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天主教為何分裂出東正教、新教?

答:

1.

題目:Re: 有一個問題...(希望唔會引起罵戰...)
作者:大黃傻貓GARFIELD

首先,必也正名乎:香港人/華人習慣稱的基督教,正統叫法叫「誓反教」、「新教」、「抗議宗」或者「抗羅宗」(Protestants),因為他們「抗議」羅馬天主教教廷的做法(在十六世紀)。

東正教的出現,是發生在教會第一次分裂,約在十一世紀,原因在很多方面,但是起始於東方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和西方教會(以羅馬為中心)的分歧,首先東方教會用希臘文為主要語言,西方教會以拉丁語為主,另外文化差別、對個別信仰問題的理解(原罪、圖像ICONOGRAPHY),主要導火線是在著名的大公教會信經(Ecumenical Creed)的尼西亞信經:

今日的版本:
尼西亞信經

1.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2.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借著祂造的;
3. 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女馬利亞成肉身,而為人;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
5. 照聖經第三天復活;
6. 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7. 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度永無窮盡;
8. 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祂曾借眾先知說話。
9. 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10. 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
11. 我望死人復活;
12. 並來世生命。

但是東方教會反對第8句,認為「和子」這個片語有問題。原來本來版本的尼西亞信經的第8句是「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榮,祂曾借眾先知說話。」但是後來的版本(有「和子」一語的),是沒有經過東方教會同意下加的。而1054年,羅馬教會總主教(教宗)利奧九世 (Pope Leo IX)和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的代表發生爭執,結果終於演變為分裂。

東方教會後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還發展了燦爛的拜占庭基督教文化(Byzantine),今日他們流行於希臘、東歐和俄羅斯。他們有很深的圖像文化(Iconography),注重宗教神秘的經驗和苦修。對於他們的神學,要到後來蘇聯解體,西方和俄羅斯接觸,他們的神學寶庫才打開被人知道。東正教自己也有不同聖經正典,詳見「有哪些關於聖經正典的說法? 正典如何產生?」一文。而在聖餐禮上面,和天主教很相似。他們教堂佈置華麗。他們在每年一月才慶祝基督的誕生(聖誕)。

「新教」發展很複雜,原本起源於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在威登堡釘上他的「九十五條」,他要求是公開討論,沒有反對羅馬教會的意圖,但是他提出的質問,直接威脅到當地最大財閥和地方教會在贖罪卷的收益,被激烈反對,還沒有機會答辯就被打成反派、結果要逃亡。

往後,他的主張在歐洲觸發改革浪潮,原本不滿羅馬教廷的地方也起來改革,瑞士慈運理(Ulrich Zwengli)原想和路德合作,但是他們在聖餐禮儀上面無法達到共識(路德堅持聖餐的餅「裡面有」主的肉、酒「裡面有」主的血,聖公會也有相同觀點,慈運理認為那只是象征,也就是普遍改革宗、香港福音派的理論)。兩人分道揚鑣。結果宗教改革席卷歐洲,各派都自以為正統,有些國家要脫離天主教,有些又用武力要人返回天主教。後來發生了三十年的宗教戰爭。英國方面也有人反對國家教會、出來自己組織「自由教會」(free church),有「分離派」、「清教徒」,另外又有反對嬰孩浸禮的重浸派(後來變成今日的門諾會)和浸禮派(浸信會)。他們都不容於英國、天主教、甚至改革派也迫害他們(慈運理的追隨者把重浸派殘害),於是他們逃到「新大陸」(美洲),在尋出路,後來又發展更多的教派……

今天,香港主要「新教」(基督教)的教會是由美國教會建立的(逃到「新大陸」的「分離派」、「清教徒」、「浸禮派」等)。

「新教」(基督教)本身很難用一套描述去形容,因為包含太多了。我可以說的是,坊間唯一一部「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分別」的書,是吳主光寫的,裡面的資料是--錯漏百出、不合乎事實。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