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劍」作為一部武俠小說還有另一個遺憾﹐就是袁承志在小說中從來末遇上旗鼓相當的對手。從小時候初試身手打豹子﹐到路上與溫青青同行時遇上的仇家﹐五毒教﹐溫家六老﹐錦衣衛﹐華山派的師兄弟﹐甚至最後的大佬玉真子﹐袁承志總是輕易獲勝﹐完全沒有絲毫驚險的感覺。諷刺的是袁承志打倒大江南北所有最武林高手﹐在最後一役金蛇營給清兵圍困山頭﹐袁承志身手再好也要敗給殺不盡的士兵。這就是武俠世界中的殘酷現實﹐就算武功蓋世﹐在兩軍交戰千軍萬馬中﹐要自保突圍已很吃力﹐若還要守護其他人則必敗無疑。軍隊打仗是靠團體合作性﹐一個人不論武功如何高﹐也難單憑一己之力扭轉戰局。不像些新派武俠小說或漫畫中﹐只要幾個絕頂高手就可以統一天下﹐那可是跨張得離譜過份。
主角袁承志的性格令人看得十分不爽﹐基本上他沒任什麼主見﹐行事只是順著身邊的人的意思。他才下山就還上溫青青算是他倒霉﹐惹上了這個金庸小說中最麻煩的女主角。隨後小說中的大部份故事﹐袁承志只是給溫青青縴著鼻子走。說起來還只是溫青青一廂情願吃定袁承志﹐袁承志對溫青青是結拜兄弟的義多於男女之間的愛。袁承志喜歡九難更是莫名奇妙﹐才見過一次面就日思夜想。看來袁承志還膚淺得很﹐只會迷戀女孩的美貌﹐不過也可能是給溫青青迫得太緊而產生潛意識反彈﹐要移情別戀去平衡心理。袁崇煥為國為民捐軀很有大志﹐不過袁承志雖然名字叫承志﹐他並沒有承到了多少父親的遺志。他被推舉當金蛇營首領是靠父蔭﹐他擁有一支戰力相當的軍隊﹐但從來沒有考慮過給何善用﹐只是想把軍隊當禮物送給李自成。他在關外見過清太祖皇太極﹐聽皇太極明朝虐民的言論說得頭頭是道﹐腦中只是閃過一絲對自己立場的反省﹐就還原去依靠忠孝的思考規條﹐看來袁承志除了懂武功外﹐對其他事情也一竅不通亦不去多想。到後來李自成入京稱帝腐化﹐斬大將殺兄弟﹐袁承志與李自成脫離關係﹐他已再沒有可效忠的對象﹐種下了他日後心灰意冷決定離開中土的原因。
金庸在 「碧血劍」的後記中寫了一篇袁崇煥傳﹐我認為這篇歷史傳記比小說正文還好看。金庸流暢的文筆讓袁崇煥一生呈現讀書眼前﹐同時學貫東西的金庸在文中為明未的歷史加點分析注腳。他不但引用中國歷史的例子﹐還引用近代西方歷史的例子﹐說出明朝亡國的近因是因為連出三個昏君﹐但遠因卻是明朝的文官制度﹐令國家機器沒有辨法有效運作。金庸在袁崇煥傳中分析歷史的視角﹐正好與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中的大歷史觀不謀而合﹐兩人對明朝覆亡的見角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