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 Jon Ronson

The snowflake never needs to feel responsible for the avalanche.

網絡公審,是網絡欺凌,還是網絡正義?

俗語有云:「寧得罪拉登,莫得罪高登」,高登起底組,一個令人聞風哀膽的名字。成為高登起底組的目標,閣下的所作所為將被公諸於世,忽然間從「沒有人」,搖身一變成「網絡名人」。不但在網絡世界受千夫所指,現實生活亦掀起巨大變化,身邊的親友同事不免受網絡資訊影響,從此對你「另眼相看」。若顧主認為你有損公司聲譽,分分鐘連工作也失掉。最可怕的,是網絡不會違忘歷史,不論時隔多久,只要把你的名字Google一下,即可重溫當日網絡公審的盛況。

被起底者可能很無辜,只不過在公眾地方做了件白痴事,不幸地被人拍照放上網。也有些被起底者可能是罪有應得,法律不能將其制裁,只有把事件真相公諸於世,在巨大的群眾壓力下,權貴亦無法包庇縱容,當事人終於受到應得的懲罰。然而,網絡公審到底是網絡欺凌還是伸張正義?

記者Jon Ronson花了兩年時間,追蹤查調網絡公審這個現象,寫成這本《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書中從公審的歷史說起,其實以侮辱作為懲罰的手段,早在網絡出現前已存在。社交網絡的興起,不過解放公審的權力,讓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 — 可以是消費者聯合起來公審不良企業;可以是令真相重見天日讓壞人罪有應得;亦可以是自以為是的正義之士,拿起石頭扔任何看不順眼的人。書中的第一件案例是Jonah Lehrer,他曾經是暢銷科普書的作者,被博客揭發他杜撰書中關於Bob Dylan的訪問後,由出版界明日之星淪為過街老鼠。Jon分別訪問了引爆者和Joanh,把兩邊的故事忠實地呈現出來。有讀者會可憐Joanh受到的精神創傷,亦有讀者對出版社想把博客滅聲感到憤怒。至於最後Joanh的公開道歉是否誠懇,抑或是收錢做騷繼續欺騙世人,乃作者留給讀者思考的問題 — 侮辱與認錯兩者有何關係。侮辱是讓人認錯改過,重新被社會接納的儀式,還是一個將他隔絕在社會外的懲罰?

書中的其他案例,讓讀者不禁反思,在網絡公審的世代,該如何自處。紐約公關公司的女總裁,上飛機去南非旅行前,在其沒有什麼人氣的Twitter寫下一個種族笑話,不知什麼原因短短幾小時全球瘋傳,她未下機便被公司炒魷;有人更威脅要殺死她,嚇得她數月不敢出門,亦不敢上網。然而那個女總裁根本不是種族主義者,網民把一個失敗的笑話當真,然後群起而攻之,捧打落水狗。群眾把邪惡的想像投射在她身上,把她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有如中世紀的獵巫。

另一方面,誤用網絡公審也隨時玩火自焚。在一個電腦業界的會議上,一名黑人女子不滿後座的男人講性笑話,拍照放上互聯絡公審他,害他丟了工作。其他網民看不過眼,認為她欺人太甚,容不下無傷大雅的低俗笑話,將她「起底」拿出來公審。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最後她也掉了工作。後來的故事更加意味深長,講性笑話的男人很快找到新工作,學懂了不再口沒遮攔,公審事件給了他一個教訓。相反,黑人女子一直找不工作,而她依然堅信自已所做的事正確,說網民不應該把矛頭指向她。發動網絡公審的人,必定深信正義站自己那方,可是若果網民不認同呢?

有時候,網絡公審不一定奏效,方程式賽車主席爆出性醜聞,與妓女玩納萃制服誘惑群交派對,網民自然不會放過他。可是對一個無恥的人,侮辱有效嗎?不用說外國這麼遠,香港也有不少政客和藝人,儘管天天網民被罵,仍然自我感覺良好。

自認是一等良民的,倘若不幸成為網絡公審的對像,也不必太過擔心末日到臨。在網絡世界中,只要Google頭十頁搜不出來,那項資訊便等同不存在。有錢能使鬼推磨,作者跟進本書其中一件案例,追訪網絡名聲維護公司,看看如何實地操作網絡名聲。把網上不雅照片的黑歷史,如同粉筆字般輕輕抹去。

這本書不是那些四平八穩,各打五十大板的癈話文章,說網絡公審是雙刃刀,網民要對對自已言語的力量負責云云。作者沒有為讀者提供結論,一錘定音的說網絡公審是好還是壞,只展現網絡公審的不同角度,讓讀者自行思考判斷;在下次留言按讚瘋傳之前,停下來想一想,這會否帶來你想預期的結果。

作者簡介:Jon Ronson,作家,記者,記錄片導演。著作有《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The Psychopath Test》等。

原文刊於《閱刊》月四月號。

readmonthly_2016apr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