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香港

告別天星碼頭

今天是中環天星小輪碼頭最後一天服務﹐報紙報導有十五萬市民為碼頭送行。我小時候很喜歡坐天星小輪﹐不過我是九龍人很少過海去香港﹐就算要過海也因趕要時間﹐或乘車路線的方便﹐通常搭地鐵或巴士。不過若果有時間又剛好附近﹐我必定去坐天星小輪過海去尖沙咀搭車回家。每年灣仔學界運動會一定會坐船回家﹐亦試過在八號風球搭最後一班船過海。現在移了民後每次回港旅行﹐都會抽空坐一回天星小輪﹐重溫兒時的回憶。

其實我鐘意的是搭船吹海風看海景的感覺﹐對於碼頭本身沒有什麼感情。碼頭給我的印像總是不大好﹐地方淺窄人多擠逼﹐反而想快些坐上船﹐佔窗口位置看海風。以前試過在觀唐碼頭坐小輪﹐那兒地方開揚人也不多﹐可以優悠地看著小輪泊岸﹐比起中環的碼頭舒服得多。至於碼頭內的商店﹐我這個地道香港人從來不一屑顧﹐左看右看也賣的也是騙遊客的玩意。

對於很多人對天星小輪碼頭依依不捨﹐這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在碼頭上每天發生的事情﹐是構成他們成長回憶的一部份。在天星碼頭最後的一天﹐來這裏舉行一場盛大是告別儀式﹐好像為一本書寫上一個完美的記號﹐讓天星碼頭光榮地退休。

可是我就是為不明白什麼有些人﹐要反對拆卸天星碼頭。天下沒有不散的廷席﹐一個城市不可能永不改變亦永不遷拆。天星碼頭亦不是什麼歷史遺蹟﹐只不過得四十八年的歷史。除了作為渡海小輪的基建設施﹐沒有什麼特別的文化意義。這橦碼頭的建築不是藝術品﹐只是個實而不華的四方盒子。碼頭的功用就是給小輪停泊﹐新的碼頭開幕應付交通的需要﹐舊的碼頭就難免要被拆卸。我看過新碼頭的設計﹐先不論是否美觀﹐地方寬闊著重海景觀點﹐功用上絕對比舊碼頭優勝。至於主觀上看是否美觀則見仁見智﹐新碼頭至少經設計師手筆﹐舊碼頭興建時肯定從沒有美學考慮。我也認為舊碼頭看起來順眼些﹐不過很有可能只是看慣的沿故﹐再看多十年八年新碼頭又會變得順眼。我想說讓舊天星碼頭活在我們回憶裏就足夠了﹐不要勉強要讓它苟延殘活。一個沒有小輪泊的碼頭﹐最後只會淪為荒謬的笑話﹐現在讓它風光大葬是最好的安排了。

反觀塘重建的迷思

觀塘重建是香港社運界最近的熱門題目。本來重建是都市發展自然不過的事﹐ 特別是自從啟德機場搬遷以後﹐東九龍樓宇的高度限制放寬﹐舊樓立林的觀塘市中心自然是理想的重建地段。尤其是觀塘的交通方便﹐地鐵沿線途經市中心﹐政府自然會想善用這片土地資源。觀塘重建計劃環繞俗民坊的幾個地塊﹐計劃把整個區域街道重新規劃整合﹐興建新型住宅商場和寫字樓。這個重建計劃對香港整體的利益是肯定的﹐可是社運界有股反對重建的聲音﹐他們美其名為基層弱勢社群﹐但細心檢視他們反對的理由﹐發現他們根本是無理取鬧沒有道理可言。雖然他們出於善心的原意是好的﹐但是不能為了不切實際的浪漫理念﹐影響香港其他市民的利益﹐俗點的說就是唔好阻住個地球轉。現在讓我們細心檢視他們反對的理由﹐並指出其中荒謬不理性之處。

  1. 重建不符合環保

香港環污染日益嚴重﹐保護環境自然關係每個市民健康。觀塘建重不單不會帶來污染﹐甚至可以減少香港的污染程度。重建後的綠化設計故然比舊樓優勝﹐但最主要位於市區交通方便的因素。觀塘重建在市區帶來數萬個住宅單位﹐若不重建那些人口就要安置在新界﹐要開發新土地自然影響環境﹐更重是住在新界每天的交通需求大幅增加﹐單單數萬人每天多十五分程車程﹐就已經排放多幾多污染物了。

高樓可能會影響區內空氣流動做成熱島效應﹐這點倒是值得關注。我相信以高科技和電腦模疑計算﹐該應可以設計出最小風阻的大廈。只要政府和發展商小心注意﹐這個問題應該不大。

  1. 重建後沒有街道

我們先要反問為什麼要迷戀街道。人車走動的街道只是城市的一種設計﹐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設計 ﹐不過戰後因應香港的地理環境發展出來。有人會說歐洲的城市的街道帶來生氣﹐但是他們忘記了天氣這個重要因素。以街道為主的設計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市民可以並願意在街道上活動。香港夏天的酷熱人所共知﹐在沒有冷氣的街道上行走是件苦差﹐購物消閒還是去商場舒適﹐再者商場店舖集中﹐購物也方便些。我在加拿大生活﹐這兒的冬天零下十幾度﹐在街上像死城一般。這兒生活的人習慣去商場﹐街道只為市中心作些點綴增加文化氣息﹐是一般人平常不會去的地方。為什麼香港不可以參考北美的城市發展模式呢﹖

  1. 重建摧毀歷史

首先我們要問什麼是歷史值價。不是舊的東西就必然有歷史價值。歷史價值是在於其獨特性﹐因為年代久遠而變成無可取代的標誌。不過戰後舊樓香港多的是﹐折掉觀塘那幾棟起新樓沒有什麼損失。再者那些舊樓早已過了使用年期﹐日久失修帶來安全問題﹐應該早日拆掉。認為任何舊事物也不可取代的人﹐患上歷史情意結﹐是心理病來的。

  1. 重建摧毀地區文化和地區網絡。

們又要先問什麼是地區文化。香港已經是彈丸之地﹐全城擁有相同文化﹐我們看的電視報紙雜誌也相同﹐還怎可能再細分為地區文化呢﹖就算要吹毛求疵細分﹐觀塘舊區的文化﹐同其他舊區如油尖旺也大同小異。若有居民因為重建要而搬遷﹐畢竟還是在香港境內﹐又不是移居海外﹐不會有什麼文化衡擊﹐也不應該有不適應的問題。同樣的香港交通發達﹐加上現代先進的通訊科技﹐搬了家後要和舊街坊保持連絡也不是難事﹐只在乎有沒有心去維繫。

  1. 重建後原居民不能原區安置﹐趕走基層居民。

香港市區的土地供應有限﹐若果不把舊區清拆重建發展住宅樓宇﹐中產市民沒有可能負擔市區房屋。寶貴的土地資源用價高者得的方法分配﹐不單合理亦合乎政府成本效益。讓觀塘這片升值潛力高的土地﹐淪為貧民區實在太過浪費了。當然重建不是要原居民無家可歸﹐這不單不合人道原則﹐亦會產生社會問題。給與他們市價的合理賠償﹐幫助他們遷住其他低價的地區是政府的責任。當有賠償方案是否足夠﹐這一個藉得我們關注的問題﹐不可以讓地產商欺窄小市民。在基於合理賠償和生活模式沒有影響的前題下﹐還是有些人反對搬遷。他們用種種非理性的藉口﹐要懶死在觀塘不肯走。有些人有鄉土情意結﹐認為生在觀塘要死在觀塘﹐儘管新居離觀塘只是半小時車程。有些人有搬家恐懼症﹐無論如何也不肯適應新地區﹐還會有心理生理問題。這些人是十分需要幫助的﹐但不是縱容他們非理性的精神情緒病﹐而是要給他們適當的輔導﹐讓他們走出封閉的心靈。政府有責任撥出部份資源﹐請社工或興建社區中心去解決他們的問題。

再論陳易希

今天午飯時和香港來的同事(註冊工程司)說起陳易希的新聞﹐她知道陳小朋友當星之子的故事﹐但不知道他會考只有十二分。她聽了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嘩﹗乜考得咁差﹐咁既分最多去讀BCIT﹐讀大學工程系死梗。”(註﹕BCIT的級數﹐大慨是未升格為大學前的理工)。

很多相反論調的人﹐其中一個錯誤的前設﹐就是考試無用﹐因為有很多高分低能肥佬天才。考試的作用﹐除了用來淘汰那個學生不可以升讀求過於的大學學位外 ﹐還有測試學生所學知識的作用。一個精通課程內容但不屑鑽研考試技巧的人拿C﹐而一個只懂考試技巧對知識不求甚解但拿A的大有人在。但沒有可能有學生精通 課程內容而考試不合格﹗若只是一科考得差還可以賴外在因素﹐如身體不適﹐但陳小朋友讀電腦工程系最緊要的三科﹐英文﹐數學和電腦﹐竟然全軍盡默﹐就只證明了他沒有足夠的知識去入讀大學工程系了。不知道那張成績單是否不完全﹐陳小朋友竟然沒有報考讀工程最重要的A.Maths。考試真的如你們所說的那樣完全無用嗎﹖不如乾脆取消所有考試好了。

另外這些人的另一個錯誤前設﹐就是假定當了星之子贏了比賽﹐就一定有升讀大學的能力。就算當他是真的有發明天份﹐他的發明也不過是照databook拼湊出來﹐不需要什麼理論基礎。以他目前不合格的成績來看﹐他根本沒有足夠的知識基礎去應付工程科(應用科學科)要用的理論。他可以用現成parts去砌機械人﹐但如果叫他做研究﹐做些市面沒有包裝好有得買的東西﹐如寫program去control個actuator﹐他的數學根基是不足以應付﹐自己看參考書自己學的能力。你們認為了拿他拿獎﹐就想當然會有足夠能力讀大學﹐這又是那一門子的邏輯﹖

朱經武開出無條件收錄陳小朋友時﹐也估不到他會考會不合格吧。我想大慨朱經武也暗自後悔當初搶了陳小朋友回來。我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朱經武事先知道他的會考成績﹐絕對不會開出無條件取錄中五直升的offer。

就算退一步說﹐陳小朋友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不屑化時間去讀會考。他這個學習態度不改﹐他一樣應付不到大學內的考試。希望他會早日開竅﹐明白考試的意義吧。

若要衡量學生在學校中所學到的知識﹐考試是最好和最有效的制度。若果要贏了比賽知識才受肯定﹐那不如取消考試﹐把所有學生於在一起比賽﹐贏了就可以讀大學﹐輸了就無得升學好了。

如果有人話俾我聽﹐陳易希當年放棄讀書去參加比賽﹐是因為想從另類途徑入大學﹐我一定會面斥這個想法錯誤。去參加科學比賽是因為熱愛發明﹐贏到比 賽入到大學不過是錦上添花的副產品﹐不是參加比賽甚至搞發明的目的﹐否則谷比賽同谷考試有什麼分別﹖只不過把求學不是求分數﹐變成了求學不是求贏獎。

現在我最有興趣知道是陳易希入讀科大後的syllabus﹐如果科大是給他貼身個人全天候栽培﹐我不會說朱經武入出錯誤判斷﹐因為這個賭注大回報也可能很大。若果只是給陳易希讀一般學生上預備班﹐那朱經武就只不過是借陳易希出風頭﹐收錄陳易希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決定。網上的資料不多﹐我所看到的是後者﹐有沒有人有更準確的資料﹖以他目前的會考的成績來看﹐用一年時間他也未必可以達到大一工程系要求的標準﹐就算他是天才﹐要追回沒有學過的附加數學和惡補英文﹐他未來一年也要放棄搞發明才有可能成功。

和我持相反論調的人﹐到底有多少個是考過會考又是讀工程系﹐大既心中有個普知道要有多少學科的相關知識才可以至少順利讀到畢業呢﹖不可以靠估說贏獎就是天才﹐讀大學easy job。其他讀工程出身的﹐希望出來說句公道話﹐比較一下會考和大學工程系考試的難度﹐說說沒有讀A.Maths﹐G.Maths拿D﹐computer 拿E﹐英文肥佬的人﹐有足夠的實用知識在電腦工程係生存到的機會率是多少﹖

超級拔尖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若果會考有六優的成績﹐就可以參加拔尖﹐讀完中六後不用考高考﹐直接升讀大學。現在科大推出一個超級拔尖計劃﹐如果在外國某某大賽中獲獎﹐取得有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權﹐就可以連會考成績也不用理會﹐直接升讀大學。可是這個超級拔尖計劃﹐真的是為香港培育人材﹐還只是科大做的一場公關騷呢﹖

去年陳易希在Intel的IESF比賽中獲獎﹐取得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權﹐一時間這個發明小天材給捧了上天﹐被譽為香港科研的明日之星。科大校長朱經武使用特別酌情權﹐收取陳易希在中五畢業後直接讀大學。可是會考放榜﹐陳易希竟然只取得十二分﹐令很人質疑這個超級拔尖的決定﹐到底陳易希有沒有足夠資格和能力升讀大學。

每年在香港的學生中﹐也有不少人能夠在海外的學術比賽中獲獎。陳易希的最大成就不是獲獎﹐而是有個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夠噱頭。要獲取小行星這個獎品﹐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我上過Intel的IESF的網站﹐看過陳易希參加那一個屆的報告﹐入面隻字沒有提過他的名字和作品﹐畢竟只是拿個毫不起眼的二等獎。再上MIT Lincoln Lab的網站﹐發現陳易希小行星的推薦只不過是The Ceres Connection的一環﹐MIT本身沒有評核陳易希的科學成就。Intel捐錢給MIT﹐MIT就賣小行星名給Intel當獎品﹐美其名表揚年青的傑出科學家。一年大約有幾十人通過這個計劃取得小行星命名的資格。香港的媒體看見MIT的鍍金招牌﹐不明裏底蘊就以為陳易希很勁﹐這樣一個少年發明天材就吹捧誕生出來了。

香港會考其實只要肯用功讀書﹐考取升中六最低十四分的標準不算很難。陳易希竟然連最低要求也達不到﹐不禁讓人懷疑他是靠小聰明獲獎﹐還是貨真價實的科學天材。大學的課程比會考更加艱深﹐若果連會考也應付不好﹐根本沒有可能在大學中生存。拔尖培養人材是好事﹐但尖子也要至少乎合有升讀大學的最基本要求。若尖子最後因程度不足而讀不上﹐不單浪費教育學位的資源﹐更加可能白白糟撻一個尖子。更大的問題就是向全香港芸芸學子﹐傳達一個錯誤訊息﹐只要夠出名夠威﹐就連最基本的學習條件也不需要。這與美國大學常為人詬病用學位買運動員的政策有什麼分別﹖

說回話來﹐到底科大校長朱經武是真的認同陳易希的材能﹐還是賭一舖大小﹐想借陳易希星的聲名滔光呢﹖他大慨是最想陳易希以第一名譽畢業的人了﹐不然他這個破天荒的超級拔尖計劃﹐最後只會淪為賠上校譽學校質素的笑柄。

那陳易希本人呢﹖他的志願是入讀科大﹐他算是暫時達到了﹐不過能否畢業還要靠真本事。在新聞報導超級拔尖的成就時﹐記緊要加句字幕說這是萬中無一﹐家中的小朋友千萬不要亂學。他放棄會考心醉心發明﹐好彩贏了個小行星就可以直升大學﹐不好彩輸了就可能會變雙失青年。反觀其他和他有差不多可能性的人﹐像曾與陳易希較量的蔡騰飛或同校戰友丘德志﹐他們選擇備戰會考﹐考取優異的成績﹐循正常途徑升讀大學﹐則穩陣安全得多了。陳易希選擇的這條路道﹐付出的風險獲得的利益不成比例。若他選擇參加比賽放棄會考﹐最後拿獎學金去MIT升學或許有賺﹐但最後卻要屈在間二流大學讀書﹐冒這個風險並不值得。

當然我可能看錯﹐陳易希只是香港填鴨教育下的犧牲品﹐他上到大學可能會大放異彩。不過讀過大學的人也知道﹐本科教育只是考試制度的申延。 教學變化多了但本質上還是相似﹐主要是以知識傳授為主﹐最終還是以考試或報告作為測試學生的準則。若果有有莊家開盤的話﹐我會賭陳易希不能讀至畢業﹐就算畢到業﹐也拿不到一級榮譽學位。不是我黑心﹐我也想我看錯﹐香港會有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但這是最合理的預測。其實也不要求陳易希會考十優﹐若他有二十分達中上的成績﹐相信沒有人會對他超級拔尖有異議﹐但十二分真是太過失禮人了。

高考放榜的啟視

今天香港的高考放榜﹐新聞中有兩個數據十分有趣﹐有值得我們探究的價值。第一個數據是考6A狀元是全女生﹐考5A核眼也是女生佔大多數。不知這個數據可以不可以﹐作為支持女生讀書比男生優勝的論點。怪不得現在大學收錄的新生陰盛陽衰﹐甚至很多傳統男性為主的科目﹐如醫生律師等﹐也是女生多過男生。唯一還能夠堅守男性堡壘的學科﹐就只淨下工程和電腦系﹐不過這個趨勢看來也保持不到多久了。大學女生多個男生本身不是一個問題﹐但是他們畢業後到了擇偶期﹐問題就會慢慢浮現出來了。絕大部份女人不接受學歷比自己低的丈夫﹐男人除非一心想吃軟飯﹐他們也對學歷高於自己的女人有所抗拒。就算男女比例相等﹐因為擇偶條件不吻合﹐將會做成社會結構失衡的問題。男人是理性動物﹐大慨還會依照經濟學的供求定律﹐改變擇偶要求去迎合市場。可是女人是感性動物﹐在高舉獨身主義年代﹐大有可能找不到好男人不如不嫁。大量獨身女子湧現會否做成社會問題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第二個數據是說用中文應考的學生成績有進步﹐因此肯定母話教學的價值云云。我沒有確實的數字﹐所以只能夠用簡單的邏輯﹐去指出這個結論不一定可靠。報章說用中文應考的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及格率比以往有明顯上升。這其實是一個統計學上的錯覺﹐整體學生的成績根本沒有明顯進步。只不過以前中等程度的學生可以讀英中﹐現在則沒有選擇被迫讀中中﹐中中的平均成績自然會上升。若以英語應考生的學生作比較﹐就會發現英中的成績遙遙領先中中﹐怎麼又不見有人出來肯定英語教學的價值。

有一點值得留意是化學科的成績下跌2%﹐讀過化學的人也知道﹐化學這一科用英文教一定好過中文教﹐看見那些中文化學名稱就頭痛了﹐還是英文名稱易學易記。不是所有科目也適合用中文教學﹐特別是數理電腦科﹐大部份理論和專有名詞也是以英語為本﹐用中文反而詞不達意事倍功半。其實香港人的母語不是純中文﹐也不是純英文﹐而是中英夾雜的港式語文。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香港人﹐基本上是沒有可能不以中英夾雜的句子交談﹐這個中英夾雜的語言系統﹐在網上有人甚至記錄文法規則以供參考。所以我認為讓學生最有學習效率的教學語言﹐是香港中英夾雜的教學法﹐課本試卷寫答案用英文﹐上課時用中文輔助解說﹐專有名詞盡量用英文﹐方便學生銜接大學﹐特別是到海外升學。這其實是當年我讀中學的教法﹐尤其是物理課的印象特別深刻﹐會考全班四十個同學二十六人拿A。誰說純中文教學一定比掛羊頭賣狗肉的混合語教學優勝﹖

香港的法定語文是中文和英文﹐請教署不要再以政治理由插手教學語言的選擇。考試局只需要提供中英對照的試卷﹐指明考生只可以一種語言作答以方便改卷。其他的事就讓學校﹐學生﹐家長﹐以及教育市場去作出最有效率的選擇。如果順便取消中學派位改行學卷制﹐讓學生家長自由選擇學校﹐就更加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