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政治經濟

政治和經濟﹐乃社稷之本﹐一國之基。觀乎現今左派妖言當道﹐不得不在此以正視聽﹐從政治哲學和經濟理論出發﹐捍衛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

The Deficit Myth – Stephanie Kelton (赤字迷思)

「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被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是異端邪說,它主張政府應該大幅發債增加開支刺激經濟。新聞常聽美國歐盟日本政府全都債台高築,這本書會告訢你債多不是問題,甚至政府不還債也不是問題,只要經濟增長強勁就萬事大吉。這本書的作者Stephanie Kelton早幾年還是名不經傳的二流經濟學家,近年MMT這另類經濟理論開始流行,她身為開荒牛亦升上神枱,與一眾著名經濟學者平起平坐。以前主流經濟學者對「現代貨幣理論」嗤之以鼻,連辯論反駁也認為是浪費時間,現在剎有介事般的卻嚴陣以待,可見MMT的影響力。

這本書不是嚴緊的經濟學術論文,是Stephanie Kelton深入淺出地為一般讀者介紹MMT,書中層層推論引導讀者去思考現今社會經濟的問題,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很多網上批評MMT的聲音,只是反射條件地反對政府無限舉債,並沒有針對MMT本身的內問題。我自認是經濟思想屬於右派,深受佛利民和奧地利學派啟蒙,但竟然能夠全盤接受MMT的核心理論,我主要反對Stephanie Kelton在核心理論以外的申延應用。MMT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人,也許其核心理論正好解釋了美國聯儲局和歐日央行的無限量化寬鬆的情況,在市場的現實面前,傳統主流經濟理論明顯有不足之處。

MMT的核心理論很簡單,政府可以發鈔印銀紙,因此國債不能與一般個人或公司債務相提並論。國債並不是一般債務,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貨幣,有利息的貨幣,發債就是增加貨幣供應,貨幣供應增加刺激經濟發展。政府不用擔心債務問題,因為政府永遠不會還不起錢,銀紙只要印出來就有了。政府唯一需要擔心的問題只是通貨膨脹,貨幣供應增加超出實體經濟的發展。MMT好像主統經濟學的一面鏡子,把整個貨幣供應的反轉過來,而邏輯上依然能夠說得通。政府不是先收稅然後才有錢去用,而是政府先把錢印出來讓人民使用,之後用稅收為錢賦與價值,並以稅收來控制貨幣的供應,因為稅收就是貨幣從市場中減少。

當理解國債、稅收和政府開支的新關係後,Stephanie Kelton在這個框架內提出她的政治理念。她在奧巴馬世代更當國會經濟顧問,她批評國會預算案的批評倒也中肯,共和黨就常常想削減開支,民主黨就常常想加稅,源於兩黨都誤解國家財政要盡入為出。削減開支和加稅都是減少貨幣供應,在非全民就業社會經濟仍增長空間下,不論削減開支或加稅都不是最有效率的經濟政策,只要錢是花能促進生產力的投資上,如教育、科研、基建等,國家財政應該是應洗則洗。她提出由政府包底的全民就業計劃,人人有工返生活有導嚴最低工資,聽起來很理想,但我的右派觸覺告訢我,這類大政府政策最終都是浪費生產力,而她在書中只描寫美好的一面,沒有實際上可行的方案。有趣是MMT反對全民最低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UBI的本質就是不用工作也有錢收,即是浪費了社會中可運用生產力,與MMT全民就業最高生產力的理念背道而馳。

可能這本書只是入門級,作者並沒有花太多篇幅講MMT的局限性,如果出現通貨膨脹時會有什麼對策,會不會引起雪球效應惡化為趟通脹(Hyperinflaction),她只是強調雖然美國國債高企,但距離最高生產力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而從零八金融海嘯以來聯儲局的QE政策來看,這個論點也十分有說服力。另外書中也有談論到MMT和對外貿易的關係,她說我們拿印出的銀紙,去和外國換取真實的貨物和服務是白賺了。我看不懂她說外貿赤沒問題的推論,我總覺得她的推論少了一塊拼圖,她亦沒有明言支持貿易保護主義或經濟自給自足。

我不會說我全盤接受MMT,但我不否認MMT有其吸引之處,其核心政府印錢先行的逆向貨幣理論,正好補足主統經濟學的不足。右派經濟學者不要只顧著一味否MMT,看看能否吸收消化MMT的核心理論,發展一套小政府重自由貿易版本的MMT。另外書中完全沒有回應MMT面對的最大難題,MMT假設貨幣等同金錢,人民除了使用貨幣作交易媒介,還會用貨幣作為價值的儲存。若果政府的法定貨幣失去儲蓄的功用,人民以黃金,房地產,股票甚至Bitcoin作為主要儲蓄工具,法定貨幣只是用來交稅和持有少量流動資金,MMT會不會失效呢。期望作者能夠寫多本進階書去解答,並開發展其他的MMT的應用方案。

The Case for Gold – Ron Paul

美國聯儲局瘋狂印銀紙托市,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對美元貨幣會有什麼影響,未來實在是禍福難料。有可能像08年金融海嘯後,低息低通漲高經濟增長,繼續十年大牛市,亦有可能導致美元貶值高通漲重臨。若果是後者的情況出現,過去五六年一直疲弱的黃金,便有可能大幅跑贏股市。我們這一代長大的人,學校教的經濟學理論,已經不再把黃金視作貨幣,無錨貨幣妨彿就是不證自明的經濟學定律。其實美元的金本位在1971年才取消,無錨貨幣這項史無前例的經濟「實驗」才不過五十年的歷史。雖然我不認為會重回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但當世界各國的央行近年增持黃金儲備,在全球各國不斷印銀紙的大趨勢下,我開始學習投資黃金的知識,將來萬一出現美元危機時,也能及時轉移資產以作保險。

貨幣制度與黃金的關係,其實就是學習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明白利息通漲,銀行制度,發債與貨幣供應等等的關係。主流經濟學支持無錨貨幣,我大學時有修讀經濟學,有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做證,加上我是彿利民的信徒,是我多年來一直深信的經濟學理論。不過當年彿利民大慨也沒有預計到,會出現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完全違背基礎經濟學的現像,讓我不得走出創適圈,去學習非主統的經濟學理論,去解釋現實世界中發生不合相理的經濟現像。今次先學習澳地利學派(比芝加學學派更右)的觀點,下次論到新左派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差不多所有關於黃金與貨幣的網上資料,最終都會指向這本黃金寶典《The Case for Gold》,於是我把原著找來閱讀。

先說說這本黃金寶典的來頭,71年美國癈除金本位制度後,接下來的十年是經濟差高通漲的stagflation年代。列根當上總統後於81年,在國會成立黃金委員會檢討無錨貨幣這個「實驗」,研究如何拯救美國面臨崩潰的經濟。黃金委員會最後撰寫正反雙方兩份報告,一邊是彿利民和央行行長Paul Volcker的無錨派,另一邊眾議員Ron Paul為首的金本位派。歷史結果大家都知,金本位派預言的貨幣崩潰並沒有來臨,Paul Volcker用超高利率壓低通漲,確立美國央行時至今日一直奉行的低通漲政策。這本書《The Case for Gold》就是當年國會黃金委員會金本位派的報告書。

若果讀者想從書中找出重回金本位的有力論點,恐怕會大失所望,雖然政府不停印銀紙的確令貨幣貶值和政府負債增加,但書中預言無錨貨幣的經濟爆破並沒有出現。金價在71年與美元脫鈎時是$45,今天己經超過$1700美元,而當年一枝可樂五美仙,今日則要兩美元。當年一安士黃金可以買八百枝可樂,今天一安士黃金仍然可以買八百枝可機,相對的美元在五十年間貶值了四十倍。無錨貨幣的最大「優點」是讓政府容易舉債,71年美國負債佔GDP的31%,到今天己超過GPD的100%了。

這本書最精彩是前半部份,講述美國立國以來的貨幣歷史,讓讀者大開眼界。想不到美國立國頭一百五十年,是一個沒有法定貨幣的國家,貨幣和銀行政策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我們熟悉的一張張綠色的美元,要等到聯儲局1914年成立後才發行。在此以前美國使用金幣銀幣作交易,亦有間中有私人銀行發行可以兌換金和銀的紙幣,可惜每一次發行紙幣都是大幅貶值經濟災難收場。步入二十世紀,美國貨幣演變金本位制度,一次大戰時曾中止紙幣對黃金兌換,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美國政府充公國民擁有的黃金,來捍衛美元在國際貿易的匯率。二戰後世界各國陸繼放棄金本位貸幣,改與美元掛勾的Bretton Woods匯率制度,最後終於美國也頂不住金本位的升值壓力,尼克遜宣告取消美元對黃金兌換的承諾,讓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從此全世界只有自由浮動的無錨貨幣。

黃金作為貨幣有五千年的歷史,是最能抵抗風險保值的投資產品。前美國央行行長格林斯潘曾說過,「只有黃金才是最好的貨幣,所有無錨貨幣包括美元,都不能比媲」。目前我看不到任何能威脅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因素,但若果世界有一天真的爆發貨幣戰爭,全球金融秩序重新洗牌,黃金將會是各國央行的最終武器。只要各國央行繼續保留黃金儲備作保險,黃金仍然是最能抵抗紙幣貶值的儲蓄工具。

仲「購物天堂」?Out喇!

10054004_916416

早前零團費強逼購物殺人事件,不論是報紙還是網絡的評論,除了一至遺責大陸旅行團劏客無良外,都十分強調要捍衛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以前小學讀常識社會,提起香港旅遊業,必定會說香港價廉物美,沒有消售稅,世界各地商品芸集,信譽和質素有保證,是個「購物天堂」。在交通和資訊不發達的上世紀,「購物天堂」曾經是個吸引旅客的賣點。可是在互聯網和網購發達的今日,想買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的商品,只需要安坐家中點擊電腦,商品便從產地直接寄到府上。香港仍主打「購物天堂」這個旅遊慨念,便顯得老土落伍過時,如此下去香港旅遊業只有是死路一條。

去旅行要瘋狂購物,是未見過世面的小農心態。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花錢購物並不能帶來快樂,花錢享受經驗的快樂回報率最高。旅行購物的最高境界, 是與旅行本身的經驗合而為一,例如去法國波爾多旅行參觀酒莊買紅酒,去日本秋葉原朝聖買動漫產品,去意大利米蘭買時裝等。另外在原產地購買產品,不論款式和價錢也有優勢,這方面網絡購物始終無法取代。可是香港除了老婆餅外,根本沒有出產什麼特色商品,所有商品都是從外地運來,只靠零稅率這個價格優勢,以低價格吸引遊客購買。可是網絡價格資訊十分透明,而郵費亦越來越便宜,倒過來機票和酒店不斷加價,「購物天堂」的價格優勢早已不復存在。以美國為例,扣去機票和酒店洗費後,香港差不多沒有任何商品比美國便宜。

當然凡事也有例外,大陸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相對於大陸的高進口關稅,冒牌貨充斥市面,香港仍然是同胞心目中的「購物天堂」。隨著中國經濟開放,經濟發展超英趕美,同胞與外國世界逐漸接軌,香港充當高級百貨公司的角色,將會與現實中的百貨公司一樣,逐漸被市場淘汰。說香港要保持「購物天堂」地位的人,心底裏其實希望中國繼續封閉落後,好讓香港賺取商品資訊的溢價而自肥。那些人如此不愛國,其心可誅也,不可不察。

一個網絡謠言之誕生 – 卡拉揚叫地鐵停駛?

文章登刊於立場新聞

近日港鐵忽然擾民,嚴格執法禁止乘客攜帶大型行李(只限港人,自由人不受限制),警告帶古箏和大提琴入閘的學生。全港市民齊聲抗議,譴責港鐵不專重音樂藝術。在Facebook上有好幾位朋友轉載這個post,話說當代最偉大的指揮家卡拉揚,在演奏時霸氣叫維也納停駛,好讓觀眾專心欣賞音樂。香港是文化沙漠,港鐵不顧形象,與音樂人為敵,不足為怪。儘管維也納是音樂之都,一個指揮家開演奏會,叫地鐵停駛也實在太匪疑所思。一場演奏會兩三個小時,市民不用乘車,不用生活嗎?

本著求真的精神,我上網問問Google大神。不問尤自可,一問發現這個post錯漏百出。

  1. 維也納歌劇院(Vienna Opera House)並不存在,有另外一橦很出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Vienna State Opera),不過地鐵並非從劇院地底經過,只是東側馬路的地下。
  2. 卡拉揚曾擔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藝術總監,不過那時維也納還未起地鐵
  3. 維也納有地鐵之後,卡拉揚主要和Vienna Philharmonic合作,其主場在Musikvereiny音樂廳,附近沒有地鐵。
  4. 問問我認識某位超級卡拉揚粉絲,有沒有聽過這件事,他回答說沒有。
  5. 用英文搜查關鍵字Herbert von Karajan與U-Bahn,Metro,Subway等字,完全沒有任何提及這件事的文章
  6. 用中文搜查關鍵字「卡拉揚」和「地鐵」,倒有發現這段文字

「如果是在奧地利,就算地鐵從音樂廳底下通過,卡拉揚也會要求地鐵在演出的時候停駛。」《卡拉揚傳》(Herbert von Karajan: A Biographical Portrait)的作者羅傑·佛漢(Roger Vaughan),如此形容卡拉揚在工作上的吹毛求疵與堅持己見。

若果這post只是某人順口開河,在朋友間的Facebook傳閱,本來也無傷大雅。可能他都是受害者,某年去維也納聽導遊亂吹,也有可能他記錯了,是另一個指揮家,另一間劇院。不過這個post的主人是譚劍,是香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他的Facebook專頁有不少followers。恐怕有不少人聽了後信以為真,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中文世界又多了一則網絡謠言。當其他人不停覆述一個謠言,搜尋器出現不同的故事版本,後來的人便會信以為真。為免日後誤導大眾,我特此寫下此文,留個記錄,見證這則網絡謠言的誕生,希望日後有人要考證謠言出處,在搜尋器中找到真相。

本來Facebook的事,應該在Facebook了斷。我在自已feed轉載這個post,並附加上面提出的質疑,本來只是打算讓朋友笑笑便算了。想不到大作家譚劍,在百忙之中,竟然抽空回覆我這路人甲。他的回覆頗不客氣,嘲笑我這個路人甲目不識丁,並附上連結一條。我想既然有證據KO我的質疑,我也只好心服口服。打開連結一開,竟然是個三流旅行網站Vienna Opera House的介紹,入面沒有提及卡拉揚叫地鐵停駛的威水史。最要命是這個網站連歌劇院的名字也搞錯了,地圖上那橦根本就是Vienna State Opera。很明顯譚劍馬後炮隨手上網找資料,試圖為自已吹水老作辯護。正當我想回覆再追問時,我再也看不到原本那個post,大慨譚劍發現自已柒了,急忙把我block了,費時我踢爆他老作。

在此我公開呼籲譚劍兄,你身為社會知名人仕,有義務為自已的言論負責。請你在Facebook向followers澄清你搞錯了,卡拉揚雖名滿天下,亦不能令地鐵停駛。若能減少一個網絡謠言,此乃功德無量。

10月30日補充:譚劍雖然在他的FB認錯,但他說了會寫那篇澄清文章仍然未找數。

albert_tam_wrong

公共圖書館不是同志團體宣揚價值觀的私人俱樂部

這篇文章明顯是衝著盧斯達「公共圖書館不是保守及宗教團體的私人俱樂部」一文而寫。題目起得很搶眼惹火,這是行銷呃like和回覆的策略。若果文章的題目是四平八穩的「公共圖書館應否購入同性戀兒童圖書」,搞不好會讓人誤會這是會考作文的議論文題,趕客便不好了。反同團體別看了這文章的題目就拍手歡呼立即share,請先整篇文章讀完才決定傳不傳出去,因為這篇文章與反同的理想立場相差很遠。支持同志陣形的朋友,要罵要反駁要辯論也無任歡迎,不過先請弄清楚這篇文章的推論,不然打稻草人就浪費時間兼大家無聊。

先簡略交代一下背景資料,香港公共圖書館引入同性戀兒童讀物Daddy, Papa and Me,這本書的內容關於一個小B的日常生活,內容與其他兒童讀物相差無幾,只不過把父母換成兩個爸爸(Youtube有全書內文可供參考)。引來反同團體抗議,說這本書教壞細路,圖書館暫時把它收起,檢視是否適合放在兒童讀物,這一來又引來同志陣營抗議。詳細的新聞可以看主場新聞的報導。

盧斯達那篇文章(盧文),是很常見反對反同團體的聲音,可惜它完全曲解反同團體要禁書的理據,誤導對議題認識不深的一般民眾。訴諸情緒的抽水飛機文,無助讀者思考分析議題。盧文基本上有兩個論點:(一)反同團體要求書本下架是思想言論審查。(二)下了架製造無菌空間也沒有用,不能防止小童接觸社會上的同性戀人士。這篇文章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先指出盧文兩個論點為什麼完全錯誤,因為兒童圖書館有責任培養小孩健康正碓的觀念,而第二個部份則探討同性戀領養小孩這點是否正確。請注意,這文章並不是主要討論同性戀是否正確,而是討論同性戀領養小孩是否正確。

兒童圖書館有責任培養小孩健康正確的觀念

這一個論點有點像是說阿媽係女人,沒有人會認為兒童圖書館應該什麼書也給小朋友看,至少沒有人會反對把色情暴力的書藉下架吧。把書藉下架並不是要防止小孩接觸不好的事物,把書藉下架的真正理由,是那些書藉美化了不好的事物,沒有教導孩子分辨是非黑白,甚至誤導他們指鹿為馬顛倒是非。舉個例子,說謊不好,但我們不會要把有說謊元素的「狼來了」下架,因為「狼來了」教導小孩說謊不好的正確觀念。若果有本兒童故事書的內容,大約是「有個小朋友很懶躲,每天都不學習不努力,長大後也不工作當了乞兒,但他卻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相信有常識的人都同意把這本書下架。下架的原因不是為了不讓小孩知道乞兒的存在,反正小孩在街上總會看見乞兒,下架的原因是這書向小孩灌輸錯誤的觀念,認為不用功讀書將來當乞兒也很快樂。儘管現實在的確存在快樂的乞兒,但那並不是小孩應該學習的生活態度。

盧文先犯兩個謬誤,第一,他偷換慨念,把兒童圖書館當成人圖書館,方才能得出思想言論審查的指控。第二,盧文曲解了要禁書的理由,打了「無菌空間」的稻草人。用他文中地鐵暴露狂變態佬作例子,我們不能夠防止小孩遇上變態佬,但我們可以乘機教導小孩,那個變態佬神經不正常千萬不要學他。若果有本兒童書宣揚變態暴露是正常,那我們同樣也要把那本書下架。

外國的圖書館有本兒童書叫God Made Dad and Mom,入面也有提及同性戀領養小孩,不過書中說要為那小孩祈禱,祝福他早日找到另一個正常的領養家庭。這本兒童書有提同性戀,但反同團體肯定不會要這本書下架,不過輪到同志團體抗議要求下架,說這本書歧視同性戀者。那麼反同團體說一套,同志團體說另一套,那誰去決定什麼才是正確健康的觀念呢?總不成有人反對的書就要禁,搞不好有本書講小朋友去效遊,一起燒烤吃牛排吃雞脾,引來素食者抗議說殺生不道德,難道又要把書禁了。決定一件事情的對錯,並不是某群人說了就算,更不因為某本很古老的書是怎樣寫。決定一件事情的對錯,要用道德哲學去分析前因後果,從道德理論的基礎開始推論,最後才能得出是非對錯的立場。這篇文章的後半部,便是運用道德哲學,去探討同性戀應否領養小孩。

同性戀應否領養小孩

若果我在此說同性戀是錯,所以同性戀應領養小孩都是錯,恐怕會給人擲番茄雞蛋。而很不幸的,大部份反同團體的論述,大都是這些蒼白無力不堪一擊的貨色,難怪他們給人反智愚昧的印象。為了和他們劃清界線,因此有必要先分析一些反對同性戀的錯誤理由。(一)反同團體,特別是有宗教背景的反同團體,認為同性戀是錯是因為違反他們的神喻。宗教只能反映某一群人信奉的主觀價值,在現代政教分離的原則下,他們的主觀價值不能強加諸於不信該宗教的其他人身上。再者又有誰知道那真是神喻,而不是某些神棍不負責任的謊言呢。(二)有些非宗教的傳統人士,高舉「不考有三,無後為大」的祖訓,認為同性戀不能生仔傳宗接代,是違反自然所以是錯誤的。若果我們生活在古代的氏族部落社會,人丁單薄要多生養部族才能生存,用人類學功用道德的角度,倒可以說同性戀是錯。但現代社會人口爆炸,一部份人口不生育反而是好事,那以不能生育來反對同性戀便說不通。另外是否乎合自然並不能作為道德理由,人類存在本身,就是最違反「自然」的事情,人類自懂得使用火那一刻開始,人類已踏上改變自然征服自然的不歸路。(三)一些父母社群認為同性戀會教壞小朋友,讓被同性戀領養的小朋友長大後也變成同性戀。首先,這個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同性戀真的會傳染,這個論點也要基於同性戀是錯才成立,單單是會傳染並不構成錯。舉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對喜歡音樂的夫婦領養小孩,小孩長大後也喜歡音樂。有另一對夫婦吸毒,他們領養的小孩長大也吸毒。兩者同樣都是傳染,很明顯前者沒有問題,後者才是錯才有問題。

講完市面上低水平反同團體的歪理,那同志團體的說法又如何呢。同志團體的主要論點,基本建立於兩條道德定律之上:(一)只要沒有傷害別人,其他人不應干涉我關起房門幹什麼。(二)每個人生而平等,不應被歧視被剝奪基本人權。在一些封閉落後的國家,現今仍把同性戀視為非法行法,要坐牢,很明顯違反了第一條道德定律。因此在文明開放的國家,都已癈除禁止同性戀的法律條文。防止性傾向歧視的法例,把性傾向,與性別,年齡,種族,宗教等類別看齊,要求僱主或服務供應者對所有人要一視同仁,否則便違反反歧視法例,便是建基於第二條道德定律。而最近另一個被受爭議的題目,法律應否接納同性戀婚姻,同志團體認為兩人相愛結婚是基本人權,但反同團體則堅持一男一女方為婚姻,同志團體不能強行改變婚姻的定義。這個題目本身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探入討論,為方便這篇文章關於同性戀領養的討論,這文章將採用以下立場,接受同性戀民事結合,但否定同性戀結婚。在法律角度上,民事結合提供一切傳統結婚的社會保障,如領配偶福利,領遺產,醫院簽字,分贍養費等,足以乎合第二條道德定律的要求,但不用更改一男一女才能結婚的婚姻定義。倘若否定了同性戀伴侶,就不用討論下去了,沒有同性戀伴侶,那來同性戀伴侶領養小孩。

小結,同性戀本身並不是錯誤,而同性戀伴侶能享有法律承認的地位(名稱叫什麼不重要,叫結婚還是叫民事結合,並不影響接下來的討論)。

同志團體爭取了同性伴侶的法律地位,他們看見異性配偶能夠領養小孩,於是再次引用第二條道德定律,說不容許他們領養小孩就是歧視他們。不過這一次他們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了,領養小孩並不是一項權利,而是一項責任,因此第二條道德定律不能應用於此。同性團體把爭取領養小孩,當成他們爭取平權的所謂獎盃,並非真正關心被領養小孩的福祉。早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在一個完整正常的家庭長大,對小孩心智情緒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有角色模範(role model)的正面作用[1,2,3]。在外在條件相若之下,小孩在傳統男女婚姻家庭長大,絕對比讓同性伴侶領養幸福。讓同性伴侶領養小孩,便是剝奪了小孩在正常家庭成長的機會,傷害了被領養小孩的幸福,違反了第一條道德定律,所以同性戀領養小孩是錯誤的事情。

反對者也許會雞蛋裏挑骨頭說,正常家庭領養也偶有聽到養父虐待小孩的新聞,而同性戀領養小孩,長大後也可能生活得很好。政策的制訂是按一般情況,不能把一方最壞的情況,與另一方最好的情況作比較。反過來說,也有同性戀虐待領養小孩的新聞,而在條件相同的大前題下,同性戀領養小孩的成長環境的確比較差。不容許同性戀領養小孩的理由,與為什麼只容許雙親家庭領養,不容許單親家庭或個人領養的理由相同,一樣都是以被領養小孩的福利為出發點。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特殊情況,容許單親或同性戀領養小孩,例如領養小孩與領養人有血緣關係,兄長一家車禍去世只留下小孩,那把小孩交給弟弟領養,不論弟弟是獨身或是同性戀,都比交給陌生夫婦領養對孩子較好。在發達國家中,領養小孩基本上是求過於供,很多夫婦要排隊才能領養小孩。不過在落後地區有很多孤兒沒人領養,又或者孤兒有身體缺陷沒有人願意領養,給同性戀領養小孩總好過留他們在孤兒院。同性伴侶在資源上較單親優勝,因此同性伴侶比單親領養有優先次序,但最優先始終是正常家庭,這才是對領養小孩最責任的安排。很明顯Daddy, Papa and Me並不是上述的特殊情況。

總結

最後讓我用簡單邏輯三段論法總結本文

大前題: 兒童圖書館有責任培養小孩健康正確的觀念,不應讓兒童接觸觀念錯誤的書藉。
小前題: 在一般情況下,同性戀領養小孩是錯誤。
結論: 因此兒童圖書館不應提供同性戀領養小孩的兒童圖書。

References:
1. Studies of Homosexual Parenting: A Critical Review – George Rekers and Mark Kilgus (2001)
2. Review of Research on Homosexual Parenting, Adoption, and Foster Parenting. – George Rekers (2005)
3. How different are the adult children of parents who have same-sex relationships? Findings from the New Family Structures Study – Mark Regnerus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