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看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話劇﹐這齣話劇改篇自心靈系列的暢銷小說﹐該作者的著作還有天堂上遇見的五個人。這本書的名字聽過了很多次﹐亦成為不少名人的推介讀物﹐早幾年好像還獲選為港台十本好書之一。可是我一直也想讀這本書﹐可是總是嫌貴下不了決心買這本簿的書﹐只是在商店打書釘時看了頭兩章。這一次在廣告上看見話劇版上演﹐我一向十分喜歡看不悶的話劇﹐所以我便第一時間買票去看﹐心想這就不用看書這麼麻煩了。原本還打算叫同事一起去看﹐不過沒有一個人有興趣﹐甚至連聽過這本書的人也沒有幾個﹐真是的。
故事是講述一個成功的體育記者﹐重遇到他大學時代的教授。那教授患上了肌肉硬化症﹐只淨下短短的幾個月生命。記者每個星期二到教授家探望他﹐每次也談論有關人生哲理的話題。由死亡﹐到生命﹐到愛情﹐到快樂﹐到尊嚴﹐無所不談。在那十四個堂課裏﹐記者學懂反省自己﹐不再是只顧掙錢而失去自我。教授的口中常常吐出字字珠機的說﹐不單令那記者反思生命的意義﹐也令在場的觀眾妨忽有點什麼體會。
這話劇由頭到尾只有兩個演員﹐舞台上也沒有什麼大型道具﹐只有幾張桌椅。可是演員的演出十分有水準﹐單憑充滿幽默和智慧對話令故事完全沒有冷場。扮演教授的老演員特別出色﹐他把老教授身體機能一步步衰退演得維肖維妙。整個話劇只是短短的兩個小時﹐最初我還有數著第幾幕上到第幾堂課﹐後也忘記數了﹐不過感覺上沒有足十四堂。最後一幕是記者到教授墓前﹐對著死去的教授說話﹐才驚覺自己在過去幾個月的變化。
散場後我好像有點感觸似的﹐不太想說話只想好好地思想一下。最深刻的一句是教授第一次重遇那記者﹐問他生活快樂嗎﹖這其實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很多人如那記者一樣不經思考就肯定地回答﹐但他們可有想過如謂真正的快樂。教授說要每一天也要過得無悔﹐有點佛家說的活在當下的意味。我知道我還有很多事想要去做﹐但是有沒有什麼是必需要做﹐又或者什麼是沒有機會做也不會後悔。故事中的記者年輕時﹐有過要去當音樂家的夢想﹐後來他為生活放棄夢想﹐當上一個成功的體育記者。可是我自己好像年輕時沒有什麼崇高夢想﹐發白日夢想著發大達退休不用幹倒有﹐三十歲才去想夢想會不會遲了點。故事中的其他人生道理﹐大多是老生常談的哲理﹐不過教授表達的方法很高章﹐在適當時候回那記者一句半句﹐畫龍點睛地指出重點所在。
看話戲和看書不同﹐看書可以因應速度﹐停下來細細咀嚼書中的道理。但話劇版則一氣呵成﹐把所有課堂一次過上完﹐有點太多太快的感覺。我總是認為話劇版遺漏一些重要的訊息﹐我想有機會拿本書來再看一遍。不過看這類書不是看流行小說﹐要有安靜的環境培養好情緒看才有用﹐不可以在乘地鐵時或上廁所時看。看話劇比看書有一個好處﹐就是在劇院內自然會專心欣賞﹐只要不打瞌睡就必定有所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