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經濟

老字號小店的生存空間

在討論舊區重建時﹐很多人對服務街坊多來的老字號小店﹐總有一份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他們總是為老字號小店﹐不能在再今競爭激裂的市場生存﹐感到莫名奇妙的惋惜和傷感。他們一邊享受商品工業化價格下降帶來的成果﹐一邊留戀著老店價錢便宜商品獨特的品味。可是他們卻沒有察覺到﹐他們心中追求的老店是不可能存在的幻像﹐要馬兒好又要馬身不吃草。

商戶在市場上的生存空間不外兩個﹐一是行薄利多銷(low margin high volumn)的路線﹐工廠式生產和大型連鎖店﹐犧牲多元化換取數量上的經濟效益﹐賺取一般市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利潤。另一個方法是專攻高檔市場(high margin low volumn)﹐利用產品的特色設計去穩佔市場上遊位置﹐賺取有閒錢負擔獨特個性品味的利潤。當然市場還有高利潤高銷量的國營專利企業﹐但那是違反自由經濟剝削市民﹐除了官商勾結的貪官奸商外﹐沒有市民會希望見到。最後市場還有低利低銷的一潭死水﹐只是在苟延殘存﹐命中會被經濟定律淘汰。那些懷舊的浪沓主義者﹐竟然彭吹老字號行這條路服務窮人﹐這豈不是叫老店去送死的不負責任言論嗎﹖

老字號小店要繼續生存﹐ 只有發圍薄利多銷或轉型行高檔兩條路可行。小店要發圍有很多融資方法﹐只要有商業頭腦營商之道﹐在自由市場下不怕沒有機會。很多大企業也是從小商店開始發展﹐麥記當年也不過是一間路邊小餐廳。遠的不提說近的例子﹐香港滿記甜品衝出深井也做得不錯。小商店發展成大企業﹐一樣可以保持價廉物美﹐一樣可以繼續服務老街坊﹐不過要同時服務其他新開拓的市場。若果選擇轉型行高檔路線﹐除非老街坊與時並進一起脫貧﹐否則服務對象就是高消費能力的新顧客了。做生意不是做善事﹐只要生意做得好﹐舊街坊沒有機會光顧不關商店的事。老街坊不可以這樣自私﹐希望老店店東一世貧窮﹐轉型不成功掙不到大錢﹐要成世賤買商品維生。若果老街坊不捨得老店﹐也沒有人阻止他們繼續光顧。他們只需要努力自我增值進修掙錢﹐脫離基層進身中產階級﹐就有能力負擔老店的高檔商品了。

The Road to Serfdom 自由到路役之路 – Freidrich A. Hayek

road to serfdom 據說在蘋果日報報社的大堂有三尊銅像﹐代表著香港一直以來賴以成功的自由經濟體系﹐背後的三個位著名經濟學家。第一位是香港六十年代的財政司郭伯偉(John J. Cowperthwaite)﹐任內政府推行經濟積極不干預政策。第二位是去年去世的經濟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建立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反對政府干預。第三位則是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eidich A. Hayek)﹐為反對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寫下理論基礎。

「自由到路役之路」 是海耶克最重要的著作﹐書中詳細推論社會主義最終必然會變成極權統治。此書出版於二次大戰未期﹐當時凱恩斯主義(Keynes)當道﹐鼓吹由大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工會勢力以保障工人之名抬頭﹐陰影籠罩著西方的自由經濟傳統。此書最初出版時不受到重視﹐反對聲音甚至打擊海耶克﹐認為他的理論危言聳聽﹐不適合主導經濟發展的政策。後來歐蘇聯共產實驗的失敗﹐六七十年代西方在左翼思潮影響下經濟一蹶不振﹐正好反證了到海耶克理論的先知先覺。海耶克在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獎﹐八十年代英美列根和戴卓爾政府下﹐古典自由主義從新抬頭﹐經濟急速發展﹐再一次肯定了海耶克理論的正確性。海耶克反對集體主義的計劃經濟﹐因為我們的自由會慢慢流失﹐最終我們會淪為專制政府統治的奴隸。

海耶克並不反對有關經濟的計劃﹐只要計劃的目的是促進競爭﹐而非由政府主導市場﹐選擇推行單一發展模式。支持計劃經濟的人﹐認為政府可以制定一套最完善的發展策略﹐只要跟從就能夠建設社會。可是不同人對社會有不同的期望﹐沒有一個經濟計劃可以迎合所有人的需要。政府要推行計劃經濟﹐就必需惘顧社會上一部份人的意願。民主程序並不能解決問題﹐絕大多數人意見分歧像一盤散沙的情況下﹐只要少數人達成統一意見﹐就可以凌駕並騎劫多數人的意願。而最容易達成統一意見的﹐偏偏卻是不會獨立思考的人群﹐他們把權力給與說話動聽的領袖﹐希望他運用絕對權力﹐去掃除推行計劃經濟的障礙。領袖在擁有絕對的權力後﹐在推行經濟計劃的大前題下﹐動用宣傳機器打擊反對聲音﹐因為經濟計劃要成功就不能受到質疑。當領袖完全操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人民喪失自由再沒有能力反抗時﹐踏上給專制政權奴役之路。

海耶克指出在社會主義中﹐自由一詞的意義被扭曲使用﹐誤導人民去支持計劃經濟。自由原本的意思是指政治上的自由﹐有不受到安全威脅的自由﹐不受到他人權力隨意操控的自由。在社會主義中﹐自由的意義變為經濟上的自由﹐成為不用擔心生活所需而限制選擇的自由。在這個意義中﹐自由只不過是財富的代名詞﹐社會主義的自由就只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海耶克並不反對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現代會中不應有人挨餓﹐衣不蔽體或露宿街頭。可是海耶克反對是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後﹐還要追求人民在財富上也要相對地均等。政府不能只保障一部份人(如工會工人)有比較好的生活質素﹐因為社會的財富不是無限﹐若果保障他們所分配到的財富﹐則必然會損害其他沒有保障的人的利益。若果政府要保障所有人分配到的財富﹐政府就要分配每一個人的工作岡位﹐等同於要全面推行計劃經濟。人民喪失選擇工作的自由﹐生活各方面也要依懶政府﹐受到經濟政策決策者的支配。於是我們不單沒有獲得到經濟自由﹐反而連我們的政治自由也賠上去。

這本書中的政治推論深入詳細一環緊扣一環﹐對於初接觸這些政治述語的人來說比較艱深。我把這書前後看了兩遍﹐加上網上簡易精讀版的幫助﹐才勉強認識海耶克的理論。這本書挑戰我們反思一些習以為常的政治慨念﹐追溯自由﹐民主﹐計劃﹐競爭﹐權力﹐法治這些詞語背後的意義﹐讓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浪漫幻想有所警 惕。 在網絡上我遇到不少左翼的社運份子﹐他們高舉社會主義的自由旗織﹐一廂情願地要求政府干預市場﹐好改善他們關心社群的生活。可是他們缺乏扎實的理論基礎﹐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並不意識到的他們訴求﹐正正是踏著海耶克的通住奴役之路。

相對貧窮

說起什麼是貧窮﹐大部份人必定會想起非洲那些餓很瘦骨如柴的飢民﹐ 又或者在電視新聞上看起那些衣不蔽體﹐頂無片瓦的難民。畢境不論是基於人道責任還是身為人類的同情心﹐我們也不能接受社會上有人連生存的權利也沒有保障。可幸的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富裕﹐社會有能力負擔公共福利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在發達國家中生活於貧窮線下的人數已大幅減少。在今天的香港社會中﹐相信不會出現路有凍死骨或小孩子要挨肚餓的慘況。正當我們的滅貧大計取得空前成功﹐一些社會學者卻提出貧窮一個的新慨念。他們把上述的問題稱為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而引入一個新的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觀念。貧窮不再單純是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而是由於未能負擔一般人一樣的消費能力﹐未能享受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模式﹐從而感覺到自己貧窮。於是貧窮從一個客觀性的經濟指標﹐變成一個主觀性的文化心理慨念。那些社會學者更進一步指出﹐經濟發展不能解決相對貧窮的問題﹐反而會不斷產生新的貧窮﹐只有重新分配財富﹐改變現行資本主義的社會架構﹐才能在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相對貧窮有必要解決嗎﹖

首先從字面的定義上去看﹐相對貧窮這個慨念並不存在。相對貧窮只是窮﹐並不是貧。很明顯翻譯這個詞語的人只是囫圇吞棗地﹐把英文詞語照字面的意思硬譯過來﹐而沒有細心思考過在中文裏﹐貧窮二字已包含絕對和相對兩個不同的觀念。物質上的不足為貧﹐是絕對的慨念。窮則是相對的慨念﹐例如龔如心比李家誠窮。世界各國大多有扶貧滅貧的社會計劃﹐只有共產主義的國家﹐才會有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滅窮計劃。在數學上來說﹐除非所有人的收入也相同﹐否則一定會有人比別人窮。貧可滅﹐窮永不可滅。以史為鑑﹐滅窮只能像共產政權那樣製造均貧﹐可是均貧肯定不是我們樂於見到的結果。

窮本身並不是一件值得讓人懼怕的事。正所謂人窮志不窮﹐在生存有基本保障後﹐不必擔活在赤貧的人﹐他們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逐步爬地上社會階梯。反之富有的人著終日無所事事揮霍無度﹐他們的財富也有花盡的一天﹐會從有錢階級掉下來變成窮人。最有效保障階級上下流動的社會制度是論功行賞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生產力高對社會有供獻多的人﹐相對的獲得更多財富回報作為鼓勵﹐而生產力低對社會供獻少的人﹐則以相對較少的生活享受作為的懲罰。只要使用得宜﹐富與窮正是最有效增進社會生產力的葫蘿白和棒子。

每一項經濟增長均是來自科技或制度的進步﹐在經濟增長的初期﹐擁有新技術或新知識的人﹐因為生產力相對上升有比較優勢而先富起來。剩下來低技術低知識的人﹐生產力相對下降淪為窮人。讓他們脫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升他們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和培訓讓他們在技術和知識追上其他人的平均水平。若果強行把高生產力的人的財產通過分配手段﹐白白送給低生產力的人﹐只會傳達一個錯誤的訊息﹐變相懲罰提高生產力的人。最終只會造成反效果﹐導致社會整體生產力下降或停滯不前﹐對人民不僅益處反而有害處。

透過經濟增長增加社會上的總生產力﹐社會才能夠投放更多資源在低收入階層﹐改善他們客觀生活條件。人民得以豐衣足食﹐貧困也成為過去的代名詞。事實上在今天的香港社會﹐只要沒有不良嗜好﹐就算領綜緩住公屋的市民﹐他們的客觀生活質素比五十年前的中產階級還要好﹐大慨比一百年前的大地主也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了。經濟增長可以滅貧﹐但不能滅窮。要滅窮的話﹐倒頭來就沒有了經濟增長。不過若果窮是因為人比人比死人的心理問題﹐只是因為生活享受不夠別人好﹐就感覺自己是貧窮的話﹐那麼經濟政策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心病還需心藥醫﹐向低下階層傳揚佛家道家無慾無求的思想﹐又或者基督教的克己追求精神而非物質滿足的傳統﹐也可以令他們不再覺得自己貧窮﹐這才是根治窮人心理問題的良方。

The World is Flat 世界是平的 – Thomas L.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年代﹐隨著科技和交通發達﹐在世界兩個各角的地方隔離縮短了﹐隨著緊密的政治經濟合作關係﹐國與國之間的圍牆也倒下了。不論在那裏生活的人﹐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第三世界﹐也無可被免要適應全球化的大趨勢。「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正好為讀者解說全球化的來龍去脈﹐分析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在全球化遇到的問題﹐以及展望未來全球化的方向。這本書在零五年出版後便一直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去年更獲推薦為香港電台十本好書。其實在這本書出版以前﹐全球化這個詞語早已深入民心。若平時有看經濟或企管雜誌﹐對書中的內容相信不會陌生。不過這本書把有關全球化的知識有系統地整理出來﹐對新手是一本很好的入書藉﹐亦可以讓老手溫故知新﹐重新思考在全球化中自己的定位。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細說全球化的歷史﹐列出十件直接加速全球化的大事。從東德柏林圍牆倒下開始說起﹐隨著東西冷戰結束﹐讓分列的世界慢慢整合。網景Netscape公司上市標誌著互聯網的掘起﹐使到遙距通訊不再是難事。工序流程軟件的開發﹐可以讓公司更加準確地分工。開放程式碼軟件與及公享知識的興起﹐打破了大公司和政府對知識的壟斷﹐讓知識可以自由流通﹐顛覆傳統由上而下的權力架構﹐由下至上無窮的創意。當然不能不提全球化對一般人影響最大的﹐工序外判與工作移至海外﹐這兩項正正發揮經濟學上的比較優勢﹐若大大提高全球的經濟生產力。隨著商品生產地與最終消費者的距離增多﹐有效率的運輸供應系統應運而生 ﹐讓運輸成本大幅下跌﹐遠在大海彼岸的供應商﹐也可以與本土供應商競爭﹐通過競爭而提高服務質素。公司一邊廂把工序外判﹐另一邊廂則把工序內判﹐把最佳的服務供應商與公司整合﹐讓大公司可以也有小公司的靈活。知識就是力量﹐搜索引擎如Google的發展﹐讓人民隨最隨地也可以得到最新的資訊。最後一項是流動電話網絡電郵的發展﹐讓人不論何時何地也可與整個世界連結在一起。這一切一切的發明與歷史事件﹐讓世界各地的人大至上也站同一條起跑條上競爭。雖然己發展國家還有承繼下來的優勢﹐不過第三世界很快就會追上來。

這本書的入者是美國人﹐讀者也是針對美國市場﹐所以第二部份探討美國在全球化中面對的問題。雖說書中用美國作為例子﹐但這些問題是已發達國家皆要面對的﹐香港也不例外。以前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要用功讀書﹐你用中國和印度的孩子沒有飯吃多可憐。現在美國的父母則說﹐要用功讀書﹐中國和印度的孩子來搶你的飯碗啊。在過去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國內低技術的工人因沒有競爭﹐人工也可以不錯。在全球化低下﹐第三世界有數以億計的低技術工人﹐國民若想保持生活水準﹐就必須要轉型為高技術人材﹐或者成為工作不可能流向外國的專材﹐才能夠保持競爭力。而然美國最大的穩憂的科學研究的人材嚴重不足﹐高中生寧可志願當球星也不願當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大量依靠外國移民﹐長遠而言國家的競爭力是由科技發展所決定。若現在不致力培育科研人材﹐美國的優勢將在一代之內就會完全消失。

第三部份展望全球化的未來﹐全球化對全人類有益還是有害﹐在乎第三世界如何面對和適應全球化。第三世界國家(如中國印度)可以選擇擁抱全球化﹐ 利用全球化的機會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脫離第三世界﹐晉身已發達國家的行列。全球化把國家間的經濟命脈連結起來﹐成為一張錯縱複雜再也分不開的網﹐減少國家間戰爭的機會﹐令世界更加和平﹐因為開戰的成本太大﹐未打已經兩敗俱傷。書中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從來沒有兩個開有麥當勞的國家打過仗。麥當勞是全球化的標誌﹐有麥當勞等同與全球經濟接軌﹐身處於同一個脆弱的經濟系統下﹐沒有國家有能力或願意開戰。誠然有些第三世界國家(如北韓中東)因種種歷史因素﹐選擇築起圍牆把自己隔離在全球化以外﹐他們的人民固然生活得不到改善﹐亦可能民族自卑或妒忌其他國家的成功﹐而催生恐怖主義。諷刺的是全球化讓世界緊密連結起來﹐亦同時擴大恐怖襲擊對全世界的傷害。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不論是已發展國家還是第三世界﹐只要不抱著守舊過時的觀念﹐懂得變通進取吸收學習外來文化的優點﹐全球化可以是雙贏。作者特別寫了一章來探討中東全球化的問題﹐在亞洲或前東歐地區全球化步代或快或慢﹐但方向大至上正確﹐但中東因為回教保守文化拖累﹐對全球化采取抗距態度﹐若中東的回教文化不改革開放﹐將會危害到世界穩定和經濟增長。

全球化的影響深遠﹐不論是國家﹐公司﹐還是個人﹐也必需要適應全球化帶來的轉變。全球化帶給世界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只要有理想有幹勁有創意﹐不論身在美國還是中國印度﹐誰也可以是全球化的贏家。當然那些不思進取的既得利益者﹐只顧著懷緬過去的光輝﹐而忽略開創更美好的末來﹐在全球化下無可避免會成為輸家。最後想說說關於這本書的題目﹐說世界是平妨忽世界間的距離就縮短了。不過心水清的朋友就會看出﹐就算地球不是球形而給壓成平面﹐兩點之間的距離其實沒有改變﹐只不過若站得夠高﹐就可以從一地看到另一地罷了。不論全球化如何發展﹐人與人國與國間始終還是會有距離﹐這算是對全球化的少少諷刺吧。

Freakonomics – Steven D. Levitt and Stephen J. Dubenr

Freakonomics 這本書在大陸的譯名叫魔鬼經濟學﹐此書的觀點理論雖然和傳統經濟學不同﹐但內容十分正派並不是在妖言惑眾。在台灣的譯名叫蘋果橘子經濟學﹐名字有點無厘頭﹐取名的原因只不過是封面畫了個切開是橙的蘋果。若果給我選擇譯名﹐我會譯為古靈精怪經濟學﹐簡單而直接沒有嘩眾取寵。這本書去年在經濟學人雜誌已經有介紹﹐那時已加入我那長長的想看書單上。早幾個星期看見梁文道寫的書評﹐不知何解心血來潮立即想要看﹐於是放工走去書局打書釘自了兩章﹐回家馬上從網上訂本寄來。

作者是經濟學重鎮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他和紐約時報的記者合著這書。書中的論點是他多年分析經濟數據﹐得出幾個很令人意不到的結果。那個記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把那些可能悶死人的經濟理論﹐用說故事的方法富有趣味地表達出來。其實這本書的重點可以幾句說完﹐不過吸引讀者的地方﹐是運用簡單的經濟理論﹐把數劇抽絲剝繭﹐像偵探查案般一步步找出結論。書中每章是一個獨立案例﹐最為人津津樂道是開頭的幾個案例﹐教師為什麼會學生出貓﹐3K黨和地產經紀的相同之處﹐以及這本書賣廣告的重點主打﹐毒犯多數為什麼和母親同住。

第四章的論點十分具爭議性﹐差點讓這本書在某些保守地方列為禁書。過去十幾年美國犯罪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幾十年前墮胎合法化。母親沒法墮胎而生下來的小孩﹐很多是在貧窮的單親家庭長大﹐長大後變為罪犯機會率特別高。墮胎合法化一個讓人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那些末來罪犯沒有機會出世。兩者看似沒有直接關係﹐但作者提出的數據不得不讓人至少認真考慮這個理論的可能性。作者多次強調經濟學只是指出事實的因果關係﹐不涉及道德對錯的判斷。他只是負責計數﹐大慨少生一百個沒人要的罪犯﹐就可以減少一完謀殺案。一百個未出世的胎兒﹐還是一條實在活生生的人命重要﹐讀者請自行判斷。

最後兩章是講為人父母望子成龍﹐用濟經分析去探討一下兩個常見的現像。很多父母在子女出世時﹐攪盡腦汁替子女改個好名﹐希望日後可以飛黃騰達。到了子女年紀大一些﹐要千辛萬苦送子女入名校﹐還要管接管送上課外活動。父母為子女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沒有用呢﹖結論相當然不是像表面那樣簡單﹐固然不能否定父母的功勞﹐但原來教仔也是大有學問﹐結論頗為曲折離奇﹐不然也不用特別收錄在這本古怪經濟學當中了。

看這本書的最大得著﹐不是止於僅僅知道到書中研究的那幾個案例。而是研究的過程讓我大開眼界﹐跳出既定的思維模式﹐廣闊思考水平。書中很多道理說出來其實很簡單﹐不過平常人就是想不到。有時看完結論後會哦的一聲﹐有點像發現每天見的朋友原來是外星人。原來日常生活身邊的事物﹐只要用心觀察平凡中也會有新發現。
看起來荒謬的假設﹐在細心驗證推敲下﹐竟然才是事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