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報章的書評看過就算﹐巧合的是在過了不久之後去超市買菜時﹐看見這部書在旁邊的書店有售。我想既然不是太貴﹐剛巧手頭上的小說也看完﹐對書評也有不錯的印像﹐於是便賣回來看看。我自己很少讀傳記體材的書﹐對於那些半真半假的軼事﹐或是吹捧作者價值觀的文章一向也很反感。不過這本書是沒有那些毛病﹐只是一個老學者在退休後寫的回憶錄。文筆算不上很精彩﹐作者除了說說頗長氣外﹐還帶有點學術文章的拘束﹐若不是有心去讀之人﹐說不定會覺得這畫很沉悶。但本書就是勝在有真實感﹐可以從李教授的文章之中﹐窺探老一輩學者的想法和生活經驗。李教授的研究的中國現代文化文學﹐我這個讀工程出身的理科生對此一竅不通﹐甚至連想也沒有想過原來陏達文﹐除志摩﹐魯迅也可以用來研究一番。雖然我始終認為這些是無聊的學問。但看見李教授應用什麼文學理論﹐連把捷克的革命文學﹐以致周星馳的電影也可以隔入其研究當中﹐我想這些學科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吧。
全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寫李教授早年隻身留學美國的事情。雖然久不久也聽那年代的故事﹐但他們留學的辛酸奮鬥經歷﹐遠遠超乎我們這些留學生活過得頗舒服的人的想像。第二個部份是寫他退休前十年在哈佛教書的經過﹐除了提到教學生涯中遇到的其他同行教授和學生外﹐亦有談及哈佛文化以及和其他美國著名學府的不同之處。最後一個部份是雜文後記﹐有李教授寫他自己啟蒙老師的文章﹐也有他學生寫有關於他的文章﹐非當事人看起來有點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還有最後一篇是他妻子寫的﹐帶讀者從另一個角度去回顧李教授的一生。他在學術上也算闖出個名堂的﹐但原來他的感情生活卻孤單得很﹐要週未一個人躲在家中看書聽音樂﹐到了四五十歲才第一次結婚﹐每一個人生總是要有點缺撼才正常﹐不然上天可就非常之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