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剖析港英殖民政府和特區政府在施政理念上的不同。他批評董建華不重視政治管理知識﹐甚至在可以沒有任何數據理論支持的情況下﹐毅然上馬推行一些急進的政策。到後來更借用民調當手段﹐讓官僚用推切統計數字﹐掩蓋如實反映社會現況的知識。以偽知識來為施政方針背書﹐得出來的成績自然焦頭爛額。他把香港政府施政大向方的問題﹐歸究於來自北京的干預﹐中央錯佔香港形勢﹐進行統戰鬥爭引起民意反彈。第二部份從政府的權力分配和角色平衡﹐指出推行問責制才是施政錯誤的另一個主因。他把原有公務員體系比喻為古代的宰相和文官﹐董建華削布政司權等同癈宰相﹐從上而下瓦解了政府推行政制的能力﹐特首再沒有辨法駕馭各自為政的部門。第三部份說些舊聞逸事﹐從側面的角度評價董建華﹐讚賞英國人留下太平紳士制度的可貴﹐最後為自己丟了顧問一職平反。他對董生的評價大慨與坊間公論差不多﹐有小材無大能的老好人﹐只是說得比較厚道點。
在董建華下台後的今天﹐練乙錚書中所說提出的結論﹐已經差不多成為香港人的常識。但在今天重看這書﹐依然可以欣賞練乙錚推論的文筆﹐以史為骨引經據典為肉﹐如何寫出叫讓人信服的政治評論。不過看完這本書後﹐我心裏倒有個問號。怎麼練乙錚在中策組那幾年的日子裏﹐好像沒有做過什麼事情。不是大材小用寫講稿﹐便是被投閒置散。偶然他寫些建議給董建華﹐總石沉大海是沒有下文。不知中策組到底有什麼用﹖看見鍊乙錚在權力中心的邊緣﹐把問題看得通透﹐也只是斷症不能醫﹐好像不能有什麼作為。莫非香港由盛轉衰是歷史中注定﹐還是要看香港人運氣﹐看中央誰來當領導人﹐看誰人會被欽點作特首﹐才能有胸襟和智慧採納練乙錚的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