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生活隨筆

對著鍵盤想到什麼便打什麼﹐記錄每天生活中的平常感覺。

論工作效率

最近與一個舊下屬喝咖啡,他說想轉換工作,問我現在的公司有沒有空缺。他大學畢業出第一份工就跟我,在我手下差不多有兩年,算是我一手訓練出來的徒弟,很勤力工作態度認真的小伙子,到後我轉部門才他轉跟其他人。早兩年舊公司因為人工低出現逃亡潮,差不多走了一半人,我離開時也有明示暗示他要不要跟過來,估不到他竟然相信大老細的空頭支票,答應會升職加人工而選擇留下來。過去一年他一個打三個,還要幫手訓練新入職的畢業生,終於等到那說好了的升職,從初級工程師升到高級工程師,竟然升職的人工加幅追不上通脹,今年連大老細自己也走人,他才驚覺受騙,終於立定決心另謀高就。

當他還是我手下時,他是一個「工作效率」很高的員工。當時我是他上司,有些事情不方便點明。現在是舊同事朋友的身份,我可以很老實的告訢他,當年他的「工作效率」其實很低。為什麼他的「工作效率」同時會很高又很低呢?那是因為觀點與角度的分別。效率就是回報除以付出,付出越少,回報越大,效率就越高。站在公司和老細的立場,付出最少的金錢,換取最多的工作成果,就是最高的「工作效率」。大部份講職場的書藉和文章,談論「工作效率」時,總是有意無意間站在公司的角度去講。如何節省時間可以完更多工作,如何提運用更少的資源替升營收利潤等等。當年我是他老細時,不要說我欺負新人,一些我不感興趣,認為學不到新東西,只是勞力付出的項目,我總是丟給他去做,而他又很盡心盡力地把工作完成,讓我放心去搞有趣的新項目,所以他的工作報告我給很高的評價。

可是站在員工的角度,付出時間和勞力換取成果,是最沒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一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就算你肯OT放棄休息不停工作,你能生產出的工作成果始終有限,只能是linear的緩慢增長。就算你工作很勤快時間很長,一個人可以抵兩個一般員工的生產力,你也不會獲得雙倍的人工,最多年終花紅比別人多一些。用馬克思的說法,就是公司窄取了員工剩餘價值,原本應該要付出兩個員工的人工,現在只需要付給你一倍多些就夠了。說得極端一點,最偷懶蛇王的員工,不做事白逗人工,就是最有「工作效率」。當然除非你打算自我放棄,毫無專業操守,不顧自已在行內的聲名,沒有正常人會追求這個極端的「工作效率」。

首先不要被標簽為沒有「工作效率」的人,若果一般員工三天可以做好的事情,你要五天才做好,這只代表你是一個無能的人。其他人要三天才完成的工作,你只需要兩天就完成,如果你向老細說工作做完了,提早完成工作的回報只是更多工作,以及付出不成正比的升職或花紅。如何運用那多出來的那一天,就是增加你「工作效率」的關鍵。有些人會選擇偷懶,尤其是在家工作,付出少些時間,最容易但亦是最沒有「效率」的選擇。

不同人的性格能力,不同公司的發展環境,沒有劃一如何善用多出來時間的標準答案。若果公司在上升軌道,搏升職的機會相對容易,把多出來的時間玩辨公室政治,增強自己的權力和人脈,也可以是很有「工作效率」。如果公司一潭死水,不如向外發展另找工作,把多出來的時間,去學習可以帶走的技能,搵工跳槽人工暴增,就是最有效率把時間兌現的方法。如果是專業性質的工作,與其花勞力做多件同樣性質的工作,用多出來的時間學習新技術,從底層架構去改善運作效率,就未能加速升職的軌道,至少手握項目的關鍵技術,公司裁員也不敢資遺你。

如何運用公司的資源,去增加你現在或未來的收入能力,才是對員工而言的「工作效率」。倒過來說,任何不能變現的額外付出,就是沒有效率的工作,要避之則吉。有些老一輩的人會說,不要怕辛苦,不要怕付出,他們只是說了一半,最怕就是辛苦完付出完沒有回報啊!

我的移民故事 – AM1470電台溫哥華人的故事訪問

簡介:

我是香港九七回歸前移民的一代。父母決定移民加拿後,他便做先頭部隊,過來讀寄宿學校。大學畢業後留在溫哥華工作,頭幾年很羡慕同學回流返香港賺大錢。但自從08年金融海嘯後,很慶幸自己在加拿大搭上事業的順風車。

Part 1: 移民前

Q:什麽時候移民到加拿大?當時幾嵗?
A:我是九七前移民潮那時移民的,剛剛考完中五會考,中六讀了半個學期,便移民過來,大約十七歲。

Q:移民前有沒有到過加拿大旅遊?有沒有親戚在這邊?
A:我二叔住在多倫多,中二那年暑假過來旅行,一家先參加美加鴨仔團,然後在他家住了差不整個暑假。那時感覺加拿大地方很大,每天都可以踏單車很開心。

Q:當初移民有沒有決定權?父母有沒有先跟你商量?
A:小朋友那有話事權。不過我一早知道己一定會離開香港出國讀書,原本最初是打算會考後去英國升學,我連那邊的寄宿學校也考了,好像還交了留位費。然後獲批加拿大移民,所是改變計劃過來加拿大。

Q:知道要移民後心情如何?
A:當年大部份朋友都打算出國升學,所以基本就是「哦~ 終於輪到我喇」的心情。。我中學時玩得最埋的十幾個朋友,現在大家也有Whatsapp Group保持聯絡每天吹水,差不多全部人都移了民。最多人去了美國,也有英國和加拿大,有一個還去了上海,只有兩個留在香港。

Q:知不知道爲什麽父母會選擇加拿大/多倫多?
A:我父親是公務員,所以我們有居英權。英國和加拿大比較,加拿大比英國好住好多,最重要是有二叔照應。

Q:有否預先做資料搜集?
A:我就完全沒有,渾渾鱷鱷,父母叫我去那兒就去那兒。

Q:移民前父母如何準備?(房屋/工作/生活)
A:派我過來當先頭部隊讀寄宿學校,他們暑假時才搬過來落地。我父母是退休移民,剛剛夠年資拿政府退休金就走。我爸爸是做翻譯工作的,過來後也有接一些香港的freelance工作。

Q:你們離開的一天心情怎樣?
A:我離開香港的那一天是十二月廿四,有很多朋友來送我機,有幾個出了去讀書,聖誕假回港探親也走來送機。完全沒有什麼離別的傷感,反正過幾個月放暑假又會再見。

Part 2: 移民後

Q:初到步加拿大的感覺如何?
A:落機是平安夜,下著很大雪,二叔來機場接我,行出機場的第一個感覺,加拿大好凍,真係好凍。

Q:第一時間如何安頓?
A:我聖誕假時住在二叔家,一月開學,二叔便車我去宿學校報到,學校位於離開多倫多兩小時車程的小鎮,話近唔近,話遠唔遠。

Q:一開始到加拿大生活有什麼需要適應?例如天氣/地方/人事?
A:凍,好凍。香港帶過來的褸和靴完全不夠保暖,要在這邊再買過。香港人很喜歡著羽絨褸,中看不中用,還是本地牌子的雪褸實用。

Q:寄宿學校生活適應如何?
A:先講學業方面,我比較幸運,在香港讀英文中學讀理科,又剛剛考完會考,香港數理科的課程比加拿大深,基本上就是覆習之前學過的東西。加上香港長大的學生,精通考試測驗貼題目拿高分的技巧,所以在這邊讀得很輕鬆。

英文科就比較吃力,我香港時英文不算很好,會考英文拿D。加上這邊的學校算叫做名校,英文科比出面公校深。公校的英文課讀沙士比亞,至少有雞精書才可救命。我學校的英文課要讀獲獎的現代文學作品,還記得要讀有本書叫Equus講人馬戀,後來拍電影還找來Harry Plotter Daniel Radcliffe主演,讀到我嗌救命,結果英文非常低分。

幸好當年有可以在暑期班補學分升grade的機制。於是那年的暑假,沒有得回香港玩,要留在這邊讀英文。公校暑期班老師出名打分鬆手,加上有雞精書的幫助,無驚無險拿了個B,取代校內英文課的分數,不至於影響報分升大學。

生活方面,學校也有好些香港人,我的roomate是個台灣仔,很自然平時與他們玩在一起。我自已喜歡電腦,又是科幻迷,在香港叫毒男,這邊叫geek,我很自然地與幾個同樣很geek的鬼仔熟絡。那時電視台播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每天食完飯,我們成班geek仔在宿舍一齊睇電視。

我初過來時英文不太好,本著我聽得明人地講乜,人地聽得明我講乜,就OK的精神,同鬼仔一樣照傾計,講下講下就流利了。不過我在加拿大生活了幾十年,講英文仍然有香港口音,其實有口音冇乜人介意,聽得明就OK。

Q:經過校園生活之後在這邊有什麼發展?
A:我喜歡玩電腦,大學順理成章主修電腦。我在大學生活,同中學寄宿,都是差不多的模式,不過生活圈子更加大。班上差不多有兩成是華人,中港台移民和竹星仔,平時多數和他們玩。

我在大學時玩很多學會,工程系玩太陽能賽車,打羽毛球做到exec幫手搞。印象最深刻是日本動畫同好會,那個年代不像現今這麼容易可以上網看到動畫,日本動畫要從特別渠入手。每個月有一個週未,借用大講堂搞通宵放映會給會員欣賞,一大班人一齊睇動畫講動畫,很開心。講開又講,我到現在幾十歲人仍然追看最新日本動畫,我可是半個專業的動畫迷,在香港寫動畫影評有稿費收,相信不會有很多人。

講番我玩那些大學學會,入面什麼人也有,不只限於華人。因為大家志同道合,所以很自然成為朋友,當你有很多野想同人講,很自然地英語不再是一個障礙。反而大學的中國學生會,香港學生會之類,我完全沒有參加過。

Q:有沒有考慮過返香港發展的想法嗎?
A:香港俗語有句說話:「high-tech揩野,low-tech撈野」。讀電腦返香港,只有做ibank才有錢賺,一係入ibank做IT狗,一係索性轉行做金融材俊。我的專業是晶片設計,香港完全沒有的工種,所以基本上是不能回港工作。畢業後搵工,一來我怕凍,溫哥華天氣全加拿大最好,二來見了幾份工,咁啱溫哥華那份人工最高,於是便過來了溫哥華,一住廿幾年。

Q:在這邊工作感覺如何?
A:加拿大背靠美國,高科技工作有多發展機會。電腦這一行,華人加印度人加起來佔一半,剩下一半的白人很多是歐洲最多東歐移民,所以種族歧視問題不大。寫程式寫得好不好,做唔做得野,冇得呃人,所以升職加薪相對地公平。

初初做靚仔時,自己寫code交到貨就OK了。到做耐咗D,升咗職,發現淨係寫code不夠,仲要識presentation技巧。於是我參加了Toastmaster,由連講中文present都會口窒窒嘅典型IT人,練到依家出去conference,對住台下幾百人,一樣揮灑自如,早兩年仲試過拿best paper award。我當年會考英文口試拿D咋,所以真係不用怕去學英文。

Q:移民有沒有曾經遇到什麽困難?-最大挑戰是什麽?
A:我很幸運,移民過來加拿大,沒有遇到什麼困難。煩讀書煩返工梗係有,但是那些煩惱本地人都係一樣。

Q:移民最開心是什麽?
A:移民最開心是什麼,我完全想像不到我在香港可以點樣生活。我嘅工作,香港沒有。另外我的嗜好是滑雪和射槍,香港亦沒有。我想如果我沒有移民,留在香港讀電腦,我鐘意打機同睇動畫,應該會變成被人歧視的毒男IT狗。加拿大有很接觸戶外活動的機會,我都係一開始跟朋友去試玩滑雪和射槍,然後就愛上了這兩種運動。

講開滑雪,我過來加拿大才接觸滑雪,用了十年時間,由完全不懂到考滑雪教練牌。未生小朋友前我差不多每個星期都去滑雪,溫哥華是少數可以每個星期都可以上山滑雪嘅大城市。我想這些是移民的最大收獲。

Q:現在有自己的家庭,覺得當初父母的移民決定如何?
A:我很感激父母移民的決定,若果留在香港,我應該唔會開心。在香港做毒男追唔到女仔,恐怕連老婆都娶唔到,唔會好似我現在咁,有老婆有兩個小朋友一隻狗,有一個美滿嘅家庭。

Q:最後有什麽説話鼓勵新移民?
A:有很多新移民擔心不能融入本地主流生活,其實根本不用去擔心主流是什麼,只要做回自已就好了。用我自己做例子,在香港時我是宅男毒男從來不是主流,移民過來加拿大後也是只是活躍在geek圈子中。只要繼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自自然然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不要怕學英文,覺得英文好難。你聽得明人,人聽得明你,溝通到就OK。我當年會考英文拿D,現除在家中講中文外,差不多全英語生活,連看日本動畫也習慣了看英文字幕版,所以學英文肯花心機就會學得到。

 

悼嫲嫲

嫲嫲早兩個星期走了,九十六歲,離開得很安詳,是笑喪吧。香港繼續疫情半封關強逼離,又不準許正常葬體,所以在外地的兒孫也沒有回去奔喪。自從大仔出世後,差不多每年也回香港,探我父母和嫲嫲。自從疫情後,全世界都被迫在家,沒有得四週飛,阿B出世後,也沒有機會返香港探親。嫲嫲只在電話中見過阿B,沒有抱過他就走了,在點可惜。

我細個是嫲嫲湊大的,我們都是住美孚,不計睡覺的時間,我在嫲嫲家的時間,比自己家還多。父母要返工,小學我讀下午班,早上返學前就去嫲嫲家,吃完午飯才上校巴,放學去直接嫲嫲家吃完晚飯才回家。嫲嫲煮飯比阿媽好吃,她的首本名菜,有俗稱鴨仔餸的菠菜牛肉鬆,紫菜鯪魚卷,即是好似壽司咁樣,但係紫菜入面是鯪魚漿,當然不能生吃要蒸熟才吃。阿仔很細過回香港,嫲嫲身體還健康時,她也煮過給阿仔食。

不過有時嫲嫲都會餵我食不太健康會好好味的容易煮的東西,我喝得最多是金寶字母粉湯,午餐有時就是腸仔西蘭花,嫲嫲會把腸仔切成一片片半圓形,同切細的西蘭花插在白飯上,說那是樹林和小橋。有時早放學吐餓,嫲嫲會煮個麵比我食,是不含味精的純味公仔麵,細個總覺得純味公仔麵比普通公仔麵高級些好食好多。後來回香港想找來吃也找不到,大慨是停產了吧。

新年一般老人家不外乎整年榚煎堆,嫲嫲有很特別秘特新年食品炸「茶刨」。「茶刨」是把芋頭,番薯,慈菇,馬碲等切成薄片然後油炸,大慨就是中式薯片。嫲嫲會整很多瓶派給親友,她知道我最鐘意食慈姑,會特登炸一瓶齋慈菇給我吃。不過一年先食一次,所以要特別珍惜食,大一瓶慈菇每天倒幾塊出來吃,大約可以食一個月吧。

現在我阿仔放暑假,幫他報暑期班報運動班,把他的假期塞滿。以前我放暑假,就是成日在嫲嫲家打躉。除了看電視去圖書館借書看外,我最常玩還有兩樣低能玩兒。一是拿了嫲嫲的衣夾,玩太空大戰,一隻隻長方型的木衣夾就是太空戰艦,A字型的膠衣夾就是戰門機,焦焦焦轟轟轟可以玩成個下午,嫲嫲有時也會陪我玩,成日叫我玩完記得執番好D衣夾。另一玩兒是畫太空大戰,都係畫飛機戰艦基地機械人之類,畫完就射來射去打死就塗掉,特別之處我是用好大張的月曆紙的背面來畫。嫲嫲知我喜歡畫月曆紙,總會不知那兒找來收藏好,一卷卷的過期月曆給我畫,嫲嬤家中的過期月曆紙,暑假一天畫一張畫極都有存貨。

一日最衰都係香港政府的封關政策,在全世界疫情過去回復正常生活時,還堅持不科學不理性的政策,只講政治盲目跟隨中共的防疫措施,讓嫲嫲沒有機會抱過阿B。

東京奧運隨筆

這幾個星期每晚忙於看奧運,沒有時間寫blog,終於奧運完滿閉幕,趁記憶新鮮寫下幾個關於東奧的雜想。

獎牌

今界奧運香港以一金二銀三銅創出歷史佳績,加拿大亦以二十四面獎牌名例十一位,最後一天美國更以一面金牌之微險勝強國,把小紅粉氣炸讓人大快人心。奧運獎牌其實也有通脹,獎牌數目越來越多,由上屆的九百七十塊,量化寬鬆10%大幅增至一千七十塊,變相越來越容易獲取獎牌。我沒有做正式統計,只是憑肉眼比較最近幾屆的獎排榜,受疫情影響較輕的國家,如香港台灣澳洲新西蘭以色列,過上一年差不多沒有爆發過疫情,獎牌榜的排名都有大幅上升。中美兩國仍然是兩極體育強權,美國雖然排名第一但只是險勝,沒有上屆大幅拋離第二名的餘暇,相信和美國疫情失控不無關係。

變性人

今屆奧運史無前例有變性人參賽,新西蘭舉重選手由男變女,爭奪女子項目的獎牌。幸好她落敗沒有獎牌,沒有引起更大的爭議,變性人參加女子項目是否對天生女性的選手不公平。奧運對女人的定義一向充滿爭議,以雄性荷爾蒙數量去決定誰是女人,也不見到對天生女性百份百公平,讓變性人參賽只是亂上添亂矣。不知是否Google要政治正確自我審查,還是這是奧運會的機密資料,我完全找不到她到底有沒有進行切J手術的答案,只見訪問說她拒絕回答切J的問題。變性人是否女人我沒有太大意見,如果變性時立下決心把J切了,我也不好意思堅持他依然是男人,但我絕對拒絕承認有J的女人。奧運項目以男女分類若變得不合時宜,倒不如索性以有沒有J去分類,有沒有J非常客觀亳不含糊,把褲子脫下看看就知道了。若果有男人為爭奪女子獎牌而自願切J,既然他願意付出這麼大的犧性,把獎牌豪給他那又何妨。

疑似男人

除了新西蘭名正言順的變性人選手外,中國的某些選手亦讓人懷疑她們是否變性人,尤其是褲內隱若看到有東西隆起來。很奇怪這個女生男相雄雌莫辨的現象,只發生在中國隊身上,其他國家相同項目的選手,撇開相貌美醜又或是否tomboy不作評論,但至少一眼看得出是女人。那些中國選手到底原本是男人,還是只服用過量雄性荷爾蒙,屬於國家最高機密,一般市民無從得知真相。有很多香港人逢中必反,見到中國隊出場就踩台。我對中國隊沒有什麼仇口,只要有靚女出場就支持,但那些疑似男人的中國女選手,不論多麼愛國也無法支持吧。

雙冠軍

今屆奧運誕生了百年難一見的雙冠軍(對上一次是1912年),跳高比賽的規則很特別,當最後兩人成功挑戰同一高度,而同時亦挑戰失敗更高的高度,他們可以選擇分享金牌,而不用進行生死賽。他們兩人本身是好朋友,一起分享金牌成一時佳話,但很多新聞說他們友愛無私章顯體育精神云云,則未過份付穿鑿會吹水唔抹嘴。就算他們兩人不是好朋友,仍然會選擇一起分享金牌,因為這是出自私理性的最好選擇。奧運金牌選手的身分在於有定冇,與人分享金牌不會減少金牌帶來的利益。在博奕理論的框架下,這正好是囚徒困境的相反,選擇生死賽有可能失去金牌,選擇分享則金牌袋袋平安,生死賽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兩人分享金牌是必然的選擇。

悼蘋果日報

文章刊登於立場新聞

國安法通過後,港共開始清算民主派,肥佬黎被關入大牢,其實已知被中共視為眼中釘的蘋果日報命不久爾。終於來到這一天,港共動用國安法凍結蘋果資產,硬生生地把香港最後一份自由報章殘殺。我身為蘋果日報作者的資歷很淺,但很榮幸能夠陪伴蘋果走完最後一程。今天我最後一篇文章出街,有些感慨,寫下我與蘋果日報的回憶。

看其他作者的悼文,我發覺大家的經驗很相似。我以前家中一向訂閱明報,覺得那是知識份子才看的大報。最初蘋果日報出版時,有同學帶回學校看,我總是覺得蘋果報格很cheap,不過又很juicy很好看。很多年我與蘋果沒有什麼關係,不過是芸芸眾多報章其中一份。

直到清拆皇后碼頭事件,網上就發展與保育展開激烈辯論,我是右派自由主義的信徙,還記得同朱凱迪為此打筆戰。現在回看,那些所謂的右左之爭,在今日大是大非面前,根本完全無關痛癢,不過是花多花少錢的小問題。那時候忘記了如何認識了利世民和獅子山學會的人,他當年是蘋果日報的編輯,我被邀請參與在蘋果寫評論,對抗左膠捍衛右派自由主義。結果我只寫了一篇就沒有再寫,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投稿,第一次文章登報,第一次收稿費,都是在蘋果日報。

後來香港傳媒逐一染紅,只剩下蘋果日報不甘當共產黨喉舌,成為唯一在主流媒體支持民主自由的聲音。從那時開始我對蘋果日報改觀,由一份看它不起的小報,變成尊敬它不畏強權的骨風。從兩傘運動,立法會區議會選舉,到最近的返送中運動,美國大選支持侵侵,儘管我並不完全認同蘋果的立場,但對比其他墮落的傳媒己是一股清泉,尤其是同我細個最喜歡看的明報作比較。

去年底我有幸成為蘋果日報的作者,我沒有本事寫政治評論寫專欄,加入果籽讀戲室的大家庭,寫我最愛看的動畫和科幻影評。每個影評作者各有自已喜愛的類別,剛好沒有人寫動畫和科幻,這兩項都是比較冷門的題材,正好開正我最擅長的領域。我想每一個喜愛寫作的人,總會夢想成為一個作家。現實是寫作搵唔到食,能夠在報章上發表文章,且而仲有稿費收,我己經覺得自已成就解鎖,摱車邊圓了當作家旳心願。在蘋果這最後的半年,我發表了十九篇文章,可惜下一篇才寫到一半,就接到蘋果日報封艇拉人的新聞。香港最後僅存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就這樣被中共催毀了。失去言論自由後,失去出入境自由,失去轉移資產自由,只是早晚的事。國安法殺死了蘋果日報,亦為香港的棺材釘上最後一口釘。

最後我想說一句:多謝蘋果日報。

睇央視春晚《少林魂》,不如睇機械人跳舞

每逢過時過節,Whatsapp一定收到很多「垃圾」訊息,那些亳無誠意forward來forward去的圖片和影片。今年農曆新年,我又收到一段在長輩間廣傳的賀歲影片,央視春晚的千人操《少林魂》。千幾個少林功夫弟子,在舞台上打齊齊打功夫,排人肉圖案和賀詞,最後很例牌地砌國旗。央視春晚播千人操,在商業角度上不難理解,等於超級碗半場有啦啦隊出來跳舞,純萃用最低成本製作去攝時間。少林功夫學院上去表演也不難理解,當是在全國電視上播免費招生廣告。難就難明在為什麼有觀眾會覺得千人操好好睇,甚至要廣傳給親朋戚友欣賞,浪費他人的數據和時間?

千人操只是一味大推頭鬥多人,最緊要步法齊整準時到位,拉開遠鏡每個人細細一點,才可以看到整個圖案。千人操不像傳統跳舞表演般有美學價值,亦不似個人武術表演般虎虎生威。看千人操同看電腦屏幕上一個個光點織成的圖案,本質上沒有什麼分別。有人會說千人操要長時間訓練,所以要欣賞表演者努力的成果。我從來不明白努力本身有什麼好看,排練千人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活動,除了表演那幾分鐘外,他們的努力完全沒有其他用途,浪費時間的努力是白痴行為,我們不是應該恥笑他們才對嗎,還怎麼會去欣賞他們?(不能排除表演者只是打扮工,出得糧就要做無聊的操練,正如全世界很多工作都是無意義一樣。)

若果真的想看千人操這類表演,倒不如看機械人跳舞。表演重覆而機械性的動作,並不是人類的專長,舞台上用人肉逐點逐點砌圖砌字,用機械人去做會更加精彩,可以砌出更複雜更華麗多變的表演。下面我放了兩條Youtube影片,第一條是央視春晚少森魂千人操,第二條是Intel用千多台無人機表演夜光舞。大家不妨把兩條影表比較一下,那一個表演更能感動觀眾呢?

講下講下,索性陶傑上身,一竹篙打一船人,扮下十九才子。中國人喜歡看無意義的千人操,美國人喜歡看高科技的無人機表演,一個文化歌頌浪費時間的努力,另一個文化歌頌節省時間的科技創意,兩個文化高下立見。中美新冷戰,單是講人民的質表,中國輪九條街耶。

少林魂千人操

機械人夜光舞

如何鑑定文學的優劣

最近城中文化界最受矚目的花生盛事,莫過於「哲學教授大戰文壇女神」。哲學教授隨口一句批評名作家西西,《我城》中一句「我對他們點我的頭。」寫得不通順,建議把「點我的頭」簡化為「點頭」。怎料惹來一眾香江文壇坐館群起而攻之,罵他擅改西西的文字是對作者大大的不敬。我沒有讀過文學,亦沒有看過西西,我不知道「點我的頭」是否合乎好文學的準則。不過那邊廂已有專家解話,馮睎乾在他的專欄裏分析西西童言敘述的風格。他文章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名作家的文筆,到底怎樣才叫「好」呢?我們應該如何鑑定一件文學作品的優劣呢?

文學不同其他一般學術科目,好壞優劣有很客觀的標準,什麼是好什麼是差,很多時外行人都一眼看得出。一個科學理論是否比另一個優勝,外行人也許不明白其中的方程式,但使用當這兩個理論去製造一些物件,那一個理論比較接近現實還是有跡可尋,理論是否合理不能騙人。另一邊廂流行文化和藝術界,如何界定好壞亦有相對而言客觀量度的尺度。一齣戲好不好可以看票房收入,一首歌是否好聽有樂迷投票,至於曲高和寡的藝術品,其價值自有收藏家用真金白銀在拍賣場中去支持。

嚴肅文學作品不同流行小說,本身就沒有多少讀者,不能用市場價值去衡量其優劣。傳統文學情況好一點,其價值在社會中早有共識,如交響樂團或芭蕾舞般,就算嫌悶不聽不看的人,亦對此抱有一份敬意。畢竟文學造詣和演奏技巧一樣,是要下過一番苦功鍛練,旁人無從指指點點。不過現化文學的問題,是一般人看不明白其內容,亦看不出內裏有多少寫作技巧成份可言,難怪一般人普遍視之為垃圾,與網絡作家博客亂寫一通沒有多大分別。

本來傳統上文學有承載「真喜美」的文藝觀,與「天下蒼生接軌」和「身邊文化接軌」反映出該地文化生活面貌的功用。按這標準雖然難以仔細區分好壞,但大方向上總不至於誤判,某程度上也是一個客觀可行的準則。可是這個準則被鄧小樺在當年文學綜援之役,於「偽。真善美」一文中被徹底否定了。我不懂文學理論,不知道文學作品是否容納越多元豐富詮釋就等於越好。只不過若果以詮釋之多樣花作為判定文學優劣的標準,那麼文學本身的質素就建立於評論者的創意之上,這一來就把文學和評論的主客關係反轉過來了。

外行人既然不能分辨文學的優劣,判斷文學好壞的話言權,自然落在一眾文壇護法手上。他們說某一作品是好就是好,某一作品是壞就是壞,好壞全憑他們的主觀判斷。當普通人批評他們的品味,不認同他們對某文學作品的鑑定時,他們很自然地對批評嗤之以鼻,連教育無知鄉民也嫌費事,你不懂欣賞文學作品就是因為你程度底。不過今次批評者不是無知鄉民,是讀傳統文學出身的哲學教授,文壇護法不能像對待鄉民般輕易打發他走,可是亦苦無對策提出使眾人信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香港文學的準則。於是老羞成惱,潛意識地猛力反擊,轉移批評他「妄議」香港文學。哲學教授只不過是指出香港文學其實沒穿衣服,如同國王新衣中的那個小孩。

本來小圈子的主觀喜好,外人亦不便多言,合則來不合則去。正如同人界腐女的BL漫畫,愛好此道者看過不亦樂乎,非同道中人則看過要洗眼。腐女愛BL,宅男愛二次元囡囡,大家各有所好,互相尊重彼此不同,其也樂也融融。可是香江文壇的小圈子,總是妄想要攏斷「香港文學」這塊招牌的論述,自以為高高在上,看不起不認同他們品味的絕大部份民眾,大慨才是今次花生盛事的遠因。哲學教授批評西西只是導火線,把一般人對香江文壇的積怨,一下子全都爆發出來罷了。

工程師應該讀文科,不是讀文學,文學人更應該讀STEM

近日面書上流傳工程師也應該讀文學這篇文章,來自文學網站虛詞刊登許寶強教授的專訪,文中最多人引用最惹火的言論莫過於「工程系的課程結構中要用三份一讀小說、讀文化研究、語言學」。不知是許寶強先生順口開河說漏了嘴,還是記者斷章取義做標題黨吸引眼球,這句「工程師要花三份一時間讀文學」成了不少理科人的笑料。

理科生應否要修讀文科課程拓闊視野,本來是一個老掉牙的教育哲學問題,幾十年前C.P. Snow的名著《The Two Cultures》已經在講文理相輕互不溝通的問題。今時今日在大學讀工程系功課之繁忙,當然沒有可能花三份一時間讀文學,不過工程系也有必最低限度的修讀人文課的畢業要求。以我讀的大學為例,工程系畢業要修讀四十課,其中六課必需修讀本科以外的人文科,六課之中一課必需有關訓練寫作技巧,一課必需有關科技如何影響道德和社會,兩課必需是社會科學(最常見是經濟學搭心理學),另外兩課可以任選其他學系的學科。我讚成工程師應該要修讀文科,我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地寺支持,在大學讀書時選修科和出來工作後讀part-timer當消遺,前前後後我讀了十多課人文科課,讀得最多的課是哲學和經濟學,其次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也有讀過,不過我倒沒有讀過許寶強所說的文學課。

許寶強在文中強調文學的重要性,不只說「工程師要花三份一時間讀文學」,亦說「醫學院應該有三份一是文學教師」,看來他似乎把人文學科(Liberal Studies)同文學(Literature Studies)混淆了。人文學科的笵圍很廣泛,基本上包括任何不是理科(STEM =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s)的學科。許寶強在文中提出的例子,「…但工程同時也是語言問題…」和「現在常講的醫療倫理…」,其實要學習的是人文學科中的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和哲學,而不是他口中所說的文學。解決語言問題要讀溝通學(Communication Studies),研究如何最有效率去溝通,從傳媒理論到使用者介面設計(UX)都涉及,至於關於醫療倫理問題,當然要修讀哲學傳統四大支柱之一的倫理課(Ethics)了。

文中說「閱讀文學能讓人學習同理心,學懂如何愛人」,要知道閱讀在大學的文學課只佔一小部份,更多時間是去研究文學理論,分析解讀文本,學習一些大部份理科人認為無用兼無聊的吹水學。學習人文科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好歹也是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軟知識,哲學更是所有學問的根源,其重要性不用多講。但學習文學比較兩個已死了幾十年的作家的寫作風格,對拓闊學生的視野真的有幫助嗎?其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宗教信仰,小時候參加童子軍,閒時做下義工幫助人,不是比讀文學更能「學習同理心,學懂如何愛人」嗎?

我現實身活中不認識文學人的朋友(文科人朋友倒有不少),從網上和傳媒的文學人得來的印像,文學人總有一份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覺得其他非文學人必須要多讀文學,彷彿不懂文學就低人一等,沒有資格對世事指指點點吹水。這個現像在理科人身上,或其他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文科人身上不常見,其他學科的人各有自己的專業知識,他們不會要強求別人去學習自己的知識,而他們亦明白自己知識上的限制,尊重其他領域和學科上專家的意見,在學術面前謙虛人人平等,明白在知識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不過凡事看錢看的商科人,見你窮你就低人一等,同你講賺不到錢就收聲,與文學人和講你不懂某某文學名著就沒有發言權,著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文學人也許應該花三分一時間學習STEM,學習理科人的具客觀性的世界觀,明白知識的浩翰,不要把文學視為能解決任何問題的靈丹妙藥。

辨公室異聞錄 – 廁所裏的咖啡杯

人在外國工作生活,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有時一些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原來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今日公司發生一件小事,正好說明簡單如去廁所,也有可能釀成文化衝突。事緣今天人事部在廁所門外貼出告示,叫員工不要把飯堂的咖啡杯帶進廁所。最初我不以為意,以為只是有人飲咖啡時剛好要上廁所,辨完事忘記了杯子遺留在廁所內。本來只是這樣已經夠核突,誰不知真相更加嚇人。

我從不同渠道收到風,知道了廁所裏的咖啡杯的真相。首先綜合不同目擊證人的口供,重演案發現場的證據
1。杯子是最近一個月才出現
2。杯子每天早上都遺留在一樓殘廁,
3。杯子放在殘廁的馬桶和洗手盆中間的地上
4。杯子內沒有咖啡
總括來說,不似是有人隨手亂放,去完廁所後忘記了杯子。

若果不是忘記了杯子,那麼杯子為什麼會出現在廁所裏呢?首先要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他文化去廁所的習慣。要知道去完廁所用廁紙擦屁股,其實只是西方先進國家的規舉,在世界很多其他各落,尤其是南亞諸國,去完廁所是不會用廁紙的。他們認為用廁紙抹不夠乾淨,必須要用水洗才夠清潔。我當年去印度工幹,就見識過各種不同的印度廁所。高級豪華型的廁所,在馬桶旁設有小花灑,方便開完大後沖屁股。低級一些的廁所,則有水桶和小膠杯,同樣都是用來洗屁股。我曾經問過相熟的印度同事他們去廁所的習俗,他打個比喻說:「若果你的手摸到屎,你會否只用廁紙抹掉,還是一定要用水沖乾淨」。雖然我仍然認為用廁紙抹屁股才是天經地義,至少我心裏不會再笑他們不用廁紙不文明,用水沖屁股也是其合理性,只是我們文化不同不接受。

好了言歸正傳,廁所裏出現的咖啡杯,相信是某南亞裔新員工,從他家鄉帶來的生活習慣。由於我們公司的廁所沒有小花灑,亦沒有水桶和膠杯,他只好從飯堂借用咖啡杯,如廁後用杯子裝水去洗屁股。

雖然我是一個很文化包容的人,但當我拿起咖啡杯斟咖啡時,腦海會不其然浮起某人用咖啡杯洗屁股的影像,又會不會是正我手上的那一隻杯,立即完全失去飲咖啡的意欲。所以我決定明天起帶自已咖啡杯返工,永遠都不再用公司的咖啡杯。

嘥嘢食

出街食飯,如果食唔晒,剩餸份量多還好,可以打包回家。如果只剩番幾舊餸頭餸尾,這時候同枱食飯中必定有人會講:「搵人食埋佢啦,唔好嘥野食」。不知何解,同枱的女仕,不論燕瘦環肥,一句節食就有免食金牌。在半推半就底下,這個「掃食者」者重任,永遠總是落在男仕身上。其實大家有冇諗過,食咗落肚,並不等於冇嘥到野食,其實食與唔食,一樣都係嘥。食野,點為之唔嘥呢?食的功用主要有兩個,其一為攝取營養,其二為滿足口腹之慾。只要乎合其一個功用,食野就不謂之嘥。

先說攝取營養,以前古代三溫飽都有問題,有嘢食時梗係要食盡佢,把營養儲起來應付接下來的飢餓。但在現今社會中,營養不良差不多絕跡,癡肥反而更嚴重的健康問題。若一個人已經食到飽,夾硬叫他食多兩舊餸,他根不需要額外的營養和卡路里,多出來的兩舊餸,只會變成肚腩下面的脂肪。要消滅脂肪便要特登去多做運動,若脂肪過量積聚,更可能引起其他健康問題。要麼嘥你時間去做運動,要麼嘥你金錢去睇醫生,食多兩舊,都係嘥野食。

其次是口腹之慾,為什麼想食野,隨了填飽肚子外,自然就是因為食物好食,享受美味佳餚大快朵耳,本來是樂事一樁。可是進食帶來的快樂,經濟學上有邊際回報遞減定律,不論是多論好食的山珍海味,食第一口必定帶來最多的快樂。不論多好吃的東西,不停地吃只會越吃越沒有感覺,當去到進食不能帶來絲毫快樂時,你便會停止再食,再食下去就變成負快樂。食剩的餸頭餸尾,必然沒有人主動想吃,不然早就被吃掉。當全枱人都停晒手唔食,在羣眾壓力下硬去再食多兩舊,只會減少餐飯帶來的快樂,一樣都係嘥野食。

下次有人叫你:「唔好嘥,食埋佢」,你可以大道理去拒絕他,並回敬他一句:「食咗都係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