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 這裡有個很深刻的誤解。
市場經濟存在很久了,從古人類以物換物開始,廣義上的市場經濟就有了。而資本主義是近代事物。讓我拿威尼斯貿易和後威尼斯時代的西葡英國貿易做個對比來說明兩者差異。
威尼斯商人壟斷了地中海貿易,積累了巨額財富,但是由於奧圖曼帝國的強勢,威尼斯商人在阿力山大港,伊斯坦布爾集市的買賣是建立在雙方自願討價還價原則的。威尼斯也有武裝海軍保衛商船,但更多是為了防衛海盜 而不是運用武力在市場強買強賣。所以威尼斯時代,你可以說世界的貿易格局是市場經濟。 葡萄牙人首先繞開了地中海貿易從好望角到了印度。 但是葡萄牙人發現他們在當地有火藥和裝甲技術的領先優勢。當地人和奧圖曼帝國另一邊的社會,明顯有一個武器技術代差。由是葡萄牙人在印度洋改變了威尼斯人那種貿易方式。他們在所到之處建立了根據地,而且利用技術優勢阻止了阿拉伯商人來貿易,在可以欺負當地的地方逐漸進行了壟斷甚至強買強賣。(是個漸進的過程)。這種貿易方式帶來的暴利,在市場經濟角度自然打敗了威尼斯人的貿易。(本身貨源也在源頭被切斷了)。 由葡萄人開始,西班牙,荷蘭,英國人繼而發楊光大。 西班牙在美洲難道是靠市場經濟交換得到黃金和白銀的。不,靠的是領先的科技和武器,掠奪和奴役美洲居民的黃金和做礦工而得來的。這種在歐洲集資利用技術優勢在殖民擴張時代透過掠奪和奴役獲取暴利才是資本主義的萌芽。英國的繼承就是這樣一個思維(英國起家就是海盜合法化起家的),美洲的無主礦產木材,非洲的奴隸,印度的香料和棉質品的貿易, 市場經濟的作用是很少的更多是靠武器技術優勢的強買強賣。又或者和當地代理人的壓榨合作(比如非洲的奴隸貿易),不然奴隸貿易哪裡來市場經濟?英國同時透過學習(或者現代語盜用智慧財產權)獲得印度棉製品的制程。
要知道是先有了技術領先,航海殖民,新世界掠奪了原始積累,才有了英國的資產階級,才有了資產階級革命。東印度公司是1612年成立,1649年英國才議會革命砍的查理一世的頭再帝制集權反反復複,到了1688才有的光榮革命,議會憲政體確立的。 是因為技術領先,富強才憲政而不是憲政而富強技術領先。 因果關係不要搞錯。
繼續說說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崛起。 葡萄牙開啟了航海,西班牙發現了美洲,後續英國荷蘭的擴張也是建立在前面的基礎上的。等到英國國運起來在1588打敗西班牙開始到1784年間工業化萌芽,這段時間起碼完成成熟了四個前置條件。 西班牙掠奪了美洲的大量貴金屬再透過貿易轉移到了英國有了貴金屬的資本積累, 南北北美洲原住民因病毒大量死亡導致空置土地可以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 掌握海上貿易從印度出口棉製品到非洲換奴隸再運到美國換礦產和經濟農作物,印度當時先進的棉紡織制程已經完全在英國吸收消化。
要知道這段時期,印度的棉紡織製品按照市場經濟還是對歐洲占優的,歐洲是透過貿易保護,不許印度棉織品入口來保護本土的毛紡織商人的。 而在1784年英國這個天時地利人和都到了: 以南美洲的貴金屬,非洲的奴隸,美國的空地種植棉花經濟作物, 用盜來的印度棉花紡織技巧。 在英國實現了棉花生產工業化。 其實一開始用流水動力化的工廠並沒有比世界先進多少。 早在1300~年代,中國已經開發出了水動力助力紡織車的,上海的黃道婆紡織機更是效率極優,中國的紡織技術成本是要等到英國蒸汽機發明, 靠低廉成本的奴隸棉花合成在一起才勝過了中國的紡織業。 1784年在英國曼城的這個棉花工廠的歷史意義是第一次工廠化作業生產紡織品,工人是固定工資收益而不是家庭作坊按件計算。實際上從相對價值收入來講,過去勞工可以收到紡織品售價的1/3 , 但是這些工廠化革命後,最低勞工的收入占比占售價越來越低最低只到6%,工廠主的利潤則越來越富。 這種技術領先武器為後盾從奴隸棉花到工人紡織的資本主義利潤帶來的技術的再投入,最終引發了瓦特的蒸汽機和工業革命, 西方在這個時候才算超越了東方中國。
市場經濟本來應該帶來均富,然而資本主義不會。 西方在資本主義的驅動下,並不是讓更多人受惠了, 而是為了利潤從非洲掠奪了更多奴隸,在美洲原住民這裡掠奪更多土地,印度棉花農破產後,蒸汽機沒出來前即使奴隸的棉花紡織品還是無法和中國競爭,英國人就讓印度農民種鴉片,然後出口到中國來換財富。(老是說自然災害,那也是中國工業積累的沒辦法的對農業過度壓榨, 但是西方不是沒有經歷過,只是把這種經歷放在殖民地人民身上,英國歷史上在印度製造多次饑荒,仔細研究1770年的大饑荒,也是因為東印度公司鼓勵印度種經濟作物而不是糧食來換取貿易。最後天災來的時候沒有儲備,導致大規模餓死亡,而且這種模式到1943年還在印度製造著不亞於中國的大饑荒。甚至本土的愛爾蘭人也沒逃過這樣悲慘的命運。) 至於英國本土的勞工供應,也是因為在資本家無情剝削下,大量從殖民地掠奪來的便宜糧食,導致手工業農業的破產,農民不得不進入工廠打工,他們的工資微薄而且工作環境極其悲慘,那個時候對環境保護,職業健康都是完全不顧的。工人階級就是在這個時代才產生的。 然而,資本主義本身是無法覺醒了。資本主義暴利只會鼓勵資本家加深剝削的能力。
法屬多明尼加(海地)本來也是各種農業產品的盛地,法國資本家為了利潤,輸入了太多的非洲奴隸在當地種植經濟作物,導致奴隸比奴隸主多太多,最終這些奴隸起義革命,解開了自己的枷鎖也把當地的奴隸主資本家送入了墳墓。可見資本主義為了利潤,自套絞索也會的。 世界其他地方資本家和政府建立起的整個體制對於被剝削階層的改善是極其緩慢的,往往是風險利益的平衡而不是主動為人民利益改革。而且往往到最後一刻也不改,比如法國大革命,寧可玉石俱焚也不做社會改革。英國相對有些內部福利調整也是為了減緩內部革命壓力。也是因為對外可以剝削,如印度,南非,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市場。所以英國才有富餘的力量既滿足資本家的貪欲也改善本國勞動人民的福利。
所以資本主義是無法先富帶動後富的。只會加深剝削, 為什麼美國有林肯的廢奴內戰發生在1860年, 而在19世紀1850前後年後期,馬克思思考出共產主義思想,俾斯麥都要推動德國合併和社會福利改革, 這些事情都是有人類社會組織進化根基的,這些大事件集中在19世紀後期某一個特定時期是有大歷史關聯的。 因為當時資本主義出現的社會問題是真實而逼切的。 馬克思的思考對應之策的,就是提出的對應之策共產主義,雖然各自奉獻各取所需有一點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 而1917-1991年的共產主義實驗也驗證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蘇聯的失敗不代表共產主義的失敗,更不代表資本主義人類唯一的道路的,人類在社會組織進化中,必然要需要共產主義的內核精神的引領,探索更適合人類的社會組織結構。
很多人對二代不以為意,然而我認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貧窮不是共產主義】;【先富帶動後富】。恰恰就是針對資本主義問題的核心問題思考,恰恰是共產主義當初意圖解決社會問題的初衷。二代在法國勤工儉學,本人聰慧絕敏,也是看到過歐洲歷史,看透事務本質的,當然這個世界沒有聖賢,登頂的人也是時代命運,2代也有一些失誤,但是能夠看到這樣,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一代二代不是割裂關係,是共產主義一百多年意圖在人類社會組織進化中碰撞合理的試錯,調整,修正,試錯,調整,再修正的往復迴圈。 然而,共產主義的最高指導思想還是有意義的,資本主義和唯利潤論帶來不了更高層次的人類進化,人類只有思考共同富裕的各種可能,才能進入進化的下一個殿堂。
按:關於美國和英國的繼承關係,美國如何變得富裕,篇幅所限另文描述。本文受【棉花帝國】 羅傑克勞利 【財富之城:威尼斯的崛起】【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等書的研究成果而串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