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哲學

李天命是哲道行者﹐我乃是哲道閒人。在哲學的道路上行行企企﹐混混鱷鱷﹐四處遊蕩。

Cynical Theories – Helen Pluckrose and James Lindsay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近年西方社會興起一股「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風氣,只要說錯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說話,不論說話本身的內容如何合理,輕則被「社會進步份子」公開批鬥被迫道歉,重則飯碗不保群眾向顧主施壓要炒其魷魚。在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其間,有大學教授因為說了句「眾生平等」(All Lives Matter),被學生群起攻擊在校園示威而丟失工作。《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以違立公平競爭為由,反對自稱為女性的男人參加女子運動項目,明星紛紛割蓆,避免與她有闤的電影工作,網民更燒書抗議。哈彿大學校長指出男女基因有差別影響腦部發育,有可能是導致某些學科男女比例失衝的原因,而這說法某程度上是有科學根據,結果也是被公審後離黯然離職。

西方文化左翼的社會平權運動,從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爭取平等權益,逐漸變質成另類文化霸權,容不下任何反對他們的聲音。只要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就算是公開的理性討論也當是仇恨言論,然後對反對者擸巫式的殺無赦。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六七十年代爭取男女平權,種族平等,同性戀非刑事,高舉自由主義的左翼,如何成為審查言論的千禧左翼呢。去年出版的《Cynical Theories 犬儒理論》一書,正是近半個世紀西方「文化戰爭」的最佳導讀。此書在Amazon哲學類書藉排行榜高佔首位,《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年度好書推介,《時代雜誌》政治和時事類年度推介。作者James Lindsays和Helen Pluckrose,更是前幾年Grievance Studies Affair的「幕後黑手」,揭穿一眾立場行先,未調查已有結論的平權研究(如性別研究、文化研究、Queer理論、後殖民理論、種族理論、傷殘研究和肥研究等等)背後的荒謬,並指摘那些學界中的學術論文,大多是鬼話連篇的回音谷。

作者並非右翼或保守主義者,他們是傳統廣義上的左派知識份子。從本書的副題「『社會公義運動』如何把所有事情都與種族、性別,身份政治扯上關係,而這又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傷害」中可見,他們對千禧左翼走入歪道深感憂慮,希望從這股反智文化的風氣中,守護西方社會民主自由的基石 —— 言論自由、理性和科學。

說在前頭,雖然這本書是入門書藉,但並不容易讀。若果聽到「後現代主義對父權社會的迫壓和強烈控訢」只令你聯想起周星馳,開卷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這本書的首要任務,就要令你明白那句子中每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作者並沒有嘩眾取寵,他們儘量中肯地解釋那堆「乜乜理論」、「物物批判」(統稱為「批判理論」),從六十年代到現今的轉變,引述每個時期「批批理論」的重要學術著作。

「批批理論」由反抗社會上既有的不公義開始,到世紀未時平權運動取得一定成果後,便要找下一個「不公平」的受害者去永續抗爭,找不到便自己製造新的受害者出來。「批判理論」原本只是大學中的象牙塔學術玩兒,經過對幾代學生的潛移默化,慢慢感染荷里活、主流傳媒和文化界中人,繼而把影響力擴散開去,終於成長為新興的文化宗教,信徒深入社會的每個階層。

要明白「批判理論」的問題,首先要從問題的根源開始說起。所有「批判理論」都是源於後現代主義,深受傳何(Foucault)和德理達(Derrida)等後現代理論的影響。

(1) 現代主義高舉客觀真相(如科學),後現代主義則認為客觀真相不存在,一切都是由社會權力結構產生出來的幻象。於是在「後殖民理論」的研究中,非洲國家為什麼貧窮不是用經濟學去解答的問題,因為經濟學是白人的學說,非洲貧窮必然是殖民主義者的陰謀。

(2) 既然真相不存在,所有定義的界線都不存在。於是誰是女性不再由基因(生物學)或意識(心理學)去介定,而是性別自主可以隨意決定自己的性別。極端的會認為,性別凌駕於性,人的性取向,不應受出生是男是女約束。

(3) 既然真相是由人去決定,那誰人主宰話語權,誰人便可以決定真相。以前3K黨那種殺人放火才叫種族歧視,現在文學教授上堂朗讀古典小說,書中有nigger(黑鬼)一字他照讀,也算是種族歧視要被抄家。

(4) 文化相對主義,沒有文化比另一個文化優勝,不論什麼稀奇古怪的文化也要受到尊重。「肥研究」主張肥人有其肥文化,正常人不應以健康理由去看低肥人,再者何謂健康沒有客觀標準,肥人可以有另外一套就算上兩級樓梯都喘氣,也算是很健康的「肥」。癡肥不是病,有病是你的有色眼鏡,肥伴症個「症」應該都是醫生斂財的陰謀。說不定他們還會覺得,厭食症患者鏡中見到瘦骨嶙峋的幻覺,並不是病,可以不理。

(5) 身份認同取代個人主義和普世價值。以前的平權運動認為,所有人都是平等,每一個人都獨一無異,只是他膚色恰巧是黑色,不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現在的「社會進步運動」則認為,他是黑人身份就必然受到社會系統性的歧視。如果有人提出異議要求厘清何謂歧視的準則,他就是潛意識中有白人優越意識的種族主義者。大家都喜歡進步,但別忘了,歷史上好多這些運動,最終都變成殺人的運動。以前優生學如是,共產黨如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大鍋飯不是很進步嗎,但埋單餓死多少人了?

美國作為守護自由民主值價的最後堡壘,千禧左翼逐步侵蝕傳統的主流自由主義,搶奪話語權取代公開辯論,身份認同取代科學理性,一方面刺激右翼保守勢力的強烈反抗撕裂社會,另一方面抑壓學術自由妨礙知識發展。若果美國無法回歸自由主義的傳統,長此下去恐怕會步上羅馬的後塵。一個強大的帝國從來不是被外來勢力征服,而是從內部腐化而開始滅亡。這本書最有價值之處,是揭開「進步主義」的假面具,讓一般人對左翼的「平權」變「等權」有所警惕,站起來一起取消「取消文化」,重拾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

文化戰爭在西方尤其美國正打得火熱,文化上相對保守的香港社會,對於那些「進步」觀念視為天方夜論,最多說句「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更多只是在媒體上,看見那些文化人右一句「論述」左一句「迫壓」,鸚鵡學舌地引用「批判理論」,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外星話。這本書也許離香港人很遙遠。

世紀大辯論 – 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

上個月Jordan Peterson對Slavoj Žižek(齊澤克)的世紀大辯論,可謂近年知識份子界難得一見的盛事,據說黃牛飛甚至炒高至三千加元一張。辯論的題目是《快樂: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不過其實完全不似辯論,亳無火藥味,內容亦離題萬丈,倒不如說是兩位學者在開脫口騷。雖然如此,卻無損這場辯論的可觀性,讓新思維為腦袋充電。

齊澤克是著名左翼政治哲學家,雖然成名已久,但我卻沒有認真看過他的著作。香港獨立媒體不時有本土左派翻譯他的文章,我每次想看但不明白他在寫什麼,總是一堆專有名詞撻死人。Jordan Peterson是近期右派紅人,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藉批評近年左膠流行的性別身份議題上位,在這場辯論之前我完全不識他,盡管我自認是政治和經濟的大右派。

辯論的詳細內容我不在此重述,有興趣可以看下面的Youtube視頻。香港主流傳媒沒有多少報導,大慨怕嚴肅哲學辯論趕客,頂多只有明報信報各有一篇文章。反而網上媒體有很深入報導,這是不用受制於紙媒字數限制的優勢。立場新聞有非常中肯的講稿中譯,而HK01則一貫其左翼立場評論,為齊擇克深入淺出地解話,對Peterson則口誅筆伐。

兩間網媒的結論,與外國主流傳媒相若,都是認為Peterson技遜一籌,齊澤克大獲全勝。不過我聽Youtube錄音時,感覺上覺得Peterson贏了。Peterson的英文易聽有先天優勢,他的論點很老生常論,但勝在程度淺普通人易明。齊澤克一來英文口音很重,聽起來十分辛苦,印象份大打折扣。二來他講得很深,一般人基本上聽不明白,只記得他的爆笑精警金句,捉摸不到他論點的默絡,我有讀過政治哲學,都要重看講稿才明白他的論點。若果以中學雞辯論比賽的規則來定勝負,Peterson係贏到開巷,他針到馬克思《共產主義宣言》的攻擊,齊澤克基本上完全避而不論,反而齊澤克肯定了資本主義是優點,然後集中火力批評現今資本主義在實行上的問題。Peterson在回應中很明確地指出,那些問題不只是資本主義獨有,共產主義一樣也有那些問題,甚至會更加嚴重。

不過論思想的深度與創新性上,齊澤克贏Peterson幾條街。Peterson不是哲學家的底子,他頂多只有大學生的水平,很明顯他臨急抱佛腳,溫書讀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入門。反觀齊澤克是真正的哲學大師,藉這個場合宣揚他的思想,連Peterson都讚他不要自認馬克思學派,應該自立門戶開創一個齊澤克學派。盡管齊澤克不是直接回應Peterson,他提出對現今資本主義社會和左膠的批評,Peterson亦大表讚同,只能很無力地重覆他自己版本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最後自由吹水環節,兩人識英雄重英雄,大家一起投訢文化左膠騎劫主流價值觀。

看完這場辯論,我對Peterson依然沒有多大興趣,覺得他冇乜料到。反而我對齊澤克的想法有新的理解,至少在我眼中他不是左膠,我會想知道更多他的哲學論述。在知識文化界影響力的層面上,齊澤克肯定是這場辯論的贏家。

引延閱讀:
立場新聞「世紀大辯論」專題
HK01「Zizek VS Peterson」專題

孟子

我的閱讀儒家四書的大計,讀完「論語」後便輪到讀「孟子」。孟子生於孔子後二百年,在儒家中被尊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儒家祖師孔子。「論語」中孔子說的多是中看不中用的大道理,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內容的迂腐癈話。「孟子」讀起來則有趣多了,書中至少有實質的內容,孟子的王道政治主張,仁義性善的理論,不論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至少可以知道他的理念和其推論,可以反覆研究推敲分析,不似孔子誰人也解釋加入自已的想法。孟子一書有點柏拉圖的影子,書中孟子是一個能言善辯的老師,他與不少國君直接對話,更舌戰農家,墨家,楊子與告子其他思想門派,比起除了弟子以外沒有什麼人聽他的孔子,孟子的級數強多了。

孟子的思想比孔子進步多了,在君主無道的情況,孔子只會叫人自已摺埋返鄉下,孟子則支持武力革命和解放戰爭。他多次引用的武王伐紂的例子,去指出若君主不得民心終必亡國。

「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貫徹其大思想家的身份,面對著各國君主亦能不亢不卑,因齊王失禮而距絕見他,直斥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他亦否定天子高高在上的必然性,天子之所以成為天子全因天命所然,而天命則是從人民的支持而來。帝位該是世襲還是讓賢,都應該透過民心來決定。早在公元前二百子,孟子已具君主仍人民受權,這一現代政治理念的思想初型。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孔子君君臣臣的愚忠思想,被不少近代學者批評。孟子則沒有這個包伏,他把君臣視為對等的合約關係,君主如何對待臣子,臣子亦會如何對待君主。若君主不仁,推翻他亦無不可,要推行王道仁義之治,就不必顧慮愚忠的思想限制。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不過始終孔子在當時地位超然,孟子亦不敢正面與孔子抬槓,不過他沒有這個需要。,反正孔子的說言太空泛,孟子正好拿來表達自已的想法,他時不時響孔子個朵,抬孔子出來做擋箭牌。

孟子原來是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與二千年後的Adam Smiths英雄所見略同。孟子支持低稅率,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設關卡向貨物徵收關稅,政府不應干涉人民的營生活動。他明白經濟自由是國家富強的關鍵,經濟自由能讓人民生活富足,最能夠獲得民心的支持。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孟子亦支持私有產權制度(恆產),他明白人民要擁有財產,社會才會安定繁榮。若果人民大多無產,只會引致犯罪增加,那便是政府的失職。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在孟子與農家的辯論中,可以看出農家完全不懂經濟學,孟子則明白社會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農家連最基本的市場學都弄錯,認為只要施行價格管制,把貨物價錢劃一,便可以讓人民生活安定。孟子則一招刺破價格管制的毛病,每種貨物的品質大小不同,又豈能劃一價格呢。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孟子很清楚明白生產的價值,一個人勞動的價值並不在於他付出了多少時間,亦不是他有多少的生活需要,而是他生產了多少別人有用的服務或貨品。

「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食功」
「有人于此,毁瓦画漫,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否」
「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孟子反對全民退保,只要每個人照顧好自已一家,又何需麻捨易取難,去叫每個人照顧別人的家呢?

「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明白經濟生產之道,諸候的實力建基於他封地的生產力,至於藏起來的珠寶,只是沒有流通的交易媒介,除觀賞外沒有實際價值。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原來孟子Machiavellian是信徒,做大事的人,不拘小事。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係一個kidult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他有不少比喻與吃有關係,孟子喜歡吃狗肉(豢),喜歡到用來打比喻理義,另外他亦十分喜歡吃烤肉(炙)

「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孔子說有教無類,聽起來很清高,但實際上並不可行。孟子的教導方法比較可行,資質太差的人他不屑教,不教他亦是教誨的一種,至於十惡不赦之徙,不用浪費時間去教,直接殺死他一了百了。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誅者也。

「孟子」比「論語」容易讀,一來書中引用「詩經」的上古文比較少,二來每章內容有前文後理幫助理解,三來「孟子」多是他與他人的對話,內容比「論語」有頭無尾的語錄淺白。其實這本書看完有幾個月,一直沒有動力去寫書評,因為想不到用什麼角度去評論這書。拖了很久終於近日把全書再讀一遍,抄下有趣的章節寫成這篇流水帳式的讀後感,除了知道孟子的思考辯才比孔子勁外,我想不到什麼有見地的評價。讀完「論語」後讓我覺得儒家一無是處,「孟子」則為儒家挽回不少分數,至少我收回上次說儒家只有心靈雞湯的說話。今次讀完「孟子」,下一個目標便是「中庸,大學」,向四書全制霸繼續進發。

論語

我這幾年大學讀了不少哲學課,早陣子看見有課中國哲學開班,心想我自已身為中國人,對中國哲學卻一竅不通,說起來也有點慚愧。不過我識寫識睇中文,冇理由俾錢交學費走去用英文去學中國哲學咁笨,自已拿起本書來讀不就可以自修嘛。讀中國哲學一定是先從儒家開始,而讀儒家一定要先讀「論語」。最初我想找些程度容易來試讀,看中了近幾年很火紅于丹寫的「論語心得」,網絡上對她大多正面評價,說她把儒家思想帶給平民百姓。可是看了第一章便決定放棄,她的書程度太淺兼吹水成份太多,當作流行電視節目消磨時間尚可以,但若要認真學習則是浪費時間。反正坊間的二手資訊的語論書質素參差,倒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看原著好了。

我初看「論語」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上看,這個網站的中國古代經典十分齊全,而「論語」更有白話翻譯,兩個不同版本的古代注釋,文言文字典等輔助工具,十分方便好讀。只是白話翻譯使用大陸劣質中文,例如在某些章節把「君子」譯作「領導」實在讓人傻眼,雖然意思是看得明白,「君子」解作士大夫時譯作「領導」也不能說有錯,但就是看不順眼。回港旅行時逛中華書局,剛好看見新出版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版的「論語」,注釋和譯文水平高又易讀,有點以前中文教科書文言文的影子,並且由陳耀南教授撰寫導讀,於是便買下來把「語論」又重讀一遍。再者實體書還有裝飾書架的用途,在書架上放一部孔子的「語論」,告訢別人你多麼有內涵修養,與鬼佬在書架上放莎士比亞有異首同工之妙。

「論語」前後二十章,每章二十至三十節不等,以語錄形式記錄孔子與其學生的對話。初看時讀得比較慢,因為不熟一些古代用詞和句字結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才讀完一章。讀到後來漸漸習慣了,看明白句字的結構,一些常用字如「說」=「悅」,「女」=「汝」,那些是人名那些是職位名等等記往了,差不多半小時便可以讀完一章。古代讀書人讀「論語」要把內容背熟,我只看一遍感覺水過鴨背沒有什麼得著,於是決定重頭再看時一遍並作閱讀筆記。筆記連結在文章的最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以前讀中文和中國文化時要學儒家思想,平常看書看報也常見作者引用孔子金句,所以或多或少對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認識,書中不少金句也耳熟能詳。「論語」不似讀西洋哲學般設有命題推論,可以經得起反覆推敲討論。它只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語錄,有立場無理據,讀者只能選擇同意或不同意,然後各自申述。而且大部份金句是人生大道理,基本上不可能說內容有錯,頂多只能說在某些處境不適用。不過如能把其中的一些金句背誦,在需要的場合引用來支持自已說法,倒也擲地有聲增加說服力,使用方法與聖經金句類同。至於說到比較儒家思想的優劣,我這個門外漢亦無謂獻醜,我的結論基本與考試模範答案差不多,沒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反而作閱讀筆記時,整理了一些有趣但無用的資料,一些平常被人遺忘,但不乏有趣解讀的金句,不妨在此分享一下。

「論語」中寫得最多的題材是什麼?是仁?是禮?是君子?還是講舊事周朝盛世?統統也不是。原來成本「論語」寫的最多是稱讚孔子,子曰自已讚自已的條目有52條,記錄從別人口中讚孔子的條目有11條,加起來比講君子的61條還多。不過君子有歧義,有時君子是指做到儒家思想的人,有時君子只是泛指士大夫貴族的別稱,所以真正講君子的條目要減半。另外除了讚自已,孔子亦很喜歡批評別人,有54條。對外人喜歡批評,對自已弟子則讚多於彈,讚有35條,彈只有15條。不知孔子太過自戀成日講自已,還是記錄「論語」的弟子太過崇拜孔子,相比下那邊廂聖經中的耶穌就謙虛多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活到七十三歲才死,可見他說大部語錄時,他還未聞道。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平常人喜歡說要三思而後行,原來孔子說不用三思,兩思就可以了。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說想來上堂的人,要帶豬肉來交學費。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原來孔子喜歡駕車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孔子十分愛他的車子,他不捨得賣車。

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平時孔子講到自已好清高,其實他好恨做大官。

讀完「論語」下一個目標是讀「孟子」,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不太難讀,按計劃應該可以看得完,但五經則艱深沉悶得多了,恐怕已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中國哲學不著重思辯,不夠腦力激盪,不及般西洋哲學有趣,但讀完感覺良好,好像看完心靈雞湯,正好是東西哲學的分別。

論語閱讀筆記(Google Drive)

論禮貌 On Manners – Karen Stohr

我讀的大學有一項很好的福利,就是畢業生能夠終生免費使用大學圖書館。有時候想看些比較冷門的學術書藉,一般圖書館沒有得借閱,網上也找不到下載,連Amazon也沒有preview可以試閱,這時候大學圖書館便很有用了。「論禮貌」是Thinking in Action哲學普級系列的其中一本,雖說是大眾向的哲學普級書藉,但內容比早前介紹過的Philosophy and乜乜系列要深入些。每一本書探討一個主題,文章內容大約等同大學一年級課本的程度,把原文的理論簡化並配合讀者熟識的有趣例子作解釋,很好讀。

現代人認為很多傳統禮貌和禮儀已經過時,更有些後現代學者,喜歡把禮貌解構為統治者的階級迫壓工具。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理論,她認為禮貌是道德的表達,整本書便是一層一層的推論,去說服讀者接受她的觀點。作者在開首第一章先引起讀者的興趣,借用電視劇Seinfeld作例子,問為什麼去別人家吃晚餐,要帶芝士紅酒才叫有禮貌,為什麼帶薯片汽水就沒有禮貌呢?

什麼禮貌的規則看似隨意決定,甚至因為各地的文化或時間不同,同一個行在一些地方是禮貌,但另一些地方卻是不禮貌。作者分別用Kant和Hume的道德理論,去解釋禮貌背後的意義和規律,而不重著於表面死板板的禮貌規則。。Kant的道德觀是對人的尊重,這解釋了為什麼要說「唔該」「謝謝」是禮貌,因為這不把別人當作工具。Hume則認為禮貌規則只是約定俗成的形式,用來表達人自身的良好品德。因此伊莿沙伯女王,與落後國家的使節晚宴時,放棄用刀叉這最基本餐桌禮儀,像他們一樣用手拿起食物,方是禮貌的表現。反而嘲笑不懂餐桌禮儀的人用錯刀叉,才是不禮貌的行為。

那誰去決定禮貌的規則呢?社會上有很多禮儀專家,他們著作禮儀書藉,在報紙雜誌寫禮儀專欄,作者引用Emily Post和Judith Martin作例子,我不認識她們但想必然是上一代西方著名的禮儀專家,而現代的例子則有Martha Stewart。作者認為禮儀專家並不是食古不化地,背頌一大堆傳統的禮貌的規則。禮貌的規則必需具實用性,會隨著時代轉變,例如男仕應否為女仕開門作例子。什麼謂之禮貌不能嚴緊的逐步推論出來,而是借用亞里士多德的道德觀,禮儀專家擁有分辨禮貌與否的智慧,他們憑著心目中理性社交模型,具有權威性的說了便算數。

有些人批評禮貌很虛偽,例如面對不喜歡的人也要打招呼微笑,收到不喜歡的禮物也要說很高興謝謝。作者認同這些禮貌是一種表演,而根據Kant每一個人都有台前和幕後兩個面孔。台前的面孔是理想的自我形像,儘管真實幕後的自已不能時常做到,但那是一個讓人自已進步向上的目標。而這個台前的形像並非單方面的欺騙,而是別人也要禮貌地假裝沒看到幕後,大家互相配合才能維持台前的形像。這個禮貌台前的形像,讓陌生人與之間留有一點距離,讓人保持自尊和互相尊敬。

有時候我們會基於禮貌說一些白色謊言,但在Kant的道德理論中,任何謊言也是不道德的。作者引用其他哲學家的道德理論,如Plato,St. Thomas Aquinas,John Stuart Mills等去說有些大話是無害甚至有益。作者提出白色謊言的兩個解說,禮貌的回答並不一要正面答覆真假陳述,可以避重就輕選擇性地回答禮貌的癈話。例如朋友問你她的衣服好看嗎,你可以回答說這顏色很搶眼。第二個解說是問題和答案不能單純按照字面意義去理解,因此禮貌的回答案便不構成謊話。例如乞丐問你有沒有零錢,他的問題實際是問你拿零錢,而你回答他說沒有,並不是指你身上沒有零錢,而沒有給他的零錢。

送禮物和收禮物也是一個學問,作者分別用Kant道德理論的imperfect duties和功用主義道德理論,去分析什麼時間我們應該要送禮物,收到不喜歡的禮物時又應該如何回應。要求別人送禮物一般被認為是不禮貌,應該要送禮物的情況下沒有送也是沒有禮貌。送禮物的心意,比禮物本身重要,因此收到非惡意的禮物時,說道謝也是應有的禮貌。現代人送現金卡代替禮物,而很多大公司也有退禮物的服務。用功用主義去分析,能夠把不合用的禮物換其他東西,或索性自已選擇合心水的禮物,無擬是有益合道德的事,但作者認為這樣送禮久缺了心意,讓送禮的學問在禮貌規則中變很不再重要。

鄰居可以泛指家住隔壁的人,也可以指短時間在一起的人,如坐飛機乘電梯等。物理上的接近距離,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一些特別的責任。鄰居之間要保持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方為禮貌,而作者認為鄰居之間的禮貌也是有道德根據。其一是扮作看不見他們不小心讓你看到幕後的面孔,讓他們保持台前的自尊,例如著睡衣倒垃圾或兩公婆吵架。其二是當鄰居有緊急需要時,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例如隔壁心臟病發我們幫他叫救護車,或坐飛機隔離位倒瀉水,我們幫他拿紙巾。至於何謂遠何謂近的距離,則中間有很多灰時地帶,每一個文化也有不同的慣例。

待客之道也是禮貌的一種,餐桌如何擺放刀叉與道德無關,但待客之道並不只是餐桌擺設,而是讓客人感到舒適,讓他們對款待感到開心。作者認為待客之道不可缺少品味,她引用Hume有關品味的理論,說明品味並不只是華麗,必須有實際功用和與環境配合,主人要從客人的角度去考慮。古代品味的例子有Jane Austin小說,現代的例子則是Marha Stewart,她把品味簡化為容易學習的技功,任何人不用花太多時間也能學懂如何有品味。待客之道是一種美德,因此也與道德拉上關係。

看完這本書,我大致上認同作者說禮貌與道德的基本關係,只是作者並沒有提供更詳細的論述,如何去分析某一特定禮貌規則是否合時宜。這本書提供一個很好的理論架構,去分析某一行為是否禮貌,又或者兩套互相衝突的禮貌規則碰上時如何去取捨。不過作者在書中的一些理論很粗疏,有點拿來主義的味道,看見那個道德理論合用,便順手拈來去解釋禮貌,完全無視不同道德理論互相排斥之處。作者主要以Kant和功用主義為主,有些說不通的地方則拿Aristotle的德行論出來過橋,不過我很奇怪作者完全沒有提及社會契約論。大慨她避重就輕整個論點的最大死穴,如果禮貌是基於社會契約論,那便中正禮貌批評者的下懷,禮貌並沒有任何客觀規則可言。作者是西人不能奢求她懂中國哲學,不過如何能夠多加一些章節,講述儒家中禮和道德的關係,本書的理論便能更加豐富了。

Bullshit and Philosophy – Hardcastle and Reisch 廢話與哲學

你沒有看錯,這本書的名字叫「廢話與哲學」。什麼,癈話也有哲學?當然了,甚至是大學哲學系的一門課,這本書便是那科的課本了。這本書是一列系流行文化與哲學叢書的其中一本,與其他的「星球大戰與哲學」,「蝙蝠俠與哲學」,「披頭四與哲學」不同,這本書的水分較少學術成分較高,收錄了十六篇文章,圍繞哲學界貨真價實的經典Harry G. Frankfurt的On Bullshit提出的癈話定義出發作出討論,其中包括了癈話的定義,分析癈話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社會,教育,政治各方面等。這本書面世也有好幾年,書中文章例舉的一些癈話例子已經過時,如布殊入侵伊拉克的藉口,不過也無損這本書幫助我們認清癈話,對抗癈話,又或者反過來用學習成為癈話大師也可以。

以下是我對書中每章的粗略閱讀筆記:

  1. Scott Kimborugh, On Letting It Slide
    癈話便是對真相不在乎的說話,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會容忍癈話,例如禮貌的客套說話,道歉,公關,或廣告等等,但我們絕不容忍謊話。但有些時候我們卻不能容忍癈話,多是在別人毫不講道理,不能以理由說服他時,那我們只能指出他在說癈話,然後我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無視他。對社會最大傷害的癈話,卻是說癈話的人自已也相信了的癈話,然後人們不加思索地把癈話傳開去。也有些癈話是情有可原,儘管說的人已盡最大努力去尋找真相,但能力所限或學不能其法,最後得出來結果也是癈話,例如牛頓的鍊金術研究,說穿了也是癈話。當然也有人說哲學本身全是癈話,就算在哲學家當中,不同學派的人也常說別家是癈話。儘管如此,我們還要認清楚真相和癈話的不同,才能夠判斷何時可以合理地使用癈話。

  2. Consuelo Preti, A Defence of Common Sense
    這篇文章用哲學家G.E.Moore的分析哲學(即是李天命的師祖),去教導我們如何分辨癈話。癈話之所以橫行,是因為聽者不關心真相。如果人人也關心真相,追問理解每句說話的意義,沒有人再相信癈話,那癈話不過是嘈音,對社會不會構成傷害。

  3. George Reisch, The Pragmatics of Bullshit, Intelligently Designed
    這篇文章挑戰Frankfurt對癈話的定義,不是所有癈話也對真相莫不關心,最佳的例子便是基督教的智慧創造論。基督教關心是聖經的真理,不是我們關心科學上客觀的真理。他們的癈話便是將他們的真理,包裝成為我們的真理的樣子。這種將真理偷換慨念的手法,在政治和廣告上也很常見,如扮成新聞的宣傳。這解釋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容忍謊話但能夠忍受癈話,因為謊話直接對我們有害,但說癈話的人很多時自已也相信自已癈話,甚至真心認為癈話是為你好。我們不要濫指責別人說癈話,很多時間只是我們不同意他們的說話,與其指責他在說癈話,我們更該應指出他們的錯處。

  4. Kenneth Taylor, Bullshit and the Foibles of the Human Mind, or: What the Masters of the Dark Arts Know
    這篇文章提出一些人腦的思考盲點,讓我們未能清楚看穿癈話,易容被說癈話的人操弄。其一便是人只喜歡聽奉迎的說話,只要合心意那管是癈話也照單全收。其二便是人腦不能理性地評估風險,給人兩組相同數字的選擇,只要用不同的說法包裝,利用人害怕失去擁有的心理,便能易輕左右人的選擇。唯有透過理性思考的教育,我們才能夠跳出別人定下的思想框框,看穿他們的癈話伎倆。然後我們還要反攻傳媒陣地,揭破政客廣告商的癈話。

  5. Sara Bernal, Bullshit and Personality
    癈話可以作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簡接地暗示虛假的大話,第二類是用盡方法去暪蔽真相。癈話也可以分為存心說或無心說兩類,在心說癈話與說謊言的動機是一樣,分別只在於手法。至於無心說的癈話,則多是出於保護自我,找個藉口推搪過去。癈話也可以分對人說和對自已說兩種,最難解釋是對自已存心說的癈話。文章後半部指出說癈話和不同類型精神病的關係,對自已說癈話的人是因為他們有輕度的精神病傾向。說癈話與患精神病一樣,便破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因為關係是建立在真話和信任之上。

  6. Alan Richardson, Performing Bullshit and the Post-Sincere Condition
    論癈話一文認為癈話沒有好事,但有一種口不對心的癈話卻人人說得理所當然,甚至被接受成為社會溝通必須禮儀的一部份,例如公司的mission statement,出於禮貌的道謝,別有企圖的稱讚,冠冕堂皇的開場白等等,因為直說實話基本上是行不通。口不對心的癈話的用途,正是說了就算逃避實質行動的擋箭牌。顧客投訴服務不好,員工只會指著mission statement說,我們不是已經說過要提供良好的服務了嗎?對付這些癈話的方法,就只有用幽默諷刺,拿出比他們更癈的癈話去挖苦他們。

  7. Cornelis de Waal,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Bullshitting
    有別於Frankfurt和Cohen兩大對癈話的不同定義,這篇文章用實用主義哲學家Peirce的理論來定義癈話,追尋真理的相反便是癈話。有一種癈話是先有慨定結論,然後才篩選支持的證據,如科學創造論。另一種癈話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利益,讓追尋真理時有意無意忽視某些證據,如煙商做的吸煙會否損害健康的研究。還有一種癈話只是因為懶於去追尋真理,便隨口說個藉口推搪過去。現代社會這麼多癈話的理由,是因為人們太少時間去追尋去與他們沒有直接關係的問題,又或人們根不毫不關心那些問題,但每個人卻被要求對每件事也能發表意見,於是只好說癈話來胡混過去。

  8. G.A. Cohen, Deeper into Bullshit
    這篇文章與Frankfurt的「論癈話」齊名,為癈話哲學的兩大經典論文,文章很學術性,讀者要有點分析哲學底子。我很奇怪這篇文章不放在第一篇,因為之前很多文章也有引用。基本上這Cohen認為Frankfurth的癈話定義有問題,他認為癈話與真偽無關,癈話就是沒有意義不能解讀的說話(unclarifiable unclarity),即李天命常說的空癈言詞。

  9. Gary Hardcastle, The Unity of Bullshit
    另一篇很學術的文章,把Frankfurt和Cohen的兩大癈話理論,用奧地利學派哲學家Carnap的理論來整合。我覺得這篇文章有點離題,主要講Carnap批評形上學是癈話,多過講關於癈話的理論本身。

  10. Andrew Aberdein, Raising the Tone: Definition, Bullshit, and the Definition of Bullshit
    又一篇學術的文章,用語言哲學家Frege的理論,拿來分析Frankfurt的理論。幸好我上學期讀了語言哲學,大慨明白文章說什麼。這篇文章很難翻釋,因為我不懂語言哲學專有名詞Term,Tone,Sense,Reference的中文說法。大意一個說話的語境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語境才是決定是否癈話的關鍵。

  11. Hans Maes and Katrien Schaubroeck, Different Kinds and Aspects of Bullshit
    這篇文章基本上撮要Frankfurt和Cohen的癈話定義,然後指出這兩個定義的問題,不能應用在迷信這一類癈話上,如星相,命理,風水,水晶等等。導人迷信的人總是煞有介事地說自已那一套迷信是真,而他們亦十分相信自已那一套迷信,不附合Frankfurst癈話不關心真假的定對。那些迷信之言無知婦孺也能聽懂,不附合Cohen癈話難明難懂的定義。所以作者提出第三個癈話的定義,就不可能被任何證據或邏輯否定的就是癈話。可惜作者未能深入研究這個定義的問題,因為如此一來所有宗教就會被歸入癈話之列。

  12. Mark Evans, The Republic of Bullshit: On the Dumbing-Up of Democracy
    這篇文章探討民主政治和癈話的必然關係,眾所周知政客為求勝出選舉,說癈話是家常便飯,甚至絕大部份政治宣傳也是純萃癈話。民主選舉的程序,選民根本沒有足夠的智識作出政治的決定,無可避免要大幅簡化複雜的議題,讓人民能夠投票作出選擇,於是結果便只剩下內容空洞的癈話。不單只政治層面有很多癈話,生活上也出現很多偽專業知識的癈話,例如所謂的管理學語言。作者認為要對抗癈話風潮,只能透過在社會上建立分折哲學的文化,每個人也懂得如何去柝穿癈話。

  13. Vanessa Neumann, Political Bullshit and the Stoic Self
    這篇文章分析政治中常用的癈話。政治與癈話一不離二是因為癈話很有用,可以令自已在選民心中留下好印像,或令對手在選民心中留下壞印像。人類並不是十分理性的動物,投票到最後憑情感多過講理性。政治癈話設計去觸動選民的感情和身份認同感,只要選民感情蓋過理性便不會去計較真假。

  14. Heather Douglas, Bullshit at the Interface of Science and Policy: Global Warning, Toxic Substances, and the Other Pesky Problems
    政府制定一些政策時,需用運用科學數據和理論,可是很多時政治任務掛帥,科學的真相被扭曲,淪為癈話當粉飾政治的工具。第一種科學癈話是以偏慨全,只抽出對自已有利的數據去解讀,作者在文中舉出全球暖化作為例子。第二種科學癈話是苛求不存在的標準,對於任何不喜歡的結論,一律打上不合乎科學標準的罪名,但又不清楚講明如何釐定標準,更甚的那個漂準可以隨意升降。

  15. David J. Tietge, Rhetoric Is Not Bullshit
    很多人把修辭學等同說癈話的學問,如何包垃圾內容包裝為動聽的言詞。根據阿里士多德對修辭學的定義,修辭學就是說服別人的藝術,是一套增加溝通效率的法則。懂得修辭學的法則可以用來修飾說話外,同一套法則亦可以用來檢視別人的說話,看穿別人的癈話。

  16. Steve Fuller, Just Bullshit
    全書最後一篇文章,以不同年代的哲學家如何看癈話作總結,由柏拉圖,阿里士多德開始,到尼采,Thomas Kuhn,維根斯坦,最後以Francis Bacon的科學方法結束。

PHIL201 Epistemology 認知論(上)

認知論是哲學的基礎必修課,差不多任何高年級的哲學課,也要求對認知論有所認識。認知論涉及任何有關知識的課題,例如,何謂知識?人如何獲的知識?如何判定知識的真偽?這科的上半部主要教古典認知論,用Bertrand Russell的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為課本,輔以其他古典哲學家的原文作為參考。下半部教二十世紀認知論的重大發展,課本是那些文集式的磚頭書,不過其實可省錢不用買課本,因為那些近代重要哲學的論文也可在網上找到。

在未探討知識的構成和分類,第一課先要確定最基礎的一點,知識存在並且人類可以獲取。絕對懷疑論者,認為人只能憑五官感覺,獲取思想以外的資訊,但感覺並不是真實,所以外在世界亦不是真實的存在,那亦沒有所謂的知識,人不可能知道任何東西。正常人大慨會認為他們的瘋子,不過讀哲學可不能馬虎,先要解決外在世界如何存在的問題。至於用什麼理論去解釋世界的存在,可直接影響上層不同認知理論的架構,從要發展出關於知識的不同觀念。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Descrates的名句,便是其中一個回應懷疑論者的途徑。縱使我可以懷疑世界的存在,但我不可能懷疑我自已的存在。從這個可以肯定的最基礎點出發,笛卡兒一層層地推演,讓新的知識建立在已確定的知識上,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基礎論的知識系統中,知識是線性推論,所有知識向上推論,最終歸向最核心的無誤真理。在核心的基礎知識是不證自明,不需要亦不能問其何解。Russell亦是一個基礎論者,他認為最核心的知識便是理性本能。人藉著理性本能,把不協調的知識修正,令知識合乎現實的觀測。Moore用另外一個方法去證明外在世界是存在,他認為感覺存在於思想之外,那有感覺存在便足以論實外在世界存在,而每個人也一定感覺到自已的雙手,存在於思想之外的雙手便是外在世界存在的證明了。

外在世界的存在證明了,但外在世界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我們對物件的感覺,與物件本身的本質,並不一定有任何關連。傳統的科學現實主義,認為物件本質產生我們對物件的感覺,知識便是兩者關係的理論。反現實主義認為知識局限於人對物件的感覺,人並不可能物件的本質的任何東西。結構現實主義,則認為知識並不是關於物件本身,而是關於物件與物件間的關係。Russell認為知識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直接從感覺獲取的知識,第二類是從描述中獲取的知識,通過描述把已知的知識,組合申延成為新的知識。

觀測現實能產生理論,理論構成知識,可是休謨Hume指出了用歸納法的問題,便是不論有多少個觀測結果,在邏輯上還是不能推論出理論,在事實與理論兩者之間,有一道深不可越鴻溝。牛頓從蘋果掉下來推論出地心吸力,我們可以用地心吸力的理論,去推論出蘋果會掉下來,但邏輯上並不能保證下一個蘋果一定會掉下來。若出現一個浮空的蘋果,便足以改寫地心吸力的理論。Russell解決歸納問題的方法,便是認為世界是有規律並有一至性,而這些最基礎的定律,是不證自明的基礎知識。接受普世規律也是人類的理性本能之一,因為若不接受定律存在的話,人根本不可能生存。

康德Kant整合了Descrates和Hume的理論,提出理性為先驗性知識的說法,人類的想思受與生俱來的理性笵疇的規畫,人要通過理性,才能把經驗轉化為知識。Russell認為數學和邏輯屬於先驗性知識,不論在任何可能存在的世界,先驗性知識也是必然為真,而其他後驗性知識,則基於我們這個世界的觀測。他認為抽像的物件也是真實,儘管它們並不存在於任何時空之內,先驗性知識便是所有存在與不存在之物的關係。

參考資料:
1.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Bertrand Russell
2. Human Knowledge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3rd Edition, Paul K. Moser and Arnold Vander Nat.

Go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 Douglas Hofstadter

最初遇上這本書是大學一年級時,從電腦學會師兄的極力推介,他們把這本書捧為人生必頭的神作。可惜當年我程度不夠,翻了幾頁便給這本磚頭書嚇跑了。畢業至今十多年,我偶然也會聽見這本書的大名,久不久身邊便有人說此書乃非看不可的經典,對他曾有多深的影響,甚至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事隔十六年,我終於與此書再續當年在大學書店結下的前緣,前後花了三個月時間,慢慢把這本七百多頁的鉅著啃完。今年原本計畫看二十本書,為看這本只好重質不重量,這本書一本大慨抵得上十本書吧。

這本書一般簡稱為GEB,作者花了十年時間才寫成,亦是他的第一本書,結果讓他舉成名,此書還奪得普立茲獎。Godel是數學家,發現不完全定律。Escher是畫家,以超現實的素描聞名,書中有大量他的畫作插圖。最後Bach是古典音樂家,他的樂章很複雜工整,把音符玩得出神入化。書中想想提及他的作品,可惜這本不是電子音沒有聲音,要自已上去Youtube聽。對於音樂的門外漢,只是聽也不易明白Bach音樂的美妙,Youtube上附上樂譜動畫,看音階不斷的位置重覆交錯,才看得出Bach作曲的鬼斧神工。數學,畫,音樂,作者從三種看似無關係的東西出發,慢慢地解釋教授各關的知識,用畫和音樂去輔助講解數學理論,交織出一個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從何而來的答案。

這本書的篇排很有心思,每一章之前有一段對話錄,幾個作者創造的角色在對話,大玩文字遊戲並發問啟導性的問題,可以視為接下來嚴肅內容的引言。這本書的上半部,從零開始便是去解釋歌德爾的不完全定律,由最基本的formal language,到number theory,到propositional calculus,一路由淺入深帶領讀者推論出Godel’s incomplete theorems,數學理論中必定不完全或內有矛盾。最重要是同時帶出strange loop異圈這個慨念,任何有自我指向特性的系統便是一個異圈。

下半部涉獵的知識甚廣,包括人工智能電腦程式,基因和蛋白質的構造,人腦神經系統的構造等等。透過很多不同的科學中也隱含的異圈,作者嘗試解答心靈哲學中最重要的課題,到底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思考,人類的自我意識是什麼。在低階組織的物理層面,腦部只是機械性化學反應,並沒有任何意識。可是當高階組織有了自我修改,自我指向的異圈結構,並不再限於機械式反射作用,意識便會從異圈中產生出來。

我買那本書的二十周年紀念版,在書首作者加入了一篇導讀,因為實在太多讀者誤解了此書。好處是讓我已經知道書本的主旨說什麼,某程度上幫助我不至半途而癈。可是同時卻剝奪了我閱讀的樂趣,失去了當作者把書本中所有說過的所有知識,總結整合申引出自我意識理論時,讓我妨然大悟解謎的感覺。另外作者有偷懶之嫌,書中有些資料已經過時,例如電腦下棋,電腦翻釋等等,作者應該趁二十周年紀念版的機會,更新書中的內容與時並進。不過這些小問題,並不影響此書跨越時間的經典地位。

哲學功課: Locutionary Acts and Illocutionary Acts

通常我們批評別人只說不做,但在語言哲學當中,說話也是一個行為,說話也是在做事。當然捲動舌頭發出聲音本身已經是一個行為,但這只是語言行為當中最表面的一層。深入一層的內語言行為是說出一句說話時,在表達出那句說話本身的意思。再深入一層的外語言行為,是那句說話起的實際的作用,如法官宣讀判詞,在婚禮上答我願意,向別人許下一個承諾,這些語言行為與一般可以分辨真偽的陳述說話,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因為說話本身就有一個力量。最深入一層的後語言行為,便是透過說話去達到某些目的,例如婚禮上答我願意目的只是為了嫁入豪門。這篇功課探討如何劃分內語言行為和外語言行為的界線。

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J.L.Austin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philosophy language that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concerns about its truth value. H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speech act, instead passively describe what is being said, he bring froth a new idea that identify a critical feature of speaking, which is “saying is doing”. He classify utterance into two categories, performative utterance and costative utterance. Costative utterance is more or less the traditional account of sentence, in which it concerns about how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 in the sentence. A statement is stating some fact and some reference which can be denotated and resolved its sense and then determine the truth value of the statement. For example, the sentence “My school is on top of Burnaby Mountain” is a statement stating some fact about the school of the speaker which can be verified by the listener once “my school” is deference to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and “Burnaby Mountain” is denotated to a particular place that the listener knows about. On the other hand, performative utterance has no truth value attached, rather the speaker is trying to archive something with the utterance. The major concern of the sentence, for example a command or an instruction, is about what the speaker intended to archive. For example, when the speaker says “Get me a cup of tea”, there is no true of false regarding the sentence, he is instructing the listener to fetch him a cup of tea.

Austin further divide the performative utterance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When a person speaks, he is actually performing three act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surface level, he is preformance a locutionary act, that he is making some sound, speaking some words and uttering a sentence that means a certain thing literally. In short it is the act that he is speaking. On the second level, there is the illocutionary act, what the speaking is doing when he is speaking. He could be promising something, ordering someone or stating some facts through his speech. In short it is the act in his speaking. The last level is prelocutionary act, it is the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through the act of speaking, he could be trying to draw someone’s attention, pleasing someone or insulting someone. In short it is the act behind his speaking. Austin points out that costative utterance is a special kind of performative utterance where the act performed is to state something. He also points out that a sentence with illocutionary verbs will make the sentence a illocutionary act, but some sentence without any illocutionary verbs can also be a performative utterance under the right context. For example, the sentence “I will be there tomorrow” has an implicit meaning that I promise I will be there tomorrow.

Searle disagrees with Austin distinction on locu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act in the article “Austin on Locutionary and Illocutionary Acts” [2]. 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ec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paper he try to show that Austin account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locu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act is wrong, “reduces the locutionary-illocutionary distinction to trying and succeeding in performing an illocutionary act” [2, p409].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aper, he propose his own boundary between locu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act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propositional acts.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I will examine Searle’s argument in details and point out how he failed to show that Austin is wrong about louc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act.

Searle agrees with Austin on the first two level of locutionary act, the phonetic act that is the act of making some sound, the phatic act that is the act of uttering some words, but he disagree on the rhetic act that constitute the sense and reference of the sentence in the utterance. On the rhetic act level, he think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utterance is the same as the illocutionary, “there are not two difference acts but two different labels for the same act” [2, p407]. He argue that if someone says “Get out”, the rhetic act is he told me to get out, which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e illocutionary act. In short, “the verb phrases in the reports of rhetic acts invariably contain illocutionary verbs” [2, p411]. There is no way to give an indirect speech report of a rhetic act which does not turn the report into the report of an ilocutionary act.

Let me show Searle is wrong by employing two counter examples. In the simple examples used in Searle’s article, it is indeed very hard to distinguish the the rhetic act and illocutionary. However when we consider a more complex example, we can clearly mark distinction between locu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Under many circumstance, the surface meaning of the speech can be very difference from the illocutionary act. Imagine that there is a secret agent who is is contacting his undercover spy to exchange some information and issue further instructions in a coffee shop. They both agreed on using some secret code word, let’s say for example on surfac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NHL games, but in reality they use the score of the games and the number on the hockey player’s jersey to encode secret messages. In this case, on the surface the locutionary act are just talking about hockey, but the illocutionary act has totally different meaning, mayb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next assassination plan. Here we have a clear cut distinction between locu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act that the two are not the same.

Searle also made a wrong assumption that locutionary act must always has three parts. In fact a locutionary act can only consist of the first two parts or even just the first part, but there can still be an illocutionary act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utterance. For example, a brain injury patient lost his function in speaking, so he can only make isolated words or he is even only capable of making incomprehensible noise, although his can still think clearly inside his mind. Imagine a scenario that the patient want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nurse, he would try to speak something or make some noise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nurse. The illocutionary act of his utterance is very clear, but yet the rhetic act or the pahtic act is totally missing, only the phonetic act of the loctionary act remains. This example also demostrate that locutionary act is very different form illoctionary act. Even the utternace is totally meaningless on the surface, under some context the meaningless utterance could actually mean something that the speaker is trying to do.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aper, Searle attempt to reconstruct the boundary of locutionary and illocutionary by introducing a new layer, propositional act, above the phatic act in the place of rhetic act used to be. He started with stating three linguistic principles. Then he try to point out Austin neglects those three principles in his original theory in spech act to explain why Austin is wrong. His first argument (point 3) is less controversal, Austin’s attempt to identify specific illocutionary verbs and the endless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illouctionary acts is futile. The cataglory of illocutionary force of utternace is not precise, there can be more than one way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types of illocutionary acts.

Searle’s next argument on Principle of Expressiblity (point 1 and 2) tries to point out that “for every illocutionary act one intends to performs, It is possible to utter a sentenc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which is such as to determine that its serious literal utterance in an appropriate context” [2, p418]. He thinks that given proper translation and detail description, the meaning of an illocutionary act can be expressed by a sentence literally, so that the Austin’s separation between the said-meaning and the meant-force does not exist. Searle assume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meanings of all its meaningful components” [2, p415] which is not always true.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can sometimes determined by what is missing from its meaningful components, so that the listener can deduce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from what is omitted from the sentences when it is compare against the normal components of that type of sentences. In a situation that a person has to say one sentence to two listeners but at the same time convey two different meanings to the two listeners with the prerequisite that one of the listener cannot know the meaning that is intended for the other listener. For example, a businessman introduce a customer to his long time business partner. The businessman praise the customer such and such during the introduction in front of the customer. To the customer, the illocutionary act is about using the praises to say something good about the customer. But to the business partner, the illocutionary act is about using what is not praised to indicate something bad about the customer. If the omission in the locutionary act is the true intend of the illocutionary act, then it is impossible to express the illocutionary act in a plain literal sentence, no matter how many details you put into the sentences.

Searle introduce propositional act, the act of expression the proposition, which is a specific type of illocutionary act that the intend of the sentence is merely stating the content of the sentences. Austin thinks that this type of performative utterance act bears the truth value of the content of the sentences just like traditional costative utterance. Searle argues that a propositional act has two components, the statement act itself which is the act of stating, and the statement object which is the content of what is stated. The statement act is like any other act that it does not have true or false. A statement object is a proposition that we can evaluate its truthfuliness. I think Searle are force to introduce this arkward layer of the proposition act in order to complete his speech act theory because he get rid of the rhetic act layer of locutionary act. Let’s recall Austin’s definition of locutionary act, especially the definition of rhetic act, is that the speaker is saying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Statement act is actually a special kind of illocutionary act that the meaning of illocutionary act overlap with the meaning of rhetic act. Let me use the same technique employed by Searles earlier in the article but flip it, there is no way to give a report of an illocutionary act which does not turn into giving an indirect speech report of a rhetic. For example, he said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is in Burnaby”, the illocutionary act is that he is stating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is in Burnaby which is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rhetic act.

In conclusion, I successfully defence Austin’s account on the locu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act from Searle’s attack by showing counter examples that clearly mark the boundary between locutionary and illocutionary acts. In addition, I also refute his claim that illocutionary act can be express in a literal sentence that in his account makes locutionary act no longer necessary. At last, I demostra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propositional act is redundant if we keep the distinction of locutionary act and illocutionary act. Propositional act is just a special case of illocutionary act that actually overlap with locutionary.

References:
[1] J.L. Austin, “Performative Utterances”
[2] J.R.Searle, “Austin on Locutionary and Illocutionary Acts”

Ecologic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 Patrick Curry

近年潮流興環保,我一直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剛好大學開辨環境道德哲學的課,很可惜上課時間不適合,我沒有機會修讀。只好把課本買回來自已看,這本書是便是該課的課本。這是本環保理論的入門書藉,書中總括介紹由淺綠至深綠,各種不同的環境倫理的理論。全書只有短短一百五十頁,但內容十分豐富,要閱讀大量資料也不容易。由於只是入門的關係,書中盡量中肯地的介紹各個理論,至於對各個理論的批評和討論,這課還有另外一本巨形磚頭書。

這本書最初幾章先介紹道德理論的基礎,客觀道德觀與相對道德觀的不同,解釋道德上訴諸自然的謬誤,宗教道德觀和現代世俗道德觀的分別。接著簡介傳統三大道德理論,亞里士多德的德行論,康德的責任論和功用主對的後果論。傳統道德觀一直以來也是人本思想為中心價值,環境道德觀則主張人類不再是價值的中心,提倡以動物,所有生物,或整個地球的生態為價值的中心。道德中心價值取向的不同,必然會有要在人類和環境作出取捨的情況,這亦是環保議題中最具爭議的課題。書中舉出殺蟲藥作為例子,殺蟲藥會損害環境,但卻是滅蚊控制瘧疾的有效手段,在環境和人命之間,該如何選擇才合乎那種道德呢。

淺綠的環保理論是以人本道德為主,只有人類才有本然價值,其他動物和環境只有功用價傎。淺綠理論以資源管理為出發點,環保是人類可持續性發展必需要克服的難題。其中最有名的淺綠理論是救生船論(Lifeboat Ethic),地球就像一艘太空船,其維生系統有物理性的限制,人類不能無限制地使用資源。淺綠理論最為大眾接受,但反對者認為只考慮人類利益並不能真保護環境。

中綠環保理論仇舊是以人類為主心,但把本然價值擴大到包括動物或其他生物。其中最出名的有三個理論。Peter Singer以後果論為基礎的動物解放運動(Animal Liberation),把動物的快樂也納入計算功用內。Tom Regan以責任論為基礎的動物權利主義(Animal Rights),認為每一隻動物也有與人類同等的生存權。Paul Taylor的生物中心論(Biocentrism),把人類與其他動植生命置於相同的任置,人類對其他生命也有相同的道德責任。

深綠環保理論與淺綠和中綠的最大分別,是價值的取向從個體層面跳升到全部的層面,包括一切生物和死物。當環境和人類的利益相違時,容許否定人類利益的必然取向。書中介紹以下幾個主要的深綠理論:

土地倫理(Land Ethic)把土壤,水,動植物,統統給舉本然價值,把人類視為生態環境的一份子。它認為合乎道德的事情,必需能夠保存生態環境的一致性,隱定性和美麗,反之便是錯誤的事情。反對者認為土地倫理大大限制人類的自由,並妨礙人類使用天然資源的權利。

蓋亞理論(Gaia Theory)認為地球是一個超級生命體,人類是地球身上的害蟲,當地球受夠人類時,它便會作出反擊,讓生態回覆正常。反對者認為蓋亞理論沒有科學根據,事實上蓋亞便是希臘神話中大地之神的名字。另外蓋亞理論和土地倫理內容太過空泛,很容易被指為綠色法西斯主義,以地球為名義侵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

深環境論(Deep Ecology)認為非人類生物有本然價值,不應只要對人類的功用去衡量,人類沒有權利去減少物種的豐富性。因此人類必需要改變生活模式,並逐漸少人口數目,讓其他生物有生存的空間。深環境論還是一個新紀元運動,要從思想上去改變人類中心的思考,讓人們明白環境也是人的一部份,讓人的心靈連接到環境上。

深綠理論(Deep Green Theory)否定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並沒有特別的道德位置,大自然的本然價值,可以凌駕人類的利益。他們認為除了每個人自願性的轉變外,社會結構也要作出改變。

左翼生態中心主義(Left Biocentrism)同時否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認為兩者皆是工業主義的一體兩面。他們把馬克思的階級理論,推展到全部生物的層面,認為人類在剝削其他生物。他們認為地球並不屬於任何人,人類有責任過簡單的生活,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他們反對經濟發展和全球化,但認為馬克思理論還是人本思想,仍然會傷害環境。其他物種的利益,比任何個人,家庭,社區或國家的利益更加重要。簡單而言,儘管人們認為救謢車救人是好,坦克車殺人是壞。但在環境的角度,坦克車和救謢車是沒有分別,都會帶來環境破壞。

地球宣言(The Earth Manifesto)是個大雜燴,把前面提及的種種理論,寫下來成為行動宣言,還順手加入滅貧,民主,和平等宣言。地球宣言好聽是好聽,可是流於不切實際,特別是宣言中的理念有衝突時,宣言並沒有說明解決的方向。

環境女性主義(Ecofeminsim)和傳統女性主義的理論,應用在環境問題上,把男性對女性的不平等,申延至人類對自然的不平等上。女性主義反對理性爭辯,認為人應該用感情去感受大自然。不談責任或權利的問題,人類要像母親般把大自然好好的照顧。

有些深綠支持者,更把環保提升到宗教的層面,他們認為人類的主要宗教,皆無法滿足環保問題的訴求。他們想回到土著的精神生活,放棄人類現代文化的生活,重回原始人與大地共存的生活模式。

最後一章引用書中的環境理論,討論地球環境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地球上的人口太多。根據科學家的計算,若果人類要有歐洲發展國家舒適的生活質素,就算把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新科技計算在內,地球只能夠支持大約二十億人口,可是現在地球人口超標三倍。綠色科技發展追不上人口增長,要人們大幅減少物質生活則不受歡迎,這個問題正是深綠環境理論的試金石,看看如何把環境放在人類的利益之上,限制人類無節制地生育。其實把地球視為支持人口的資源,去計算二十億人這個數目,便已經違反深綠的理念。若要把人類對環境的影嚮減到最少,人類必需更加大量地減少人口,才能夠讓人類和其他物種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