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李约瑟难题 To answer Joseph Needham’s Question about Scie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回答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的問題就是為啥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領先的中華文明,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我嘗

​​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澄清一個概念。就是【充分必要但非必然條件】。啥意思,假設A+B+C 可以產D,而ABC 缺一不可,但是A+B+C 不一定必然產生 D,還有一些不為人知,或者運氣或者偶然因素的。而只要缺失 A/B/C 任何一條。 D 發生的概率是0%。那麼A,B,C 就是 D 產生的【充分必要但非必然條件】

 

另外結合時事,其實李約瑟的問題,也可以轉化為為啥中國現在造不出先進光刻機。(這個問題文章會探討的)。如果明白為啥中國現在還沒能造出先進光刻機,由小見大,中國當年也沒有開發出現代科學的原因,也可以略窺一二

 

我的理論是:社會高比例的財富增長物質富裕是社會進步科技樹發展的【充分必要但非必然條件】,而中國自明朝以後,已經很大很複雜的社會結構和技術點,已經沒有高比例的增長了機遇,中國當時的土地和財富擴張相對原有體系都很小。而西方同期則有這個條件。所以,現代科學才在西方發芽。

 

其實歷史上看,這樣的例子都不少,人類社會組織要麼從別處借鑒,要麼出於不同族群競爭壓力下改革,在極大改變生產力之後有社會富餘物質才有更進一步的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

當年秦國為了生存【棄禮儀,上首功】,所謂禮儀就是落後的血緣封建管理人模式,上首功就是讓有能力的人參與社會管理,這樣透過兼併巴蜀少數民族的土地,引入牛耕,建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終於形成了全面社會領先,統一中國。這之中,兼併巴蜀,建造都江堰,先進的能力人才管理,都會在短時間大大增加糧食生產和社會富餘物質。進而讓秦國在軍事和治理能力上面全面強大于其他戰國。

 

總體來說,人類從漁獵文明進入農耕文明,都會產生這樣一波糧食增產,而導致社會進步。

在農耕文明的下一層次進化則各有異。如吳哥文明,主要是從鄰國學習了文字和社會組織力,學會了水利和運河工程,這樣在亞熱帶地區的耕種可以產三到四輪糧食/年(對比中國北方只能種一輪)。所以糧食密度產生短期極大的提高,產生了文明的輝煌。後來因為過度砍伐和水土流失,導致了長時間乾旱而文明消亡。

羅馬真正的崛起也是在不斷擴張中,不停提升了新佔領地區的社會生產效率,這些富裕物質財富正向回饋了羅馬讓羅馬的科技和統治組織更進一步。然而,一旦高速增長結束,到了後來純物理純土地增長的慢邊際增長期,那麼這個社會組織的進步也就停滯了。

 

注意這個高比例增長只是社會組織和科技進步的【充分而非必然條件】,歷史上蒙古人以豪橫的騎兵橫掃歐亞,也導致蒙古族社會財富高比例高速增長,然而這些財富卻沒有給蒙古族帶來更快的科技和社會組織增長。近代阿拉伯世界的石油也是如此。從宏觀角度,也可以抬高到東亞文明和西歐文明的來看社會組織和科技進步。富裕物質依然社會進步科技發達是【充分必要但非必然條件】

 

中華文明有幾個增長期,從秦以來的唯能力選材導致了漢一波的進步,以科舉制度把文官體系和普及到縣的唐一波。在明朝時,中華文明已經是東亞技術和組織能力最先進的了。我們把鄭和艦隊1405年和90年後葡萄牙艦隊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類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隻組成,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緻,種類較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除了寶船外還有四種:第二種馬船,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戰馬,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糧食,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是一種交通遠輸船,用來裝載人員、貨物,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而同比1498年 繞過好望角的葡萄牙達伽瑪船隊,只有四艘小型船共計170多名水手。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中華文明的社會組織能力還有科技形態遠遠高於西歐的。而且雖然不確定知道維生素,但是鄭和艦隊已經掌握海員均衡飲食的必要,並配備一些醃菜乾菜。而葡萄牙艦隊對壞血病還是摸索階段,船員生存率不高。

 

當然西歐並非一無是處

由於長期的戰國狀態,歐洲國家在武器科技樹上面的開發是不停腳步。所以葡萄牙和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船隊的火器是比當時東亞先進。但是這種並不是科學或者學科的全面領先,只是武器方面的局部。這個單單火器而非全面領先最大的證明就是日本戰國時期,當織田信長發現葡萄牙火器後很快就能仿製並且開發出更好的火槍(基於日本的冶金水準)。到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時,日本的火槍已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隨後和平的日子讓日本不再發展武器科技樹。當時日本甚至不是東亞領先文明,中國只有更強,所以西歐當時肯定不是綜合領先東亞的。

 

西歐當時的火器是比同期東亞,非洲東岸,印度次大陸都先進。但僅僅是火器而不是綜合社會科技。甚至航海技術什麼的也並不比東亞更強。那麼是什麼改變了西歐形態呢。

  1. 西班牙在美洲遇到的是更低一個層次的文明。我在上一篇文章已經說過了,南北美洲社會進化的很晚,和歐洲比有龐大的技術代差,導致歐洲可以輕易在美洲獲得大量土地和掠奪貴金屬。(於此相比,西歐在大航海前期1500-1600年在非洲印度都占不到啥便宜的,主要還是靠公平自由貿易)
  2. 印度和東非次大陸的文明並沒有和西歐拉的那麼開,可是和強大的奧斯曼帝國比也是分裂城邦狀態。所以西歐海商在貿易中可以打破壟斷,獲得貿易,然後回到西歐,在碎片的西歐,巨額利潤引起早被義大利城邦壟斷的地中海貿易之苦的西歐諸國,開始競爭性發展航海和貿易技術。西葡法荷蘭英國都是這個時代開始競爭性發展。但是背後還是有原始利潤的積累支撐的。

 

如果說有什麼是命運就是中國沒發現下西洋航海旅程有正常貿易以外的暴利之處。所以鄭和之後就停止了。(殖民管理或者殺土著搶白銀黃金這事對大中華帝國的邊際增益也不高,不像那些歐洲小國)。而西歐諸國就繞開奧斯曼穆斯林和威尼斯商人兩個中間商的貿易利潤就讓繼續大航海變得非常吸引人。更不要說在南北美洲那些得來不費功夫的白銀黃金。

 

 

這個階段這些財富只是個體冒險家和權貴的,那麼怎麼漸進到全社會呢。

還是體量問題,南北美洲的體量比西歐各國大的多。所以得來的財富滿溢效應也可以惠及權貴後流下其他層級,讓整個社會相對富裕起來。而社會富裕才是社會科技樹發展的溫床。如果看古代不明白,當代自己的親生經歷,不就是更好的體驗嗎?大家想想前三十年國家投入科研也不少,為啥感覺是後三十年科技更進步呢。當社會以8% 增速這樣發展,很多科研科技可以在社會層面應用起來,而這些應用又正向引導科技的升級換代。這個情況日本戰後高速期也是。我們一直說晶片落後,其實半導體啟動的時候,我國的學術差距不大,但是和美國的富裕程度不一樣。電腦帶來的生產力解放而產生的晶片需求在社會層面不一樣(甚至歐洲都比不上美國),所以美國富裕社會的需求能推動摩爾定律,不停的投資晶片建設,沒兩三年就讓一代巨額投資的半導體落伍。這個是只有富裕社會才做的到的,反向推斷1700年代的技術進步也是如此,技術發明不僅僅是學科,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對再進一步的技術發展有個正回饋,如果蒸汽機發明後,需求應用跟不上,那麼蒸汽機就會在一代停止不再改良了。

 

在貿易時代之前,靠農耕種植,科舉制度精益管理之下,土地增長並不可能帶來高速經濟增長,而西歐當時不僅僅是貿易帶來的經濟增長,還有對南北美州的掠奪。從一開始直接掠奪印卡帝國的黃金,到後面奴役中美州土著挖銀礦,這些財富增長,在以前人類擴張中沒有遇到那麼長那麼大的增量增幅。由於是技術代差而不是靠優先的組織管理或者科技,所以西班牙也保不住這些掠奪而來的財富。技術樹上面差不多的英法很快就能跟進,你西班牙能搶,我也能搶,我還能搶你西班牙的。英國海軍就是皇室特許海盜起家的,最後打敗了西班牙。總的來講財富也還是稍微偏英國,但是整體也在西歐國家溢出的。

 

搶來奴役挖掘的黃金白銀,只是歐洲財富積累的一部分,算是給了歐洲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一個啟動資金,但是最終是棉花紡織讓歐洲走向了對比其他世界社會全面技術領先。

 

為什麼是從棉花開始的,礦畢竟有限,南北美洲的真正有價值的就龐大的土地。衣食住行,大航海,行就是風船和馬,新增土地沒啥用。糧食需求彈性不高,糧食過期不能存太久,雖然人不能餓,但是也不可能吃太多,中國所謂的谷賤傷農。所以南北美洲新生的土地只能種經濟作物因為種主食對社會財富增長也是有限的。然而經濟作物煙草,蔗糖的需求彈性也是有限,

但是衣服就不一樣了,人類對衣服渴求是永恆的,而且只要夠便宜就可以需求可以彈性大幅增長(兩年一件,一年一件,一年二件,完全是相對糧食成本決定的,當然最終有個邊際遞減,比如到一年10件後再便宜也不會再買很多了)。中國印度沒有太多新未開放無人土地,已有土地首先要種糧食喂飽土地上的人,多餘的土地部分種植棉花,作為邊際生活物質,棉花成本不便宜,產出也有限。所以即使中國紡織技術在13-14世紀就已經領先(黃道婆的紡織機,王幀【農書】所描水力動力棉紡遠遠早於西方)。但是因為成本關係(土地,邊際種植)需求有限,這些新技術已經夠消化主糧以外額外產生的棉花了。繼續增進效率,沒有便宜棉花,沒有貿易競爭優勢,對技術進步的需求壓力不大。一台中國水力紡車都要幾十家公用。所以普及不起來。 水動能都用不完,有啥動力研發燃料動能?

 

建立于南北美洲的土地棉花供應的英國西歐紡織就就不同了,(我在上篇文章和棉花三部曲都提到)。透過從印第安人掠奪的土地,非洲擼來的奴隸,在美洲棉花生產可以提供生產成本極其低廉的棉花。而這些棉花源源不絕的流向了西歐的紡織工廠。源源不絕的便宜棉花,提供給了西歐紡織製造業絕對的成本優勢,而早期可以接近無限增長的供應,讓西歐紡織製造業的產品行銷世界即使遠渡重洋和技術發達的印度還有最終中國紡織業競爭依然有成本優勢,低價格增加了需求,而依然能夠維持高額利潤。也讓歐洲本土的水力紡織和其後的蒸汽紡織有普及和高密度的應用。美國的棉花供應可以讓SAM GREG 第一家水動能紡紗廠把經過的河流水動能耗盡,下游其他廠家無流水可用,這樣自然就用動力去研發蒸汽機了,這種不受水流時間地點限制的科技有應用,才有研發動機。 而這樣的貿易利潤和產生的社會財富(按照統計,一般土地經濟增長回報率在2%-3% 而英國紡織業的回報率在20%,美國的棉花莊園回報率也在20%),帶來對機器技術革命的開發資金供給和應用的需求使用場景,推動了整個西歐的科技技術發展。這才是現代科學在西方崛起的【充分必要非必然】條件。到蒸汽機的普及後,西歐無可置疑的超越了東亞文明站在了世界之巔。

所以,恰恰是這種透過遠大于原本國土空出的土地,和超過正常人類生產力的奴隸產量的棉花經濟作物擴張,給西歐帶來了百年跨度長期和超常(超過10%年)的社會財富增長。其他民族大的國家的和平期也能有長期的社會財富增長,但是無法超常,正常的土地增長在中國這個已經很大的攤子了占2~3%,而且有極限。南北美洲這種發現和土地財富的量級增加是人類歷史都沒有過,而這個好處讓大航海時代的西歐占到了。先是葡西英荷法,再透過交流擴散到整個歐洲才有能力不停在技術上更新反覆運算,從1500~1750年,西歐從落後于東亞進化到蒸汽機和工業革命,而有了工業革命,現代科學基礎,又再領先了東亞,在東亞沒來的及交流吸收消化之時,進一步殖民掠奪,推動歐洲的又一代更新。直到地球上餘下文明消化吸收把技術代差拉回來後,這樣的財富轉移才回歸正常。但這個時候西歐的領先優勢已經讓人錯覺的以外恒星般存在了。(實際西歐領先並不長,下篇文章拆解)

 

西歐這是極其幸運的也有偶然的,因為人類歷史上各類技術代差對其他民族的征服和奴役和掠奪財富,進而發展本族的科技,一般一兩代人就同化掉了,這種財富增長就會緩慢下來。技術代差的剝削也是有增長極限的,從羅馬的斯巴達克奴隸起義,東歐的斯拉夫族發展進化(原本奴隸的來源奴隸SLAVE 這個字就是來自形容斯萊夫 SLAV 整個民族)。印證了這種極限。中華文明對周周圍的緩慢擴張,都是因為同化在一到兩代就會發生。而南北美州因為本來于歐亞隔絕,印第安人突然遇到歐亞充分交流的歐洲人已經免疫的病毒,大規模死亡,形成了技術和人口衰弱的雙消失,這樣的多出空間在人類各種族的拓展歷史上也就這麼一次。從奴役本地土著到進口非洲奴隸來奴役,歐洲從南北美洲享受到的暴富階段時長接近三百年(1500-1860),這樣帶來的社會發展不僅拉平和和東亞文明的差距還超越成為世界主導。

 

這才是李約瑟難題的真正答案,為社麼一直領先世界的中華文明,沒有進化出現代科學。

 

篇幅所限,這篇就到這裡。下章會說說,這種增長的極限,中國為啥沒有如日本那麼快消化吸收縮短代差,美國是如何從歐洲手裡繼承這個富裕,近代公平貿易的財富拉平各民族的速度,並且說說中華文明未來的機會。

 

本文可以作為我之前幾篇文章

【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棉花三部曲】等延申閱讀,如果看了本文可以搜其他幾篇互為補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