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自由行

紐約大蘋果(一) – 自由行

我大學時代的好友兼實驗伴侶終於結婚了﹐我當然要往多倫多參加朋友的婚禮兼省親。反正是同一張機票飛過去東岸﹐不如順道與老婆到紐約旅遊﹐正好可以休息充電一下。我小時候隨父母跟旅行團到過紐約﹐但對於大蘋果的印象已十分模糊﹐只剩下幾張在名勝前拍的照片。在出發前往之前﹐問了好些朋友紐約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他們均說紐約沒有什麼好玩﹐不外是看看自由神像﹐帝國大廈﹐聯合國總部﹐中央公園那幾個著名的景點。不過那是旅行團的標準行程﹐當然除了拍照留念並外沒有什麼好玩。論觀光紐約當然比不上歐洲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城﹐但紐約吸引人的地方並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紐約並不只是國際金融中心﹐還是英語世界的文化重鎮。

img_1704 我愛紐約

到紐約千萬不要跟旅行團﹐否則只會看到千篇一律的名勝。紐約十分適合自由行﹐沒有人不懂說英語﹐不會有溝通的問題 ﹐可以拿著地圖自己四週去。紐約市很大﹐主要分為四個區域﹐不過所有想去的地方都集中在曼哈頓。在曼哈頓住酒店比較貴﹐但可以省交通來回的時間。市中心金融區入夜後水靜河飛﹐通常遊客會選擇住在北市東西兩邊﹐東邊是第五大道名店雲集﹐西邊是百老匯和時代廣場。我訂的酒店在百老匯附近﹐一來看完歌劇後可以很方便地步行回酒店﹐二來遠離名店區可以減少老婆的購物引誘。

img_1451 第五大道

img_1454 摩天大廈

曼哈頓的交通十分方便﹐兩美元一張公車票可以兩小時內任搭地鐵和巴士。紐約地鐵路線十分複雜﹐有十多條線穿過哈克曼﹐同一個月台可以有不同路線的例車﹐還有些特快線不停所有車站﹐不小心的話很容易搭錯車。車站和車廂十分陳舊﹐建築失修路軌積水﹐陰暗處還傳來陣陣異味。紐約地鐵幾過百多年不斷擴建﹐轉車上上落落好像行迷宮一樣。紐約的巴士服務比地鐵好﹐不久前才轉換混合動力的新巴士 ﹐在上下班時段以外多數也有位坐。巴士路線比地鐵簡單﹐主要分南北和東西兩個方向行駛﹐先坐南北線再轉乘東西線﹐很容易便到達目的地﹐不會迷路。隨非在繁忙時間或趕時間﹐否則我多數搭巴士﹐既可以看風景又有舒服。除了公共交通外﹐紐約滿街也有黃色的士﹐價錢不算很貴而且勝在方便﹐只要一舉手便可以截車。香港人截的士的手勢是向前申手九十度﹐紐約人截車的手勢則是向上舉手四十五度﹐大慨是一處鄉村一處例。紐約的士十分先進﹐每輛車也有輕觸式螢幕﹐有地圖顯示的士身在那裏﹐有電視新聞轉播﹐當然還少不了賣廣告。

img_0810 地鐵

img_1280 巴士

img_0743 的士

紐約頭街有很多即日觀光團﹐有開蓬巴士﹐有遊船河﹐甚至水陸兩用車﹐遊客可以隨時購票參加。那些旅行團基本上大同少異﹐也會到那幾個著名景點。我們是真正的自由行﹐沒有參加即日觀光團﹐不想走馬看花地遊覽﹐寧可選擇幾個有趣景點細看﹐放棄其他沒有興趣看的景點。幸好沒有購買景點入場卷的套票﹐一來沒有時間參觀所有景點﹐要看五個或以上的景點才回本﹐二來其實原來用優惠卷分開買更便宜。扺步紐約後第一件事不要趕著參觀﹐先去紐約市旅遊局在第七大道的資料中心﹐問問有這期什麼推廣優惠。我在那兒拿到某些博物館和百老匯歌劇的半價優惠卷﹐為荷包省回不少。

img_1413 即日旅行團

img_1271 第七大道的旅遊局中心

img_1268 高科技互動紐地圖

羅馬假期 – 蜜月之旅

結婚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由籌備到結婚當日﹐整個人處於緊張狀態。結婚除了讓人開心外﹐還會讓人身心疲勞﹐所以才要去渡蜜月放鬆一下。我們希望有輕輕鬆鬆的蜜月﹐所以不打算舟車勞動看不同的城市。我們都是天主教徒﹐想找教宗替我們的婚姻祝聖﹐所以一定要去羅馬。原本老婆想去Tuscan鄉村學煮意大利菜﹐說住在意大利的鄉村很浪漫﹐不過我堅決反對這沉悶的行程。最後我們決定先在羅馬停留五天﹐再坐八天地中海遊輪﹐去看看希臘和土耳其。若從坐飛機起開始計算的話﹐我們的蜜月剛好兩個星期﹐可惜老婆要開學﹐不然坐十二天遊輪會更好玩。

我們蜜月之旅的第一站是羅馬﹐羅馬是意大利首都﹐城市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古蹟多得隨街可見。遊客通常只會遊覽舊城區﹐即Tiber河兩岸﹐東至羅馬城牆﹐西至梵蒂岡﹐不過只有幾公里的笵圍。由於婚結實在太忙﹐沒有時間安排行程﹐我們只是訂了酒店﹐拿著DK的旅遊指南﹐來到羅馬自由行。在羅馬要多少觀光時間豐儉由人﹐可以很簡單地極速一天看完﹐要慢慢看的話則一個星期也不夠時間。參加旅行團的話﹐有旅遊車載著到處去﹐一天可以去完所有重要景點﹐入內求其拍張照片留念﹐還有時間吃晚餐。可是若果想感受一下意大利的浪漫氛氛﹐就一定要花點時間漫步街頭﹐邊走在那些碎石路上﹐邊看古色古香的建築。走到了就隨意找間啡咖店﹐喝杯Cappuccino吃個Gelato﹐又或者在噴泉旁坐下休息﹐欣賞四處賣藝的吉賽人音樂。

Roman Street 羅馬的碎石馬路

Roman City Wall 穿過城牆的小街

Smart Car 打直泊車的Smart Car

我們的酒店在梵蒂岡附近﹐鄰近巴士總站﹐ 坐一個站便到地鐵﹐交通十分方便。在羅馬最多時間是行路﹐因為羅馬其實很細﹐加上巴士路線九曲十三彎﹐若果不是距離太遠﹐行路最方便。羅馬夏天很熱﹐本地人在下午時段通常足不出戶﹐商場也關門休息﹐到黃昏才重開。不過真的如果出外走路的話﹐就要避開無遮無擋的大馬路﹐走陽光照射不到的橫街窄路。羅馬的巴士和地鐵由同一公司經營﹐賣一張票可以在指定時間內任搭﹐像北美洲的巴士地鐵一樣。不過在巴士站和巴士上也沒有車票賣﹐一是在地鐵站的服務處買﹐一是在路邊報紙檔咖啡店買。不過太早太晚又或者星期天﹐街上的店舖不開門營業﹐買不到票就只好坐霸王車﹐希望不要遇上查票員。羅馬市內的路程短﹐坐的士也不是很貴﹐有時晚上行到累了﹐不想等巴士便索性坐的士回酒店﹐車資不會超過十歐元。羅馬路面狹窄人多車亂﹐有車牌雖然可以租綿羊仔﹐但看起來很危險所以我不建議。我在羅馬街頭見到不少單車租借站﹐可以在任何一個站租車﹐然後在任何一個站還車﹐不用擔心泊車問題十分方便。不過可惜要事先上網申請租借咭﹐下次去羅馬一定要試試﹐相信會既環保又好玩。除了一般交通工具外﹐羅馬還有些專為遊客而設的開逢巴士﹐途經所有重要景點的循環線﹐上車購票後可以二十四小時內任搭﹐車內還附有耳筒介紹沿途名勝古蹟。每個名勝看多久悉隨專便﹐看夠了就搭下一班實去下個景點﹐是自由行旅客的最好交通選擇。

Route 110 101號循環線

Ticket sign 商店售賣巴士票的標誌

Rental bike 自助租單車

羅馬重要的名勝有梵蒂岡﹐鬥獸場﹐Pantheon﹐Trevi噴泉﹐西班牙階梯﹐這五個景點差不多是所有旅行團必到的地方。人家一天看完所有名勝﹐我們就分開了五天慢慢看﹐梵蒂岡還先後去了三次。每個星期三教宗也有祝聖儀式﹐已經發了電郵去預約了留給新婚夫婦的特別入場卷。我們星期二抵步﹐原本計畫第一天去祝聖﹐順道遊覽梵蒂岡。不過出發前一天收通知﹐教宗八月放假不在梵蒂岡﹐去了Castel Grandolfo避暑宮住。幸好這個地方離羅馬不遠﹐只不過是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酒店還未打開行李箱﹐便立即打電話給當地旅行社﹐報名參加第二天見教宗的巴士朝聖團。傳統上教宗會為新婚夫婦祝聖﹐所以我們特地帶了婚紗禮服去蜜月﹐佔了差不多半個行李箱的位置。穿著婚紗禮服的我們﹐一上巴士已成為同車人的焦點。著婚紗去到避暑官見教宗有著數﹐可以不用排隊直入廣場上預留給新人的位置。與我們一起的還有七八對新人﹐大部份是意大利人﹐有一對著傳統服式的德國人。可能我們是全場唯一的東方人新人﹐很多人不停要求跟我們合照。廣場上的氣氛熱鬧﹐密密麻麻的站滿從世界各地來朝聖的人﹐熱情地唱著歌和叫口號教宗出來﹐彷彿教宗好像是個大明星。若果是在梵蒂岡祝聖﹐新人區正好在教宗出場的路線﹐教宗行出來時會停下來給新人祝福。我有朋友早排隊佔到第一行有利位置﹐可以影到教宗摸頭的照片。避暑宮的教宗祝聖儀式則有點搵笨﹐我原本期待他會摸我個頭﹐ 豈料他只是在露台上露個面﹐嘰哩咕嚕地講拉丁文﹐意大利文和德文﹐講了大約四十五分鐘便完場。根據現場的英語翻譯﹐全場的人和帶去的聖物﹐已經受到了教宗的祝聖。雖然家中已經有很多玫瑰經唸珠﹐入場前我們特別還門外的記念品檔買了條﹐帶入去給教宗祝聖﹐不知這條唸珠會否比其他只由神父祝聖的唸珠勁些。

Swiss guard 梵蒂岡的瑞士衛兵

Pope Benedit XVI 教宗本篤十六世

Pope crowd 教宗的粉絲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細的國家﹐其領土只有城牆內和聖彼得廣場的面積﹐出入境很簡單沒有海關﹐只要過條馬路就越過國界。不過梵蒂岡對外開放的地方不多﹐只有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博物館﹐其他地方要神職人員才可以進去。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最昂貴和最大的教堂﹐說起來可是基督教從天主教分裂的罪魁禍首﹐當年教庭賣贖罪籌錢起聖彼得大教堂﹐馬丁路德提出反對被逐出教會﹐結果自立門戶創立基督教。聖彼得大教堂入面的雕像和油畫﹐無一不是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瑰寶﹐連有幾百年歷史的鐵門也細緻精美﹐中世紀教庭不愧財雄勢大。反而外面的聖彼得廣場﹐除了夠大外便一無是處﹐空洞洞的只有一個紀念碑和兩個噴泉。最外圍的圓柱陣放了很多金屬探測器﹐入大教堂好像去機場般保安嚴密。去教堂的規矩要衣著端裝﹐梵蒂岡對衣著的要求特別嚴格﹐女士不可以衣著暴露﹐男士不可以短褲涼鞋﹐我見有不少穿小背心的遊客被拒於門外。聖彼得大教堂建於聖彼得的墳墓上﹐教堂正中央就通往聖彼得墓的祭台﹐不過一般遊客不可以入內參觀﹐參觀地下的聖彼得墓要預約。聖彼得大教堂每天也幾次彌撒﹐平日彌撒在近入口的小教堂舉行﹐我們參觀的時間剛剛好﹐參加了意大利文的彌撒還領了聖體。不知是一處鄉村一處例﹐還是意大利天氣很潮濕﹐平時我食開的聖體很脆﹐但梵蒂岡的聖體卻很軟。星期天的主日彌撒則在教堂後方的主祭台舉行﹐全部禮儀和詩歌也用拉丁文﹐很有宗教的神聖氣氛。我們星期天下午離開羅馬﹐早上也特地去多次梵蒂岡﹐參加拉丁文彌撒。聖彼得大教堂除了教堂本身外﹐還有其他可以參觀的地方。遊客可以排隊上教堂的圓頂天台﹐從高處眺望羅馬的景色。也可以排隊下地窖﹐參觀歷代教宗的墳墓。古代教宗的石棺很華麗﹐不少上面有精美的雕刻﹐有些棺蓋甚至雕有該教宗的臥像。踏入二十世紀﹐教宗的墳墓越來越簡單﹐上幾任教宗只有一塊刻了名字的雲石碑。上任教宗John Paul II的墓總是前人山人海﹐很多教徒在那個位置停下來祈禱﹐相對其他教宗的幕前則冷清得多﹐年代久遠的教宗連鮮花也沒有。去梵蒂岡一定要順道寄明信片﹐因為梵蒂岡是個國家有自己的郵票。梵蒂岡有兩間郵局﹐一間在聖彼得廣場旁﹐另一間在梵蒂岡博物館內。

St. Peter 聖彼得大教堂

Inside St. Peter 聖彼得的墳墓和主祭台

Pope’s tomb 某教宗的石棺

Pope list 歷代教宗名冊

梵蒂岡有兩個博物館﹐出名的主博物館的入口在北門﹐聖彼得大教堂所在的東門﹐則有個小型的聖物博物館﹐收藏歷史教宗的聖物﹐在聖彼得大教堂按照指示可以找到。可能地點不顯眼的關係﹐細博物館很冷清沒有多少遊人﹐但收藏絕品絕對得一看。可以看到不同年代﹐教會禮儀用聖器的轉變。最叫人大開眼界﹐是那些鑲聖器上﹐大到嚇死人的鑽石。梵蒂岡的主博物館入口不同聖彼得大教堂﹐大約要步行三十分鐘的距離﹐所以最好是坐一個站的巴士。梵蒂岡博物館是與羅浮宮﹐大英博物宮齊名的超級博物館﹐每天入場也要大排長龍。十時開門我們九時半去到﹐也要排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可以入場。博物館展出教庭歷年收藏的藝術品﹐不過奇怪也有埃及木乃伊看﹐可能是教庭不知那年代搶回來的收藏吧。參觀梵蒂岡博物館不用參加旅行團請導遊講解﹐可以在館內租自助耳機﹐按展品的號碼聽預錄的旁述﹐連中文旁述也有。 不知參觀梵蒂岡博物館的遊人有沒有留意到﹐博物館中的所有石像也被沒有了下體。據說某思想異常保守的教宗﹐認為男性露出下體不雅﹐下令把教庭內所有石像去勢。早幾年我去巴黎看過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雕塑和油畫其實也是大同小異﹐不過全部都是以宗教為題材。梵蒂岡博物館有兩件鎮館之寶﹐是Rapheal和Michealangelo的壁畫﹐在博物館最入面的Sistine Chapel﹐千萬不要錯過。Rapheal的大名或許不懂﹐但Sistine Chapel天花上的壁畫﹐相信不懂藝術的朋友也應該見過﹐其中一張阿當半臥著申出手指﹐和上帝玩ET phone home的名畫。梵蒂岡博物館內有多間官方紀念品店﹐有很多精緻具宗教意義的紀念品。每間紀念品店買的東西也有不盡相同﹐若見到合心水的紀念品便要立即買﹐因為不能保證在正門那間最大紀念店也有同樣東西買。梵蒂岡圖書館不遊客開放﹐但有個紀念品店買歷史名人的簽名書簽和重要歷史文獻的副本。買歷代教宗﹐米高羅基得﹐文達西﹐美國總統林肯等﹐與教庭有關的人的簽名書簽很正常。奇怪在也伽利略的簽名書簽買﹐伽利略當年不是給教會迫害死嗎﹖梵蒂岡圖書館竟然還有面子﹐拿他的簽名來發死人財。

Vaticn Museum 梵蒂岡博物館

Statue 慘被去勢的石像

Spiral staircase 館內的螺旋樓梯

羅馬其他的名勝古蹟﹐ 基本上與電視旅遊節目介紹的差不多﹐沒有很大的期望亦沒有失望。鬥獸場是羅馬另一個重要景點﹐入場卷十一歐元﹐包括附近的王宮和神殿癈墟。癈墟那邊完全沒有陰涼地方﹐在三十多度高溫的炎炎夏日﹐我們決定放棄參觀﹐在巴士上離遠拍幾張照片算數。鬥獸場一眼睇晒﹐直行直過可以五分鐘睇完﹐加埋拍照最多十五分鐘走人。我們參加了英語導遊團﹐成團聽著個意大利靚仔遊導講故仔﹐行行企企講鬥獸場的歷史﹐竟然可以講了成個小時。大半的基本知識讀歷史已看過了﹐不過導遊倒糾正了我不少從電影而來的不正確觀念。另一個重景點是Trevi噴泉許願池﹐相傳向這個噴泉拋銀仔許願很靈驗﹐所以遊人很多把噴泉擠得水泄不通﹐連找個位置拍照也很困難。羅馬很多方也有噴泉﹐差不多有廣場的地方就有噴泉﹐Trevi噴泉的雕像不過大件些﹐佔了市中心遊客區的好位置﹐我看不出這個噴泉比其他噴泉有什麼特別。老婆喜歡看《衝上雲宵》﹐便嚷著要去西班牙階梯看看﹐去了那兒十分失望﹐現實同電視是完全兩回事。明信片中的西班牙階梯很浪漫很多花﹐現實的西班牙階梯沒有花﹐只不過是條擠滿遊人﹐平凡不過的石級﹐石級頂有間沒有很普通的教堂﹐最差的是階梯根本不夠高﹐站在階梯頂影羅馬市景色﹐也只是些拍很難看頂樓天台。若果你是與老婆或女朋友同行﹐去西班牙階梯就要十分小心﹐看完馬上搭車去下個景點﹐千萬不要讓老婆在附近閒逛﹐因為廣場對出通往市中心的大馬路﹐就是羅馬最出名的名店街。從你懂得很出名到不懂得比出名還要貴的名店﹐從簡單幾個英文字母到完全不懂如何讀的名店也有。一句去意大利買意大利名牌比較平﹐恐怕你的荷包就有難了。相信大部份男人會對名店感到恐懼﹐那些貴到出奇的時裝和手袋﹐也不知除了對名牌沒有免疫能力的女人和基佬外﹐有沒有男人真係會捨得買來自己用。不過在名店街的盡頭行多幾十米﹐倒有一間適合男人的另類名店﹐法拉利專門店。記著留點彈藥給自己﹐不要在名店街就把錢花光了。在羅馬教堂多過廁所﹐在眾多教堂中最特別的是Pantheon萬神殿﹐這教堂除了葬了Rapheal的墳墓外﹐還是由有二千年歷史的羅馬神殿改建而成。想不到二千多年前已經可以起完全沒有柱的圓形大禮堂﹐真的不禁讓人驚嘆古羅馬建築技術的鬼斧神工。除了上面四大景點外﹐我們沒有特地的去參觀其他地方﹐不過是在羅馬街頭漫遊時﹐見到有趣的教堂和噴泉便去看看。差不多每條大街也有教堂和噴泉﹐也不記得參觀了多少間教堂﹐去過多少個噴泉了。在羅馬行入求其一個普通教堂﹐裏面的油畫﹐雕像和彩窗﹐己經比我們加大拿引以自豪的滿地可聖母堂華麗﹐這就是二千年與二百年歷史的分別了。

Colisesum 羅馬鬥獸場

Trevi Fountain 願望池

Spanish steps 西班牙階梯

Ferrari store 法拉利專門店

遊羅馬怎可以不品嘗意大利美食呢。意大利餐廳普遍比北美貴﹐菜牌上的銀碼與加拿大差不多﹐不過歐元對加元是一對一點五。飲品則是非常昂貴﹐一瓶可樂賣兩歐元﹐差不多要二十五港元。去餐廳吃飯沒有免費水供應﹐與法國一樣要賣瓶裝水飲用﹐相對起來飲啤酒和餐酒比較便宜。不過在羅馬口渴也不怕﹐隨街有不繼流水的小噴泉﹐路人可以把水灑在身上消暑﹐也可以用樽把水裝來飲用。我看見很多意大利人也飲那些噴泉水﹐相信應該安全衛生吧。﹐基本上在羅馬任何一條遊客街﹐任何一個噴泉廣場﹐也可以找到露天餐廳。我們沒有刻意地找餐廳﹐只是行到邊食到邊﹐除了第一晚遇上專宰遊客的黑店外﹐其他餐廳的食物水準普遍不錯。意大利菜主要分四道菜﹐前菜是凍肉﹐疏菜或沙律﹐意大利人稱為Antipasti。第一道主菜是意大利粉﹐第二道主菜是肉或魚﹐最後則上甜品。細食的人只需要點一道主菜也夠食了﹐反正只要坐在下來﹐待應就會不問由說塞給你一籃硬麵包。這些麵包是要計錢的﹐算是待應的服務費﹐不吃白不吃。若趕時間的話﹐街頭也有很多薄餅店﹐薄餅即叫即焗十分新鮮。在Tiber河上有個小島﹐每天晚上小島兩岸﹐就會搖身變為河畔夜市﹐有很多買古靈精怪東西的攤檔﹐也有沿河開設的露天酒吧﹐是當地人晚上消遺的好去處。 小島還有間別具風情的露天影院﹐若不怕辛苦離遠站在橋上也可以看戲。食飯我們沒有很執著﹐不過說到飲啡咖和食雪榚﹐我們可是十分執著﹐拿著旅遊書按圖索冀走遍過大街小巷﹐尋找出名的Giolitti雪榚店和Tazza d’Oro咖啡店﹐一嘗在書中被譽為羅馬最好吃的Galeto和最好飲的Cappucinno。

Roman Cafe 噴泉廣場四週的露天餐廳

Roman Pizza 即叫即焗的薄餅店

Water fountain 隨街可見的飲水噴泉

Gypsy girl 在餐廳賣藝的吉普賽女郎(其實係阿嬸)

五天的羅馬假期時間剛剛好﹐要看的東西大部份看過了﹐只漏了羅馬博物館和城牆外的遺跡未看。反正接下來希臘和土耳其之旅也會看大量古蹟﹐在羅馬沒有看到不是什麼損失。在出發去意大利之前﹐有很多朋友提醒我們﹐意大利是賊國扒手很猖狂。我自己父母我老婆父親﹐另外還有幾個朋友﹐也有被竊或幾乎被竊的經歷。後來在遊輪上遇見對英國夫婦﹐上船前就在羅馬給人扒去銀包了。整個行程我們都很小心﹐把銀包和證件鎖在酒店的夾萬﹐成日用的碎紙放在褲袋﹐大紙和信用卡則放在衣服內的腰包中。幸好我們早有準備﹐沒有讓賊人有機可乘。

鹽春島的本土生活

從鹽春島最高點俯瞰港灣

上星期給自己放了個長週未假期﹐乘兩個多小時船前往鹽春島(Salt Spring Island)渡假。鹽春島不是熱門的旅遊地點﹐除了當地悠閒的本土生活外﹐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勝古蹟。遊客多數從卑詩省和華盛頓州過來﹐放鬆幾天逃避繁忙的生活﹐享受鄉間的寧靜﹐呼吸大自然的氣息。鹽春島人口只有一萬多人﹐沿著島上迂迴曲折兩邊古林參天的公路駕駛﹐從北邊到南邊約需一小時車程。我們選擇了一間民宿B&B入住﹐地點遠離島上唯一小鎮﹐價錢比較便宜也較清靜。客廳露臺面向小海港﹐可以一邊吃晚餐看日落﹐一邊欣賞海邊的景色。

小旅店的景色

停泊在港灣的遊艇

來到鹽春島的旅客﹐除了親近大自然﹐行山﹐划獨木舟﹐揚帆出海外﹐更多是來體驗這兒的本土生活。島上居住了很多藝術家﹐他們在家中設文藝術工作坊﹐展覽和售賣他們的作品﹐從玻璃﹐到陶瓷﹐到雕刻﹐到繪畫﹐到衣服各式藝術品也有。島上還有很多有機農場可以參觀﹐到萄葡園釀酒莊品嘗美酒﹐到芝士公場試食十多種不同的芝士﹐還有有遍地紫色的薰衣草田﹐在羊毛農場與可愛的綿羊玩耍。島上的旅遊局特別印製了精美的地圖﹐介紹當地的藝術家和農場﹐可以讓遊客按圖索驥選擇遊覽。每逢星期六早上﹐島上小鎮的公園會化身為農夫市集。有些居民來售賣自制的手工藝品﹐也有農場來擺賣當地出產的有機蔬菜﹐還有街頭小吃和音樂表演﹐氣氛十分熱鬧。我除了買生果和食物醫肚﹐與一些手工藝飾物給女朋友外﹐也買了個鳥笛﹐可以吹出不同雀鳥的叫聲﹐十分有趣。島上餐廳的有機菜色也很有特別﹐尤其是即宰即食的農場走地雞﹐吃起來的味道與口感﹐比城市中的雪雞滋味十倍。

薰衣草田

鹽春島的旅遊特色是本土社區﹐遊客到來就是要感受本土文化的氣息。本土文化很多時候是站在發展對立面﹐可是我卻毫不抗拒鹽春島上的本土文化﹐甚至有點兒喜歡這種平和的生活。來到島上的遊客也有責任保持島上的本土文化﹐不能過份開發旅遊而讓小島喪失原有的色彩。可是細想下來﹐鹽春島的本土文化﹐與香港社運份子提倡的本土文化雖然貌似﹐但在本質有所不同。不少城市人嚮住鹽春島上的本土生活﹐例如我們住那間B&B老闆是對從城市來的老夫婦﹐他們退休後搬來鹽春島享受田園生活﹐順便出租房間幫補收入。也許著在鹽春島長住我會嫌悶﹐但我可以明白有些人喜歡選擇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島上農場除了依靠遊客和當地人外﹐還會把產品賣往鄰近大城市的有機超市。藝術家亦會把作品在大城市的畫廊或網上寄賣。雖然我不會買百多元的瓷碟或幾百元的花瓶﹐不過我想他們有一定的捧場客﹐不然早就餓死﹐那有閒情逸致在山林間搞藝術。不論是農場和藝術家﹐他們也許不是大富大貴﹐但總能夠自給自足﹐不用依靠政府的援助。

紅碼頭

島上最古老的建築

鹽春島的是可持續不發展的本土經濟﹐在旅遊與田園間取得很好的平衡。最重要是鹽春島的本土文化有市場價值﹐不論是本地人或外地人也希望維繫小島的文化﹐亦願意出錢出力延繼這美好的生活模式。反觀在香港提倡的舊區本土價值﹐則完全是脫離現實的想法。不要說外地人沒有興趣住舊樓體驗舊區的本土生活﹐連舊區的居民也渴望遷出改善生活。在舊區的小商店沒有社區特色沒法吸引區外顧客﹐只是苟延殘存地等侍被淘汰的命運。任何社區文化也可以冠以本土之名﹐但一個社區的本土文化能不能夠延續﹐其實是決定於內在因素多於外在因素。有生命力能吸引其他人的本土文化﹐不需要刻意保育也可欣欣向榮。沒有明天沒有價值的本土文化﹐無論做什麼保育工作也注地回魂乏術。在香港搞社會運動的朋友﹐不要把外國的經驗照搬過來。香港與外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外國保要留鄉間生活的本土文化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在香港要保留舊區的本土文化﹐則是不加思考就照抄外國理論的本土笑話。在投放資源在保育之前﹐我們可要反問自己一句﹐這個本土文化有沒有價值﹐保留下來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