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類似的經驗,興高彩烈買了新東西(電話,衣服,玩意等),與人分享擁有新東西的喜悅時,身邊總是有不識趣的人,要教育你「想要」和「需要」的分別。又或在網上看見一些反消費主義的文章,義正嚴詞強烈遣責追求新東西的人,要每個人都過簡約主義的生活,方才合乎他們的道德標準。一條似是疑非的大道理壓下來,明明覺得他們所說的不對,除了很軟弱無力的回應一句,「錢是我賺,如何花是我自由」,彷彿簡接認同賣新東西就是一種罪惡,又想不到如何反駁他們,這篇文章可能幫到你。
說在前頭,遇上阿媽/阿爸,女友/男友,老婆/老公,哦你又買新東西浪費金錢,那是他們角色身份的本能反應,某程度上屬於他們的天職的例行公事。本文不是針對這類情況,亦強烈建議讀者不要試圖和他們理論,他們多數不是從道德層面去批判你,哦你買新東西,或許只是另一個的問題的導火線。
「想要與需要」的一般大路說法,如你需要買吃蘋果,想要買蘋果的新手機,沒錯很適合去教導小孩子不要貪心,學習儲蓄,不要浪費等美德。但若將之提升至道德層面,加諸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身上,卻嚴重簡化扭曲到錯誤的地步。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直到修讀了存在主義的哲學課,才想到如何突破盲點。一句話說出了問題核心,「原・來・我・什・麼・都・不・需・要」。對!不需要新電話,不需要新衫,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喝水,不需要呼吸,「不・需・要・生・存」。人是不需要生存,人只是想要生存。從最根本開始,從來沒有需要,一直就只有想要。勉強來說,需要只是滿足想要的必要條件,我想要生存,就需要吃飯喝水。我想要生活舒適,就需要努力工作投資賺多些錢。我想玩最新出的手機遊戲,就要一台能跑該遊戲的新手機。
不論你想要什麼其他東西,你首先需要生存,其次需要健康,家人等等。當然在一些例外情況,有比生命和親人更「想要」的東西,例如軍人為國捐軀,爭幾千億遺產與家人反面等。一個人想要很多東西,不可能全部都擁有,便要排優先次序,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想要的東西,和其下層的基礎需要之上。例如我想要打新出的On-Line遊戲,就要犧牲睇波的時間,同時也要乎合有Wi-Fi上網的基礎需求(下刪數百更基礎的需求,一直落到去終極的生存需求,畢竟死人是不能打機)。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何時想要,何時需要,說到底只是如何有效地資源分配,儘量滿足最多的想要而已。很多人的煩惱,不是分不清想要和需要,而是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排序,把資源浪費在倒頭來不想要的東西上。
說到這裏,在個人或家庭層面上,我的說法和傳統的「想要與需要」沒有很大分歧,只是用另外一個思考系統,得出的結論大同小異。申延至社會和道德層面上,我提出只有純想要的思考系統,便能很有力反擊簡約主義的謬論。為什麼賣想要的新東西就是不對,為什麼要把錢省起來捐給窮人才是對?我想要讓我開心的新東西,但我可不想養和我亳無關係的窮人啊。每個人的「想要」不盡相同,我想玩新電話,有人想著新衣服,有人想放假去旅行,有人想餵飽窮人,每個人的「想要」沒有高下之分。一個把錢花在音響上的Hi-Fi發燒友,不會敵視把錢用來買包包的港女,那為什麼一個把多餘錢全捐出來扶貧的人,卻要批判其他把錢消費的人呢?而然消費和捐錢沒有直接衝突,在買完想要的東西後得到滿足後,大部份人也樂意捐多少閒錢給有需要的人,畢竟行善帶來的自我良好感覺,也是人類眾多想要的東西之一。
只要認清楚自己最想要什麼,下次有人再用「想要與需要」去批評你買東西的決定,有興緻不妨從終極想要生存開始推論,向對方解釋你買東西是想要什麼的一個步驟。沒有興緻的話大可以笑笑不用理他,因為對方想要的順序與你不同,他只是下意識將自己想要的順序強加於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