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學

在香港最新推出的教改政策中﹐加入了中中轉英中的上落車機制﹐ 又再次教育界中引起母語教學的爭論。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官方語言的英語﹐除了持堅中文教學的左派學校外﹐大部份中學也是採用英語教學﹐以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在九七回歸後不知道是民族主義作崇﹐還是基於有科學根據的教育方法研究﹐香港政府在教學語文政策作出重大改變﹐把以住由中學自主決定教學語言的政策﹐改變為除了小部份精英學校外﹐其他一般中學一慨要用中文授課﹐而獲準以英語授課的學校﹐則必需在課堂上採用全英語﹐不可以像以住那樣中英文混雜。

這政策引起了全港家長的強烈反對﹐中中學生被標籤為次一等而飽受歧視。而誤信教署官員游說母語教學的好處﹐自願選擇由英中轉中中的學校情況更慘﹐在中一收生時好學生避之則吉﹐原本是band 1成績優異的區內名校﹐在兩三年間淪落為專收band 5蘿底橙的學校。為了改變這個不公平的情況﹐讓不幸成為中中的學校有機會翻身﹐政府推出一系列母語教學的新政策。但是這些把學校篩選的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坐在辦公室中的官員﹐以及注著語文純正的教育學者都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香港人的母語﹐既不是純中文亦不是純英文﹐而是一套中英混集活生生的獨特語言。在香港的知識份子和普遍受過高等教育的那一群﹐沒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完全的只運用單一的語言﹐大部份也是因應情況而使用中文或英文的詞語。為什麼教署不可以面對這個事實﹐讓每一個中學因應學生的程度﹐彈性的使用不同組合的中文和英文去授課呢﹖

我自己讀是讀理科出身的﹐在文科中用純母語教學成效如何我不敢說﹐但憑自己和同學之間的經驗﹐英文是學習理科最合適的語言。不單只理科中很多慨念很難用中文去表達﹐而將來在學生在升大學亦較易銜接。理科中所應用的英文是很淺易的﹐而答案也主要是以計數為主﹐所以只要學生看懂題目的英文就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在授課方便﹐用全英文可能對某些學生有一定的困難﹐那可以用英文詞彙為主附中文講解﹐這就可以兼收中英教學兩家之長。有的教育學者或會反對這教學方法﹐認為中英混雜使用會教壞學生。但是他們忘記了在學術科目中﹐學生要學習的是各科專門的知識﹐而不是如何正確的運用語文。混合語言教學的學生在語文科是需要加強培訓﹐正如英文中學的中文科﹐或中文中學的英文科一樣。希望政府可以細心聽取家長學生的意見﹐不再一意孤行以所有學子的幸福為賭注﹐取消成效起疑的強制性語文政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