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教育

工程師應該讀文科,不是讀文學,文學人更應該讀STEM

近日面書上流傳工程師也應該讀文學這篇文章,來自文學網站虛詞刊登許寶強教授的專訪,文中最多人引用最惹火的言論莫過於「工程系的課程結構中要用三份一讀小說、讀文化研究、語言學」。不知是許寶強先生順口開河說漏了嘴,還是記者斷章取義做標題黨吸引眼球,這句「工程師要花三份一時間讀文學」成了不少理科人的笑料。

理科生應否要修讀文科課程拓闊視野,本來是一個老掉牙的教育哲學問題,幾十年前C.P. Snow的名著《The Two Cultures》已經在講文理相輕互不溝通的問題。今時今日在大學讀工程系功課之繁忙,當然沒有可能花三份一時間讀文學,不過工程系也有必最低限度的修讀人文課的畢業要求。以我讀的大學為例,工程系畢業要修讀四十課,其中六課必需修讀本科以外的人文科,六課之中一課必需有關訓練寫作技巧,一課必需有關科技如何影響道德和社會,兩課必需是社會科學(最常見是經濟學搭心理學),另外兩課可以任選其他學系的學科。我讚成工程師應該要修讀文科,我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地寺支持,在大學讀書時選修科和出來工作後讀part-timer當消遺,前前後後我讀了十多課人文科課,讀得最多的課是哲學和經濟學,其次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也有讀過,不過我倒沒有讀過許寶強所說的文學課。

許寶強在文中強調文學的重要性,不只說「工程師要花三份一時間讀文學」,亦說「醫學院應該有三份一是文學教師」,看來他似乎把人文學科(Liberal Studies)同文學(Literature Studies)混淆了。人文學科的笵圍很廣泛,基本上包括任何不是理科(STEM =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s)的學科。許寶強在文中提出的例子,「…但工程同時也是語言問題…」和「現在常講的醫療倫理…」,其實要學習的是人文學科中的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和哲學,而不是他口中所說的文學。解決語言問題要讀溝通學(Communication Studies),研究如何最有效率去溝通,從傳媒理論到使用者介面設計(UX)都涉及,至於關於醫療倫理問題,當然要修讀哲學傳統四大支柱之一的倫理課(Ethics)了。

文中說「閱讀文學能讓人學習同理心,學懂如何愛人」,要知道閱讀在大學的文學課只佔一小部份,更多時間是去研究文學理論,分析解讀文本,學習一些大部份理科人認為無用兼無聊的吹水學。學習人文科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好歹也是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軟知識,哲學更是所有學問的根源,其重要性不用多講。但學習文學比較兩個已死了幾十年的作家的寫作風格,對拓闊學生的視野真的有幫助嗎?其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宗教信仰,小時候參加童子軍,閒時做下義工幫助人,不是比讀文學更能「學習同理心,學懂如何愛人」嗎?

我現實身活中不認識文學人的朋友(文科人朋友倒有不少),從網上和傳媒的文學人得來的印像,文學人總有一份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覺得其他非文學人必須要多讀文學,彷彿不懂文學就低人一等,沒有資格對世事指指點點吹水。這個現像在理科人身上,或其他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文科人身上不常見,其他學科的人各有自己的專業知識,他們不會要強求別人去學習自己的知識,而他們亦明白自己知識上的限制,尊重其他領域和學科上專家的意見,在學術面前謙虛人人平等,明白在知識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不過凡事看錢看的商科人,見你窮你就低人一等,同你講賺不到錢就收聲,與文學人和講你不懂某某文學名著就沒有發言權,著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文學人也許應該花三分一時間學習STEM,學習理科人的具客觀性的世界觀,明白知識的浩翰,不要把文學視為能解決任何問題的靈丹妙藥。

關於揀科,誤人子弟的三句話

20160625_SRC661

又到放榜季節,眾多莘萃學子拿著成績單,有人歡喜有人愁。除了成績太差,升學完全無望,被迫提早投身社會的那些,有幸升讀大學的同學,無一不為揀科而煩惱。成績章越數星星的,煩惱有太多選擇;成績不上不落的,煩惱能否入讀心儀學科;猛車邊僅僅合格的,煩惱最後有沒有書讀。這陣子網上很多講揀科的文章,不論是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經驗,還是純萃趕潮流呃like,我發覺有三句誤人子弟的說話,特此撰文指出其錯誤,希望同學不要誤入歧途。

說在前頭,嚴格來說這三句話並沒有錯,講者亦非不懷好意,只是他們誤墮思考盲點,只看到自已成功的經驗,誤以為是訴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1. 大學揀科要按興趣,唔好為賺錢

除非閣下家境富有,畢業後不用擔心賺錢養家,我勸你還是腳踏實地,讀些「有用」的學科好了。重點是「有用」這兩個字,讀什麼科才有用,因人而異。讀神科讀到幾乎不合格畢不到業,還是讀頹科但充滿熱情,精通學科所涉及各方面知識畢業,誰人出來搵到好工的機會多些呢?說到底有沒有用,全繫於在市場上,有沒有人願意出一個合理的價錢,去購買你腦袋中的知識。任何一個科目,必定有其用處,否則早已被淘汰。每項知識有其供求曲線,一般而言,市場對神科知識的需求量大於質,所以神科(如發三師)的起薪點相對比其他學科為高。市場對頹科的知識需求的量較少,但不代表市場最高端沒有對質的需求。很多人認為中文系是頹科,但看看教中文的補習天王年賺過億,又看看李嘉誠請文膽人工高福利好,只要夠叻夠勁,最頂尖的人材,讀任何一科都不愁出路。

最理想當然是讀既有興趣又賺錢的學科,做那行厭那行很痛苦,若果真的很不喜歡某一科,勉強讀下去亦沒有幸福。但興趣不能當飯吃,在兩者之間要作出取捨,不妨反過來用減法思考。在有興趣與完全討厭之間,有很大段的灰色地帶,先以不討厭做揀科的先決條件,再評估一下自已的能力,若果揀最有興趣的科目讀,有沒有機會當行內最頂尖那一小撮人,還是畢業後與平庸大眾一起乞食。若是後者的話,大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有多少興趣或不喜不惡但錢途不錯的學科,其實興趣某程度上是可以培養的。揀科不要盲目向錢向,要問自已讀完後畢業出來,你在大學中學到的知識,可以幫什麼人去解決什麼問題。你有解決某個問題的能力,而那個問題又正好有人需要解決,工作的供求關係成立,自然不愁沒有筍工。

2. 讀人文科,可以訓練思考,培養創意

說這句話的人沒有騙你,讀人文科,的確可以訓練思考,培養創意。只是他沒有告訢你,其實在大學讀任何一科,都一樣可以。訓練思考,培養創意,在乎學習的態度,不在乎讀什麼學科。若果源用「求學只是求分數」的學習態度,功課不計分就hea做,考試花心思貼題目,考試前臨急抱佛腳,考完試就水過鴨背,就算你讀哲學都沒有用。只要用心去讀書,抱著追求知識的精神,讀神科都是創意和思考的訓練,在BBA認真去研究一份case study,不是隨便上網抄資料,認真探索事件默絡前因後果,所學到不比讀人文科為少。不論中外講起頹科,哲學必定眾望所歸,而講起讀人文科,訓練思考和創意,哲學往往用來拿來當樣板例子。在undergrad本科生的程度,用求分數式學習,畢到業甚至拿hon的大有人在。但上到grad-school,一到要做研究寫論文,每科的思考心法大同小異。所以為什麼所有博士學位,都叫哲學博士(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因為任何一個學科,去到最根本之處,都是純萃對知識的追求。

3. 讀神科,人工高,出路好

何謂神科?看看最新的就業數據,那科畢業出來賺最多錢,令一眾同學掙崩頭報讀,那一科就是「今天」的神科。可是畢業是四年後的事,就業市場也許早已面目全非,還記得二千年科網泡沬時,很多人一窩蜂去讀電腦嗎?就算是傳統「發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或近年尖子趨之若騭的商管環球金融,一世人生漫漫長路,難保十幾二十年後,神科行業委縮轉型,人到中年才被裁員,想轉換跑道亦已太遲。我沒有水晶球,不能預測神學的興衰,不過大方向倒是有跡可尋。下一個十年,人工智能將會顛覆所有行業(其實己經正在發生),不要以為低技術的工種(麥記收銀,司機)才是被電腦取代,不少要「用腦」的白領甚至專業工作,被電腦代都只是遲早的問題。不過電腦不是萬能,它只在重覆性的工作(不論是勞力或是腦力)上有優勢,目前還不用擔心電腦完全取代人類,有一些工作始終是要人做的。

揀科要看得長遠點,不要單看今天某科能賺多少錢,更加要看那科會否面對人工智能的威脅。說幾個例子,在美國律師供過於求,好多新律師要乞米。點解?以前律師行請大量新人做case discovery,現在這些粗重工夫人工智能代勞,律師行大幅減少初級職位。外科醫生大既可見將來都不會被電腦取代,可是放射科醫生恐怕是第一批受害者,人工智能看X光片斷病,已經比真人醫生更加可靠準確,正等待通過FDA檢定程序推出市場。在香港金融材俊一向是港女磁石,可是在華爾街,金融材俊已是瀕臨絕種動物,全世界最大的Vanguard和BlackRock基金,早已是不經人手全電腦操盤,回報跑贏人腦操盤傳統的基金經理。更不要提千分之一秒內幾億上落的高頻交易,全自動由電腦程式卜鎚決定交易,比手指按鍵盤輸入一個數目字的時間還要短。

說個勵志故事作總結,話說我上次去開conference,識到個讀哲學的朋友,他主修心靈哲學,剛剛畢業,你估邊間公司請佢?Google請左佢去做AI研究。世界風水輪流轉,只要「有用」,頹科都可以變神科。

怪獸家長見聞錄

最近帶阿仔回港省親,阿仔剛剛兩歲半,在香港正好是要考幼稚園的年齡。與親友戚友見面,特別是有小朋友的家長,話題自自然圍繞著教育和入學。也許我這個從外星球來的家長孤陋寡聞,與香港最新的教育行情完全脫節。聽了眾香港家長如何各施各法,如何令小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我個仔如果要在香港考幼稚園,我可以好肯定他會冇書讀,冇一間幼稚園面試過到關。

朋友說現今幼稚園面試要考兩文三語,老師會用英文叫個小朋友拿起黃色三角形,用中文叫從三個生果中指出個橙之類。說中文或英文我個仔沒有問題,那些字他也應該聽得懂,但有些字他只識中文,另一些字他只識英文,不一定會開正老師發問的語言。不過就全部識晒都冇用,幼稚園面試不許家長陪同,我個仔對往幾個陌生人,好彩就只懂傻笑,唔好彩就喊到七彩,那會咁容易人地叫做乜就跟往做,我平時叫都不一定做喇。都不明白幼稚園考這些題目有什麼用,小朋友聽得懂,對著陌生人不怕醜,聽話跟著指示做,就代表聰明些嗎?與其考小朋友這些抽像的知識,倒不如考些實際的生活常識,考他們懂不懂自已著衫著鞋,自已筷子食飯,自已開水龍頭洗手,自已擦牙洗臉好過,如果考這些我個仔肯定滿分。

考幼稚園除了要面試,還要弄一大疊profile,我還以為artist啊,design啊之類才會有profile,兩三歲人仔有乜野好show?香港地小朋友讀乜鬼都有張證書,上幾堂playgroup標榜外藉教師英語唱遊一張cert,普通話煲東瓜playgroup又另外一張。參加乜乜比賽物物比賽,交了報名費分了個豬肉獎又有張,比多少少錢仲送多塊獎牌。我不敢肯定這疊profile有沒有用,人有我有唔好執輸的心態下,人家的孩子一大疊,自已孩子一張都冇好像很蝕底,所以我多少也明白香港家長的苦況。只不過這些課程和比賽費用並不便宜,如果小朋友參加後本身學到野,那也說是物有所價,不過很多家長似是單純為拿張cert。其實香港地咁多這些巧立名目的課程和比賽,如果想省錢的話,大可以幾個朋友自已夾份,攪個乜鬼比賽比自已的小朋友玩,最緊改個好聽又威水的名字,搵張靚沙紙自已印張cert來充數,諒幼稚園都分不清楚那個打那個,反正也是交報名是順便望下,無謂浪費金錢比街外人賺。

我以為小朋友上課程,不外是英文遊戲,唱歌跳舞,游水玩下play gym之類。不過原來學這些普通野,唔夠在報幼稚園中突圍而出。我有個朋友個仔,兩歲幾竟然走去學德文,父母兩人皆與德文德國亳無關係。我不禁問個細路仔連英文識講,仲要學埋德文有冇用架,個小朋友至少識講句guten tag。不過其實去德國係唔洗用德文既,話說我當年為了去德國交流旅行特登學了一年德文,結果德國人人都識講英文,原來德國的學校英語是必修科,德國人英語不一定說得很好,但日常對話基本溝通一定沒有問題。

不過面試profile乜都係假,我有個朋友在大學做教授,據他說他的大學教授同事圈子的小朋友,報任何一間幼稚園都一定收。我又有個朋友很有米,小朋友與城中富豪(成日上報紙果種)個仔讀同一班,佢話基本上肯捐錢幼稚園都一定收。幼稚園入學試攪場大龍鳳,無非都是想收家境好的小朋友,父母不是有錢就是知識份子,在家一定會教好個小朋友,令小朋友可以順利升上名校小學提升校譽。倒不如用個更簡單直接的方法,不用看小朋友profile面試,索性看父母的稅單銀行存摺學歷證明好了,只要小朋友智力正常,這個才是幼稚園最想收的學生。

香港讀書入學一條龍,入到好的幼稚園,才入到好的小學,才入到好的中學,才入到好的大學。何謂好大學倒沒有什麼分歧,香港三大比其他五間好,外國名校又比香港的好。不過什麼才是好的中小學,倒有很大爭議。依我的觀察,朋友分為兩大派,其中一派擁護傳統名校,而另一派則支持國際學校,據說要從報幼稚園開始便要作出正確選擇。有個朋友十分反對趨谷孩子,去某著名幼稚園聽家長會,怎料去到校長劈頭第一句講,「你地唔好諗乜野愉快學習,我地係會操D小朋友,其他標榜愉快學習的幼稚園,唔係學野既,不過係托兒所」,嚇到我個朋友走夾唔唞。有另一個朋友說,佢個仔讀幼稚園,每天至少要做三個鐘頭功課,睇故事書要寫閱書報告。最搞笑係有個朋友,千辛萬苦挨貴學費送個仔去讀國際學校,想個小朋友讀得冇咁辛苦,豈不知去年有班本地家長聯署,投訴學校太少功課,結果今年個仔功課量大增,於是今年輪到個朋友班同鬼老家長聯署,投訴學校太多功課。他十分勞氣地說班本地家長白痴,想多功課谷個細路不如讀傳統名校,讀得國際學校就要支持它的教育理念,唔好投訴少功課。

有天我閒逛香港某大屋村的商場,有間大型教育機構,入面萬幾呎空間,分租給不同導師授課,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攬小朋友所有課外活動。傳統興趣班如彈琴拉雞,畫畫做手工,跳芭蕾舞,故然有之,中英數補習當然亦不可少,不過有些新派的課外活動,我小時候聽也未聽過,讓小朋學不知是愛他還害他。小朋友學烹飪學科學實驗,很正路不難想像。小朋友學魔術,我勉強也想像到,我後生時也在社區中心學過。不過那個教魔術的店,最低班幼稚園開始教,學魔術講求死練表演時不要穿崩,小朋友兒嬉地求其學魔術,美其名訓練手眼協調,藉表演培養自信,難免有點兒糟蹋了魔術。而且太早教小朋友看穿魔術的背後,恐怕讓他們失去看魔術的童真樂趣,揠苗助長甚至影響他們日後對魔術的熱情,等同太早訴他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一樣大煞風景。我認為小朋友自行發現魔術原來是掩眼法,是人生重要其中一個重要的eureka啊哈moment。不過香港地當魔術師搵食艱難,教小朋友倒也算是一條出路。另外有一檔教圍棋,最低班四歲開始教,想當年我四歲時只會玩鬥獸棋飛行棋蘋果棋,小學捉像棋中學才捉圍棋,四歲連數地也未必識,學捉圍棋有點兒未學行先學走,仲要俾大拿拿幾千蚊上八堂。其實教小朋友捉棋,最好父母自已來教,捉棋是上佳的親子活動,學下棋的基本功不應假手於外人。

幸好我個仔不用在香港讀書,我只是道聽途說都覺得香港的細路辛苦。我送個仔去讀街口間教會學校,也不打算谷他學什麼課外活動,週未自已帶他去游水溜冰滑雪,我玩什麼便捉他陪我玩什麼,頂多是讓他學彈琴上中文班。大慨在香港的怪獸學長眼中,我可是個不甚稱職的懶躲父親呢。不過我至少有一樣野比怪獸港爸叻,可以一個人帶個仔出成日街,去尖沙咀去旺角行埋信和都冇問題。據我幾個朋友的非正式統計,港爸是不可能沒有菲傭印傭姐姐陪同下,獨自一人帶小孩子去街。他們連一家人去旅行都要帶埋工人去,這已經完全是超出我的認知和理解,乜香港地湊仔真係咁難既咩?

Winning the Discipline Debates – Dr. Ray Guarendi

這本書的作者Dr. Ray Guarendi正職是心理學家,十名子女(大部份是領養)的父親,美國電台和電視育兒節目的主持,並出版多本育兒心理學的著作。我早前參加一個大型天主教只限男人的活動,他是活動的主要演講嘉賓,分別講護教學(即信徒如何回應基督教對天主教的攻擊),以及現代男人在家庭中如何當好爸爸。Dr. Ray不愧是開慣咪的名嘴,兩場每場兩小時的演講沒有冷場,說話幽默風趣,惹人開懷大笑之餘,又能把訊息傳播出去,讓聽眾有所得著。向來我對教會活動沒有好感,這次則例外地讚不絕口,兼完全沒有打嗑睡。在中間休息時Dr. Ray擺檔賣書,開賣不久他帶來的書便全部售罄。幸好早買真是手快有手慢無,我這本書還有作者親筆簽名。

我們長大的年代,誰不是時常被父母責罰,誰沒有吃過籐條炆豬肉,而絕大部份人都正正常常地成長。可是現今市面上好些育兒專家,鼓吹不應該責罰小孩,說會讓小孩留下心理創傷,影響成長云云。他們認為父母只需要有無限愛心,慢慢和孩子溝通對他說道理,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彷徘責罰小孩成了天大罪行。但現實是那些流行的育兒理論,很多來自連孩子也沒有的學者,在象牙塔裏研究兒童心理學弄出來,根本不能幫助父母好好管教小孩,反而縱容小孩成為頑皮小霸王。Dr. Ray的育兒理論撥亂反正,回歸要小孩從小學好紀律,小孩犯錯就應該施以責罰,我們一代視之為常識的優良傳統,為家長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

這本書的內容嚴格來說是新瓶舊酒,主要來自他的舊作You’re a Better Parent Than You Think,換個有趣易讀的表達方法.其實Dr.Ray的育兒理論都是新瓶舊酒,數百年來我們的父母祖父母,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去教育小孩。Dr.Ray並不是告訴父母新的育兒方法,而讓父母增加自信心,肯定自已從小已慬的育兒方法,抵抗坊間那股所謂「正確」的育兒潮流。全書分為二十五章,每一章是一個短劇,描寫孩子從小到大各種不聽話的例子,父母的典型失敗應對方法,Dr.Ray會在中間加插幽默旁述,分析父母犯了什麼毛病,用心理學去解析為什麼那樣管教沒有效果,然後提供有效的管教方法。對,你沒有估錯,有效的管教方法,來來去去只有一招,就是責罰小孩。一招足以走天涯,變化在於何時罰,罰什麼,罰多重,何時停止罰,父母該用什麼語氣態度去罰。讀完二十五個案例,能領悟到多少罰的心法,很視乎讀者的悟性,還有小時候的被罰經驗。以下簡單地例出,我領悟出的道理:

1. 應該做怎樣也要的事,不要用詢問的語氣,問孩子好不好,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便可以。

2. 站牆角面壁思過,禁止孩子的娛樂,是有效的責罰方法。最重要的父母的心態,除了基本衣食住行以外,其他一切都可以拿來罰。禁止看電視,沒收遊戲機,捐了心愛玩具,扣起零用錢,不許和朋友出街等等,不是剝奪兒童的權利。基本上就好似監獄咁,一切都是要行為良好才有的獎勵。

3. 責罰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怕麻煩時鬆時緊,要讓小孩子明確知道犯錯的後果,不要心存僥幸以為能逃過責罰。有效的責罰不一定要馬上責罰,可以記錄起回到家中或明天起床才罰,只要言出必行記得罰他便行了。

4. 不要數數字,給孩子反抗的時間,做便要立即去做,不做便立即罰。

5. 責罰時不用和孩子長篇大論爭辯講道理,孩子只需要知道他做了什麼要受罰,罰完第二日心平氣和才講那件事的對錯。

6. 孩子不合作接受責罰,要不用武力對付,只需要把責罰升級,取消他所有的娛樂便可以了。

7. 父母說了不,就不要心軟,不能因為孩子不停扭計而改變心意,扭計就罰。

8. 小孩犯錯撒謊掩飾要重罰,犯錯本身可以輕罰,但小孩和父母的信任是十分重要,任何破壞信任的行為必須要重罰。

9. 責罰小孩不要懶,起身行兩步過去。離遠喊過去是沒有用的,責罰一定要面對面。

10. 出亂子之前先加以警告和制止,只要講清楚如果不聽話會如何,孩子不想被罰就會乖乖聽話。最重要是言出必行,否則父母的威信無存,下次警告會罰便沒有效了。

11. 孩子坐車時不聽話,把車停下來是一個很好的責罰方法,尤其是正在去他們想去玩的途中,不要怕會遲到。

12. 責罰孩子時,父母要同一陣線,先不論是否有理,總之罰了先算,第日閂埋房門再來賽後檢討。

13. 孩子犯錯,不要問孩子why,問了也是白問,問孩子what就夠了。

寫出來再看這些一字咁淺的道理,有點像在說「阿媽係女人」,偏偏很多父母沒有做,忘記做,至被那些流行育兒理論誤導而不屑去做。育兒理論沒有分正確與不正確,只有分有效和沒有效。只要把孩子管教得好,父母不用過份迷信兒童心理學,我們那個年代不也是這樣長大嗎?

育兒謬誤大解構 – 楊潔瑜

這本「育兒謬誤大解構」是老婆從網上媽媽組群團購買回來,作者楊潔瑜原來是我老婆朋友的朋友,從溫哥華回流香港。她任職教育心理學家,兼是一子之母,在不同的網站和雜誌寫育兒專欄。這本書應該是她自資出版的,因為出版社嘉出版專門提供一條龍出書服務,不過現在好像已經結業,找不到更加多的資料去查證。

平常看的育兒文章,最怕便是講到似層層,卻不知內容是否可靠,除非作者是兒科醫生,否則都不知信不信好。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是每一篇文章都列出參考資料,感覺上內容踏實可靠得多。有些關於作者本行兒童心理學的文章,更是引用外國學術期刊。不過有些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的文章,參考資料則比較粗疏,引用報刊雜誌文章有之,引用網上討論亦有之。

不知道她是否把舊文章結集出書,但肯定她花了不少心思重新整理,加插圖表和小提示讓資料更加易讀。至於書中與內容無關的插圖,照片和空白加起來佔去不少頁數,我只能說這是一般作家出散文集,與作者自資出書的最大分別,自資出書最緊要是作者自已的紀念價值,讀者投訴空白太多太快看完倒是其次。

書本的內容很正路,在北美是人所共知的育兒常識,我平常看加拿大政府的育兒網頁,在醫院派發的育兒雜誌,甚至大學的兒童心理學課本,說的也是差不多的資訊,不過用中文再看一遍倍感親切。在我看來差不多等於說「阿媽係女人」的育兒常識,對香港那些「不要輸在起跑線」的怪獸家長,卻是能喚醒他們的一聲當頭棒喝。我認識一些香港朋友,為了個仔個女報考幼稚園,一歲未夠便送去學德文,兩歲未夠就學用英文數一至十,竟然還早過學用中文數,花幾萬蚊買英文認字卡全套DVD教材,我覺得他們的心態非常不可思議,完全不能理解他們的育兒方法。看看我自已個仔現在兩歲差少少,傻下傻下咁什麼都唔識,最擅長就只是食野。歲半時已經能自已用匙從碗中取食物。認顏色認圖形數數字全完不懂,不過中國四大發明「粥粉麵飯」倒說得字正腔圓,叫他去考香港幼稚園肯定肥佬。

不知道楊潔瑜還會不會再出書,隨著她的小朋友成長,育兒謬誤系列應該可以長寫長有。只是擔心到了她兒子讀小學中學,她會不會被香港的怪獸家長同化。我也是香港填鴨教育的過來人,明白在幼兒時期還能眾人皆醉我獨醒,但到了要面對升學讀名校的成績壓力,除非讀國際學校或者是不用讀書也考高分的天材,否則很難不落入操分數谷補習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