的選擇,並學會負責任承擔後果。

第五課是無論做什麼也盡力做到最好,不要存有得過且過的心態,做事要上心。很多人濫用權利,認為他們所得的是必然。老師父母對孩子的稱讚要中肯,若把平庸也捧上天,並不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讓他們失去上進心。讓孩子進步,可以為他們設下能夠達到的目標,一步步慢慢提升。

第六課是教不自私。沒有一個人能獨自離群生活。不自私可以由每天的小小善行做起,亦可以多些稱讚別人,培養對別人的感謝,並以此為鏡作榜樣。

第七課是要謙卑。在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比霎眼一現結果的重要,教孩子要享受做事情本身。

第八課是選擇合適的學校。學習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深遠的影響。不是名校就一定好,還要適合小孩子性格,若果校風死板不知變通,考試成績多高也沒有用。

最後一課是救孩子要目光長遠,不要染上即食文化的陋習,要懂得延遲享樂。有一個很出名的心理學實驗叫棉花糖實驗,測試孩子面對棉花糖引誘的考驗,只要孩子有定力在時限內不把棉花糖吃掉,他們便可以獲得多一粒棉花糖。我們要訓練孩子做一個有兩顆棉花糖的孩子。

每一課的最後一節,作者也會推薦一些文學作品或經典電影,讓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從中學習那一課的大道理。看見這個閱讀和電影名單,我只看過一小部份,當中有很多是我略有所聞的重要作品,不難明白這張清單如何幫助孩子學習。不過卻這清單讓我理解到,教育並不只是教一個小孩子這麼簡單,孩子品格的培養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申延,要有良好的土壤和環境,教育孩子方能事半功倍。回想我以前在香港讀書時,那些中文課外讀物,只講中國文化傳統空談道德,看看中學生指定要讀的四大名著,書中有什麼角色可以讓孩子借鏡學習?港產片更不用提了,有意義更是鳳毛麟角。反看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倒能孩子培養的品格。或許只是我孤陋寡聞,對中文文學和電影認識少,若果有朋友能夠例出一些中文書和中文電影的清單,讓孩子閱讀和觀看培養他們的品格,說不定也可以寫本教育書,當一個掛名育兒專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