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中國哲學

大學 中庸

讀四書,讀完「論語」,「孟子」後,便論到「大學」和「中庸」。嚴格來說,「大學」和「中庸」說不上是書,不過是禮記中兩篇文章,宋代朱子朱熹特別喜好這兩篇文,獨立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並列,後世統稱為四書。與之前一樣,我擇選了中華書局出的新視野版來讀。這次可能原文實在太短,編者要在注譯加入大量水份,兼在頁數段落分行留白,方能勉強寫成一本二百頁也不到的書,恐怕是如果書太薄沒有份量買不出去。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八目一句講完。大學第一章,不妨背熟當金句用,背出來拋書包夠精簡。至於其他後面的章節,那些引經噱典,從上古文獻,詩史,書經等,找出句子來支持和申論三綱八目,讀過便算了。有幾章特別多耳熟能詳的四字成詞,那幾句同樣不妨背熟。三綱八目的道理,明就一字咁淺,唔明,大學後面的幾章幫不到你,書中那一大堆注譯癈話都幫不到你。八目前四項講個人修養,有點西方古典哲學的味道,君子慎獨連講兩次,可見慎獨的重要。八目後四項,平時成日聽人講,修身齊家個個合用,書中的大道理也很中聽。說到治國平天下的人,要先修身齊家也很合理,不過如果不幸治國平天下的人做不到修身齊家呢,大學沒有講應如何解決了,反倒是孟子「誅其君而弔其民」更爽快。

中庸這兩間字,最容易讓人亂說一通,很多不學無術之人,總喜歡將其曲解為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所謂中庸之道。中庸這書在四書中最難讀懂,問題之一是中庸內文,時常引用孔子語錄去講中庸,不過沒有對中庸二字作明確定義,只是圍著中庸打轉。好像在說中庸係好野,但點好法呢,又唔講你聽。我看不出在孔子口中,中庸與君子有什麼分別。論語中君子有很多屬性,可以很好去定義,反而中庸就好像掛在君子身上般。君子出場一定帶著中庸,但文中又不直接去講何謂中庸,何謂不中庸,很難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問題之二是中字和庸字的現代歧義,影響了我們對中庸之理解,朱熹注那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恐怕亦有誤導了後世之嫌。以我理解,中不是指中間,而是指中正,庸不是指平庸,而是指常理。中庸即中正的常理,亦即永恆不變的真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之道,便是每分每刻都守著真理,正如三字經所言「中不偏,庸不易」。文中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這個真理則是發生內心源於天命,孟子的性本善論也。

中庸一書中,出現最多的字是誠,最後三分一都是講誠,「誠者,天之道也」。不過誠與中庸同樣有語意不清的毛病,文中花很多章節講有了誠就會點勁點勁,「可以與可天地參矣」,「至誠能為化」,「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但說完仍然沒有講過誠是什麼,很虛無飄渺,完全不實在。到底中庸與誠有什麼分別呢?有什麼情況是有中庸但沒有誠,反之什麼情況有誠沒有中庸?我不太肯定的理解,中庸是客觀形上的道理,而誠是一個人實踐中庸的態度。而這個誠字,並不等同一般誠實誠心等用法,而是一個類似追求中庸是出於其本然價值,而非其功用價值的態度。

四書全制霸後,「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不過六經比四書艱深很多,我大慨目前是看不來了。人家是「經既明,方讀子」,我則是「經未讀,先看子」,五子中,老子,莊子和荀子與孔子是同一大時代的人,文中子和揚子則後期很多,亦遠不及另外三子重要。老莊荀三子中,老莊道學自成一家,與儒家差異很大。荀子算是儒家門下,但擺明與孟子對著幹,照思想史的發展路向來看,所以下一本應該論到看荀子。

孟子

我的閱讀儒家四書的大計,讀完「論語」後便輪到讀「孟子」。孟子生於孔子後二百年,在儒家中被尊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儒家祖師孔子。「論語」中孔子說的多是中看不中用的大道理,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內容的迂腐癈話。「孟子」讀起來則有趣多了,書中至少有實質的內容,孟子的王道政治主張,仁義性善的理論,不論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至少可以知道他的理念和其推論,可以反覆研究推敲分析,不似孔子誰人也解釋加入自已的想法。孟子一書有點柏拉圖的影子,書中孟子是一個能言善辯的老師,他與不少國君直接對話,更舌戰農家,墨家,楊子與告子其他思想門派,比起除了弟子以外沒有什麼人聽他的孔子,孟子的級數強多了。

孟子的思想比孔子進步多了,在君主無道的情況,孔子只會叫人自已摺埋返鄉下,孟子則支持武力革命和解放戰爭。他多次引用的武王伐紂的例子,去指出若君主不得民心終必亡國。

「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貫徹其大思想家的身份,面對著各國君主亦能不亢不卑,因齊王失禮而距絕見他,直斥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他亦否定天子高高在上的必然性,天子之所以成為天子全因天命所然,而天命則是從人民的支持而來。帝位該是世襲還是讓賢,都應該透過民心來決定。早在公元前二百子,孟子已具君主仍人民受權,這一現代政治理念的思想初型。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孔子君君臣臣的愚忠思想,被不少近代學者批評。孟子則沒有這個包伏,他把君臣視為對等的合約關係,君主如何對待臣子,臣子亦會如何對待君主。若君主不仁,推翻他亦無不可,要推行王道仁義之治,就不必顧慮愚忠的思想限制。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不過始終孔子在當時地位超然,孟子亦不敢正面與孔子抬槓,不過他沒有這個需要。,反正孔子的說言太空泛,孟子正好拿來表達自已的想法,他時不時響孔子個朵,抬孔子出來做擋箭牌。

孟子原來是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與二千年後的Adam Smiths英雄所見略同。孟子支持低稅率,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設關卡向貨物徵收關稅,政府不應干涉人民的營生活動。他明白經濟自由是國家富強的關鍵,經濟自由能讓人民生活富足,最能夠獲得民心的支持。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孟子亦支持私有產權制度(恆產),他明白人民要擁有財產,社會才會安定繁榮。若果人民大多無產,只會引致犯罪增加,那便是政府的失職。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在孟子與農家的辯論中,可以看出農家完全不懂經濟學,孟子則明白社會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農家連最基本的市場學都弄錯,認為只要施行價格管制,把貨物價錢劃一,便可以讓人民生活安定。孟子則一招刺破價格管制的毛病,每種貨物的品質大小不同,又豈能劃一價格呢。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孟子很清楚明白生產的價值,一個人勞動的價值並不在於他付出了多少時間,亦不是他有多少的生活需要,而是他生產了多少別人有用的服務或貨品。

「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食功」
「有人于此,毁瓦画漫,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否」
「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孟子反對全民退保,只要每個人照顧好自已一家,又何需麻捨易取難,去叫每個人照顧別人的家呢?

「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明白經濟生產之道,諸候的實力建基於他封地的生產力,至於藏起來的珠寶,只是沒有流通的交易媒介,除觀賞外沒有實際價值。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原來孟子Machiavellian是信徒,做大事的人,不拘小事。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係一個kidult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他有不少比喻與吃有關係,孟子喜歡吃狗肉(豢),喜歡到用來打比喻理義,另外他亦十分喜歡吃烤肉(炙)

「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孔子說有教無類,聽起來很清高,但實際上並不可行。孟子的教導方法比較可行,資質太差的人他不屑教,不教他亦是教誨的一種,至於十惡不赦之徙,不用浪費時間去教,直接殺死他一了百了。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誅者也。

「孟子」比「論語」容易讀,一來書中引用「詩經」的上古文比較少,二來每章內容有前文後理幫助理解,三來「孟子」多是他與他人的對話,內容比「論語」有頭無尾的語錄淺白。其實這本書看完有幾個月,一直沒有動力去寫書評,因為想不到用什麼角度去評論這書。拖了很久終於近日把全書再讀一遍,抄下有趣的章節寫成這篇流水帳式的讀後感,除了知道孟子的思考辯才比孔子勁外,我想不到什麼有見地的評價。讀完「論語」後讓我覺得儒家一無是處,「孟子」則為儒家挽回不少分數,至少我收回上次說儒家只有心靈雞湯的說話。今次讀完「孟子」,下一個目標便是「中庸,大學」,向四書全制霸繼續進發。

論語

我這幾年大學讀了不少哲學課,早陣子看見有課中國哲學開班,心想我自已身為中國人,對中國哲學卻一竅不通,說起來也有點慚愧。不過我識寫識睇中文,冇理由俾錢交學費走去用英文去學中國哲學咁笨,自已拿起本書來讀不就可以自修嘛。讀中國哲學一定是先從儒家開始,而讀儒家一定要先讀「論語」。最初我想找些程度容易來試讀,看中了近幾年很火紅于丹寫的「論語心得」,網絡上對她大多正面評價,說她把儒家思想帶給平民百姓。可是看了第一章便決定放棄,她的書程度太淺兼吹水成份太多,當作流行電視節目消磨時間尚可以,但若要認真學習則是浪費時間。反正坊間的二手資訊的語論書質素參差,倒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看原著好了。

我初看「論語」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上看,這個網站的中國古代經典十分齊全,而「論語」更有白話翻譯,兩個不同版本的古代注釋,文言文字典等輔助工具,十分方便好讀。只是白話翻譯使用大陸劣質中文,例如在某些章節把「君子」譯作「領導」實在讓人傻眼,雖然意思是看得明白,「君子」解作士大夫時譯作「領導」也不能說有錯,但就是看不順眼。回港旅行時逛中華書局,剛好看見新出版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版的「論語」,注釋和譯文水平高又易讀,有點以前中文教科書文言文的影子,並且由陳耀南教授撰寫導讀,於是便買下來把「語論」又重讀一遍。再者實體書還有裝飾書架的用途,在書架上放一部孔子的「語論」,告訢別人你多麼有內涵修養,與鬼佬在書架上放莎士比亞有異首同工之妙。

「論語」前後二十章,每章二十至三十節不等,以語錄形式記錄孔子與其學生的對話。初看時讀得比較慢,因為不熟一些古代用詞和句字結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才讀完一章。讀到後來漸漸習慣了,看明白句字的結構,一些常用字如「說」=「悅」,「女」=「汝」,那些是人名那些是職位名等等記往了,差不多半小時便可以讀完一章。古代讀書人讀「論語」要把內容背熟,我只看一遍感覺水過鴨背沒有什麼得著,於是決定重頭再看時一遍並作閱讀筆記。筆記連結在文章的最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以前讀中文和中國文化時要學儒家思想,平常看書看報也常見作者引用孔子金句,所以或多或少對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認識,書中不少金句也耳熟能詳。「論語」不似讀西洋哲學般設有命題推論,可以經得起反覆推敲討論。它只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語錄,有立場無理據,讀者只能選擇同意或不同意,然後各自申述。而且大部份金句是人生大道理,基本上不可能說內容有錯,頂多只能說在某些處境不適用。不過如能把其中的一些金句背誦,在需要的場合引用來支持自已說法,倒也擲地有聲增加說服力,使用方法與聖經金句類同。至於說到比較儒家思想的優劣,我這個門外漢亦無謂獻醜,我的結論基本與考試模範答案差不多,沒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反而作閱讀筆記時,整理了一些有趣但無用的資料,一些平常被人遺忘,但不乏有趣解讀的金句,不妨在此分享一下。

「論語」中寫得最多的題材是什麼?是仁?是禮?是君子?還是講舊事周朝盛世?統統也不是。原來成本「論語」寫的最多是稱讚孔子,子曰自已讚自已的條目有52條,記錄從別人口中讚孔子的條目有11條,加起來比講君子的61條還多。不過君子有歧義,有時君子是指做到儒家思想的人,有時君子只是泛指士大夫貴族的別稱,所以真正講君子的條目要減半。另外除了讚自已,孔子亦很喜歡批評別人,有54條。對外人喜歡批評,對自已弟子則讚多於彈,讚有35條,彈只有15條。不知孔子太過自戀成日講自已,還是記錄「論語」的弟子太過崇拜孔子,相比下那邊廂聖經中的耶穌就謙虛多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活到七十三歲才死,可見他說大部語錄時,他還未聞道。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平常人喜歡說要三思而後行,原來孔子說不用三思,兩思就可以了。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說想來上堂的人,要帶豬肉來交學費。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原來孔子喜歡駕車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孔子十分愛他的車子,他不捨得賣車。

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平時孔子講到自已好清高,其實他好恨做大官。

讀完「論語」下一個目標是讀「孟子」,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不太難讀,按計劃應該可以看得完,但五經則艱深沉悶得多了,恐怕已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中國哲學不著重思辯,不夠腦力激盪,不及般西洋哲學有趣,但讀完感覺良好,好像看完心靈雞湯,正好是東西哲學的分別。

論語閱讀筆記(Google Drive)

孔子無雙 – 何故

AD_17x24c

我從開始修讀哲學以來﹐一直也想學習中國哲學﹐可是大學沒有開中國哲學的課﹐想看書自修又感到無從入手。內地學者于丹在電視台講論言很出名﹐不過在書店看見她的《論語心得》厚厚一大本﹐又有點擔心自己初看吃不消。正在躊躇不知該從那裏開始時﹐剛好在獨媒看見《孔子無雙》的廣告﹐便不其然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廣告中標榜新派歷史小說﹐有很多名字熟悉的文化界名人推廌﹐加上平常也有看作者何故寫的日本文化評論﹐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很有趣便買了下來。

書中首四個故事寫得不錯﹐分別以孔子四個學生為主角﹐用不同的角度去介紹孔子的學說。側寫的手法除了讓孔子更具立體感外﹐故事中更加插不少孔子時代的歷史典故﹐讓讀者感受孔子在那個亂世時代的使命感。中段的四個故事用中國歷史人物﹐簡述孔子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最後作者杜撰四個近代人物﹐日本儒商和西洋傳教士的故事﹐重點非是孔子的思想﹐倒似在隨便地說說作者自己對孔子的想法。韓國學者描寫祭孔的傳統﹐給讀者的感覺像是作者抄百科全書。最後一篇以香港中學生為主角﹐﹐天馬行空的幻想在現代如何推廣孔子思想﹐內容輕鬆搞笑是篇不錯的故事。我不介意在網上閱讀這種遊戲文字﹐可是這些東西沒有重讀的價值﹐真金白銀買本書回來﹐卻是這種貨色的內容﹐未免有點浪費金錢的感覺。若果全書能保持初段的寫作水準﹐或許我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現在這本書給我爛尾的感覺。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很失望﹐可能是我一開始有錯誤的期望﹐以為這本是介紹孔子思想的入門書藉。誠如作者自己在後記所言﹐此書不是什麼偉大的著作﹐不過記錄他對中國文化的反思。畢竟何故不是唸中國哲學出身﹐他對孔子思想的解讀﹐只是限於引用原文並加以注釋﹐欠缺具啟發性的分析研究。他創作了十二個故事﹐用淺白的文字介紹孔子的生平﹐以及孔子那幾個人所共知的主要想法﹐如君子之道﹐提倡禮樂﹐恢復周禮等等。也許這本書以青少年為目標﹐作者為照顧讀者程度﹐不能寫得太過深入﹐恐怕會把讀者悶壞嚇跑。

原來期望看完這本書後﹐可以寫點我自己對孔子哲學的感想。可是書中對儒家精神描寫過於零碎﹐除了溫故知新學多一點論言的經文﹐和春秋時代的歷史知識外﹐對於理解孔子學說沒有多大幫助。我想我還未對孔子有足夠的認識﹐可以對孔學作出中肯有主見的判斷。還是多讀幾本中國哲學的書﹐思考儒家的想法透徹點﹐才去評論孔子的哲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