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書評

知識看過很容易忘記﹐要寫出來才會留下深刻印象。我希望能夠把知識與讀者分享﹐刺激他們閱讀那些書的興趣。

Angels and Demons – Dan Brown

Angel and Demons 前幾個星期因公工作需要去了Saskatoon幾天﹐所以在出差前特到去書局買書﹐以消磨飛機上和晚間獨自在酒店的時間。早陣子剛看完熱賣中的達文西密碼﹐有興趣多看作者Dan Brown的作品﹐加上和公司圖書館理員聊天說那本書時﹐她知我在八月會去世青節見新教宗﹐她便推介這本天使和魔鬼給我﹐說我應該會對這書的題材感到有趣。從網上書評以及其他朋友口中知道﹐Dan Brown總共寫了四本小說﹐隨了這兩本有閱讀的價值外﹐另外那兩本著就完全不堪入目﹐所以便決定賣這本試試看看。

這本小說是達文西密碼的上一集﹐主角也是那位哈佛大學教授。故事情節其實很公式化﹐兩書的編排好像是同一個模子倒出來一樣。當然新作在細節上處理得比較好﹐亦加入更加多使其大受歡迎的流行元素﹐這本作品可以看成是達文西密碼的試作版。故事同是開始於離奇的死亡事件﹐而接下來的四百多頁中﹐主角亦同是和死者的漂亮養女一起歷險。分別的只是這書他們是在羅馬追尋線索﹐而另一本書則是在法國的巴黎。這次的陰謀同樣也和天主教扯上關係﹐光明會(Illuminati)謀殺了教宗﹐在全世界的樞機主教眾集一起推舉新教宗時﹐在梵蒂岡埋下新型反物質炸彈﹐把天主教的指揮神經一次剷除。主教團在西斯汀教堂閉關會議開始前﹐四名聲名最高的總主教集體失蹤。梵蒂岡瑞士軍團在男女主角相助下﹐跟據綁架者提供光明之道的線索﹐阻止四名主教相隔一小時地逐一被殺害。例牌的到了最後一百頁來個峰迴路轉﹐在所有人滿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之際﹐主角們要和時間競賽去找出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論緊湊情度﹐這本書比起達文西密碼稍為遜色﹐但仍不失會成為好的電影改篇。不知是我已經對作者的手法了然於胸﹐還是那邊舊書店買的那本書比較吸引﹐這本書我居然可以看到一半放下來﹐用兩天時間看完另外那本書後再回來看。在回程機場等上機和飛機上看得最多﹐但到大解謎前剛好降落溫哥華﹐我可以耐性子完全不想這本書﹐和整個星期沒見面來接機的女朋友拍拖。雖然如此﹐我回到家後還是看完這本小說才去睡覺。

故事的篇排十分直線﹐主角們每次總是巧合地可以過關去下一個謎題。謎題乍看之下好像十分聰明﹐但事後細想不免發現其實犯駁甚多。最後出場的大奸角亦在先前的章節中有跡可尋﹐缺乏出人意料之外的驚喜。至於主角們一路追逐的小奸角﹐我想來想去也不明白為什麼只有一個人﹐大壞蛋要幹大事怎麼不會有更周詳的計畫﹐萬一那位殺手失敗豈不是功虧一簣。這幾點毛病和達文西密碼十分相似﹐若作者不加以改善處理情節上的沙石﹐下一集我可能會忍受不了。不過說到底﹐這小說吸人的地方不是在情節﹐而是在穿插其中疑真疑假的歷史知識。今次的主題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天主教會內的神密禮儀禁地﹐以及從啟蒙時代流傳下來的地下組織。

劇情在此我不便再多作透靈﹐不然會影響還未閱讀的朋友去享受這書。不過書中有關光明會的陰謀論倒引起我的興趣﹐以前也聽聞過這個組織的存在﹐亦有好幾部日本動畫作品以此為創作基礎。光明會的理念和本質其實不錯﹐只是尤於其為保生存空間的神密性﹐令到它成為不少小說中的壞人。光明會以科學理性哲學為主要立場﹐反對一切有系統性的宗教信仰﹐以消滅人類所有非理性的宗教謊言為任務。根據書中和網上的資料﹐這個組織行事方式十分文明﹐不像以住的教會般用武力去使異見者屈服﹐反而藉著滲透政商權力機關﹐以確保真理不會受到宗教蒙蔽﹐並慢慢運用教育去啟蒙一般無知大眾。若果光明會在現今世界上真的存在﹐那天主教該應不會是他們的最主要敵人。他們在過去的幾百年間﹐也許有許多恩恩怨怨﹐但現今的天主教算是在理性上比較開明﹐反而回教的原教旨主義分子﹐以及美國南部聖經帶的保守強硬基督教派﹐才是光明會建立世俗主義的理念的最大障礙。在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中﹐敵基督是等同壞人的同義詞﹐而以反對宗教(包括基督)為宗旨的光明會﹐自不免會吸人對號入座。可是從哲學的角度深入一層來說﹐若從歷史和現今社觀測所得的結論﹐基督和教會也不是好東西的話﹐那敵基督不就從大壞蛋﹐變成了對抗暴君之正義之士了嗎﹖順帶一題﹐千萬不要把光明會和香港的明光社混淆﹐明光社可是百份百的基督教機構﹐是藉著披上偽學術的糖衣﹐向社會推銷基督教信仰的壓力團體。光明會可是和這個組織誓不兩立的。

總括來說﹐我認為這本天使與魔鬼可以不妨一看﹐是不錯的消閒讀物。不過如果看過了達文茜密碼的朋友﹐而又覺得那本書是譽過其實的話﹐相信你會對這本書感到有點兒失望。

我的哈佛歲月 – 李歐梵

Harvard Age 最初是從明報每星期日的新書介紹接觸這書﹐短短的書評有李歐梵教授的簡介﹐亦節錄了本書的一些章節﹐提及他在哈佛攻讀博士生﹐以及當教授生涯的點滴﹐內容看似甚為吸引。其中李教授道出最初執筆出這本畫的原因甚為有趣﹐話說早幾年有本暢銷書叫哈佛女孩劉亦婷﹐是那個女孩母親記錄如何教育女兒﹐把女兒訓練成為名校高材生。剛巧那個女孩在哈佛上李教授的課﹐他便和妻子在朋輩間打趣地說﹐既然一個哈佛學生的母親出書也可以熱賣﹐那他這個貨真價實的哈佛教授為什麼不能。他妻子和出版社當編輯的朋友說起﹐在他們順水推舟下便寫成了這部書。

原本在報章的書評看過就算﹐巧合的是在過了不久之後去超市買菜時﹐看見這部書在旁邊的書店有售。我想既然不是太貴﹐剛巧手頭上的小說也看完﹐對書評也有不錯的印像﹐於是便賣回來看看。我自己很少讀傳記體材的書﹐對於那些半真半假的軼事﹐或是吹捧作者價值觀的文章一向也很反感。不過這本書是沒有那些毛病﹐只是一個老學者在退休後寫的回憶錄。文筆算不上很精彩﹐作者除了說說頗長氣外﹐還帶有點學術文章的拘束﹐若不是有心去讀之人﹐說不定會覺得這畫很沉悶。但本書就是勝在有真實感﹐可以從李教授的文章之中﹐窺探老一輩學者的想法和生活經驗。李教授的研究的中國現代文化文學﹐我這個讀工程出身的理科生對此一竅不通﹐甚至連想也沒有想過原來陏達文﹐除志摩﹐魯迅也可以用來研究一番。雖然我始終認為這些是無聊的學問。但看見李教授應用什麼文學理論﹐連把捷克的革命文學﹐以致周星馳的電影也可以隔入其研究當中﹐我想這些學科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吧。

全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寫李教授早年隻身留學美國的事情。雖然久不久也聽那年代的故事﹐但他們留學的辛酸奮鬥經歷﹐遠遠超乎我們這些留學生活過得頗舒服的人的想像。第二個部份是寫他退休前十年在哈佛教書的經過﹐除了提到教學生涯中遇到的其他同行教授和學生外﹐亦有談及哈佛文化以及和其他美國著名學府的不同之處。最後一個部份是雜文後記﹐有李教授寫他自己啟蒙老師的文章﹐也有他學生寫有關於他的文章﹐非當事人看起來有點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還有最後一篇是他妻子寫的﹐帶讀者從另一個角度去回顧李教授的一生。他在學術上也算闖出個名堂的﹐但原來他的感情生活卻孤單得很﹐要週未一個人躲在家中看書聽音樂﹐到了四五十歲才第一次結婚﹐每一個人生總是要有點缺撼才正常﹐不然上天可就非常之不公平了。

The Da Vinci Code – Dan Brown

Da Vinci Code 達文西密碼自零三年出版以來﹐不單連續兩年佔據小說排行榜冠軍位置﹐全球總銷量超過八百萬本﹐更因為書中富爭議性的有關宗教內容﹐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廣泛討論﹐一般人就算沒有看過也會聽過這本書。曾看過有報紙的專欄文章說﹐這是在飛機或公車上見得最多人閱讀的書﹐差不多成為愛書者的指定讀物﹐風頭甚至蓋過了早幾年大熱的哈里波特。原本我個人看書不喜歡追潮流﹐喜歡看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一直想等到平裝版推出來買來看。不過機緣巧合當是獎勵自己的情況下﹐我結果還是等不及買下了大減價的精裝版。

在接觸這本小說之前﹐因為看過讀者在網上廣泛的討論﹐加上宗教保守派對這小說的攻擊﹐我對其故事情節也略知一二。它的主要劇情是由羅浮宮中的發生一宗謀殺案開始﹐把一個美國宗教符號學教授和美麗的法國女警方解碼情報員﹐推進保護耶穌血脈後裔的秘密教派﹐和教廷之間的千年恩怨當中。最初我對這本小說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認為只不過是眾人在盲目追捧﹐擔心它只不過譽過其實﹐內容也不可能有什麼太大驚喜。不過我拿起後卻沒有辦法放下來﹐在兩天之內看完四百多頁的小說。看畢後雖說不上對它十分著迷﹐但倒也明白這本書魔力的所在。這本作品說穿了其實只是情節老土很公式化的冒險懸疑小說﹐有一邊要逃亡一邊查明真相﹐以求清白型男美女主角﹐也有負責追捕主角﹐正直但腦袋有點笨的警探。也有讓讀者同情的苦衷﹐而給人利用而小奸角﹐最後當然少不了看似好人﹐但其實是壞人的大奸角。整本小書就好像連續劇一樣﹐每一章也寫得不太長﹐吸引著讀者在不知不覺間﹐用只是多看一章的心態﹐一路停不了的追看下去﹐抬頭一看鐘才驚覺時間飛逝。

這本作品聰明特別之處﹐就是在公式的情節加上的學術性包裝。作者在小說中混合大量有關宗教﹐疑真似假撲朔迷離的歷史資料﹐在滿足讀者膚淺的追求緊張刺激外﹐還滿足他們在知識上的需求。其實組成書中主要謎題的資料﹐如有關耶穌娶抹大利為妻生兒育女﹐他們後代一直由秘密會社守議﹐達文西牛頓等偉人在作品中留下線索﹐早教會以至現今教庭內部權力鬥爭﹐中世紀聖殿騎士團尋找聖杯等等﹐也不是完全由作者憑空杜撰出來。他只不過是很有技巧地﹐把坊間流傳的軼聞野史陰謀論﹐一起放在大鍋中煮出來給讀者看。

這本作品的主要劇情發展﹐是主角眾人解答一層又一層的懸疑謎題歷險。在最初馬不停蹄地追看小說時﹐不禁為那些謎題巧妙的設計暗暗叫絕。不過看畢全書冷靜下來細心思考後﹐發覺其實謎題當中也有不少漏洞。我在看到一半時﹐已經隱約估到誰是大奸角﹐因為出場的人物不多﹐只有一個人的身份吻合那神秘的導師。不過他由忠變奸的過程就頗為牽強﹐而且他的作案動機也有點莫無奇妙。四大護法臨死以假消息誤導敵人﹐由守護教堂的老修女通風報訊看似很有保障。不過他們有沒有想過﹐若果有人搬家或電話號碼轉了﹐或者打電話求救時剛巧不在家或在上廁所﹐那又怎麼辨呢﹖而在一個敵人來翻地板後﹐又要重新找地方收藏假聖石﹐不是很麻煩又會招人耳目嗎﹖大師在死前用盡方法要把聖杯的資料傳給孫女﹐好讓聖杯的秘密在他死後不會失傳。但是最後發現聖杯的真正身份和所在地後﹐我不禁認為大師設下複雜的謎題有點多餘。男女主角一直在找的地圖﹐到了最後只不過是引領女主角一家團聚。既然聖杯是人而非一件物品﹐大師大可以放心地死去﹐他出了事身為聖杯的人就自然會去聯絡他的親人﹐不用搞出那樣多的花樣。書中不下數次提及聖杯的帶來權力﹐由十字軍時代的聖殿騎士團﹐到Opus Dei主教和梵蒂岡談判﹐無一不是簡接直接支持聖杯是權力來源。最後聖杯只不過是幾箱古藉﹐加兩三個無證無據沒有神力的通普人﹐那除了用black mail教庭外還可玩弄權力出什麼花樣呢﹖大件事的失誤我只記得件﹐其他的小事情還有更多失實之處。不過正所謂講故不要駁故﹐劇情中的矛盾也是很多小說的通病﹐只要在看的時候不顯眼﹐那就算是及格過關了。

最後想為這小說在宗教界引起的震蕩﹐寫一個小小的評論作為總結。保守派人士說這小說的內容褻瀆了耶穌﹐發動教宗杯葛這位作者和這本小說﹐還出版一大堆護教資料﹐試圖推反書中所提出有聞耶穌的種種猜測和傳說。只是他們忘記了﹐即然寫得清清楚楚是小說﹐根本不用深究書中歷史的真假﹐正如有人看罷金庸的武俠小說﹐說書中所說故事的不符合歷史記錄﹐歷史人物沒有和郭靖陳家洛韋小寶等有任何關係一樣的可笑。再者若說是對教徒的思想靈性上有傷害﹐這本怎麼也及不上末世系列小說﹐又不見保守派教徒站出來反對。雖然我身為對教會歷史有一定認識的天主教徒﹐書中有關教會的反面描述我也略有所聞﹐說到耶穌取妻生子則過於天馬行空。當成是有趣的情節看看無錯大雅﹐但想不到竟然有人會笨當真而群起攻之﹐正所謂小說家之言不可盡信也。那些保守教徒現實和虛構世界也不能分辨﹐怪不得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會照聖經字面意思﹐相信不科學的年輕地球論了。其實就算耶穌後裔仍然在生是真事﹐那又如何﹖沒有基因測試只靠族譜﹐根本不能證明到什麼﹐不足讓大部份人放棄二千年的信仰傳統。身體流著耶穌血液的人﹐行不出神蹟﹐只不過是無權無勢的普通人﹐
根本不可能和財雄勢大的教會對抗。書中也說過歷史是有勝利的人寫成的﹐相信耶穌是神那派在教會的根基甚深﹐不論什麼情況發生也是很難改變。那些保守教徒只不過是己人憂天﹐為保護他們的信仰作出反應過敏罷了。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ance – Robert M. Pirsig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在閱讀別人最喜愛的書本名單中﹐久不久就會發現禪與電單車修理的藝術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的產量不多﹐這麼多年來就只寫了三部作品﹐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亦是他成名之作。這書面世已經有三十年的歷史了﹐仍然依在暢銷書榜上有名﹐建立了一大班肯定這位作家思想的追隨者﹐可以說已經奠定其經典級的地位。我好久以前也已經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一直也不太清楚它的內容說什麼﹐只是聽說過有很深很有啟發性的道理。去年某一天和女朋友談話時﹐不知何解的聊地這本書上﹐她說曾經看過半部﹐認為很適合我看﹐於是順道在網上訂其他書時買了。買回來看了開頭的幾章後﹐覺得有點悶加上剛買了另一本書﹐便放下沒有再看這本書好幾個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再次拿起來看﹐發覺一些以前沒有留意的思想﹐才正式的開始看這本書。看這本書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所以每天只能看幾頁。我足足看了三四個月才完成﹐現在有點解脫釋放的感覺。

我認為把書名改為The Art of Motorcycle Traveling更為貼切。其實這本書的書名很有誤導性﹐書的主題和我們熟悉的禪沒有直接關係﹐而有關修理電單車才不過只有幾章。書中有一半時間是敘述兩父子﹐駕著電單車穿洲過省所發生的事情。另一半時間則是另一個平衡故事﹐藉那父親的口和內心思想﹐去是描述一個名叫Phaedrus的人的過去。隨著他們二人越來越接近終站的太平洋海岸﹐有關他的謎團亦越來越清盺﹐到最後發現原來兩個不同的人原來竟然是同一個人。書中兩父子旅行故事的作用﹐是把另外那一半的故事串連起來。不然單單的述說Phaedrus的哲學﹐以及他對價值本質的追求歷程﹐就會顯得有點兒單調乏味。

這本書算是屬於哲學或新紀元思想類的書藉﹐當中由科技與藝術的二分法開始﹐去用另一個角度看什麼是真假﹐什麼才是美善和好壞的問題。書中提出了純理性客觀地看世界﹐或是純藝術性主觀地看世界﹐以外的其化的可能性。書中的其中一個觀點是認為事物的品質﹐是凌駕於主觀客觀層要之上﹐是為不可以用語言來介定或表達其含意﹐但人又可以準確地理解它的意思﹐從以作出應用於生活之中的判斷。書的後半部把這套以品質為本的思考系統﹐套用來古希臘哲學上﹐嘗試把源於柏拉圖和亞基米德的西方哲學思想重新詮譯。書本的結尾末盡人意有點反高潮的味道﹐以主角思考過度以至發瘋完場﹐留下很多哲學上空白沒有填上。可以說是給讀者思考的空間。亦可以說是在作者一般的普及讀物中﹐沒有辨法再去深入探討這方面的問題﹐而不同時間運用大量沉悶的哲學背景資料﹐只好故作高深地草草收場。

總括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有點譽過其實。書中雖然不乏有趣的思考點子﹐但是作為其主要骨幹的哲學系統﹐則不如傳聞中那樣有獨創性有見地﹐只不過作者是把其他來源的思想﹐用淺白的文字去加工改良包裝罷了。而本書的寫作技巧也有待改進的地方﹐兩個平衡故事之的的組織鬆散﹐在思想與思想之間沒有明確的連貫性﹐像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最後才把所有文章貼在一起出版。很多人說這本書改變了他的想法﹐可是我看完後除了可以說我也看過外﹐並沒有感覺到大太的得著。我想待十幾年後我會把這書重新再讀一遍﹐看看我會不會對它有所改觀。

蛋白質女孩 – 王文華

Protein Girl 早幾年王文華憑蛋白質女孩一書給捧成新一代文壇材子﹐這書更佔據中國和台灣的暢銷書排行榜十大位置好一段長時間。我近年已比較少看只說情情愛愛的流行讀物﹐不過在逛書局時看見它大減價﹐掀了兩頁覺得不錯便買了下來﹐看看這本書為什麼能夠風蘼兩岸讀者。


王文華並不單純全職的寫作人﹐還當電影公司的行銷經理﹐電台主持﹐大學的導師等等。他曾在美國的史丹福大學唸MBA﹐寫出來的文章充滿著中產優皮品味。蛋白質女孩是他第一本作品﹐性質介乎散文與小說之間﹐而行筆之間也有一點新派打油詩的味道。

內容是講述三十出頭男人的愛情故事﹐主角兩人也都是典型的新潮中產﹐海外留學歸來有份不高不低的職業﹐在情場中浮沉十數年還依然是結婚。在每一篇文章藉著兩位主角遭遇﹐把大都會各式各樣女性娓娓道來。作者很鬼馬地為各出場人物﹐以性格的特質安上貼稱切的稱呼。書名蛋白質女孩﹐就是意指對男人的生活是好營養的女人﹐她雖不是驚艷絕色﹐但善良可人很得人好感﹐和她在生活一起會舒服﹐是當妻子過人世的最佳人選。書還有介紹其他種類的男女﹐蠻有趣的。這小說與其說那兩個主角是在談戀愛﹐不若說那是男人版的色慾都市來得貼切。他們會用盡辨法追到女人然後和她上床﹐而然正如電視的處境喜劇一樣﹐每一集最後他們也是無功而還﹐主角自動還原回開始時的單身狀態。

這本書的一大敗筆就是缺乏實實在在的情節﹐每一篇文章也是那兩條咸濕佬﹐自己在滔滔不絕的發表有關女人的偉論﹐正是理論多多但毫不實際。初初看頭幾篇時也覺得作者寫很頗過癮﹐但成本書篇篇也是這樣寫﹐看到後半部時就開始覺得有點悶場。加上我的母語不是普通話﹐那些押韻文句的可讀性就減半了。而我自己不是生活在台北或上海﹐對於那種頹廢式的感情生活沒有多大共鳴﹐只是當獵奇性質的知道就算。其實我覺得那兩個主角有好Lame(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詞語﹐只好直接用英文)﹐三十幾歲人還未上岸要在慾海中浮沉﹐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淪落到他們的地步。

畢竟這書只是王文華的第一部作品﹐不足之處也馬馬虎虎的算數了。認識了這位作者後﹐我在網絡上找他寫的其他文章看看﹐寫得很不錯。
尤其是和工管有關的文章﹐能把工管理論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而且可以他的觀察和聯想能力十分豐富﹐文筆用詞亦不是十分艱深﹐
是一個值得學習模仿寫作的對象。有興趣認識這位作家的朋友﹐
可以上去他在時報出版社的網頁看看﹐地址一時間我記不起﹐
不過用google查一查就很容易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