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和朋友說起看電影﹐不約而同的發現我們所擁有的電影﹐多得沒有足夠時間去看。現在決定與否看一齣戲的條件﹐不再是那齣戲值不值回票價﹐而是值不值回看那齣戲所需的時間。互聯網和共享軟件的出現﹐打破了娛樂工業對電影音樂的壟斷﹐以往大部份人所接收的資訊量﹐限制於獲取資訊所需成本上。當資訊成本跌至接近零時﹐所有資訊也垂手可得﹐但每個人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從眾多的資訊中﹐如何找出最有用最好的去吸收應用。
人的慾望是很奇怪的東西﹐在沒有的時候﹐就會常常想擁有更多。當要花錢買的唱片看戲時﹐往往給所花的費用誤導了價值的判斷﹐而用更多的金錢去追求更多的資訊。當擁有就算不眠不休也吸收不完的資訊時﹐反而能退後一步跳出金錢的框框﹐看清楚每一項資訊本身的真正價值。從而細心選擇所吸收的資訊。量方面的慾望已經得到滿足﹐慾望就轉移到質的追求之上。一個奇特的現像就出現了﹐在擁有了就不用急著看的心態下﹐過剩的資訊不但沒有讓人花更多時間﹐反而用在資訊上的時間減少了。
人有喜歡和別人作比較的心理﹐在每一個人也能獲取相同的資訊時﹐單單擁有資訊本身就不足以顯出各人之間的差異了。比較的形式就變成了在吸收什麼資訊﹐和在吸收後如何把資訊加工﹐從被動地接受的資訊﹐增值為能主動應用的資訊。而人與人之間用作比較的標準﹐在擁有相同的資訊基礎上﹐可以從他們最終在資訊的應用上分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