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香港

沒有光的所在 – 馬國明

no light 上次回香港逛書店﹐看看有什麼探討香港現況的書﹐視線這個醒目封面吸引﹐原來是文化評論人馬國明的最新著作﹐是他在報章發表文章的結集。隨手打開內文翻閱﹐題材包括近幾年香港人關心的時事﹐以本土文化的觀點行文﹐立場有別於主流傳媒聲音﹐與香港獨文媒體編輯部的論述意見一脈相乘。我在獨媒曾參與不少討論﹐與本土行動的支持者筆戰數十回﹐很清楚他們的立場和訴求﹐可是始終掌握不到支持他們背後理念的推論。香港本土主義在政治光普上﹐有別於傳統的左右分類。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不管認同還是反對﹐至少讀政治哲學時學過他們的理論。在討論政治和新聞事件時﹐立場取決於背後的政治理論﹐而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也必須要明白理論的限制和假設﹐才能以理性去檢定審視敵我的雙方立場。網上的本土文化文章偏重感性而輕理論﹐討論時立場變得很主觀偏狹﹐對方想反對也找不到切入點。馬國明的這本「沒有光的所在」﹐正好為本土文化作一個慨述總結﹐將不同的事件串連起來﹐構成一幅本土文化的藍圖。

我是傳統右派新自由主義的人﹐馬國明則是研究班雅明起家的新左派﹐除了最後幾章關於民主自由這些普世價值﹐我極不認同他書中的大部份觀點。畢竟他是讀歷史系出身﹐無可避免沾了歷史人的霉氣﹐過份眷戀舊日的美好時光。他在書中多處哀悼被時代淘汰的舊式生活﹐很感性地多愁善感懷緬舊事物﹐不過我看來似在為賦新詞強說愁。有十五萬人送別天星小輪碼頭﹐不過正如大多數香港人一樣﹐他們只不過受羊群心理感染出來懷舊熱鬧一番。若果政府說把天星碼頭填海賣地起商場﹐賣地收益平均攤分給全港市民﹐每人可以分到千多元﹐相信那十五萬前來送別的人﹐也會很現實地收錢拆碼頭。只有一小部份感情用事的人﹐才會為一些沒有實際價值的舊東西﹐妨礙城市發展與全港市民的荷包作對。馬國明自譽是文化人﹐正如很多文化人一樣﹐他也是生活在象牙塔的世界﹐追求的理想與社會現實割裂。這些問題在書府捨皆是﹐他提出的說法看起來很動聽﹐但完全經不起理性的驗証﹐違返最基本的經濟學和政治哲學理論。

在《重建也拆了一線生天》一文中﹐ 馬國明婉惜舊區重建讓一些小商戶沒法生存﹐他用醬油店作為例子﹐說老字號小本經營價廉物美﹐是舊區窮人生活重要一環。很明顯他沒有讀過亞當史密斯﹐不明白分工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正因為老字號堅持小本經營服務窮人﹐才落得淪落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小商戶生產醬油沒有品質保障﹐師傅賭馬輸錢心情不好﹐很有可能會影響醬油質素。工廠大規模生產﹐有嚴格的品質控制﹐每一枝醬油也是品質的保證。小商沒有經濟效益﹐價格也不能與大量生產的工廠相比。唯一的出路就是主攻高檔市場﹐走高價的精品路線﹐與工廠貨鬥平只有死路一條。窮人應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努力進修學習工作脫貧﹐匠心獨運的手工藝產品﹐這些非生活必需品﹐要有閒錢時才可以享受。另一篇文章《冷氣房導致冷漠和悲情》也有同樣毛病﹐文中說小販日復一日製作小食﹐比工廠大量生產的好吃。可是無論一個人如何工多藝熟﹐難免會犯人類才會犯的錯誤。加上年復一年地做同樣沉悶的工序﹐對工作失去熱誠又如何會做得好呢﹖相反工廠用機械生產﹐只需要完善生產工序﹐每一件小食也能同樣美味﹐工廠更有閒錢去投資﹐研究如何改良小食的品質﹐製造出更新更好的小食。

馬國明在《自選車牌﹐拍賣的是悠閒》中﹐批評政府的添悠悶政策忽略窮人。可是他的邏輯完全本末倒置﹐政資只有人道責任照顧窮人的生活必需﹐悠悶是要靠自己努力去掙取。窮人不要眼紅中產有悠閒﹐那是高生產力獲得的成果。馬國明口中說的低收入人士﹐絕大部份人的窮貧是咎尤自取﹐他們可以撫心自問﹐有多少人年少時努力讀書﹐學習現代社會所需的知識﹖沒有錢還要學人講悠悶﹐怪不得一般人認為綜援養懶人了。馬國明不單政治觀念有問題﹐連基本衛生科學常識亦欠奉。《居高臨下的瞎蝙蝠》中﹐他認為橫街窄巷麵包店食物不斷釋出誘人香味﹐比大型商場麵包店的玻璃櫃更美好。天呀﹗他沒有讀過小學健教科嗎﹖食物必需要蓋好﹐妨止昆蟲細菌和街道上沙塵污染﹐每個麵包要獨立密封包裝才夠衛生。他不用擔心香味煙囪效應的問題﹐科學家已經在研發香味廣告。將來在不影響衛生下﹐市民逛冷氣商場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食物香味無可抗拒的魅力﹐誰說一定要過時的橫街窄巷。

馬國明的文筆不錯讀起來也有感染力﹐可惜內容只要細心推敲就會發現當中錯誤百出。評論文化政治的知識份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擁有現代社會求生技能的專業人仕﹐另一類是百無一用的傳統中國文人書生。文人多大話其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的浪漫主義思潮也是同樣戇居。很不幸馬國明有中國文人的特性﹐他信奉的新左派是浪漫主義的延續﹐中西合壁徹底地不切實際﹐怪不得讀他的文章會如此勞氣。

殺人的理想主義藝術價值觀

早幾天新聞報導﹐又有一個女學生因學業問題跳樓自殺身亡。死者就讀於中大音樂系﹐已差不多學成畢業﹐她還彈得一手好鋼琴﹐原訂於本月舉行獨奏會。報導沒有說她自殺的詳細原因﹐我猜想是女孩父母強迫她讀音樂﹐碰巧女孩在這方面很有天份﹐被迫苦練出高超的琴技。不幸她對音樂沒有多大興趣﹐最終一想時不開而成慘劇。報紙引述她在網誌中的一段話:「我喜歡鋼琴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做一個音樂系學生的水準,要是我想聽到音樂的話,放錄音也夠了。不知道自己彈的東西能否感動別人,但是似乎連自己也感動不了。對自己來說,即使一兩個禮拜不碰鋼琴也沒有甚麼感覺。」

造成這件慘劇的原因﹐除了女孩與父母欠缺溝通﹐沒有傾訴對象等個人問題外﹐社會對藝術的期望也是元兇之一。在社會的主流意識當中﹐很不期然為藝術帶上一個光環。認為學藝術要有很高尚的情操﹐讀音樂系非要對有一分音樂熱誠不可。學習藝術就一定要陶冶性情﹐一定要追求真善美﹐一定要表達內心的感情才行。結果女孩受不往從這些藝術價值觀的而來壓力﹐從露台一躍而下結束了寶貴的生命。

若果女孩能夠想開一點﹐不再被社會對藝術的價值迷惑﹐她就不會這樣輕而言死了。說穿了藝術不一定要高高在上﹐藝術也可以只是一門賺錢的手藝。當想通了這點﹐就會明白讀音樂系也不一定需要喜歡音樂﹐不會再有對藝術沒有熱情的心理包伏。感動不了別人不緊要﹐就算連自己也感動不了也沒有所謂﹐只要彈得一手好鋼琴有人聘請演出或教琴﹐衣食無憂生活舒適就可以了。用來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在大學時讀電腦系﹐有不少同學對電腦沒有多大興趣。他們讀電腦只是要入大學混個學位﹐又想不到有什麼其他科可以讀矣。若讀電腦寫程式可是以一門賺錢手藝﹐那為什麼讀音樂彈鋼琴不可以同樣只是一門賺錢手藝。說起來彈琴教琴的收入﹐分分鐘比做電腦工寫程式還可觀呢。

碎屍案的教訓

這幾天的港聞頭條是十六歲少女慘被變態殺手碎屍案﹐案發經過異常駭人。在此奉勸不知道案情而又剛吃飽飯的朋友﹐往下看前要嘔心的心理準備。

少女在網上結交變態殺手﹐與他外出發生關係時﹐他因吸毒失常殺死少女。最駭人是戀態殺手處理屍體的方法﹐先把受害者削骨起肉﹐切成薄片一塊塊割下後﹐再沖下廁所毀屍滅蹟。骨頭混入街市肉檔當當丟棄豬骨出售﹐最後頭髏則石沉九龍塘碼頭。原本受害人很有可能因為時間令證據消失﹐找不到屍體而被例作普通失蹤人口案處理。幸好天網灰灰疏而不留﹐ 變態殺手吸毒後失言﹐向朋友炫耀殺人事蹟。案發過程輾轉傳到警方耳目﹐才能鎖定兇從隸捕歸案﹐還受害者一個公道。

看罷這宗駭人的碎屍案﹐得出兩個教訓。第一個是少女上網交友要小心﹐胡亂與陌生人外出是十分危險的事情。第二是殺人不是什麼光采事件﹐千萬不要向朋友炫燿。否則只要洩漏少許線索﹐警方也可以讓兇手繩之於法。正如電影A1頭條中說過﹐單單殺人不難﹐但殺人後不被揭發則很難了。

評陶傑論香港教育一文

我有時也會看陶傑的文章﹐雖說他被譽為香江第一才子﹐不過他的文章質素參差。寫得好的文章﹐見解獨到精廦內容一針見血﹐寫得馬虎的那些就完全不知所謂。最近我看了陶傑幾篇批評香港教育制度的文章﹐他照舊彈那套老調子﹐把香港教育說得一無是處﹐恨不得把兒童送出國讀書升學。香港教育改革問題多多人所共知﹐可以狠批的地方府捨皆是。可是批評也要有些見地﹐亂彈亂罵與維園阿伯沒有分別。讀到期陶傑在臺仔那篇「孩子不肯出國的時候」﹐我忍不往要寫幾句插陶傑﹐他的理論真的很狗屁不通啊﹗

中文中學與副學士是目前香港教育兩大難題﹐陶傑拿這兩個題目來開刀是容易目標。對著如此大個的目標﹐他竟然可以完全射不中紅心﹐不著邊際地打靶外的稻草人。他在文中說﹕「搞成今天這個亂局,關鍵在於提倡種種「教育改革」的人,嘴巴向平民宣傳,骨子裡自己也不相信。他告訴你母語教學如何好,自己的子女都往英美送。他告訴你副學士是一條通往天堂的光明之路,但高官的子女有哪一個留在香港讀「副學士」的呢?」

陶傑這番說話﹐可笑程度大慨等於問麥當奴的總裁﹐為什麼你不吃漢堡包﹐卻走去食法國大餐。中中和副學士﹐打從開始就是次等貨﹐給沒能力不及﹐不能升讀英中和大學的學生報讀。母語教學的好處﹐就只限於英文程度不夠的學生。副學生更是半吊子的學位﹐給沒有資格入讀學士的學生一個機會﹐總好過要他們做雙失年青。看高官對教育改革的宣傳﹐只要細心留意字裏行間的含意﹐就不難發現中中和副學士是次貨的事實。若有人對官方宣傳信到十足﹐走去讀中中和副學士﹐只好怪自己死蠢了。不過也很難怪他們﹐不是死蠢就不會淪落到要讀中中和副學士。高官理所當然地也會渴望子女成材﹐他們又怎會笨得子女受次貨教育呢﹖說起來香港的大學水平雖然不差﹐但與歐美的名牌大學還有一大段距離。若果高官子女天資優厚後天勤力﹐家境又豐厚付得起外國名校的學費﹐還留在香港讀書就肯定是腦袋不正常了。

陶傑在文中例牌地提出解決香港教育問題的方法﹐他在文中又說﹕「特區政府今天有一千多億盈餘,應該每年定幾十個獎學金名額,令機會平等,不論富貧,雨露均霑,這樣才可以為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培養真正的精英人才。」

說出這番話﹐大慨陶傑以為自己是真正的精英人才﹐借鏡自己留學英國後回港的經驗。很可惜在全球化的世界﹐真正的精英人才﹐會希罕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嗎﹖送獎學金讓學子出國讀書﹐這張肯定是單程機票﹐一去無回頭。香港完全沒有科研沒有文化﹐讀文科理科的學生回港沒有出路﹐就算學成後不回港把獎學金嘔出來﹐計落可能還有著數。香港最引以自豪的金融業﹐可是若商科畢業生有得揀﹐你佔他會去華爾街還是去中環﹖醫生律師就更加不用說﹐外國讀書辛辛苦苦考了牌﹐竟然不能拿回香港用。要為香港培養真正的精英人才﹐就更加要搞好香港的教育﹐才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精英來港工作定居。派錢送孩子出國讀書﹐只有陶傑才會想出如此白痴的辨法。他還要不是只說一次﹐不停重覆講完又講﹐足見他是個超級大白痴。

陶傑還批評現代的學童不長進﹐只懂追明星看獎門人刨八掛雜誌﹐說是香港學校的風氣有問題﹐家長要效法孟母三遷搬去外國讀好學校。不過他看錯了一件事﹐比起學校父母的身教更加重要。如果父母自己也煲電視劇集看獎門人刨八掛雜誌﹐搬去那兒讀書也沒有用。陶傑以為外國學生個個也看BBC就是太天真太傻了﹐外國學生不也是會沉迷搖滾樂隊﹐看些同樣是沒有營養的鬼佬電視劇﹐不看獎門人便看survivor。說不定獎門人的教育意義可能比survivor還好些。

人家陶傑是大才子﹐又怎會理我這些無名小卒的指指點點﹐插完他大慨對他不痛不癢﹐照舊在報章雜誌大講癈話批評香港的教育。不過狂插完陶傑一論﹐條氣總算順了點﹐哈﹗

注定失敗的母語教學

自回歸以後香港施行的母語教學﹐十年內學生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中中學生不單英語成績一落千丈﹐其他科目的成績也沒有時顯的進步。早前教育局長孫明揚更聲明﹐有必要檢討現行的母語教學政策﹐讓學校自決教學語言。其實在香港推行母語教學注定失敗﹐因為母語教學優勝的假設﹐是建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之上。母語教學的支持者﹐認為香港學生從小也接觸母語﹐使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學生比較容易吸收新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思考理解課文內容。

母語教學支持者的第一個錯誤﹐是他們忘記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母語根本不是香港社會的成功語言。在低收入低智識階層﹐只懂得母語也許足夠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可是在香港社會若想出人頭地﹐不論是當乜師物師的專業人士﹐或是做金融物流旅遊業等行業﹐英文才是標準的共同語言。香港的大學使用英語授課﹐學生需要打好英語基礎﹐才能在港升讀大學。若選擇出國升學深造﹐學好英文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若果工作和學習環境主要是使用英語的話﹐使用母語教學的語言錯配﹐根本沒有好好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去準備學生應付未來的挑戰。

在美國和加拿大等移民國家﹐不論新移民的母語是什麼﹐教學語言也一律使用英語。因為英語才是社會使用的語言﹐只有使用通用語言去教學﹐才能好好準備學生投身社會。母語教學的學生初時也許比較易上手﹐除非他們打算整輩子也在低下階層生活﹐他們遲早也要經歷母語到英語的轉變﹐。年紀越輕就越易容從母語過渡到英語﹐到高中時才由母語轉英語就很辛苦。很多中中學生考取優成績入大學﹐但不要忘記他們絕大部份也要痛下苦功惡補英文。那些學生本身就天資優厚﹐若他們能從少接受英語教學﹐相信他們入大學之路會平坦容易得多。

母語教學支持者的第二個錯誤 ﹐是他們假定學生只能使用母語思考﹐知識可以輕易地從中文與英文間互相翻譯。若對香港精英的使用語文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大部人都不會用純中文交談或思考。有很多工作上使用的慨念﹐他們只懂得英文字彙﹐而不懂相應的中文解釋。若果懂的話也許要思索一番﹐從腦中某個被遣忘的角落找出中文解釋。他們在學校學習這些慨念時是用英文﹐工作上使用這些慨念是用英文﹐與其他人溝通這些慨念也是用英文﹐根本沒有需要用到中文的解釋。既然沒有使用中文解釋的需要﹐學校根本就不需要教中文解釋﹐倒不如直接教授這些慨念的英文詞彙。一來可以省卻學生中英翻譯的麻煩﹐更可以防止學生用錯誤的方法學習英文。

若果把一個慨念的中英詞彙同時教授給學生﹐很多學生會用記生字的方法去學習英文詞彙﹐這學習方法正正是犯了學習語言的大忌。若果是成年人學習新的語言﹐使用中英對照表去記生字﹐沒錯是很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因為成年人的腦袋已有龐大的慨念資料庫。可是這個學習方法有先天性限制﹐只能學習到勉強能寫能講的水平。兩個言語間詞彙不會有一對一的翻譯﹐若夾硬把一個英文字聯結一個中文字﹐英文永遠只會是隔層紗的第二言語﹐不可以成為思考語言的一部份。

可是學童的腦袋像一張白紙﹐他們沒有龐大慨念庫的包伏。當他們學習一個新的慨念時﹐不論先接觸的中文字或是英文字﹐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個新的符號。他們不是要把這個符號連結另一個言語的符號﹐而是把這個符號連結其他個簡單的慨念﹐從而組合理解新的慨念。若從小就只使用英語教導學生新慨念﹐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建立起龐大的英文慨念庫。學生也許還不能完全掌握英文文法﹐但至少他們思考時能使用大量英語詞彙。在閱讀或聆聽英文資訊時﹐不用經過英譯中的一層功夫﹐可以直接地更有效率吸收新資訊。

當然香港的母語始終是中文﹐在最初學習最基本的新慨念時﹐那些慨念的英文字符號﹐還是無可避免連結去一些中文字符號的慨念上。隨著以英文為主的慨念庫不斷擴大﹐越來越來新慨念可以連結去英文字符號的慨念。也許英語水平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也可以說是半個英語人。這個學習方法唯一的壞處﹐就是除了日常生活使用的中文外﹐中文在思考其他專有名詞或抽象慨念時就變成第二語言。不過既然那些慨念的中文解釋沒有用﹐不懂也沒有什麼損失。相信這點很多英中理科畢業的朋友也會認同。不論是物理化學生物電腦科的專有名詞﹐上到大學也要使用英文。若中學時用中文學習﹐入大學時就要從新學過一遍。反過來若中學時用英文學習﹐以後也沒有機會使用中文解釋。若果真的要用便查字典好了﹐反正英譯中比中譯英方便得多。

或有人會問﹐不是所有學生也準備升大學或出國﹐那麼他們使用母語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對的﹐用英語學習是先苦後甜的策略﹐把中轉英無可避免的困難放在前面﹐越早面對就可以越早跨過這個障礙。若果學生無意晉身精英階層﹐學習英語對他們來說是多餘的投資。不是說鼓吹標簽效應﹐英中學生有升學優勢是不爭的事實。若從學生的成敗論英雄﹐中文中學只好淪為二等學校﹐努力提升一般學生的水平﹐卻無緣培訓以英語為主的社會精英。

申延閱讀﹕
葉一知 – 不重思考何須母語教學﹖
黃島主 – 母語教學﹐不能強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