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中文

中國文化科卷二考試

我升讀中六那年﹐是香港高考新加中國文化科的第一年。同一年我移民加拿大﹐那本中國文化專題的課本﹐到現在還放在書架上﹐十多年來沒有拿出來翻過一頁。我從來沒有考過中國文化科﹐ 不知道這科考試是難還易。今天在網上論壇中﹐看見有人評論中化科的考試﹐貼出考試局的考試報告。

題目﹕上述網祭公司介紹的網上拜祭服務, 符合中國傳統的祭祀精神嗎? 請提出你的見解

考試區的分析﹕

… 至於網形式虛擬之特點, 或稍為抽象, 論及之考生較少, 但亦有考生提出”登山實地拜祭之時, 先人遺骸或骨灰, 就在地下或眼前, 親手為先人墓碑, 靈位去草, 除塵, 如此真實切身感受, 能抒發後人對先人懷念 之情, 遠非網上虛擬拜祭可比” 論據紮實, 令人信服 …
… 考生大多能提出自己觀點, 但有論點, 欠論據, 或論據不完整之作頗多, 例如… “網祭服務只是點擊一兩下滑鼠, 選擇鮮花與酒, 相當兒戲, 不能代表人們心中敬意, 不符合傳統祭祀精神, 不能宣揚移風易俗之精神”…一類言辭, 非作引言或結論之用, 而屬答卷主體內容, 其觀點即使如何合情, 但欠缺論據, 仍不免空洞無力 ..

那人說他不明白考試報告中的分析﹐為什麼第一個答案是好﹐而第二段答案就是差。我看見這條試題﹐忽然間有一陣熟識的感覺。回答這條試題的標準方法﹐與我平時上哲學堂做的問題差不多﹐答案簡直就像是倒模出來一樣。又或可以這樣說﹐這是一條試題套餐﹐答案是頭盆加主菜加甜品﹐萬變不離這個基本模式。 這一類題目是分析題﹐問題的方程式是問﹕X是否合乎傳統中國文化中的Y﹖ 要解答這條文化題其實很容易﹐可以用以下這條方程式﹕

頭盆﹕ 解釋Y的傳統中國文化是什麼﹐提出檢定一件事是否屬於Y的標準。
主菜﹕ 套用Y的標準﹐去檢定X是否屬於Y﹐並例舉X在現實中的事件作為例子。
甜品﹕ 因為上述的原因﹐所以結論是X合乎/不合乎Y。

在外國生活多年﹐中文寫作能力已經嚴重退化﹐行文白字連篇﹐兼夾集大量英式文法。若果不計語文運用的程度﹐只計中國文化的知識與應用﹐大慨卷二文化問題應該是小菜一碟。中化課本不算很厚只有四百來頁﹐輔以坊間的雞精天書﹐大慨一個星期左右的溫習時間就足夠了。考背課文內容對生性疏懶的我不利﹐開放式的試題讓我有比較優勢。一來吹水唔抹嘴是我的強項﹐二來分析閱卷員想要的答案﹐然後投其所好埋沒良心作答﹐更加是我的強項。不知道現在的我如果去考中化科﹐可以取得什麼成績呢﹖

港式廣府話研究 – 吳昊

港式廣府話研究 吳昊是一位我十分敬重的作者﹐他的地道香港文化的知識十分淵博。特別是老香港的歷史典古﹐大慨在香港文化界中無人能及。我中學時代已經是他的讀者﹐最喜歡他寫的那本亂世童真﹐講二次大戰時香港的艱苦日子﹐可惜移民時不知掉了去那兒。
這本港式廣府話研究是他的最新著作﹐收集很多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掛在口邊﹐知道點解知道點用﹐但不懂寫亦不知來源的詞語。詳細解釋那些詞語的來龍去脈﹐是一本很有趣亦很有知識性的書藉。


粵語中的口語的來源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從其他的語言外借而來﹐新近流行的詞語大多從英文借過來﹐但一些舊式的詞語可以來自五湖四海。原來如巴閉是從印度語演化而來﹐夜冷則是南洋華橋帶來的二手葡語﹐沙甸魚的沙甸不是魚名﹐拉丁文中解作某種﹐沙甸魚就是不知名的某種魚。第二類是從古文流傳下來﹐字的寫法或讀音或有轉變﹐但可以考確出處。這類詞語佔書中的大多數﹐不過資料過於瑣碎﹐知道有那本古書用過﹐讀完也不會記得。知道正字怎樣寫有點用﹐問題是寫正字出來其他人懂嗎﹖很多疏僻的正字連電腦也打不出來。第三類則最有趣﹐詞語背後有個典故。例如二五仔的出處是當年康熙火燒少林寺﹐當二五仔做內鬼的馬宁兒﹐是在少林寺排行第七﹐把七字拆開就成為二五。不理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其實是指不怕入第二十一層地獄﹐古時地獄的說法比現代多三層。一元叫做一蚊雞﹐原來是因為以前塘西花月嫖妓的公價是一元。

還有很多有趣的典故﹐不能在此一一盡錄。對香港話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這本書﹐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書是俗文化語言系列的第一冊﹐我很期望下一冊的出版﹐可以讓我知道更加多的香港詞語。這本書不可以一口氣看﹐要分開慢慢每天看幾個詞語才不會覺得沉悶。否則一次過讀要吸收的資訊太多﹐腦袋負荷不了會自動關閉。寫這篇文章時我隨手拿起書來翻翻﹐比第一次水過鴨背地看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