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教育

超級拔尖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若果會考有六優的成績﹐就可以參加拔尖﹐讀完中六後不用考高考﹐直接升讀大學。現在科大推出一個超級拔尖計劃﹐如果在外國某某大賽中獲獎﹐取得有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權﹐就可以連會考成績也不用理會﹐直接升讀大學。可是這個超級拔尖計劃﹐真的是為香港培育人材﹐還只是科大做的一場公關騷呢﹖

去年陳易希在Intel的IESF比賽中獲獎﹐取得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權﹐一時間這個發明小天材給捧了上天﹐被譽為香港科研的明日之星。科大校長朱經武使用特別酌情權﹐收取陳易希在中五畢業後直接讀大學。可是會考放榜﹐陳易希竟然只取得十二分﹐令很人質疑這個超級拔尖的決定﹐到底陳易希有沒有足夠資格和能力升讀大學。

每年在香港的學生中﹐也有不少人能夠在海外的學術比賽中獲獎。陳易希的最大成就不是獲獎﹐而是有個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夠噱頭。要獲取小行星這個獎品﹐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我上過Intel的IESF的網站﹐看過陳易希參加那一個屆的報告﹐入面隻字沒有提過他的名字和作品﹐畢竟只是拿個毫不起眼的二等獎。再上MIT Lincoln Lab的網站﹐發現陳易希小行星的推薦只不過是The Ceres Connection的一環﹐MIT本身沒有評核陳易希的科學成就。Intel捐錢給MIT﹐MIT就賣小行星名給Intel當獎品﹐美其名表揚年青的傑出科學家。一年大約有幾十人通過這個計劃取得小行星命名的資格。香港的媒體看見MIT的鍍金招牌﹐不明裏底蘊就以為陳易希很勁﹐這樣一個少年發明天材就吹捧誕生出來了。

香港會考其實只要肯用功讀書﹐考取升中六最低十四分的標準不算很難。陳易希竟然連最低要求也達不到﹐不禁讓人懷疑他是靠小聰明獲獎﹐還是貨真價實的科學天材。大學的課程比會考更加艱深﹐若果連會考也應付不好﹐根本沒有可能在大學中生存。拔尖培養人材是好事﹐但尖子也要至少乎合有升讀大學的最基本要求。若尖子最後因程度不足而讀不上﹐不單浪費教育學位的資源﹐更加可能白白糟撻一個尖子。更大的問題就是向全香港芸芸學子﹐傳達一個錯誤訊息﹐只要夠出名夠威﹐就連最基本的學習條件也不需要。這與美國大學常為人詬病用學位買運動員的政策有什麼分別﹖

說回話來﹐到底科大校長朱經武是真的認同陳易希的材能﹐還是賭一舖大小﹐想借陳易希星的聲名滔光呢﹖他大慨是最想陳易希以第一名譽畢業的人了﹐不然他這個破天荒的超級拔尖計劃﹐最後只會淪為賠上校譽學校質素的笑柄。

那陳易希本人呢﹖他的志願是入讀科大﹐他算是暫時達到了﹐不過能否畢業還要靠真本事。在新聞報導超級拔尖的成就時﹐記緊要加句字幕說這是萬中無一﹐家中的小朋友千萬不要亂學。他放棄會考心醉心發明﹐好彩贏了個小行星就可以直升大學﹐不好彩輸了就可能會變雙失青年。反觀其他和他有差不多可能性的人﹐像曾與陳易希較量的蔡騰飛或同校戰友丘德志﹐他們選擇備戰會考﹐考取優異的成績﹐循正常途徑升讀大學﹐則穩陣安全得多了。陳易希選擇的這條路道﹐付出的風險獲得的利益不成比例。若他選擇參加比賽放棄會考﹐最後拿獎學金去MIT升學或許有賺﹐但最後卻要屈在間二流大學讀書﹐冒這個風險並不值得。

當然我可能看錯﹐陳易希只是香港填鴨教育下的犧牲品﹐他上到大學可能會大放異彩。不過讀過大學的人也知道﹐本科教育只是考試制度的申延。 教學變化多了但本質上還是相似﹐主要是以知識傳授為主﹐最終還是以考試或報告作為測試學生的準則。若果有有莊家開盤的話﹐我會賭陳易希不能讀至畢業﹐就算畢到業﹐也拿不到一級榮譽學位。不是我黑心﹐我也想我看錯﹐香港會有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但這是最合理的預測。其實也不要求陳易希會考十優﹐若他有二十分達中上的成績﹐相信沒有人會對他超級拔尖有異議﹐但十二分真是太過失禮人了。

高考放榜的啟視

今天香港的高考放榜﹐新聞中有兩個數據十分有趣﹐有值得我們探究的價值。第一個數據是考6A狀元是全女生﹐考5A核眼也是女生佔大多數。不知這個數據可以不可以﹐作為支持女生讀書比男生優勝的論點。怪不得現在大學收錄的新生陰盛陽衰﹐甚至很多傳統男性為主的科目﹐如醫生律師等﹐也是女生多過男生。唯一還能夠堅守男性堡壘的學科﹐就只淨下工程和電腦系﹐不過這個趨勢看來也保持不到多久了。大學女生多個男生本身不是一個問題﹐但是他們畢業後到了擇偶期﹐問題就會慢慢浮現出來了。絕大部份女人不接受學歷比自己低的丈夫﹐男人除非一心想吃軟飯﹐他們也對學歷高於自己的女人有所抗拒。就算男女比例相等﹐因為擇偶條件不吻合﹐將會做成社會結構失衡的問題。男人是理性動物﹐大慨還會依照經濟學的供求定律﹐改變擇偶要求去迎合市場。可是女人是感性動物﹐在高舉獨身主義年代﹐大有可能找不到好男人不如不嫁。大量獨身女子湧現會否做成社會問題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第二個數據是說用中文應考的學生成績有進步﹐因此肯定母話教學的價值云云。我沒有確實的數字﹐所以只能夠用簡單的邏輯﹐去指出這個結論不一定可靠。報章說用中文應考的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及格率比以往有明顯上升。這其實是一個統計學上的錯覺﹐整體學生的成績根本沒有明顯進步。只不過以前中等程度的學生可以讀英中﹐現在則沒有選擇被迫讀中中﹐中中的平均成績自然會上升。若以英語應考生的學生作比較﹐就會發現英中的成績遙遙領先中中﹐怎麼又不見有人出來肯定英語教學的價值。

有一點值得留意是化學科的成績下跌2%﹐讀過化學的人也知道﹐化學這一科用英文教一定好過中文教﹐看見那些中文化學名稱就頭痛了﹐還是英文名稱易學易記。不是所有科目也適合用中文教學﹐特別是數理電腦科﹐大部份理論和專有名詞也是以英語為本﹐用中文反而詞不達意事倍功半。其實香港人的母語不是純中文﹐也不是純英文﹐而是中英夾雜的港式語文。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香港人﹐基本上是沒有可能不以中英夾雜的句子交談﹐這個中英夾雜的語言系統﹐在網上有人甚至記錄文法規則以供參考。所以我認為讓學生最有學習效率的教學語言﹐是香港中英夾雜的教學法﹐課本試卷寫答案用英文﹐上課時用中文輔助解說﹐專有名詞盡量用英文﹐方便學生銜接大學﹐特別是到海外升學。這其實是當年我讀中學的教法﹐尤其是物理課的印象特別深刻﹐會考全班四十個同學二十六人拿A。誰說純中文教學一定比掛羊頭賣狗肉的混合語教學優勝﹖

香港的法定語文是中文和英文﹐請教署不要再以政治理由插手教學語言的選擇。考試局只需要提供中英對照的試卷﹐指明考生只可以一種語言作答以方便改卷。其他的事就讓學校﹐學生﹐家長﹐以及教育市場去作出最有效率的選擇。如果順便取消中學派位改行學卷制﹐讓學生家長自由選擇學校﹐就更加理想了。

通識教育

最近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作有重大改革﹐除了初中高中年期的分配﹐ 從英式的五二三學制﹐變為美式的三三四學制﹐合併會考和高考外﹐在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加入的通識教育﹐就是政府改革的焦點所在。根據政府的建議該科的目的﹐是彌補在目前教育制度中﹐過度重視專科學習﹐以至學生的思想過於狹窄片面﹐沒法回應現今社會對通材的需求問題。這個新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有把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灌通的能力﹐提供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訓練﹐以及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性。由於通識教育屬於必修科目﹐學生在這科的成績亦會影響大學取錄。在建議中通識教育的成績分為﹐校外公開試以及校內評估兩個部份。

原本香港中學制度的改革和我已經沒有多大關係﹐畢竟會考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但上星期女朋友和我說起﹐她在新聞中聽到了中學將會推行通識教育﹐引起了我對這個題目的興趣﹐看過教育處有關通識教育的廿五頁資料後﹐我認同通識教育的出發點是良好的﹐但在實行上有著根本性的問題。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個層次﹐先從影響最少的方便說起。

一﹕
通識教育的成績計算中﹐校內評估佔了很重的比例﹐當中包括了日常課堂表現﹐作業成績﹐以及校內測驗考試等。這做法不單加重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在忙於應付公開試之餘﹐還要花精神時間去寫作和批改報告。校內評核沒有客觀畫一的準則﹐會形成學生之間的不公平對待。學生的工作量以及評分標準﹐在不同學校之間可以有很大的分別。而學生家庭背景之間的差異﹐亦會因校內評核而擴大。由於制作報告所需要的資源指導﹐比應付一般公開考試的需求大得多﹐這會讓家貧沒法聘請私人補習老師﹐或父母繁忙而疏於管教的學生處於劣勢。

二﹕
通識教育的其中一項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趣興﹐讓他們自發性的終生學習。可是在一個強迫性學習的必修科目中﹐提出這個學習理念就顯得很可笑了。在外國的教育制度中﹐通識教育Liberal Studies是大學才開辨的課程﹐目標學生是有趣興擴闊知識見聞的成年人﹐是非作為向上升學的踏腳石。在香港中學的學習環境中﹐僅靠每個星期幾個小時的通識課﹐又如何能夠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呢﹖我個人認為﹐通識教育是不可能在學校中﹐以系統化的方法去大量教授的。通識教育目標的學習思考能力﹐很大部份是要由家長以身作則﹐日積月累地對學生作出潛移默化。而學生在學校中遇到教師的質素﹐亦對他日後在這方便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事實是沒有辨法可以保證﹐負責通識課的老師具被這些資質﹐而事情上擁有這些資質的人﹐除了少數有心投身教育事業者外﹐早已另謀高就﹐根本不可能會當上教師。

三﹕
我仔細看過在建議中提出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一科其實是在掛羊頭賣狗肉﹐說是訓練學生自主獨立想考﹐培養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而暗地裏成為政府對學生進行洗腦的工具。課程的結構分為三個學習範疇﹐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以及科學科技環境。在每一個範疇中﹐分為數個必修和選修單元。而然在每一個單元的題目上﹐已隱隱看見某一套價值觀的取向﹐在建護書的附錄例出各單元的探究問題中﹐竟然問如何的是佔大多數。而非是問某些事情為什麼是非這樣不可。這些問題雖說是引導學生思考﹐但潛意識中已給學生定下了思想畫的框框。我就不信教師或考試局可以接受﹐有學生以合理和有根據的思考推論﹐把這些命題的意義作出全盤否定。而這些單元項目以社會學上的應用倫理為主﹐並沒有教授更深層次的學術知識。若我作為課程的設計委員﹐我不會把這些有時效性相對上比較通俗﹐在一般報章評論可以看到的題目放在課程之內。反而會以中西哲學為主幹﹐教授學生批判思考的方法﹐以及自古以來引發人去思考的終極哲理問題。在給學生在打好思考的基礎後﹐才引導他們把所學到的應用在社會命題上。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統籌局 http://www.emb.gov.hk

母語教學

在香港最新推出的教改政策中﹐加入了中中轉英中的上落車機制﹐ 又再次教育界中引起母語教學的爭論。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官方語言的英語﹐除了持堅中文教學的左派學校外﹐大部份中學也是採用英語教學﹐以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在九七回歸後不知道是民族主義作崇﹐還是基於有科學根據的教育方法研究﹐香港政府在教學語文政策作出重大改變﹐把以住由中學自主決定教學語言的政策﹐改變為除了小部份精英學校外﹐其他一般中學一慨要用中文授課﹐而獲準以英語授課的學校﹐則必需在課堂上採用全英語﹐不可以像以住那樣中英文混雜。

這政策引起了全港家長的強烈反對﹐中中學生被標籤為次一等而飽受歧視。而誤信教署官員游說母語教學的好處﹐自願選擇由英中轉中中的學校情況更慘﹐在中一收生時好學生避之則吉﹐原本是band 1成績優異的區內名校﹐在兩三年間淪落為專收band 5蘿底橙的學校。為了改變這個不公平的情況﹐讓不幸成為中中的學校有機會翻身﹐政府推出一系列母語教學的新政策。但是這些把學校篩選的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坐在辦公室中的官員﹐以及注著語文純正的教育學者都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香港人的母語﹐既不是純中文亦不是純英文﹐而是一套中英混集活生生的獨特語言。在香港的知識份子和普遍受過高等教育的那一群﹐沒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完全的只運用單一的語言﹐大部份也是因應情況而使用中文或英文的詞語。為什麼教署不可以面對這個事實﹐讓每一個中學因應學生的程度﹐彈性的使用不同組合的中文和英文去授課呢﹖

我自己讀是讀理科出身的﹐在文科中用純母語教學成效如何我不敢說﹐但憑自己和同學之間的經驗﹐英文是學習理科最合適的語言。不單只理科中很多慨念很難用中文去表達﹐而將來在學生在升大學亦較易銜接。理科中所應用的英文是很淺易的﹐而答案也主要是以計數為主﹐所以只要學生看懂題目的英文就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在授課方便﹐用全英文可能對某些學生有一定的困難﹐那可以用英文詞彙為主附中文講解﹐這就可以兼收中英教學兩家之長。有的教育學者或會反對這教學方法﹐認為中英混雜使用會教壞學生。但是他們忘記了在學術科目中﹐學生要學習的是各科專門的知識﹐而不是如何正確的運用語文。混合語言教學的學生在語文科是需要加強培訓﹐正如英文中學的中文科﹐或中文中學的英文科一樣。希望政府可以細心聽取家長學生的意見﹐不再一意孤行以所有學子的幸福為賭注﹐取消成效起疑的強制性語文政策。

求學不是求分數﹖

香港政府最近推出一輯新的廣告﹐其主題為“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個口號的出發點是良好的﹐因為香港很多的學生返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把全副精神放在公開考試中﹐為取得優異的成績而忽略了在課本以外的學習。不單只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些﹐連學校老師家長也是只著眼分數的數目字之上。當然學習是應該以追尋知識為主﹐而不是為達到社會或家人的期望。

可是這句口號漠視了現實情況﹐在香港的金字塔式教育制度下﹐沒有好的分數就沒有辨法上大學。我們應該反問創作這句口號的教育官員﹐在香港專上學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不用分數又如何有效分配僅有的教育資源呢﹖

求學不是求分數﹐只是那少數在考試中獲得非常高分﹐不論申請那所學校也會成功的天材學生才有資格說的話。至於那些為了升班為了入想讀的科目﹐資質平庸的大部份普通學生﹐一分半分就可能改變一生的命運﹐求學不求分數還可以求什麼呢﹖

與其在口號中把求分數描繪成負面的訊息﹐我認為不如清楚厘定為什麼要求分數來得更有意義。新的口號是“求分數就是為了繼續求學”。至於探討求學本身的意義﹐則不屬於政府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