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生活隨筆

對著鍵盤想到什麼便打什麼﹐記錄每天生活中的平常感覺。

老工程師給年輕工程師的話

我的公司設有mentorship program,安排資深工程師指導年輕工程師。還刻意配對不同部門的員工,以免同組上司下屬會有利害關係,可以讓資深工程師安心無私地,把工作經驗和職場智慧傳承給新一代。

每次指導為期半年,每個月見面一次,給後輩請教前輩工作上遇到的難題。自計劃推出以來我指導過四位後輩,指導不只是在幫助他人,對我自已的職場發展也很有幫助。從與他們對話為他們解答問題中,我從而檢視我自己的職場理念,反思多年來我工作上的處事方法。

總結前後幾次指導後輩的經驗,我把自已的職場經驗理整記錄,寫成這篇文章。老實說這文章的內容,對有點工作經驗的人來說,非常「阿媽係女人」。不過有時與後輩傾談中,我很訝異有些常識,並不是每個人都懂。說在前頭,先戴頭盔,我的工作經驗,只限於科技巨企,我從畢業到現在,一直都是在標普五百大公司打工,我的經驗在其他非科技行業,新創或小中型企業,未必十分適用。

自已的前途,自已把握
很多打工仔有一個錯覺,認為只要把工作做好,升職加薪是理想當然的事。事實上你的上司,除了每年的例行工作評核時,才會想起下屬有升職加薪的需要。上司一年另外的三百六十四天,他只會關心工作進度,團隊能否完成上面派下來的任務。

升職是需要自已去爭取的,而加薪在大公司中只是升職的副產品,每個職級有固定的薪資范圍。不要相信要擦老細鞋才會有職升,大公司的升遷相對很公平,只要公司是在增長擴展中,有材能不惹別人討厭,就已經是升職的充分條件。若果上司只喜歡擦鞋無能的人,整個團隊專養懶人沒有戰力,很難在科技公司中長期生存。經濟差時科技公司炒人絕不手軟,無能的公司整間被市場淘汰,也是常常發生的事情。

升職有快有慢,但更多時候是講運氣,但當運氣來到時,你未準備好就輪不到你升職了。首先公司要賺錢升職才會快,而公司或你所屬的部門賺不賺錢,你參與的產品是否成功,絕大多數非你個人能控制。當你發現公司開始走下坡,升職的空間慢慢收窄,不要猶疑安於現狀,果斷轉職跳槽,不失為升職的另一個好方法。

趁年輕,多交朋友
這個建議聽起來有點癈話,不就是整天聽到做人要有networking嗎?在大公司工作,公司有很多自發性的社群,如午飯時間打波跑步,當一天半天義工服務社會等,有很多機會結識到同期進入公司,其他部門的新人。當大家都是新人的時候結交朋友,比較沒有利害關係容易相處。在其他部門有熟人的好處,大慨不用我多費唇舌去解釋。很多時間你不需要有等別待遇,只是消息比較靈通一點,知道對面團隊的真正意圖和優先次序,就已經可以在工作上事半工倍。

    你的知識,決定你的值價
    在科技行業工作,注定學海無崖,每年都要學習新的知識,才避免被時代淘汰。學習的知識有很多類別,有些知識放諸四海皆有用,如基礎的電腦理論,熟能生巧的揼曲手藝。有些知識是行業的專門經驗累積,全世界可能只有十數間公司有此需要。優點是技術門檻高減少外來競爭,不怕新人或外判搶飯碗,缺點是當你想走出這個舒適圈人工就大打折扣。有些知識是只在公司內部有用,如看懂那堆從來沒有文件的源碼,公司內的知識主要是就業保障,經濟不好時至少裁員第一輪裁不到你,讓你有充足時間去尋找新工作。除了技術上的硬知識外,管理團隊,項目營運,報告吹水等軟知識,升職拾級而上後,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多。

    你的生產,決定你的收入
    你的收入並不取決於工時長短,而是取決於你的產出。許多人以為只要努力工作、加班,就能獲得高薪,但如果產出有限,無論多努力,薪水依然停滯不前。真正決定薪資高低的,是你能為公司或市場創造多少價值。提升個人產出的方法之一,是擴大自己的影響範圍。單打獨鬥的工程師,最多只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而能夠指導新人、優化團隊流程、提升整體效率的人,價值遠超過單純埋頭苦幹的個人。當你能讓整個團隊變得更高效,公司自然願意支付更高薪資來留住你。

    此外,確保你的貢獻能被具體衡量,也非常重要。如果你能拿出數據,例如「透過自動化工具減少 50% 人工操作」,或「優化系統讓效能提升 30%」,這樣的成果更容易讓上司認可你的價值。單純努力但沒有具體成效,往往很難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簡單來說,決定薪資的關鍵不是你的工時,而是你的生產力。當你的工作能帶來明確的效益,提升團隊效率,甚至影響更大的業務範圍時,你的收入自然會隨之提升。與其抱怨薪水太低,不如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產出更有價值。

    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更低的成本
    工程師喜歡追求新技術,但技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技術選擇關鍵在於能否以更低成本解決業務需求。 成本不只是金錢,還包括時間、人力、維護與學習曲線。 技術門檻過高,維護困難,反而增加企業負擔。 成熟技術有生態系統支持,能降低長期運營風險。 技術決策不應只看技術優劣,更要考量業務需求。 市場變化迅速,紅極一時的技術可能很快被淘汰。 可靠、低成本、持續創造價值的技術才值得選擇。 工程師應該思考技術是否讓工作更高效、更有競爭力。 技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幫助企業用更少的成本獲得更大收益。

    學習如何應付官僚主義
    在大公司裡,官僚主義無可避免,了解並適應這些運作才能更有效率地生存。雖然你的技術再好,但並不代表所有事情都能順利進行,很多時候,流程和內部運作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很多明文規定的流程,背後其實只是為了讓某些人感到安心,而非真正有效的管理。了解規則後,你會發現其實有不少「擦邊球」可以打,有些審批其實只是形式,懂得如何處理這些程序,就能顯著加快工作進度。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對人比找對方法更為重要。每個公司內部都有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影響力卻極大的關鍵人物。他們可能是資深的老臣子,或是某個技術上的權威,這些人雖然職位不一定高,但他們的話語權往往能左右事情的走向。與這些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能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你會發現,無論你的提案多麼完美,如果沒有這些人支持,事情就很難推進。

    另外,當你直接推銷自己的想法時,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支持,這時候學會讓決策者參與討論就變得尤為重要。與其強行推銷,不如引導他們在討論過程中認同你的觀點,甚至讓他們覺得這個想法是自己提出的。這樣,事情反而能夠更順利地推進。其實,在大公司裡,越是複雜的事情,越需要讓別人覺得這是「他們的主意」。這不代表你要放棄自己的想法,而是要懂得如何在複雜的組織環境中巧妙地推動,讓自己成為能夠真正帶來變化的人。

    所有事情背後必定有其原因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解的情境或結果,無論是升遷未果、工作分配的變動,甚至是團隊成員的更替,這些都似乎沒有立刻的解釋。

    有些看似影響深遠的決定,其實背後的原因可能已經不再適用。舊有的規範或做法,可能是過去某個時期的反應,但隨著時間推移,若沒有人重新檢視這些原因,它們便可能被不經意地延續下去,成為一種過時的束縛。對此,我們要保持敏感,了解和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不被過時的原因拖累。

    有時候不會直接告訴你真正的原因,可能決策涉及到高層的策略考量,或是人事調動中的微妙平衡。你也許會被告知一些門面癈話,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去理解探求背後的種種,不要天真地全盤接收聽到的說話。

    無論面對什麼情況,都應該記住「一切都有原因」這一點。無論是一次突然的升遷,還是某個奇怪的工作安排,背後總有其合理性。即使這個原因不容易被理解,或是讓人一時無法接受,它依然存在。在職場上,一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每一個決定的背後,都有一個值得探索的原因。循著利益得失的方向去尋找線索,也許是會看到意料之外的關聯。


    Certified ANA Marketing Professional證書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 (ANA) 美國廣告商協會歷史悠久,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是美國廣告業界的龍頭組織。某天我發現原來我公司是ANA的白金會員,所有員工可以免費申請成為ANA個人會員。雖市場營銷與我本身的專業風馬牛不相及,本著不要蝕底兼八掛的心態,先登記入會看看有什麼有趣的內容。我作為一般消費者的身份,本能地對廣告感到煩厭,不喜歡被廣告打斷收看中的節目,也不想郵箱塞滿垃圾郵件,連帶對市增營銷也有偏見。

    不記得在那兒讀過,就算你是個打工仔,也應該把自己當成間一人公司去營運,你在公司和行業裏的口碑,直接影響你未來的收入。ANA眾多的線上課程中,其中一個是教導如何建立品牌效應,心想大慨看專業的課程比隨便找本書來看好,便花幾小時把課程看完。營銷的知識從某角度來看,無疑就是阿媽係女人的常識。但課程很有系統地把營銷知識梳理好,一層緊扣一層由淺入深去講解,連帶提供可以方便應用的表格和清單。讓我明白營銷看似容易的背後,是需要有扎實的基礎和經驗。

    ANA設有營銷專業證書,只需要看三十五小時的網上課程,再加一百條選擇題的考試,非常容易獲取,只要肯花時間就可以。我正職夠錢後的退休大計,是當個網絡KOL經營自媒體,一來要推銷自已賺人氣,二來明白對家企業營銷接口的想法也有幫助接洽廣告贊助,三來營銷的知識很有趣。反正已經洗濕了個頭讀了一課,有空無聊便上去看一課,經過兩年多的緩慢進度,終於把所有課程看完。時隔太久要答一百條問題有點難度,幸好有ChatGPT出貓大法,輕鬆地完成考試。不過ChatGPT也不是萬能,八十分合格它只是八十二分低空略過,而且我也有改正一些明顯錯誤的答案,如果不自己用腦全靠AI搬字過紙,肯定不合格。

    學習了營銷的基本知識,我發現對正職也有幫助,說到底在職場中也要推銷自己。除了之前說過的建立個人品牌,把顧客分類建立檔案,如何用數字去說故事,擊中他們的情感去令他們行動。在一般大公司的職場中,是很多辨公室政治高手無意識地在做的事情。將營銷專業套用在職場上,能夠看清楚有些事情背後的邏輯,天生不是辨公室政治材料,就只好將勤補拙靠相關知識搭救了。比較專門的數碼營銷,如何經營社交媒體,在Google上刷排名等,也是很在趣的內容。以前我收到廣告電郵只會直接刪除,現在我能分辨那些是真垃圾電郵,那些是用心計算營銷計畫中的一環。很可惜太部份廣告電郵都是垃圾,銷營人員就應該要學習ANA證書課程嘛。

    有AI不需要讀文科

    台灣成功大學歷史系,今年破天慌一個新生也收不到,校方歸究於受AI浪潮影響。然後有歷史教授跑出來為自己的專業辯護,無視現實硬推銷說讀文科很有用,引來一眾被社會邊緣化的文科人出來圍爐取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理工科技人,只懂賺錢沒有文化修養云云。

    本來別人喜歡讀什麼書,把學問視為一門興趣,理應要互相尊重。不同嗜好各有所愛,無分高下貴賤。偏偏文科人不事生產之餘,還要自嗚高人一等,把自已世界觀以為是放諸四海的真理,天真的以為文科的文化才是文化,理工的文化不是文化。怎會不引來理科組的強力批評,尤其是懂寫字的理工人。

    文科人要乖乖地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認清自已沒有生產力,要接受其他有生產力的人供養的事實,不要自嗚得意向他人指指點點,才不會惹來非議。娛樂工業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潮流時裝也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文科的位置與娛樂和潮流的位置差不多,搞不好地位還更低,因為文科「產品」沒有市場需求。

    當然我不是一竹篙打一船人,也不是說不能賺錢的學問沒有價值。大學當然應該要做學術研究,但要做什麼研究才對得起納稅人的金錢呢?基礎科學研究吃力不討好,但科研是國力立國之本,大學受資助完全沒有爭議。很多統稱為文科組的學科,性質上屬於軟科學(如心理,經濟,語言學等),大部份也是對社會有用的知識。至於哲學為不分文理所有學科的根本,大學中有哲學研究,作為其他各科必修的哲學課,也沒有太大爭議性。可是剩下來其他無用的文科呢?例如有必要花時間精神在大學裏研究紅樓夢嗎?

    現今世代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基礎的AI人工智能,看似非常聰明,實際上十分愚蠢。只是把語言文字以統計學方式去重新排列呈現,並不理解現實世界或抽象慨念,也就是說AI本身沒有知識亦不懂思考。在一般傳統上知識為基礎的學科,不論是硬科學還是軟科學,AI只是一件輔助工作,令那些領域的專才如虎添翼,因為AI不可能取代他們腦中的知識。反觀一些沒有客觀事實為根據的學科(如文學,藝術創作,非考古的歷史),從認知學的理論去看,那些學科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知識,只不過是某學術小圈子的觀點和意見。AI生產出來的文科文章,與那些蛋頭學者寫出來的文章,兩者並列在一起,誰也沒有比誰分高低。

    純文科的東西本來已經沒有多少人看,一按鍵就能生產出無數同樣的東西,而且因為沒有客觀對錯的限制,完全避免LLM應用上結果有幻覺的死穴。AI生產主觀意見的成本接近零,蛋頭學者要吃飯要生活,在經濟學的供求定律下,文科學者最終必然被市場淘汰。

    匠人精神 vs 程式員精神

    早幾年有一個日航廣告,標榜壽司師傳的匠人精神,每一舊壽司一手握出來的份量,極準確絲亳沒有偏差。無可否認那位壽司師傳,必定經過長年累月的特訓,才可以握出舊舊一樣重的壽司。我身為一個電腦人,是完全不能理解標榜手工的匠人精神,更枉論欣賞或敬佩他們,我甚至覺得他們有點on9,把精神時間花在無謂的地方。難道舊舊一樣重的壽司會好吃些嗎,我就寧可舊壽司大舊些更實際。

    匠人其實是百份百中文字,日文並沒有這個詞語。一般用法是很正面,不論做什麼職業,都全心全力去做到最好,尤其在一些傳統上藍領手工藝的工作。把產品和服務質素做到最優秀,迎合凡事講究的高端客戶市場,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媒體吹捧的匠人精神,大多偏離在商言商的市場定位策略,更像是健力士世界紀錄般,匠人的手工向超級難度挑戰,不惜工本為做而做,沒有考慮是否能真的會提升產品的品質。

    匠人精神會花很多年的時間,反覆苦練手藝重覆做同一個動作,只是為追求每次獲得一樣的結果。程式員精神正好是匠人精神的相反,任何事情若果需要不斷重覆去做,就應該要寫個程式把那個流程自動化。論準確性和品質的穩定性,人手是不可能勝過電腦和機器的。以目前的科技或許在某些項目上,機械的靈活性還比不上人類的手指頭,但隨著科技和AI的發展,機械完勝人類手指只是時間的問題,強調反覆苦練的匠人精神,也快走到了時代的盡頭。

    汽車跑得比人快,起重機比人更能搬重物,但奧運會仍然有跑步舉重等項目。這個世上有很多人苦練各種不同的「無用」技藝娛已娛人,我就很看愛寫輪眼森村葵在Youtube的學藝大挑戰,匠人精神演將會變成各種的興趣和嗜好,雖然沒有實際用途,但至少可以在Tiktok帶來流量啊。

    奢侈名牌的價值基本分析

    當一個人有錢到某個程度,購買慾就會從講求純實用性的名牌,把目光轉移至奢侈品牌上。若果源用分析低價貨和中價貨的角度,追求高CP值性價比例,只會得出買奢侈品牌是非理性的荒謬結論。不計洗錢唔抹腳的二世祖,大部份購買奢移品牌的人,都是社會上的成功人仕,他們用辛苦工作賺到的錢,去換取讓他們開心的物質生活,在經濟學上是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釋。

    分析中低價貨的性價比的最大盲點,是用法定貨幣作為換算單位,計算多少美元或多少港元,去換取多某物件的多少功用。可是貨幣對於每個人的價值也不同,一萬元對升斗市民可能是一個月的收入,但對億萬富翁來說,只不過是掉落地上也不在意的零錢。上天在另一處是很公平的,每個人每天就只有廿四小時,因此計算奢侈品的性價比時,應該以購物者付出的勞動時間作為基數。換一句話說每個人的性價比計算也不相同,當你越有錢就越不介付出更高的價格,去換取那尖端接近吹毛求疵的品質。

    一些品質上有客觀性差異的奢侈品牌,而物件的高價格源自製高昂的造成本,如超級跑車和名錶等,兩件價位等級相近的品牌,是比較容易決定那件比較優勝,是否值得付出那個時間以位單位的價格。奢侈品的二手價和限量版炒賣價,很大程度上基於普通版的全新價格去決定,所以不論是以投資角度,還是用抵唔抵買的心態,也要懂對通販新貨的定價格作基本分析。

    一件商品的售價,可以大至分為四個部份。一,製造設計開發的成本,只要廠商沒有亂來,生產出一些價值消耗的垃圾(如Vertu電話),基本上就是一分錢一分貨。二,提供服務的成本,這部份的價值有些是付帶在商品上,如維修,有些則是買家在享受了購買過程時而價值消散,如名店的服務,不應計算在商品的價值之內,特別是計算二手轉賣的價格。三,廠商市場推廣行銷的費用,這部份消費者完全沒法享用,對消費者而言只是純萃不必要的成本。四,最後就是廠商的利潤了,這部份比較特別,因為利潤量化了消費者的主觀需求。越多人想要的東西,廠商越有議價能力,產生出更多的利潤。會蝕錢的奢侈品的品牌,大慨是正在衰落,消費者應該避之則吉吧。

    說完名牌基本分析的理論,引用些實際例子去看看。詳細準確的數字,可以從公司年報或行內的專業資訊找到,現在只是寫遊戲文章,貪方便數字我直接問ChatGPT,不一定百份百準確。先來看名車的數字

    CompanyProfit MarginMarketing Cost
    Lamborghini28.9%13.5%
    Ferrari23.61%12.5%
    Porsche17.7%10.0%
    BMW10.1%5.0%
    Mercedes9.2%4.5%
    Toyota6.61%3.5%

    基本上越高檔的名車盈利能力越高,但同時花費在宣傳市場推廣亦越高。再來看看名錶的數字

    CompanyProfit MarginMarketing Cost
    Omega23.61%12.5%
    Rolex28.9%13.5%
    Seiko10.1%5.0%
    Patek Philippe20.0%10.0%
    Vacheron Constantin17.5%8.5%
    Audemars Piguet15.0%7.5%

    精工錶不是名牌,利潤最低完全不意外。但三大名錶的利潤,竟然比勞力士低,是三大名錶相對上物有所值,還是勞士力太受歡迎呢?再來看看手袋的數字

    CompanyProfit MarginMarketing Cost
    Hermès28.0%18.0%
    Louis Vuitton25.0%15.0%
    Gucci22.0%13.0%
    Prada20.0%12.0%
    Burberry18.0%10.0%
    Coach16.0%9.0%

    我完全不懂名牌手袋的行程,從利潤高低來看排名,似乎與我所知手袋階級差不多,只是Burberry比Gucci排名低有點意外,我認為Burberry的格仔袋比較好看。最後看看有什麼名牌正在蝕錢,這些牌子我是聽過的,但它們是否正在人氣衰退,要有勞懂行情的朋友代我求證了。

    CompanyLoss
    Ralph Lauren$617 million
    Michael Kors$227 million
    Kate Spade$70 million
    Brooks Brothers$30 million

    有人會說,千金難買心頭好,只要買到喜愛的東西,就不要計較它的價格。亦有人說,付擔不起就不要學人買名牌。實情是除非你是億萬富翁,上述所有名牌對你來說都只是零錢,不然你在選擇購買的過程中,也是要作出取捨的。到底買三隻勞力士好,還是買一隻PP好呢?又或者買了一隻PP,只好放棄法拉利改開波子。若果是結了婚的男仕,給自己買了一隻奧米加後,應該要買那個級數的手袋給老婆,才不會厚此薄彼呢?奢侈牌子的品味就是如何用最有效率地運用相同的金錢(以時間為單位),換取最高價值的物件或服務,得到最大程度的炫燿,不只是財大氣粗看到價格最高就去買。要比較誰更有錢的話,直接看銀行戶口不是更方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