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何謂邪教?邪教和正統教派有何類同之處?

答:

1.

題目:追尋天虹?——邪教的挑戰
作者:駱鏗祥
文章提供:脫苦海

(以下文章原輯載自社聯導報160期,轉載自《新答客問──答覆基督教朋友的質疑》 徐錦堯著)

一位剛完成大學課程,正準備做老師的女青年,突然離開家庭,加入了一個「宗教」組織,準備積極參與傳教工作。她生長在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在教會內又是積極份子,但為什麼卻放棄自己的家、富有前途的事業及能發揮自己才能的教會團體,而投身於一個接觸不到四個月的組織?這實在令人費解!

由於家人的關懷與協助,再配合警方及教會人士的合作,結果這位女青年脫離了這個組織,並協助了在該組織中所認識的幾位新朋友,使他們從一些可靠的資料及身歷其境的過來人中,加深了對這個組織的了解,結果有三位該組織的新人,先後脫離了組織。

在上述個案中,我們發覺這幾位青年都被似是而非的理想人生所吸引。那位女青年在大學的餐廳中接觸到一對法藉夫婦的兩位小孩,因而結識了那對夫婦。當她第一次參與那兩位小孩的生日會後,就加入了他們家庭的研究聖經聚會;幾次之後,她被團體成員的熱情、好客及對信仰的獻身精神所吸引。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她就被那個組織的理想取代了自己的理想,那些「傳教」事業取代了自己的事業,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被組織取代了,她已成為「愛的家庭」的一份子。

上述組織就是一般人所稱的「邪教」,他們經常利用宗教作為糖衣包裝,暗中卻運用高度的心理技巧,迷惑人的心智,控制人的意願,以求達到某些個人或組織本身的利益。在我們所接觸到的幾個個案中,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如基督徒、傳教士、社會工作者等,與所接觸的人交往,容易彼此認同。當他們與人建立了友誼後,就運用以下的技巧,以便增強新成員對組織的歸屬和依附:

(1)疏遠隔離:他們要使成員與家人、朋友隔離;那些新加入者,亦只能容許一、兩個星期由組織成員陪同返家一次,之後就會進一步疏遠。這種做法是想新的成員與現實產生脫節,成為組織忠實盲從的信徒。

(2)團體壓力:他們利用人需要團體支持的天性,透過小圈子內朋友的壓力,令人不去懷疑、不去抗拒新思想。

(3)愛的轟炸:組織內的人不斷以擁抱、接吻、誇讚等方式,使人感到自己是新家庭的重要份子。

(4)研習洗腦:新參加者有專人日夕陪同,研習聖經及「教主」書信,觀看錄映帶等,使人在長時間及不斷重複受教中,接受新的價值觀、新的生活方式。

(5)唱歌誦經:不斷重複令人心靈更狹隘的歌曲詞句,甚至連飯後洗碗碟的時間,也要播唱著這類歌曲,使人腦海中擠滿著他們的東西,失去了自己的思想。

(6)貶低外界:他們善於利用人對現實世界及傳統宗教的不滿,加深對現況的仇恨,以換取信徒對團體的歸心。

(7)恐懼內疚:誇張昔日生活方式的錯誤、罪過,藉以加強成員對組織的盡忠及盲目服從。

(8)經濟依賴:成員將自己所有盡獻給組織,以示對神的信賴;又透過成員與家人、朋友的隔絕,使成員不能不完全依賴組織生活。

上述種種技巧,會使人不自覺地被洗腦,變成了一個失去自由意志、對組織盲目服從的忠實信徒;甚至有些成員因受組織以但求目的、不釋手段的洗腦方式,引致幻覺、驚慌、精神分裂、罪咎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及患上各式的恐懼症。

我們從所接觸到的個案中,知道加入了「邪教」的人,大部分都由於他們的父母及朋友的支持與協助,配合一些具體的資料,或安排與曾加入「邪教」者接觸,才能安然脫離。

自八五年年中直至現在(八八年),已有整整兩年未見該組織公開活動,不論他們是否已銷聲匿跡,或早已重張旗鼓,我們都必須加深認識他們的禍害,以作防患未然。

 

2.

題目:從邪教問題看正統基督教的類同地方(轉載自:《基督教之貧乏》)
作者:岑朗天
文章提供:脫苦海

宗教的「正統」和「異端」的問題,可以說是從來沒有定論的。就拿基督教新教和舊教(天主教)來說,他們都互相自我標榜為正統,指斥對方有乖正道。

「邪教」是這個問題的極端表現,當然,「邪教」遍佈世界各地,並不限於東方,但他們始終以基督教的變相教義為宣傳內容,而這種內容卻又對東方人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必須另附一篇就「邪教問題」綜論之。

有些人將摩門教視為邪教,即使不是,「異端」的名稱他們總逃不了。箇中原因,除了摩門教徒對聖經有不同的解釋,還有很多和天主教、新教甚至東正教不同的教義申說。例如,他們認為,上帝不是超自然的靈體,「他」也有血肉之軀,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性交的結果。此外,他們也有自己的經典,像「摩門經」、其他教義和聖經。

摩門教之外,現代較出名的異端還有「基督教科學會」,此會出版的「基督教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以用語出色著名,並提倡科學與宗教結合。關於這一教派,「正統」和「異端」的問題自然更具爭論性。

很多人以為,要像「巫毒教」那樣邪惡的組織,才算是「邪教」,但照很多教徒的指責來看。這兩字所實指的範圍顯然要大很多。跟摩門教和「基督教科學會」相似的「異端」教會實在不少,一些偏激的基督徒亦動輒將「邪教」的帽子加諸它們頭上。究竟「邪教」有甚麼存在特點?怎麼樣的組織才真的算是「邪教」?

據我綜合一些專家(主要是和教會有關的專業人士)的講法,「邪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教主,而這教主往往故意展露自己的魅力(或魔力),自比救世主,要教徒絕對服從他。

2.其組織專制,很多時還會有層層階級。

3.宣揚「和平」,呼籲全人類友愛,但又誇大社會的醜惡面,並加以憎恨。

4.用恐嚇方法統馭教徒,並利用心理強迫的手段招納新血,一經入教,便予洗腦,灌輸終生在教以及教務為首的思想包袱。

5.強調不擇手段達到目的。

6.不容許教徒作個人發展,一切都以教派為本。於是,教徒往往被搾取大量金錢,卻只為了令教主得到個人享受,對社會並無真正貢獻。而且,教徒往往被孤立,與社會脫節。

7.破壞教徒舊日與家庭親友間的關係。

8.有某些秘密奇怪的特定儀式,通常趁機進行剝削教徒的行動(例如性剝削)。

從上述特點看來,那些組織之所以被稱為「邪教」,除了教義與正統宗教有異,最主要的原因,似乎是和它們違反社會普遍道德標準有關。教徒入教後,備受剝削(金錢上或肉體上的),身心都有可能受損,所以「邪教」便不好了。如果這個觀點成立,我想質問一下,正統基督教會是否就不剝削教徒,不會令他們身心受損?

有一篇文章會討論過,香港某一「邪教」慣用的心理強迫技倆。「邪教」的上層人士向教徒施展種種手段,使他們服服貼貼地聽命,所謂的「正統」教會又有沒有類似的作為呢?

1.強調愛心,加與感情聯繫──「邪教」用的方法較極端,各人不斷擁吻、撫摸,但「正教」也常常標榜教徒應該互愛,強調大家同樣隸屬教會大家庭,煽動泛溫情主義。

2.隔離──「邪教」做到的是令教徒孤立,甚至完全和社會隔絕,只參與教會的活動;「正教」同樣強調教徒之間的聚會,強調隔絕的靈性生活。現在香港很多「正統」教會已經鼓勵教徒多點認識社會,但依照是戴著有色眼鏡去認識。那顯然就是心理自衛機能的「隔離作用」(Isolation),將事物隔開一重,過濾了才去加以認識。

3.禁止質疑──「邪教」是直接的禁止,強迫人無條件接受教條;「正教」同樣不鼓吹思辯,即使有理性的辯論,最後還是以「信是一切」告終。

4.朋友壓力──無論是「邪教」或「正教」,都利用人須要團體(別人)支持的天性,透過朋友壓力,逼使信徒就範。例如,好友認為這是對的,只因為他是好友,當事人需要他的支持,他也需要當事人的支持,那樣當事人也就得同時認同了。

5.利用內疚心理──「邪教」和「正教」都標榜「原罪說」,利用人的內疚心理,誇張昔日如何犯罪,既然要悔往日之過,開始新的生活,最後便是接受他們的教導,聽從他們的安排了。

6.利用恐懼心理──「邪教」的做法往往是矯枉過正,只要教徒有一點違反教條的行動,便恐嚇說會減弱得救的機會,以確保信徒絕對向團體盡忠;「正教」同樣以恐嚇作為手法。例如以「啟示錄」的末日審判嚇人,以魔鬼的收場嚇人,促使信徒「棄暗投明」。

7.揚棄舊日價值觀──「邪教」和「正教」都強調信道之後的「新生」,所以極力主張信徒入教之後,丟掉以往的價值觀,全部以教會的那一套辦事。其實。這和洗腦何異?

8.沒有私事──「邪教」常常會叫信徒供出自己的私事,將最秘密的往事講出來,藉此破壞個人自我,加強他(她)對團體的依賴性;「正教」同樣贊成信徒將過往的罪過說出,美其名為「坦誠」,以謀求正式獲得「新生」,「天主教」便有所謂「告解」。

9.唱歌誦經──「邪教」和「正教」都很重視這一類活動,因為唱歌可以用輕鬆的方式灌輸思想,麻木人心,尤其是青年人,特別喜歡唱歌,更易被歌詞、音樂控制情緒,墮入限死了的精神框框之中,誦經乃通過不斷重復的無意識背誦,使人心靈無復聰敏,
可以說是一種催眠的方法。

由此可見,「邪教」和「正統」教會的活動有很多方面都是對應的,只是程度強弱有所不同罷了。如果人們認為「邪教」是不好的,為甚麼又對「正統」教會無動於衷?他們的標準是否只著重於量的衡度,而非將注意力放在質之上?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