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懸疑

白夜行 – 東野圭吾

「白夜行」相信是東野圭吾最出名的作品,先後拍過日劇,電影版,連韓劇也來重拍。可恨是這作品實在太出名,讓我一早已經知道劇情結局,失去了看小說時真相浮現出來的震憾。在此逢勸還未知道劇情的朋友,千萬不要找作品簡介來看,直接先看小說就對了。這篇書評不會有劇透,所以可以放心看下去。

這本小說雖然掛名是推理小說,但我認為應該算是奇情小說。一件二十年前的命案,兩個看似亳無相關的人,但他們身邊的人總是發生不幸。小說上半部的故事很零碎,只不過男女主角互不相干的事情,我拖著看得很慢。下半部卻突然精彩緊湊起來,換個角度說故事,用私家偵探和緝兇廿年老幹探的目光,再次檢視男女主角身上的經歷,把以前沒有交錯的兩條線連結起來,往前推理找出二十年前的真相。

小說的寫作手法很特別,差不多沒有直接描述任何案情,只是描寫之前和之後的事,讓讀者運用想像空間,去把當中的空白片段,與男女主角的巧合聯繫起來。最獨特之處是男女主角完全沒有對白,連一起出場的機會也沒有,只憑旁人口中去推斷憶測,他們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人家常說看推理小說是像砌拼圖,這本小說卻是一幅不完整的拼圖,作者明示暗示左邊的這一塊,一定是連結右邊的那一塊,中間卻偏偏空了一塊出來。

看這本小說是個非一般的閱讀經驗,感覺像是自已也成為作者一份子,怪不得「白夜行」一口氣拿下多個文學獎項。改篇的電視和電影版,恐怕很難複製這個體驗,既然以影像為媒介,總不能不給觀眾看畫面吧。可是空白一經拍出來,觀眾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便失出了原先留白的意境。故事本身沒錯還是蠻好看,但電視版的中心卻已經變調,變為一個很庸俗的純愛故事,所以還是要非看小說在先不可。

告白 – 湊佳苗

儘管香港有為數不少的哈日族,日本電影一向也是小眾市場。去年日本電影「告白」竟然爆冷跑出,不單連續兩星期蟬聯票房冠軍,香港有過千萬票房收入。電影改篇自湊佳苗的獲獎推理小說,雖說是推理小說但內容推理成份不多,除了故事圍繞殺人事件外,把它分類為驚慄小說更為貼切。

我是先看小說版再補看電影版,因為已經知道故事結局,對電影版帶有先入主的偏見,認為小說版的人物描寫較全面。小學老師的女兒在學校泳池遇溺,殺人兇手是斑上的兩個小學生。在日本有少年罪犯保護法,末滿十六歲的少年殺人等同無罪,松隆子認定法律不能替她申張正義,她用自已的方法去復仇。小說的名字便是來自第一章中,她對著全班學生的告白,給兩個兇手喝下注入愛滋病毒的牛奶,從而展開她的復仇計畫。小說的寫作手法很特別,每章以不同角色的觀點作出描述,交織出殺人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交代那兩個兇手的下場。電影版不可能以時空交錯方式說故事,否則絕大部份觀眾也會看不明白,所以除了開場的獨白保留原汁原味外,下學期發生的事件改為按時序發展。電影作出這個改動無可被免,但卻破壞了小說最精彩之處,同一個故事前後五次敘述,每次敘述也加入以前沒有的細節,逐漸補元故事空白的部份,讀者要像玩拼圖遊戲般,把殺人動機和事件的真相重組起來。

以下內容包含劇情,未看小說或電影的讀者慎入。

有些評論說「告白」反映出日本的教育問是,沒錯校園欺凌是很普偏的現像,但小學生連環殺人未免太跨張,只會出現在小說中的情節。我在追看小說的時候,被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吸引著,沒有太注意內容不合理的問題。看電影時第二次再看故事,劇本中犯駁之處顯得太過著眼。松隆子的復仇計劃看似很聰明,但仔細推敲下卻錯漏百出。讀小說時見少年B被松隆子迫瘋了,不禁也有一點心寒恐怖的感覺。到電影再看同一段情節,只覺得少年B很荒謬搞笑。少年A的戀母情意結是小說的敗筆,松隆子把炸彈轉交少年A母親的結局也很兒嬉,大慨作者想不出更有說服力的結局。在小說中愛美是故事推進的關鍵人物,從旁觀的第三者被捲入復仇局中,在電影版中她卻成了個大花瓶,甚至她給少年A殺死那場戲,也缺少了小說中震撼力。小說第三章少年B母親的日記是故事的轉捩點,但在電影版中少年B母親的角色差不多全被刪掉。

電影版的影像很有風格,讓我聯想起黃精甫的電影,但我不是藝術人,電影的鏡頭不懂欣賞,只要不妨礙故事表達便行了。總括來說故事中的每個角色,全部都有神經病,只有愛美算是比較似正常人了。松隆子掛名是女主角,但她的戲份其實不多,只是開塌那段獨白和結尾現身。小說的結局是突然停下來,沒有再花費筆墨在少年A上,令結局在讀者腦中不停迴響。電影版把少年A唯美化,為讓松隆子出場,讓少年A軟倒在松隆子面前,他最後一刻面部表情特寫十分造作,削弱了小說中他在不知情下親手殺死母親的悲劇性。

一個推理小說只有一個結局,初看故事的驚喜只有一次,在小說和電影之間只能二擇其一,而我會選擇小說版的「告白」。電影版不是不好看,只是為遷就時序作出的改動,把原本故事中五重互相緊扣的告白,減剩只有松隆子開場的那段告白。

The Box 百萬殺人實驗

假如有一天在你家門前出現一只神秘箱子﹐箱子上面有一個巨型紅色按鈕﹐有個神秘人拿著一箱一百萬美元現鈔來敲門﹐告訴你只要按下紅色按鈕﹐你便可以獲得到一百萬美元﹐但同時會有一個你不認識的陌生人死去﹐你會按下那個紅色按鈕嗎﹖ (以下內容含電影情節﹐未看電影的朋友﹐結局說穿了便不好看)

「百萬殺人實驗」的故事設計很有懸念﹐只是看了這兩行電影簡介﹐便引起我觀看的興趣﹐很好奇想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女主角是Cameron Diaz﹐想不到當年「情迷索瑪莉」和「神探俏嬌娃」金髮美女﹐現在竟然淪為神經質的師奶。電影中整天擔心這擔心那﹐意外地發了一筆橫財﹐又害怕有什麼陰謀在等著她。原本以為這套電影是科幻劇情片﹐藉故事帶出探討人性道德的問題。到了一半以為自己在看恐怖片﹐爛面的神秘人﹐疑似讓市民不停流鼻血的病毒﹐還有像行屍走肉要活捉主角的喪屍。到了結局才發現被騙了﹐這套電影只不過是超長版的「迷離境界」﹐把原本半小時的電視劇集﹐加入大量無謂情節和誤導觀眾的偽伏線﹐拖長成為一齣兩小時的電影。

電影的故事改篇自Richard Mathesonh的短篇小說Button,Button﹐早年曾經拍成「迷離境界」Twlight Zone的單元劇。三個不同版本的故事﹐卻有三個不同版本的結局。原著小說結局抄經典恐怖故事The Monkey’s Paw﹐天降橫財會招來不幸﹐妻子按下紅色按鈕後,收到丈夫去偷情時被火車撞死的消息﹐那筆鉅款是保險金的賠償。當妻子向神秘人哭訴要討回丈夫時﹐神秘人很爛gag地拋下句﹐最親密的枕邊人同時也是最不熟悉的陌生人。可能原著小說結局太爛﹐電視版改寫了結局﹐妻子在收了錢後,多口向神秘人問句﹐他將會怎樣處置那紅色按鈕。神秘人很輕描淡寫地答﹐那紅色按鈕和百萬美元的選擇﹐會給與一個你不認識的陌生人便完場了。我認為這個結局最好很有深意﹐點到即止沒有把玄機說破﹐讓觀眾留下心有餘悸的回味。

電影版畫公仔畫出腸接下去說按鈕後的故事﹐主角妻子和丈夫收到百萬美元後﹐身邊開始發生連串怪事。他們努力追查神秘人的來龍去脈﹐電影還故弄玄虛搞出外星人考驗人性的實驗。紅色按鈕送到下一對被挑選作出生死決擇的夫婦﹐主角的命運很無奈地懸於別人一念之間。原本電視版完場留給觀眾的餘韻沒有了﹐取而代之是個三流驚險故事﹐主角幾經努力爭扎﹐最終還是逃不過悲劇的命運。故事的主題是按還是不按的內心交戰﹐至於那個紅色按鈕如何運作無關重要。電影畫蛇添足地去解開紅色按鈕之謎﹐讓整個故事變得犯駁無稽﹐破壞了觀眾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間。

大慨外星人沒有讀研究理論基礎﹐完全不懂得如何設計實驗。紅色按鈕美其名考驗人性貪念﹐收集得來的驗數據完全無關人性﹐只不過是測試人類有多大的好奇心。紅色按鈕的旨示不盡不實﹐沒有明確寫明按下鈕的所有後果﹐不單自動落入遊戲的圈套﹐兒子更會變成殘癈或妻子死去。若果被測試的人有完全資訊﹐相信沒有多少人會選擇按鈕﹐後果這樣嚴重不要說只得一百萬﹐有一千萬也沒有用。劇中工程師丈夫曾把盒子拆開﹐發現內裏空無一物﹐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按鈕。不相信神秘人的說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按下去﹐其心態與想著得到一百萬﹐就算有人會死也沒關係﹐人性便有天淵之別了。

外星人也沒有讀過哲學﹐不明的形上論中的因果悖論。他們假定了選擇按下紅色按鈕是因﹐丈夫開槍殺死妻子是果。可是因果關係可能是倒過來﹐丈夫選擇開槍﹐所以陌生人按下紅色按鈕。如果不弄清楚這個因果關係﹐整個實驗沒有意思﹐只不過是按既定程序自然展開。在現代法律來看一個人應不應要受到懲罪﹐關繫於他有沒有自由意志作出決定。若果他沒有自由意志作出選擇﹐那他又如何為自己選擇負責任﹐從而受到懲罰。主角按下紅色按鈕﹐可能並非出於自由意志﹐而是在遠方的陌生人決定開槍殺妻救兒所至﹐那最後主角要為她貪一百萬元﹐付出性命作為代價便不成立了。

我有點後悔看了這齣電影﹐白白浪費了兩個小時﹐早知上youtube看半小時的舊電視版便很好了。

迷離境界舊電視版﹕

名偵探的守則

book_maxbk09_070205

這次去書展只買了兩本書﹐第一本是陳雲的《中文解毒》﹐第二本便是《名偵探的守則》。第一本在未入場前已打算購買﹐第二本則是臨離場﹐看見自己只買了一本書﹐覺得蝕了入場費﹐便隨手看看還有什麼書可以買。我看東野圭吾的《偵探伽俐略》時﹐書中導讀介紹過這本書﹐說是顛覆本格推理小說之作。推介寫得很文藝很高深﹐還以為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創新推理小說﹐﹐說穿了原來只是惡搞公式推理橋段的搞笑作品﹐差落太大有點失望。

撇除不當期望來獨立評價﹐這本不是推理的推理小說﹐其實寫得不錯。十二個短留故事﹐玩弄十二種最常見的推理橋段。若果平時有看金田一或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讀起來不禁會心微笑﹐佩服作者的創意。雖然這些故事系列的掛名主角是名偵探天下一﹐但作第一人稱的真正主角﹐卻是推理小說的萬年綠葉﹐名偵探身旁的笨蛋警探。兩個主個角色一唱一和﹐戲中戲向讀者分析故事中他們在調查的案件﹐擢破一般推理小說作者騙讀者的技倆。推理小說中根本沒有足夠資訊去給讀者推理﹐名偵探解謎時不是忽然冒出新點子﹐便是作者把重要線索描寫得含糊﹐或加插幾罪證明證的路人﹐來刻意誤導讀者。反正要猜兇手的話﹐估最不像兇手的那個就是兇手﹐十次有九次估中。

雖然小說是惡搞之作﹐但謎題設計也很花心思。不過作者略過故事支節﹐給讀者說了謎解後轉眼便被解破﹐答案來得太易好像空空洞洞。大慨推理小說的讀者喜歡給作者折磨﹐明明可以第二頁便說明答案﹐也要吊讀者癮吊足百多頁﹐才施施然道出案件發生的經過。傳統推理模式﹐密室殺人﹐消失兇器﹐估誰是兇手﹐不在場證據﹐大費周章設計華麗的殺人計劃﹐全部也逃不過被吐嘈的命運。最抵死是寫小說改篇成電視劇的那個故事﹐為求收視和遷就師好觀眾的程度﹐謎題可以簡化﹐甚至連本來是男人的主角也可以改作漂亮女星。

不知看這本小說有沒有後遺症﹐下次看正經的推理小說時﹐會不會聯想起那些推理公式﹐不其然自動笑出來﹐破壞了推理故事的懸疑氣氛。若果以後無法好好享受本格推理小說﹐肯定會為這本《名偵探的守則》事問。

偵探伽利略 – 東野圭吾

偵探伽利略

早前我看《神探伽利略》的電影版有點被騙的感覺﹐電影與影評中描述電視版的風格有點不同。電視版以科學方法解開謎團﹐反觀電影版則只是用傳統推理手法破案。我想感受下《神探伽利略》的日劇魅力﹐又不想花十多小時追看整套劇集﹐折衷辨法便是看原著小說《偵探伽利略》。當然其實我可以只看一兩集﹐不過自問沒有足夠定力扺受日劇的引誘﹐開了頭看第一集恐怕不看完結局不會罷休。

電視版改篇自三本原著小說﹐我便選擇了第一本小說來開始看。一本小說有五個中篇故事﹐每個故事大約是電視一集的內容。看完後才發現小說與日劇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地方只是案件謎題的結構﹐再一次有被騙的感覺。女警柴咲幸在小說甚至沒有出場﹐更枉論與福山雅治發展成一對歡喜冤家。或許我看了電影版先入為主﹐認定伽利略等同福山雅治﹐看不慣在小說版中他沒有那些招牌小動作。小說的故事佈局簡單直接﹐篇幅集中在故事骨幹的案件推理上﹐人物特別是主角的描寫點到即止。若果把小說搬字過紙拍成劇集﹐恐怕角色流於表面欠缺立體感﹐不用十五分鐘便把故事說完。

平心以論這本小說其實也很好看﹐故事情節很有創意﹐有別於一般的推理小說。伽利略有別與於其他偵探小說的主角﹐他的推理並不是要揪出犯人﹐而是運用科學知識和頭腦﹐去解釋案發經過的謎團。五個故事也是兇殺案﹐其中三個故事要破解離奇的殺人方法﹐餘下兩個則是解釋不合常理的證據。對於理科出身的讀者﹐謎底倒看起來合情合理﹐至少沒有違反科學常識。不過我懷疑科學常識不足的讀者﹐有多少人懂得欣賞謎題設計的巧妙﹐會不會伽利略解說完依然是一頭霧水。當然伽利略解謎前會做個小實驗﹐模疑事件發生的過程。不過如果作者有心杜撰相關的科學理論﹐恐怕一般讀者也很難識穿吧。只是小說中的科學殺人法實在太匪夷所思﹐那有人會這麼大費周章地殺人﹐不過這也是閱讀這本小說的樂趣之一。

除了故事本身寫得好看外﹐負責翻譯的出版社特別值得一讚。這本書沒有邀請一大堆著名閒人﹐為此書寫些不相干的序言硬銷推介﹐反而在前頭加插導讀章節﹐介紹作者東野圭吾的生平和作品﹐讓讀者認識這位大器晚成的作家。正文後面附有一篇解說小說的文章﹐替讀者分析故事內容和推理﹐讓讀者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再欣賞小說。不是解說說明我也不知道﹐作者在小說中探討日本要面對的社會問題﹐隱晦地批評日本社會的精神面貌。

只用了個多小時把小說讀完﹐雖然不是我想找的東西﹐但也有另外一種意外驚喜。不過現在我有一個兩難題﹐還要不要看《神探伽利略》電視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