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商管

The Essential Druncker – Peter F. Drucker

400000000000000046350_s4

Peter Drucker是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他撰寫的管理理論影響一整代企業文化。這本書從他生前的著作中﹐輯錄了二十六篇文章﹐總結他管理學的智慧。有別於市場上一般的商管書藉﹐這本書沒有多餘的水份﹐每篇文章的內容充實到題。若以智識含金量計算﹐每篇文章的主題也可以獨立成書。可能Drucker讀哲學出身﹐在研究管理學前當哲學教授的關係﹐這本書很強調管理學的理論性。若果以為管理學只是吹水學﹐不過把常識包裝起來的學問﹐這本書則從最基本的慨念出發﹐解釋為什麼那些常識之所以為常識﹐而不是隨便任何東西也能成為常識。

這本書可以說是關於管理學的哲學。當然在商企書藉中﹐哲學這一個詞語已被過份濫用﹐失去哲學原本的意義﹐成為這就是某一套觀點的代名詞。不過我在此所說的哲學﹐是回歸哲學原本的學術定義﹐嚴緊地提問what is這問題。書中每一篇文章也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what is management﹖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講述管理學的基本﹐管理學包括理性數字化的商業技巧﹐亦包括軟性的溝通技巧﹐但歸根究底管理學如何讓一群完全不同的人﹐在同一個群體或機構下﹐能夠合作生產出有用的商品或服務。管理層的存在價值﹐在於生產出經濟成果﹐讓僱員能更有效率地生產﹐滿足顧客和社會的需要。

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企業的存在意義就是賺錢。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提供服務和商品去滿足顧客的需求﹐賺錢只是用來衡量企業是否有效率地運作﹐為社會創造財富或是在消耗財富。企業不是賣服務和商品給顧客﹐而是賣那些服務和商品為顧客帶來的功用價值。企業只有兩個功用市場和創新﹐市場就是創造新的顧客﹐而創新則是更有效率地服務顧客。唯有顧客才能夠肯定企業的存在和身份﹐利潤只是企業繼續生存的保障。管理並不是要盲目追求最多的利潤﹐而是要找出若要達成所有企業的發展目標﹐減去風險因素後﹐必需要可持續賺取的最小利潤。

企業並不憑空存在﹐而是依附在社會上才能夠生存。社會容許企業存在﹐是因為企業生產為社會帶來好處。當企業對社會帶來害處時﹐社會可以在一夜間改寫遊戲規則﹐讓企業不能繼續生存。管理層對社會沒有責任﹐但有責任令企業繼續生存﹐不要讓企業成為社會的敵人。管理不只要看今天社會的訴求﹐還要預備明天社會的訴求﹐社會轉變對企業也是一個商機。企業對社會並不有無限責任﹐而責任亦必然伴隨權力。要求企業有無限責任﹐便是等給與企業無限的權力。企業只能夠做能力範圍內的事﹐當然大前題是企業必需能夠賺取可持繼生存的最小利潤。

第二部份是管理學與個人發展﹐這部份的內容與市面其他管理書藉類同﹐都是講述有效率的管理人應如何管理時間﹐作出正確的決定﹐審視自己的能力和如何與別人溝通。分別是此書不會用那些道聽途說的小故事﹐來當增加說服力的幌子﹐而是解釋為什麼這樣做能夠增加效率。第三部份是講述智識型經濟對社會和企業管理帶來的衡激。我自己認為最後一部份寫得有點鬆散﹐一來課題太大很難在數章中完整地掌握﹐二來始終也是幾十年前的文章﹐現在看難免有點過時的感覺。

企管書藉推陳出新﹐每年也有很多新書面世。當中有些會流行一段日子﹐然後被人遺忘﹐直至同一個管理慨念被重新包裝為新的一本書。但更多管理書藉更是濫芋充數言之無物﹐欺騙讀者金錢浪費讀者時間。這本書是少數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企管經典﹐不論是現在看還是十年後再看﹐書中的企管理論和知識也不會過時。

How Would You Move Mount Fuji – William Poundstone

How would you move mount fuji 不知大家有沒有在見工面試時﹐被問智力IQ題的經驗呢﹖我記得以前在大學應徵見習工時﹐真的在面試時被問如何佔計加拿大有多少間油站。據說這個面試考智力是微軟的傳統﹐因為他們只要挑選最聰明的人當員工﹐後來很多科技公司甚至金融銀行也爭相彷效﹐成為最幾年面試模式的一個潮流。不知這個潮流過氣了沒有﹐現在的公司面試時還會不會問IQ題﹐我也有一段日子沒有面試了。《如何搬走富士山》是一本分析這個現像的書﹐而書名則是來自微軟面試的其中一條問題。

這本書從IQ題的歷史開始說起﹐講述史旦福大學的Lewis Treman如何發明測驗智力的方法。不講不知﹐原來IQ題最初是用來診斷弱智兒童的工具﹐Treman把這些考驗抽象思考能力的問題﹐倒過來用來發掘天材﹐並制定我們今天常用的智力測驗標準。正常人的智力以IQ100分為基礎﹐低於80分屬弱智﹐而高於135分則被視為天材。後來智力測驗亦成為學校判斷學生學習水平和軍隊召募士兵時的標法問題。半導體的發明者William Shockly﹐離開Bell Labs自組晶片公司時﹐Treman大力拉攏他在史旦福附近落腳。Shockly本人十分聰明IQ甚高﹐對員工有相同的要求﹐他聘請的員工統統要通過智力測驗。可惜他不善管理之道留不住人材﹐現今半導體工業的大部份創辦人﹐當年也曾在Shockly旗下工作過﹐當中包括Intel的創辦人Gordon Moore。雖然Shockly的公司最後經營不善倒閉了﹐但看重員工智力卻留下來成為矽谷的企業文化。

有不少人質疑面試問智力問題有沒有用﹐本書嘗試從正反兩個角度去解答這個問題。考智力問題並不是要應徵者答得快而準﹐而是希望藉此觀察他們在壓力環境下﹐處理難題的應變能力。很多時候那些難題是沒有劃一的正確答案﹐而是應者展露邏輯推理能力﹐一步步嘗試找出答案的線索﹐就算最後答不到指定答案也沒有關係。很多時間應徵者踏入門口那一剎那﹐給面試者留下的第一個印象﹐已經足以左右他的聘請決定。在面試中考智力問題﹐可以覆核第一個印象是否準確﹐確保不會因一時疏忽而請錯人。當然面試考智力問題﹐可能拒絕一些有材能力員工﹐但站在公司的立場來看﹐最重要是千萬不要請到一個壞員工。若果有好員工不幸成為濫網之魚 ﹐對公司也不是重大的損失﹐反正又不是請不到足夠的人材。可是壞員工易請難送﹐他們甚至可會影響其他員工的習慣﹐蝕食賴以成功的公司文化。

這本書講面試智力問題﹐書中當然羅列不少例子﹐最後一百頁更有所有問題的詳細答案。答案除了例出計算或推理的步驟﹐最重要是指出問題重點﹐以及類似問題的應對方法。每一條智力問題也有特定的考察目標﹐只要想通了那個特定的線索﹐問題就很輕鬆地迎刃而解。有些問題考數理邏輯能力﹐有些問題考跳出框框的思考能力 ﹐有些問題則考能否小心意會題目用字的含義。書中的智力問題分為高低兩個等級﹐不過其實高等級也不是太難。身為Mensa會員的我﹐﹐差不多兩三分鐘就可以解決一題。最難是海盜分金或紅帽綠帽那類題目﹐因為不能用直線思考﹐要用螺旋循環的思考方法﹐推理隱藏在題目中的線索。這本書除了給應徵者答問題的貼士外﹐也有寫給面試者要注要的事項﹐小心不要把問題淪成為吹水亂答或數學習作﹐如何讓智力問題成為面試中有用的評核工具。

The Peter Principle – Lawrence J. Peter and Raymond Hull

The Peter Principle 這次我去印度工幹﹐放週未時逛書店﹐竟然給我遇上了這本商管奇書《彼得定律》。這本小書只有百來二百頁﹐你不會在MBA看到這本書的內容﹐但書中所描述卻是職場千古不變的真理。可能真相實在顯淺得太過尷尬﹐一般商管書籍索性避而不談﹐當作這個真相並不存在。不過讀者也不要過份認真讀這書﹐始終這本書不是學術著作﹐沒有深奧的理論或數據支持﹐只憑作者的直覺分析﹐得出一個令人恍然大悟的結論。彼得定律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在一間公司或機構中﹐大部份員工都是無能。因為有能力的員工可以升職﹐直到他們因能力所限不能再住上爬﹐於是每個人都滯留在不能勝任的職位。

這本小書水份甚多﹐簡單的幾個論點可以說上幾十頁紙。作者在申述論點之間﹐加插大量道聽途說的小故事。雖然那些小故事讀起來十分有趣﹐不過立旨內容免未過份冗長重覆。書中除了說明彼得定律外﹐還詳細地分析這條定律對工作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這條定律。一個機構不論是公司﹐學校或政府機關﹐其存在意義的並不機構的服務理念﹐而是以機構的繼續存在作為其最終目的。太過無能的員工會被開除﹐因為會直接影響到機構的運作﹐但太過能力出眾的員工也會被開除﹐因為會威脅到機構賴生存的潛規則。不過大部份員工也不屬於這兩個極端﹐稍具能力的員工會被升遷﹐直到超出他的能力笵圍為唯止。至於那些升到無能崗位的員工﹐由於他們對機構並沒有重大威脅﹐所以在一般下情況會被容忍存在﹐不過當然就升職無望了。

當明白沒有機構逃得過彼得定律﹐我們便可以發明對我們有利的應對策略。彼得定律助我們理解升職的潛規則﹐明白從上面拉比從下面推更有效率。所以我們想要升職﹐首先要觀察上司是否已經到道彼得頂點﹐他還沒有升遷的希望。若果不肯往上爬的路給堵塞了﹐便要技巧地向橫發展﹐開拓新的升遷空間。若我們已不幸到達彼得頂點﹐書中教我們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不要被工作上的錯敗感打跨。書中亦提供方法防止到達彼得頂點﹐明言拒絕升遷對工作有壞影響﹐所以要很有技巧地防止自己升職。最佳的方法莫過於在重要的工作上勝任讓機構繼續在這個位置重用你﹐但在小事情上糊塗讓上級沒有信心把你升上去﹐這就可以保持工作帶來的滿足感了。不過我認為作者的方法行不通﹐工作的最大滿足感是出糧﹐升職後當然會加人工吧。只要不是太過無能而被公司開除﹐在不能勝任的高職位收多些人工﹐總比在勝任愉快的低職位收少些人工好﹐反正書中有方法教導失敗者保持心理平衡。升至無能的職位便順其自然地無能好了﹐一般無能與公司的生存方針沒有衡突﹐反正受害的只是公司的客人﹐和沒有實際意義的工作效率統計數字。

What is Six Sigma – Pete Pande, Larry Holpp

Six Sigma 去年公司大老闆說要改革﹐發給員工一人一本GE總裁Jack Welch寫的Winning。可惜有頭威沒有尾勢﹐除了部門重組上層人事大改動外﹐中下層的劣等管理文化依舊。我唯一的得著只是有本免費書﹐我以前從來不看企管書藉。不過既然開始看了第一本﹐好像上癮似的﹐一年下來前後讀了五六本同類書藉。在Jack Welch的書中﹐他常常提及Six Sigma的管理方法﹐這個方法令GE起死回生﹐他對此亦引以自豪。不過書沒有深入介紹Six Sigma﹐好像是一顆萬能的銀子彈﹐對任何企業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剛巧公司圖書館有一批新書﹐見到有本介紹Six Sigma﹐便借來看看﹐短短的一百頁也不夠﹐在公司花兩個下午忙裏偷閑便看完了。

Six Sigma的名字很嚇人﹐蠻高深似的﹐一大堆什麼黑帶﹐綠帶﹐冠軍團隊的術語。說穿了其實只是新瓶舊酒﹐把以客觀數據為基礎的管理方法﹐重新包裝得漂亮吸引﹐內容沒有一項在大學管理入門沒有教過的。一來可以收取高昂的顧問費﹐二來然而管理方法雖然簡單顯淺﹐但要向高層推銷並落實報行﹐這些華麗富學術性的包裝是必須的。Sigma是希臘字母δ﹐在統計學上代表Standard Deviation﹐用來量度誤差率。目標的質素定在六個δ﹐就是要誤差率少於0.03%﹐要做到差不多完美。Six Sigma管理方法就是提升公司的效率﹐如何才可以達到六個δ的標準。

Sig Sigma強調跨部門之間的合作﹐任何決定也必須作充份的數據分析 ﹐著重改變公司內部的處事方法﹐建立一套可持之以恆的系統。正如所有管理方法改革一樣﹐可隨高層的喜好在不同范圍試驗推行﹐上至整間公司一夜間改行新方法﹐下至一個部門或單一計畫當白老鼠也可以。不過Six Sigma方法強調一點﹐就是推行改革必須要有高層作後台﹐甚至有必要讓高層把自己的前途賭在改革上﹐不然改革注定失敗。這個是想當然的常識﹐企業改革又不是攪無產階級革命﹐何曾見過由草根階層發現的企業改革﹖選定要改革的項目後﹐就可以從公司各部門抽調手來﹐組成一支Six Sigma團隊。這個團隊有五個重要工作﹐首先釐清問題﹐將問題轉化成客觀的指標﹐第二步是收集數據﹐不放過任何有關連的資料。接著第三步是分析數據﹐找出問題的成因。第四步是提出改善方法﹐並重複這幾步真至達到指標。最後就是功成身退﹐待新系統上軌道後﹐就把日常運作交回營運人員手上。

書中後半部簡單抽述幾個成功例子 ﹐例出一系統執行Six Sigma管理方法的工具箱。最後附有基本Six Sigma指南給公司不同階層的員工﹐其本上就是叫大家合作不要螳臂擋車﹐這點是在企業生存的基本常識﹐任何反對上層改革的員工﹐通常都沒有好收場。反正改革責任上層有人扛起﹐不論是亂來還是認真地改革﹐最緊要配合。若有幸被選入Six Sigma團隊﹐不要怕辛苦多做額外的工作﹐能夠參與改革的決策過程可是升職的捷徑。 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Six Sigma入門書藉﹐雖然沒有學到什麼新的知識﹐但最重要是學懂Six Sigma那套用語﹐可以把以前課堂上學過的內容應用其在。不知我們公司的改蕭何時才會貫徹始終﹐學人家GE那樣實行Six Sigma管理方法。

Putt’s Law – Archibald Putt

Putt's Law 畢氏定理是一本有關高科技行業的奇書﹐書中的商管理論乍看起來像是說笑話﹐不過細心思考咀嚼其中的內容﹐再引證在工作上見到的所見所聞﹐會發現這些似是疑非是歪理原來是致理的名言﹐若能加以善用必有益處。很多人會把這本書和Dilbert’s Principle呆伯特定律作比較﹐若那本書是工程師苦中作樂的手冊﹐這本書則教在高科技行業工作的人﹐如何晉升到那個一無是處尖頭經理的位置﹐可以說是科技界的商管厚黑學。

這本書的最基本理論點﹐就是在科技界中有兩種人﹐一種就是懂科技的人﹐另一種就是不懂科技但管理上面那種人的人。由於科技界的回報比他行業優勝﹐很多人寧可在前線研究工作也不願升上管理層﹐反正回報不足補償工作的樂趣﹐當管理比起研究其實不是一件好差事。所以研究能力不足的人升上去﹐升了上去後又如何再進再一級﹐一路升到上去行政人員的位置是有橋妙的。高科技行業涉及風險﹐一個完美的計劃會因為種種外在因素而失敗。成果不是唯一決定管理人員能力的準則﹐詭異的是失敗的經驗也有價值﹐若有個新的大型研究計劃要實行﹐找有幾個小型計劃成功經驗的人去領導﹐還是有大型計劃失敗經驗的人去領導呢﹖只要把失敗包裝得宜﹐對管理人員的價值等同一個成功新發明。我公司就有不只一個這樣的經理﹐負責的每個計劃不是給取消就是蝕錢﹐不過照樣可以年年升職加人工。

這本書的第一部份介紹畢氏定理的基本原則﹐第二部份是用故事的形式﹐去生動的描述聰明博士如何運用畢氏定理﹐由入研究院讀博士開始﹐一路做到公司總裁﹐再轉入白官當科技顧問。當然故事內容跨張搞笑﹐但是若把主人翁的每一項升遷獨立來看﹐的確道出了科技行業向上爬的捷徑。最有趣是書中例出工作心得﹐還很有系統地解釋這樣做為什麼可行﹐有什麼要注意的的地方﹐不要做得太過火而有反效果﹐怎樣可以有最大回報。第三部份是很多不同的題目﹐由公司政策如何決定﹐到當顧問的真諦﹐到計劃應如何選擇等等。最後一部份收錄書中所有的金句﹐方便讀者重溫所有畢氏定理﹐我把一些有趣的定理翻譯和大家分享。

  • 不要凡事也做到完美﹐工作上製造適量的危機﹐才可以突顯你的材能。
  • 高科技行業責罰小錯誤但獎勵大錯誤﹐所以如果犯錯就要犯大錯。
  • 只看見問題的人是告密者(whistleblowers)﹐看見機會的人才是天生的領袖。
  • 正確的意見就是發問者想聽到的意見。
  • 經理們的工作是作出決定﹐所以要留些決定給他們去做。
  • 行政人員沒有興趣知道技術細節。
  • 表面上所有決策也是為公司好﹐實際上主要是為決策者帶來益處。
  • 溝通的內容﹐不如溝通留下的印像重要。
  • 成功的溝通不在於你說什麼﹐在於你如何去說。
  • 空降人手入已經延誤的計劃﹐只會讓計劃更加遲才完成。
  • 做對了領功的是人﹐出問題代的罪羔羊則是電腦。
  • 莫非定律是如果有地方可能出錯﹐就一定會有地方出錯。
  • 畢氏補充定律如果沒有可能出錯﹐那就做對了。

不要以為看這本書會是教你在公司害人﹐書中也不過說出事實的真相﹐沒有人告訴你工作久了自己也會發現。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才可以在高科技行業力爭上游。這本書是由IEEE負責出版﹐所以內容絕對合乎商業道德﹐大家可以安心閱讀。正如厚黑學一樣﹐書中教的理論只是工具﹐本身無分善惡好壞﹐你如何去怎樣運用它﹐為什麼目的才是決定善惡好壞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