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哲學

李天命是哲道行者﹐我乃是哲道閒人。在哲學的道路上行行企企﹐混混鱷鱷﹐四處遊蕩。

哲學未來書 – 好青年荼毒室

香港出版的中文哲普書藉,自從李天命之後,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在香港電台還有多少言論自由的年代,香港有一班很有心的哲學人,製作「哲學有偈傾」的清談節目,為普羅大眾深入淺出介紹哲學。我自己大學時代副修過哲學,明白哲學無用之用與真係無用,很高興香港還有一班「傻佬」願意推廣哲學。

這本書分十一個題目,每篇文章由不同作者撰寫,從哲學的角度探討未來的問題。其一文人相輕,我以前也有寫哲普文章,其二哲學本有不同學術門派之分,書中每篇的題目很有趣,但不知為何大部份作者的立論總是「錯誤」。很可惜現在年紀大,為養家生活操勞,沒有閒情逸致上網致打哲學筆戰,負責任地寫值得對方回應,理據充份的哲學文章。現在只是隨便地向每篇文章發些牢騷吐嘈一番。

文化滅絕作為打頭陣第一篇,兼放上網供讀者試閱,寫得十分四平八穩。文中引用美國哲學家寫關於原著民的理論,以克羅族在白人政權下委身求存的例子,帶出只徒具空殼儀式的文化還是否原本的文化。我明白現今在香港出書要很小心,說錯一句話就變成禁書,但沒有把理論應用於香港文化正面臨滅絕危機上,身為一個香港本土的哲學家就不合格了。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容得下哲學家的存在嗎?

永生這篇犯了偷換慨念的謬誤,文中的神一時意指基督教的三全神,一時又意指古希臘神話中的神,兩者根本是完全不同的神。長生不老不等於永生,聖鬥士星矢不就殺了不少希臘神嗎?嚴格來說,希臘神沒有死掉的記載,但上Wiki說希臘神話中是有弒神的可能性,亦可以受到比死亡更痛苦的永恆酷刑。再者希臘神並非全知全能,不是沒有任何限制啊。人之所以為人的題材很好,但被作者完全糟蹋掉。

絕育這篇完美地示範哲學的花拳秀腿,煞有介事地討論生育是否道德,還故作高深地引用一大堆道德理論,但中心的立論卻完全不堪一擊。作者大慨忘記了《自私的基因》這本哲學經典,生育不道德本身就是自我否定的立場,道德上必然為假。很簡單的思想實驗,地球上有兩班人,一班認為生育合乎道德,一班認為生育不合道德。一百年後,地球上只淨下認為生育合乎道德的人。道德思想必需有載體才存在,沒有人類的世界不可能是合乎道德的世界。至於過量生育是否乎合道德,倒是一個很實在的哲學問題。

基因改造是科學和經濟學的問題,不是哲學問題。任何科技發展必然最終會低成本普及化,一百年前,用有錢人負擔起電燈,窮人負擔不起所以不公平為理由,去反對愛迪生去發明電燈,豈不是很可笑嗎?新人類與舊人類會產生突衝,已經是老調牙的問題,不必去請教哲學家,看看X-Men或高達Seed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性別這篇作者中左膠思想的毒太深了,要批評實在不知該何說起。不過我倒同意社會性別(gender)應該取消,只需使用生理性別(sex)就足夠了。最多在一般正常男性與女性之外,加添生理上非男非女的第三性別,以茲區別。文章所提及的女性受迫壓問題,根本無需要創作出性別主義,應用傳統自由主義的平等人權就可以解決了。或許作者更應該把心機精神,去論證為何有J都可以係女人,至少可以當笑話看。

家庭這篇也是四平八穩,除了有點悶外,找不出什麼問題。文中說孔子論孝,古人要守喪三年。現代人喪假最多只有一星期,如果有公司肯給三年有薪喪假,父母分開離世最多可放假六年,我十分支持推行儒家的孝道。

網絡的想法嚴重過時,現今Facebook已死,沒有人去在意呃like了,只剩下靠網絡宣傳吃飯的KOL。Tiktok嚴格來說不是社交媒體,溝通十分單向,就只是一個有無限頻道的電視,而大部份人重投被動娛樂的懷抱。

未來錢這篇不只是觀點不同這麼簡單,而是作者根本無知扮有料,外行人胡說八道,他對金錢和貨幣的理解,完全偏離正統經濟學的觀點。首先黃金的金錢價值並不需要政權來承認,有看過衰屍未日片也知,沒有政府也沒有貨幣,人們就會回到用使用黃金。黃金是因為其物理特性,才被人類視為金錢使用啊。其二是政府認可的貨幣,並不等於金錢,近的有津巴韋超級通脹那些比陰司紙更多個零的貨幣,遠的有民國未年的金元卷銀元卷。文章人說金錢是「需要人的集體認可」的對的,但金錢並不是純萃抽象的存在,還要有物理上有限供應才能成立。

本來文章說黃金已死,金錢源於政府權力,本身是有一定哲學理據的說法。不過文章未段卻畫蛇添足,貪心要講加密貨幣。很明顯他沒有看過Bitcoin的白皮書,完全不理解Bitcoin數位黃金的理念,只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正正與文初說黃金已死自相矛盾。這篇文章可嚴重拖低整本書的水準,Likecoin發起人高重建為這本書寫序,竟然容許這篇錯漏百出的文章出街,實在太失責了。看了這篇文章的朋友,趕快去看高重建的《財富自由主義》以正視聽吧。

未來人是書中哲普寫得比較好的一篇,用很有趣的例子去說明我們對未來人責任的道德問題。拿出道德效益主義這把尚方寶劍,然後再指出應用道德效益主義帶出的其他問題,正反相方的論點也有提及,是書中少數真正的哲普文章,其他文章的論點太過一面倒,太重作者想要「傳教」的意味。

虛擬世界是否真實,用維根斯坦的方法,把「真實世界」改稱為物理世界,問題就輕易解決了。問題源於「真實世界」的慨念不清楚。不過文章中講及虛擬和虛構之別,倒是有哲普的風範。哈利波特小說中的魔法世界,是不真實的虛構世界。但哈利波特VR遊戲,則是一個真實的虛擬世界。不得不吐嘈,怎麼用Second Life這麼過氣的例子,講VR就應該用《刀劍神域》嘛。

烏托邦也是一篇很四平八穩的哲普文章,分別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對迫壓的理解亦很有見地。文章提及Rawls的《正義論》,竟然沒有提及Rawls死對頭Nozick的《國家,無政府,烏托邦》,烏托邦不可能存在的推論,有點令人失望。如果文章能夠引用Nozick,為文章最後一句,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作注釋,這篇文章就一百分了。

Cynical Theories – Helen Pluckrose and James Lindsay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近年西方社會興起一股「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風氣,只要說錯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說話,不論說話本身的內容如何合理,輕則被「社會進步份子」公開批鬥被迫道歉,重則飯碗不保群眾向顧主施壓要炒其魷魚。在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其間,有大學教授因為說了句「眾生平等」(All Lives Matter),被學生群起攻擊在校園示威而丟失工作。《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以違立公平競爭為由,反對自稱為女性的男人參加女子運動項目,明星紛紛割蓆,避免與她有關的電影工作,網民更燒書抗議。哈彿大學校長指出男女基因有差別影響腦部發育,有可能是導致某些學科男女比例失衝的原因,而這說法某程度上是有科學根據,結果也是被公審後離黯然離職。

西方文化左翼的社會平權運動,從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爭取平等權益,逐漸變質成另類文化霸權,容不下任何反對他們的聲音。只要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就算是公開的理性討論也當是仇恨言論,然後對反對者擸巫式的殺無赦。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六七十年代爭取男女平權,種族平等,同性戀非刑事,高舉自由主義的左翼,如何成為審查言論的千禧左翼呢。去年出版的《Cynical Theories 犬儒理論》一書,正是近半個世紀西方「文化戰爭」的最佳導讀。此書在Amazon哲學類書藉排行榜高佔首位,《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年度好書推介,《時代雜誌》政治和時事類年度推介。作者James Lindsays和Helen Pluckrose,更是前幾年Grievance Studies Affair的「幕後黑手」,揭穿一眾立場行先,未調查已有結論的平權研究(如性別研究、文化研究、Queer理論、後殖民理論、種族理論、傷殘研究和肥研究等等)背後的荒謬,並指摘那些學界中的學術論文,大多是鬼話連篇的回音谷。

作者並非右翼或保守主義者,他們是傳統廣義上的左派知識份子。從本書的副題「『社會公義運動』如何把所有事情都與種族、性別,身份政治扯上關係,而這又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傷害」中可見,他們對千禧左翼走入歪道深感憂慮,希望從這股反智文化的風氣中,守護西方社會民主自由的基石 —— 言論自由、理性和科學。

說在前頭,雖然這本書是入門書藉,但並不容易讀。若果聽到「後現代主義對父權社會的迫壓和強烈控訢」只令你聯想起周星馳,開卷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這本書的首要任務,就要令你明白那句子中每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作者並沒有嘩眾取寵,他們儘量中肯地解釋那堆「乜乜理論」、「物物批判」(統稱為「批判理論」),從六十年代到現今的轉變,引述每個時期「批批理論」的重要學術著作。

「批批理論」由反抗社會上既有的不公義開始,到世紀未時平權運動取得一定成果後,便要找下一個「不公平」的受害者去永續抗爭,找不到便自己製造新的受害者出來。「批判理論」原本只是大學中的象牙塔學術玩兒,經過對幾代學生的潛移默化,慢慢感染荷里活、主流傳媒和文化界中人,繼而把影響力擴散開去,終於成長為新興的文化宗教,信徒深入社會的每個階層。

要明白「批判理論」的問題,首先要從問題的根源開始說起。所有「批判理論」都是源於後現代主義,深受傳何(Foucault)和德理達(Derrida)等後現代理論的影響。

(1) 現代主義高舉客觀真相(如科學),後現代主義則認為客觀真相不存在,一切都是由社會權力結構產生出來的幻象。於是在「後殖民理論」的研究中,非洲國家為什麼貧窮不是用經濟學去解答的問題,因為經濟學是白人的學說,非洲貧窮必然是殖民主義者的陰謀。

(2) 既然真相不存在,所有定義的界線都不存在。於是誰是女性不再由基因(生物學)或意識(心理學)去介定,而是性別自主可以隨意決定自己的性別。極端的會認為,性別凌駕於性,人的性取向,不應受出生是男是女約束。

(3) 既然真相是由人去決定,那誰人主宰話語權,誰人便可以決定真相。以前3K黨那種殺人放火才叫種族歧視,現在文學教授上堂朗讀古典小說,書中有nigger(黑鬼)一字他照讀,也算是種族歧視要被抄家。

(4) 文化相對主義,沒有文化比另一個文化優勝,不論什麼稀奇古怪的文化也要受到尊重。「肥研究」主張肥人有其肥文化,正常人不應以健康理由去看低肥人,再者何謂健康沒有客觀標準,肥人可以有另外一套就算上兩級樓梯都喘氣,也算是很健康的「肥」。癡肥不是病,有病是你的有色眼鏡,肥伴症個「症」應該都是醫生斂財的陰謀。說不定他們還會覺得,厭食症患者鏡中見到瘦骨嶙峋的幻覺,並不是病,可以不理。

(5) 身份認同取代個人主義和普世價值。以前的平權運動認為,所有人都是平等,每一個人都獨一無異,只是他膚色恰巧是黑色,不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現在的「社會進步運動」則認為,他是黑人身份就必然受到社會系統性的歧視。如果有人提出異議要求厘清何謂歧視的準則,他就是潛意識中有白人優越意識的種族主義者。大家都喜歡進步,但別忘了,歷史上好多這些運動,最終都變成殺人的運動。以前優生學如是,共產黨如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大鍋飯不是很進步嗎,但埋單餓死多少人了?

美國作為守護自由民主值價的最後堡壘,千禧左翼逐步侵蝕傳統的主流自由主義,搶奪話語權取代公開辯論,身份認同取代科學理性,一方面刺激右翼保守勢力的強烈反抗撕裂社會,另一方面抑壓學術自由妨礙知識發展。若果美國無法回歸自由主義的傳統,長此下去恐怕會步上羅馬的後塵。一個強大的帝國從來不是被外來勢力征服,而是從內部腐化而開始滅亡。這本書最有價值之處,是揭開「進步主義」的假面具,讓一般人對左翼的「平權」變「等權」有所警惕,站起來一起取消「取消文化」,重拾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

文化戰爭在西方尤其美國正打得火熱,文化上相對保守的香港社會,對於那些「進步」觀念視為天方夜論,最多說句「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更多只是在媒體上,看見那些文化人右一句「論述」左一句「迫壓」,鸚鵡學舌地引用「批判理論」,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外星話。這本書也許離香港人很遙遠。

世紀大辯論 – 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

上個月Jordan Peterson對Slavoj Žižek(齊澤克)的世紀大辯論,可謂近年知識份子界難得一見的盛事,據說黃牛飛甚至炒高至三千加元一張。辯論的題目是《快樂: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不過其實完全不似辯論,亳無火藥味,內容亦離題萬丈,倒不如說是兩位學者在開脫口騷。雖然如此,卻無損這場辯論的可觀性,讓新思維為腦袋充電。

齊澤克是著名左翼政治哲學家,雖然成名已久,但我卻沒有認真看過他的著作。香港獨立媒體不時有本土左派翻譯他的文章,我每次想看但不明白他在寫什麼,總是一堆專有名詞撻死人。Jordan Peterson是近期右派紅人,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藉批評近年左膠流行的性別身份議題上位,在這場辯論之前我完全不識他,盡管我自認是政治和經濟的大右派。

辯論的詳細內容我不在此重述,有興趣可以看下面的Youtube視頻。香港主流傳媒沒有多少報導,大慨怕嚴肅哲學辯論趕客,頂多只有明報信報各有一篇文章。反而網上媒體有很深入報導,這是不用受制於紙媒字數限制的優勢。立場新聞有非常中肯的講稿中譯,而HK01則一貫其左翼立場評論,為齊擇克深入淺出地解話,對Peterson則口誅筆伐。

兩間網媒的結論,與外國主流傳媒相若,都是認為Peterson技遜一籌,齊澤克大獲全勝。不過我聽Youtube錄音時,感覺上覺得Peterson贏了。Peterson的英文易聽有先天優勢,他的論點很老生常論,但勝在程度淺普通人易明。齊澤克一來英文口音很重,聽起來十分辛苦,印象份大打折扣。二來他講得很深,一般人基本上聽不明白,只記得他的爆笑精警金句,捉摸不到他論點的默絡,我有讀過政治哲學,都要重看講稿才明白他的論點。若果以中學雞辯論比賽的規則來定勝負,Peterson係贏到開巷,他針到馬克思《共產主義宣言》的攻擊,齊澤克基本上完全避而不論,反而齊澤克肯定了資本主義是優點,然後集中火力批評現今資本主義在實行上的問題。Peterson在回應中很明確地指出,那些問題不只是資本主義獨有,共產主義一樣也有那些問題,甚至會更加嚴重。

不過論思想的深度與創新性上,齊澤克贏Peterson幾條街。Peterson不是哲學家的底子,他頂多只有大學生的水平,很明顯他臨急抱佛腳,溫書讀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入門。反觀齊澤克是真正的哲學大師,藉這個場合宣揚他的思想,連Peterson都讚他不要自認馬克思學派,應該自立門戶開創一個齊澤克學派。盡管齊澤克不是直接回應Peterson,他提出對現今資本主義社會和左膠的批評,Peterson亦大表讚同,只能很無力地重覆他自己版本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最後自由吹水環節,兩人識英雄重英雄,大家一起投訢文化左膠騎劫主流價值觀。

看完這場辯論,我對Peterson依然沒有多大興趣,覺得他冇乜料到。反而我對齊澤克的想法有新的理解,至少在我眼中他不是左膠,我會想知道更多他的哲學論述。在知識文化界影響力的層面上,齊澤克肯定是這場辯論的贏家。

引延閱讀:
立場新聞「世紀大辯論」專題
HK01「Zizek VS Peterson」專題

孟子

我的閱讀儒家四書的大計,讀完「論語」後便輪到讀「孟子」。孟子生於孔子後二百年,在儒家中被尊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儒家祖師孔子。「論語」中孔子說的多是中看不中用的大道理,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內容的迂腐癈話。「孟子」讀起來則有趣多了,書中至少有實質的內容,孟子的王道政治主張,仁義性善的理論,不論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至少可以知道他的理念和其推論,可以反覆研究推敲分析,不似孔子誰人也解釋加入自已的想法。孟子一書有點柏拉圖的影子,書中孟子是一個能言善辯的老師,他與不少國君直接對話,更舌戰農家,墨家,楊子與告子其他思想門派,比起除了弟子以外沒有什麼人聽他的孔子,孟子的級數強多了。

孟子的思想比孔子進步多了,在君主無道的情況,孔子只會叫人自已摺埋返鄉下,孟子則支持武力革命和解放戰爭。他多次引用的武王伐紂的例子,去指出若君主不得民心終必亡國。

「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貫徹其大思想家的身份,面對著各國君主亦能不亢不卑,因齊王失禮而距絕見他,直斥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他亦否定天子高高在上的必然性,天子之所以成為天子全因天命所然,而天命則是從人民的支持而來。帝位該是世襲還是讓賢,都應該透過民心來決定。早在公元前二百子,孟子已具君主仍人民受權,這一現代政治理念的思想初型。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孔子君君臣臣的愚忠思想,被不少近代學者批評。孟子則沒有這個包伏,他把君臣視為對等的合約關係,君主如何對待臣子,臣子亦會如何對待君主。若君主不仁,推翻他亦無不可,要推行王道仁義之治,就不必顧慮愚忠的思想限制。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不過始終孔子在當時地位超然,孟子亦不敢正面與孔子抬槓,不過他沒有這個需要。,反正孔子的說言太空泛,孟子正好拿來表達自已的想法,他時不時響孔子個朵,抬孔子出來做擋箭牌。

孟子原來是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與二千年後的Adam Smiths英雄所見略同。孟子支持低稅率,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設關卡向貨物徵收關稅,政府不應干涉人民的營生活動。他明白經濟自由是國家富強的關鍵,經濟自由能讓人民生活富足,最能夠獲得民心的支持。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孟子亦支持私有產權制度(恆產),他明白人民要擁有財產,社會才會安定繁榮。若果人民大多無產,只會引致犯罪增加,那便是政府的失職。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在孟子與農家的辯論中,可以看出農家完全不懂經濟學,孟子則明白社會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農家連最基本的市場學都弄錯,認為只要施行價格管制,把貨物價錢劃一,便可以讓人民生活安定。孟子則一招刺破價格管制的毛病,每種貨物的品質大小不同,又豈能劃一價格呢。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孟子很清楚明白生產的價值,一個人勞動的價值並不在於他付出了多少時間,亦不是他有多少的生活需要,而是他生產了多少別人有用的服務或貨品。

「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食功」
「有人于此,毁瓦画漫,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否」
「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孟子反對全民退保,只要每個人照顧好自已一家,又何需麻捨易取難,去叫每個人照顧別人的家呢?

「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明白經濟生產之道,諸候的實力建基於他封地的生產力,至於藏起來的珠寶,只是沒有流通的交易媒介,除觀賞外沒有實際價值。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原來孟子Machiavellian是信徒,做大事的人,不拘小事。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係一個kidult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他有不少比喻與吃有關係,孟子喜歡吃狗肉(豢),喜歡到用來打比喻理義,另外他亦十分喜歡吃烤肉(炙)

「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孔子說有教無類,聽起來很清高,但實際上並不可行。孟子的教導方法比較可行,資質太差的人他不屑教,不教他亦是教誨的一種,至於十惡不赦之徙,不用浪費時間去教,直接殺死他一了百了。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誅者也。

「孟子」比「論語」容易讀,一來書中引用「詩經」的上古文比較少,二來每章內容有前文後理幫助理解,三來「孟子」多是他與他人的對話,內容比「論語」有頭無尾的語錄淺白。其實這本書看完有幾個月,一直沒有動力去寫書評,因為想不到用什麼角度去評論這書。拖了很久終於近日把全書再讀一遍,抄下有趣的章節寫成這篇流水帳式的讀後感,除了知道孟子的思考辯才比孔子勁外,我想不到什麼有見地的評價。讀完「論語」後讓我覺得儒家一無是處,「孟子」則為儒家挽回不少分數,至少我收回上次說儒家只有心靈雞湯的說話。今次讀完「孟子」,下一個目標便是「中庸,大學」,向四書全制霸繼續進發。

論語

我這幾年大學讀了不少哲學課,早陣子看見有課中國哲學開班,心想我自已身為中國人,對中國哲學卻一竅不通,說起來也有點慚愧。不過我識寫識睇中文,冇理由俾錢交學費走去用英文去學中國哲學咁笨,自已拿起本書來讀不就可以自修嘛。讀中國哲學一定是先從儒家開始,而讀儒家一定要先讀「論語」。最初我想找些程度容易來試讀,看中了近幾年很火紅于丹寫的「論語心得」,網絡上對她大多正面評價,說她把儒家思想帶給平民百姓。可是看了第一章便決定放棄,她的書程度太淺兼吹水成份太多,當作流行電視節目消磨時間尚可以,但若要認真學習則是浪費時間。反正坊間的二手資訊的語論書質素參差,倒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看原著好了。

我初看「論語」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上看,這個網站的中國古代經典十分齊全,而「論語」更有白話翻譯,兩個不同版本的古代注釋,文言文字典等輔助工具,十分方便好讀。只是白話翻譯使用大陸劣質中文,例如在某些章節把「君子」譯作「領導」實在讓人傻眼,雖然意思是看得明白,「君子」解作士大夫時譯作「領導」也不能說有錯,但就是看不順眼。回港旅行時逛中華書局,剛好看見新出版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版的「論語」,注釋和譯文水平高又易讀,有點以前中文教科書文言文的影子,並且由陳耀南教授撰寫導讀,於是便買下來把「語論」又重讀一遍。再者實體書還有裝飾書架的用途,在書架上放一部孔子的「語論」,告訢別人你多麼有內涵修養,與鬼佬在書架上放莎士比亞有異首同工之妙。

「論語」前後二十章,每章二十至三十節不等,以語錄形式記錄孔子與其學生的對話。初看時讀得比較慢,因為不熟一些古代用詞和句字結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才讀完一章。讀到後來漸漸習慣了,看明白句字的結構,一些常用字如「說」=「悅」,「女」=「汝」,那些是人名那些是職位名等等記往了,差不多半小時便可以讀完一章。古代讀書人讀「論語」要把內容背熟,我只看一遍感覺水過鴨背沒有什麼得著,於是決定重頭再看時一遍並作閱讀筆記。筆記連結在文章的最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以前讀中文和中國文化時要學儒家思想,平常看書看報也常見作者引用孔子金句,所以或多或少對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認識,書中不少金句也耳熟能詳。「論語」不似讀西洋哲學般設有命題推論,可以經得起反覆推敲討論。它只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語錄,有立場無理據,讀者只能選擇同意或不同意,然後各自申述。而且大部份金句是人生大道理,基本上不可能說內容有錯,頂多只能說在某些處境不適用。不過如能把其中的一些金句背誦,在需要的場合引用來支持自已說法,倒也擲地有聲增加說服力,使用方法與聖經金句類同。至於說到比較儒家思想的優劣,我這個門外漢亦無謂獻醜,我的結論基本與考試模範答案差不多,沒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反而作閱讀筆記時,整理了一些有趣但無用的資料,一些平常被人遺忘,但不乏有趣解讀的金句,不妨在此分享一下。

「論語」中寫得最多的題材是什麼?是仁?是禮?是君子?還是講舊事周朝盛世?統統也不是。原來成本「論語」寫的最多是稱讚孔子,子曰自已讚自已的條目有52條,記錄從別人口中讚孔子的條目有11條,加起來比講君子的61條還多。不過君子有歧義,有時君子是指做到儒家思想的人,有時君子只是泛指士大夫貴族的別稱,所以真正講君子的條目要減半。另外除了讚自已,孔子亦很喜歡批評別人,有54條。對外人喜歡批評,對自已弟子則讚多於彈,讚有35條,彈只有15條。不知孔子太過自戀成日講自已,還是記錄「論語」的弟子太過崇拜孔子,相比下那邊廂聖經中的耶穌就謙虛多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活到七十三歲才死,可見他說大部語錄時,他還未聞道。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平常人喜歡說要三思而後行,原來孔子說不用三思,兩思就可以了。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說想來上堂的人,要帶豬肉來交學費。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原來孔子喜歡駕車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孔子十分愛他的車子,他不捨得賣車。

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平時孔子講到自已好清高,其實他好恨做大官。

讀完「論語」下一個目標是讀「孟子」,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不太難讀,按計劃應該可以看得完,但五經則艱深沉悶得多了,恐怕已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中國哲學不著重思辯,不夠腦力激盪,不及般西洋哲學有趣,但讀完感覺良好,好像看完心靈雞湯,正好是東西哲學的分別。

論語閱讀筆記(Google Dr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