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百老匯

Perfect Crime (Play)

perfect-crime

每次去紐約,一定要睇百老匯。今次去工幹來去匆匆,自已的時間不多,只是有機會看了一齣。星期日早上抵步,到酒店放底行李後,便馬上去時代廣場的TKTS,看看有什麼特價票買。售票處分音樂劇或舞台劇兩條隊,一來的音樂劇已經看過,新上演的又興趣不大,二來大部份人比較愛看音樂劇,那邊條隊大排長龍,反而舞台劇那邊不用排隊,所以今次不看音樂劇。今次揀選百老匯史上最長壽的Perfect Crime「完美犯罪」。自一九八七年初演以來,已經公演超過一萬一千場。女主角Catherine Russell,更是健力士世界紀錄保持者,飾演同一個角色最多場次的演員,二十五年來她只失場四日,因要參加家人的婚禮。

嚴格來說Perfect Crime不是百老匯表演,它演出的地方Snapple Theater位於五十街,所以歸類為off-boardway show。那是一座擁有兩間表演廳,每間可以容納二百人的小戲院,女主角還身兼劇團老闆,戲院主人,客串售票員多職。可能我看的是星期日下午的表演,加上那個週末紐約有街頭嘉年華,戲院裏觀眾不到二十人,可以不用理劃位坐第一行正中間。Perfect Crime的女主角是個心理醫生,被捲入一宗謀殺案中。整齣劇只有四個演員,女主角,警察,她老公,和她的病人,所有故事都發生同一個場景,女主角家的客廳。因為是懸疑劇關係,故事內容我不便在此透露,想看劇透可以自行上Wiki看,不過不要說我沒有警告你,知道謎底便不好看了。

四個人,一個景,個半小時的戲,能夠連續上演二十五年,劇本和演出當然有其精彩過人之處。實在很難在不提及故事的情況下去評論,到底此劇如何好看法,還是等各位自已入場欣賞體會。誰是兇手,四揀一,十分容易估。這齣戲好玩的地方,不是要估誰殺人如何殺,而是要估犯案動機的來由。此劇的故事比較複雜,完場後會派貓紙,向觀眾解釋謎底。不過以我的聰明才智,謎底當然難不到我了。

A Christmas Carol

a christmas carol 今個聖誕節溫哥華的Playhouse Theatre﹐把狄更斯的名著聖誕頌改篇為音樂劇搬上舞臺。由十二月中開始公演﹐演出二個星期至二十三日晚最後一場。我從來沒有讀過聖誕頌的原著﹐每年聖誕節我總會想拿起來一看﹐不過每年最後總是沒有機會。我上星期駕車上班時﹐在收音機聽到介紹這個節目﹐心想千萬不要錯過這次機會﹐於是回到公司便立即購票。一來可以還了自己想看聖誕頌的心願﹐二來女朋友十分喜歡聽音樂﹐吃過燭光晚餐後到劇院看音樂劇﹐絕對是個高雅浪漫的拍拖節目。

聖誕頌的故事膾炙人口﹐相信很多人沒有看過原藉也聽過。主角是一個刻薄成性的孤寒財主﹐他自私自利眼中只有錢﹐聖誕節對他毫無意義。他寧可繼續工作賺錢﹐拒絕姪兒聖誕晚餐的邀請﹐甚至想要員在聖誕節也要上班工作﹐捐錢讓孤兒過一個愉快的聖誕節更是免問﹐連說一句聖誕快樂也吝嗇。在平安夜晚上﹐他如常地一個人吃過晚飯後睡覺﹐他死去的生意搭檔的鬼魂來找來﹐警誡他不要忘記聖誕意義﹐否則死後就會變成無主孤魂﹐要為生前的惡行贖罪。當天晚上他遇到三個神仙﹐帶他去看他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聖誕節﹐令他明白到聖誕節的意義是要和別人分享喜悅。

這齣音樂劇的編排很特別﹐舞臺上沒有任何佈景﹐只有白色作為的背景﹐劇中的演員要兼扮家具。樂師同時也是演員一分子﹐觀眾可以清楚地看見他們在臺上演奏配樂。音樂的編曲很有心想﹐主要的樂器是豎琴﹐木琴和大提琴﹐亦有加插小提琴和手風琴﹐演奏讓人耳目一新的音響效果。故事的有一半用是唱歌演釋﹐大部份歌曲都是圍繞著主旋律。主旋律表達的意思很清楚﹐十分動聽也很易入腦﹐讓我離場時也不自覺地哼著。演員的演唱技巧故然是專業水平﹐最矚目的是劇中那位七八歲的小演員﹐他的高音部份唱得特別出色﹐將來必定前途無限。

聖誕頌的小說本身已非常值得看﹐改篇為音樂劇更加值得看。小說的情節本身已經很有趣﹐導演在劇中不時加插些幽默場面﹐一會兒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一兒讓觀眾發出會心微笑。這音樂劇很適合生活繁忙的現代人看﹐讓我們在這個普天同慶的節目﹐學懂關懷身邊的親人朋友﹐做點善事為社會上不幸的人帶來歡樂。劇中主角回憶起多年前的聖誕節﹐女朋友因為他只顧著工作而與他分手的那幕﹐讓我想起古巨基那首愛得太遲。盲目地發奮﹐忙忙忙從來未知﹐幸福會掠過﹐再也沒法說鐘意。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聲魅影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聲魅影的我第一套看的音樂劇﹐那是已經是很多年前在大學時代的事了。現在這齣劇在加拿大各地作巡迴演出﹐當我知道這個月會到溫哥華上演﹐我便一早購票帶女朋友拍拖去欣賞。上一次因為還是窮學生只能坐山頂﹐今次預早買了前排中間靚位﹐重溫當年我不太懂得欣賞的這齣歌劇。自從我第一次過看歌聲魅影後﹐其後我亦有看過不少其他的歌劇﹐如西貢小姐﹐孤星淚﹐日落大道等﹐不過我始終還是認為這齣最好看﹐不愧為劇作家Andrew Lloyd Webber最成功的作品﹐二十年來歷史不衰。

這次來溫哥華演出的陣容十分專業﹐男女主角皆是來自百老匯的原班人馬﹐最有趣的是有一個女配角很面善﹐翻閱場刊才發現她曾在多倫多演同一角色﹐難怪我對她有點印象。第一次看這劇的時候﹐我的藝術修養基本上是零﹐喜歡看舞臺上各種機關特技效果﹐多過欣賞歌劇內容和演員歌藝本身。這次重看歌聲魅影有不同的體會﹐特技效果仍然十分好看﹐和記憶中沒有分別。不過中場大吊燈下跌那一幕﹐因為早有心理準備﹐少了第一次看那份驚嚇感覺。上次看完這套歌劇後﹐我買了原聲大碟細細品嚐﹐非常喜歡劇中的音樂﹐特別是最出名的主題曲和Think of Me﹐所以今次我特別留意歌曲的演繹。各演員無論是聲線還是歌唱技巧﹐也是無懈可擊。再配以管弦樂隊伴奏﹐是一份聽唱碟不能感受到的現場真實感。把這歌劇和香港的一線歌手相比﹐那些香港歌手拍馬也追不上。不論是名氣﹐劇情﹐舞台﹐演出﹐音樂﹐看歌劇絕對超值。香港歌星開演唱的會票價竟然比看歌劇還貴﹐真是沒有天理。歌劇不怕翻版不怕BT﹐因為看歌劇是一個無可取代的經驗﹐必需要親身經歷才可以感受到。不似某些香港歌星﹐開演唱會像播唱片﹐甚至比唱片的水準還差﹐那觀眾為什還要購票入場呢﹖

歌聲魅影的故事內容很經典﹐相信不少人也都耳熟能詳。十幾年前張國榮主演的電影夜半歌聲﹐就是改篇自這個故事。愛情生妒忌﹐妒忌生怨恨﹐劇中的音樂劇院幽靈﹐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不過可能故事實在太過深入民心﹐對故事中的一切也視之為理所當然﹐已經不再懂得反思故事背後想表達意義﹐更加說不上會去批判其內容了。今年的歌聲魅影面世二十週年﹐將會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開始上演特別版。劇作家和舞台設計大師為這齣劇大翻新﹐保留原本的歌曲和故事﹐但重新設計舞台機關﹐並特別興建大型劇院﹐讓觀眾有置身劇中的感覺。我想若有機會去賭城旅行的話﹐我必定會第三次重看這齣歌劇。

Tuesdays with Morrie

Tuesdays with Morrie 昨天去了看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話劇﹐這齣話劇改篇自心靈系列的暢銷小說﹐該作者的著作還有天堂上遇見的五個人。這本書的名字聽過了很多次﹐亦成為不少名人的推介讀物﹐早幾年好像還獲選為港台十本好書之一。可是我一直也想讀這本書﹐可是總是嫌貴下不了決心買這本簿的書﹐只是在商店打書釘時看了頭兩章。這一次在廣告上看見話劇版上演﹐我一向十分喜歡看不悶的話劇﹐所以我便第一時間買票去看﹐心想這就不用看書這麼麻煩了。原本還打算叫同事一起去看﹐不過沒有一個人有興趣﹐甚至連聽過這本書的人也沒有幾個﹐真是的。

故事是講述一個成功的體育記者﹐重遇到他大學時代的教授。那教授患上了肌肉硬化症﹐只淨下短短的幾個月生命。記者每個星期二到教授家探望他﹐每次也談論有關人生哲理的話題。由死亡﹐到生命﹐到愛情﹐到快樂﹐到尊嚴﹐無所不談。在那十四個堂課裏﹐記者學懂反省自己﹐不再是只顧掙錢而失去自我。教授的口中常常吐出字字珠機的說﹐不單令那記者反思生命的意義﹐也令在場的觀眾妨忽有點什麼體會。

這話劇由頭到尾只有兩個演員﹐舞台上也沒有什麼大型道具﹐只有幾張桌椅。可是演員的演出十分有水準﹐單憑充滿幽默和智慧對話令故事完全沒有冷場。扮演教授的老演員特別出色﹐他把老教授身體機能一步步衰退演得維肖維妙。整個話劇只是短短的兩個小時﹐最初我還有數著第幾幕上到第幾堂課﹐後也忘記數了﹐不過感覺上沒有足十四堂。最後一幕是記者到教授墓前﹐對著死去的教授說話﹐才驚覺自己在過去幾個月的變化。

散場後我好像有點感觸似的﹐不太想說話只想好好地思想一下。最深刻的一句是教授第一次重遇那記者﹐問他生活快樂嗎﹖這其實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很多人如那記者一樣不經思考就肯定地回答﹐但他們可有想過如謂真正的快樂。教授說要每一天也要過得無悔﹐有點佛家說的活在當下的意味。我知道我還有很多事想要去做﹐但是有沒有什麼是必需要做﹐又或者什麼是沒有機會做也不會後悔。故事中的記者年輕時﹐有過要去當音樂家的夢想﹐後來他為生活放棄夢想﹐當上一個成功的體育記者。可是我自己好像年輕時沒有什麼崇高夢想﹐發白日夢想著發大達退休不用幹倒有﹐三十歲才去想夢想會不會遲了點。故事中的其他人生道理﹐大多是老生常談的哲理﹐不過教授表達的方法很高章﹐在適當時候回那記者一句半句﹐畫龍點睛地指出重點所在。

看話戲和看書不同﹐看書可以因應速度﹐停下來細細咀嚼書中的道理。但話劇版則一氣呵成﹐把所有課堂一次過上完﹐有點太多太快的感覺。我總是認為話劇版遺漏一些重要的訊息﹐我想有機會拿本書來再看一遍。不過看這類書不是看流行小說﹐要有安靜的環境培養好情緒看才有用﹐不可以在乘地鐵時或上廁所時看。看話劇比看書有一個好處﹐就是在劇院內自然會專心欣賞﹐只要不打瞌睡就必定有所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