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網絡奇文﹐節錄自《經濟學通識》一書。作者薜兆丰銜頭一大串﹐又經濟學專士﹐又研究院士﹐發表文章數以百計﹐還要是中國十大青年領袖。可是從他那本書的文章內容來看﹐他經濟學理論只有大學一年級程度﹐大學二年級的理論已經弄錯了﹐真不能信相他是個經濟學博士。請大家先看他以下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出他的錯處﹕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2003年12月22日
一位在攻读理工专业的同学,最近接二连三给我长信,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没学过经济学就能发现、却长期被人忽视的”经济原理。是的,时不时就会遇上这样的朋友。我以前公司的火头军,业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撰写关于修筑连接深圳和珠海的大坝、藉此增加淡水供应的可行性报告。这几年,又有几个说自己创造了什么经济理论体系的找上门来。这些朋友喜欢闭门造车,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他们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只是机会不高。
回头说那位理工科的同学。我给他回信说:“读到第二行,我就决定不读下去了,因为你说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会消失。相对优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什么?你随便找本教科书琢磨琢磨,把自己的理解,用一百字写出来再说吧。”
他没理会,继续长篇大论。我倒是出于好奇,自己试了一下,把自己所理解的相对优势原理写出来。果然一百字就够了,没有为难他。是这样:“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用来生产此,就不能生产彼。‘顾此’的成本就是‘失彼’;选择‘失彼’最小的‘顾此’,就是这个人的相对优势。由于这始终是自己跟自己比的结果,所以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
这是说,没有人会在每一种工作上都是成本最高或成本最低的。想来真奇妙:即使别人样样都比我出色,但只要我跟他共处,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与自己相比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他交换,那么双方就都会得益。成本的概念是要点。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好机会。即使盖茨写程序比我快,做饭也比我香,但只要我跟他住一屋,他就会让我做饭(尽管没他做得香)。并不是因为我做饭比他好,而是因为他做饭的成本是放弃了的程序——他做饭的成本比我的高得多。
讓我這個經濟外行人﹐試試用一百字解釋相對優勢為什麼會消失。“如果一個地方負生產力﹐生產不足以扺賞最低生存所需消耗﹐那就沒有任何相對優勢了。可以想像沒有天然資源﹐又戰亂﹐又愛滋﹐又天災又飢荒的非洲小國﹐他們憑什麼和其他國家交易呢﹖用學術點的口吻來說﹐交易成本比生產力高時﹐相對優勢便不存在了。”噢~用了一百一十四個字﹐不過馬馬虎虎也算數喇。
用他文章的例子來解釋﹐如果我做飯不單只是不夠蓋茨香﹐而是我做出來的飯難吃到會食死人﹐蓋茨寧可寫少幾行程式自己煮飯﹐也不會和我交易讓我替他煮飯吧。又或者蓋茨間屋很大﹐他的房間離我房間很遠。他行過來我房吃飯所需的時間﹐比自己求其煮點東西吃的時間長﹐那他便不會行過來吃我煮的飯了。大慨這位經濟學博士﹐未見識過什麼是負生產力﹐沒有讀過張五常﹐竟然忘記考慮交易成本這個重要因素。
那網頁上的另外兩篇文章﹐經濟理論也同樣有根本性的致命毛病。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玩找錯處遊戲﹐不過估中無獎。
你有無在他的網誌內留意呢?大家討論下,看看他有何回應。
留了。不知他會不會回。話時話﹐你讀經濟多個我﹐我的推理有冇推錯。我都係唔係好信我叻過個Econ Ph.D.
科學理論,永遠是假設其他因素不變。
自由貿易可以互惠互利,是假設沒有天災人禍。
舉個例,做運動有益身心,是假設做運動的人,都是四肢健全,身無
隱疾,不會運動期間心臟病發之類。
講多幾句。
如果我有隱疾,不適宜做運動,那就先把隱疾醫好,再做運動,達致身心健康。
你講的那個小國,應該先修身,再齊家,然後才是治國平天下。
不完全認同你的看法. 相對優勢的消失重點在於相對. 甲國失去比乙國的相對優勢. 但甲國仍比丙國有相對優勢. 當然如果甲國本身問題多多,它只可跟與自己優勢相若的國家交往. 這也許是物以類聚.
相對優勢是兩國間有可能進行貿易才存在。如果兩國沒去進行貿易﹐或進行貿易的成本太高﹐那相對優勢便不存在了。若果一個國家﹐因為某些原因﹐令其不能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那這個國家便沒有任何相對優勢了。當然現實不太可能發生﹐現代交通科技這麼發達﹐但理論上相對優勢是可以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