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心理學

Talking to Strangers – Malcom Galdwell 解密陌生人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暢銷作家Malcom Galdwell曾經何時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當年他打響名號的兩本出道作《Tipping Point 引爆趨勢》和《Blink 決斷2秒間》,以生動的小故事帶出大道理,把深奧的學術理論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成為人手一本的經典知識性讀物。Galwell成名後的著作仍然高居暢銷榜,他的文筆仍然富有趣味引人入勝,讀者看完後仍然覺得腦袋充實,以為自已增長知識了。只是他已經缺乏了最初那份穩世賢者的靈氣,總讓人覺得成本書不過豪華包裝地說「阿媽係女人」的老生常談。他上一本著作《David and Goliath 大衛與哥利亞》已經是2013年出版,近年他忙於巡迴演講搞Podcast生意搵真銀,時隔六年終於有新書面世《Talking to Strangers》,順理成章地榮登2019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中文版《解密陌生人》(台譯)今年六月出版,奇怪的在香港沒有引起很大迴響,到底是香港讀者終於發現Galdwell譽過其實離他而去,還是閱讀水平退化到連很容易入口的知識類書藉也不願看呢?

若果你想很功利地用最短時間去獲得這本書的內容,你大可以連上網看雞精版的時間也省掉,因為看完這本書你不會知道如何去解密陌生人,Gladwell他自已也不知道,別被中文譯名欺騙。這本書的主題是陌生人與信任,在古代人口稀少的鄉村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親近,沒有信任的問題。當社會發展成人口眾多的城市,我們每天都要與不同的陌生人打交道,而整個社會能夠暢順運作的基礎,便是我們對陌生人有最基本的信任,相信來送信的郵差不會入屋搶劫,相信把錢存入銀行時出納員不會穿櫃桶底。可是我們對陌生人「預設的信任」卻常常被壞人利用,讓我們淪為騙案的受害者或作出錯誤的決定。從大學生去派對醉酒後被迷姦,到馬多夫(Madoff)的500億美元世紀投資大騙局,到二戰前英國首相張倫相誤信希特拉的和平宣言,Galwell都係一句「信錯人」來做總結。

若果沒有辨法無條件地相信陌生人,那總有些方法可以鑑辨對方有沒有說謊吧,可是Gladwell告訢你沒有百份百可靠鑑辨面色的方法。人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因人而異,任何攏統地以文化背景作指引總會以偏慨,要不然法官面試不會讓高危罪犯保釋外出,CIA在古巴特工全被滲透多年還後知後覺,美國女生因為在殺人案作供時行為異常,結果被意大利警方誤判殺人要坐冤獄。既然不能盡信亦不能分辨真偽,那乾脆陌生人通通都不相信好了,可是這個選項並不理想,因為社會付出的成本太大。近年美國很多黑人無辜被警察射殺的案件,並不只是單純種族歧視的問題,而是源於美國警察為更加有效防止罪案,增加警察隨機截停汽車搜查來毒品和槍械,警察被練訓成假定所有人都是疑犯,於是被裁停的司機有什麼異樣,警察就本能反應地開槍自衛。

看完這本書你會知道很多很有趣味的小知識,例如美國CIA如何水刑迫供塔利班恐怖份子的詳細描述,英國廚房從媒氣轉不含一氧化碳的天然氣大幅減少自殺率等等,而Gladwell總可以把那些看似毫無關連的知識,與陌生人和信任問題扯上關係。在書未總結時,Gladwell說要保持虛心和開放的態度,深入地去理解他人變成不再陌生,除止以外沒有可以解決陌生人信任問題的捷徑。作為一般知識性的讀物﹐這本文筆流暢很引人入勝﹐書中舉出的例子也讓讀者大開眼界﹐但有點像看荷里活大片一樣﹐畫面目不暇給但內容很空洞的感覺。

若果英文程度好的朋友,我強烈建議上Audiable聽它的有聲書版本。一般有聲書只是把書本的內容朗讀出來,不過這本書的有聲版製作創新突破別樹一格,書中的訪問對白請來聲優演出,讓讀者更能投入書本中的故事。與其說這是一本書的有聲版本,不若說原本就是一個九小時長的Podcast節目,節目錄完後才把文字稿輯錄成書出版。Galdwell的正職早已不是作家,他是Podcast公司的創辨人兼金牌主播,當Netflix和Spotify都在虎視耽耽寵大的Podcast市場,《解密陌生人》以聲音主導的出版模式,會否掀起下一波出版革命呢?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 Mark Manson

去年的「世紀大辯論」,讓我對Jordon Peterson有點興趣,於是走了去看他那本《12 Rules for Life》,結果看了兩章已經被悶壞了,他寫得還長氣囉唆過阿婆。反正想看一些做人道理的書,結果陰差陽錯的讀了這本《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不要被這本書的名稱嚇壞,其實這都是一個教做人的書,而我認為寫得比Jordon Peterson更好看。

這本書第一章粗口滿天飛,我認為是純萃是行銷策略,不嘩眾取寵又如何吸引讀者呢?接下來的章節作者用字有所收歛,看到尾我甚至懷疑是不是看錯另一本書,竟然寫得似模似樣以文載道。書中的道理說穿了一字咁淺,人生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很多人為追求所謂的成功,結果卻迷失自我不快樂,面對那些世俗的眼光,倒不如他媽的誰管他。書本的副題是「反常識去過好生活」,不知我是否一向不喜歡看那些「自我幫助」的書藉,反而對書中的做人道理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把我一直以來的人生哲學寫出來,讀起來十分暢快。

書本開宗名義,說明很多世事,對人生來說,其實亳不重要,想要過好生活,先要放開追求「好生活」的幻想。不用勉強自己做另一個人,你選擇擔心什麼事,決定你人生的好壞。若果你事事擔心,那其實你並沒有作出任何選擇,你的人生沒有排好優次順序。不是叫你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接受自己失敗和不幸,學黃子華說句「那又如何?」。聽起來很禪,大慨這本書的道理,真的有點禪。書中穿插很多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作例子,這本書也許只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反思,既然思考了便索性寫出來說給其他人聽。

整本書我認為最好的建議有兩項。第一項是不要害怕平庸,現今社會上有一股風氣,認為人生要與眾不同才活得精彩,在社交媒體不能只像土豪般炫耀財富,更要炫耀其他人沒有的特別體驗。不過統計學告訢我們,世界上大部份人都是平庸,過著營營役役的一生,勉強自己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只會帶來煩惱。我的人生很平凡,但我也可以活得精彩,作者並不是在酸葡萄,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第二項是不要追求快樂,追求快樂很虛無飄渺,並不會帶來快樂,亦不要害怕面對困難,只有死人才不會面對問題。你應該挑選什麼難題去解決,快樂就在解答困難的過程當中。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聽過的一番話,快樂就好像小狗的尾巴,若果你只崑追求快樂,那你會不停地在原地轉圈,只要不斷向前跑,快樂便自然跟著你後面。

題外話,這本書台灣譯作《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譯名一貫地台式嬌情,不過只少保存「管他的」三個字的神髓。大陸版有兩個譯名,平時大陸譯名總是照字面直譯,今次大概書名有粗口被和諧了,變成四平八穩的《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樣》和《不在乎的精妙藝術》,聽起來頓成作者大力鞭韃的那些「正能星」書藉。可惜香港沒有自己的中文版,如果有的話,書名譯作《屌!又如何?》幾咁傳神呢。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Daniel Kahneman

71wvKXWfcML

 《快思慢想》早幾年十分流行,真假知識份子差不多人手一本,報章雜誌網媒不停吹捧,彷彿不說說系統一二,就會顯得自已見識淺薄。我不知道這本書大受歡迎,當中有多少「光環效應」,作者Daniel Kahneman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他的心理學研究人類的非理性行為,並因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書是他多年研究的總結,以(相對)淺白文字寫的科普書藉。老實說,眾多大力推薦這本書的名人,我懷疑有幾多人真的從頭到尾把全書看完。這本書厚達500多頁,以作者的心理實驗為主軸,內容頗為枯燥。若果要介紹「行為經濟學」,我不會推薦這本書作入門,其他性質相近書藉,如Stumbling on Happiness,Predictably Irrational,Superforcasting或Nudge等,比較有趣易讀。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由Kahneman首先提出來,不計他發表的學術論文,這本書是最接近原文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儘管出版商推廣此書為科普消閒書藉,內容深淺其實與大學的心理學課本相若,讀者要有心理準備。

書中提出的心理學理論,兩個相輔相成的思考系統,善於理性思考的慢系統,依靠直覺思考的快系統,在不同的環境因素下,人類腦袋天生的因果迴路,如何誤導快系統作出錯誤的判斷。作者當年初提出之時,無擬是極具震撼性的創新突破,推翻傳統經濟學理性人的假設,不然他也不會拿諾貝爾獎。今時今日再看,這些理論已經是常識的一部份,心理學課本指定的內容。若果只是想知道那些理論,花時間看這本書倒不如看Ted Talk,來得更有時間效率。打個比喻說,數學科教微積分,絕大部份學生只是背熟公式,懂得考試如何應用來計算答案便足夠,很少學生有興趣從first principle去證明那些公式,這本書就是「行為經濟學」的first principle論證。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行為經濟學」,正如讀哲學入門認識邏輯謬誤一樣,認清楚心理因素導至的思考錯誤同樣重要。理性的「慢想」十分懶躲,當你肚餓,疲累,精神不集中時,便很容易讓直覺「快思」主導決策,墮入虛構的因果關係直跳結論,轉移視線回答容易答的問題,「船輜效應」思想被框框定格,太多資訊花多眼亂,錯誤的統計學直覺等等思考陷阱。有些情況無何避免要作出即時決定,只好儘量減少依賴「快思」的速度,把決策權外判給思考公式,讓「慢想」可以事先從詳計劃。對自己要多訓練多用「慢想」,但對付別人則要令他「快思」,控制他獲取你想要的回應。應用上好的方面,政府使用心理因素手段,鼓勵人民多點退休儲蓄,登記器官捐贈,戒煙等等。壞的方面,大公司應用在銷售手法上,讓我們乖乖地從荷包,掏錢出來買那些沒有用的東西。不想作出錯誤的決定,首先要認識「快思」的陷阱,才能有效警剔自己不要誤墮其中。

題外話,《快思慢想》中文版的翻釋水平,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譯者洪蘭在台灣是著名教授,可是她的翻譯水準實在叫人不敢恭維。不只是手民之誤等級的不小心譯錯,而是她完全錯誤理解原文,甚至無中生有亂加新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以下幾篇文章,自行定斷誰是誰非(懶人包洪蘭事件不要臉的劣譯)。看中文版的朋友要小心了,若果英語能力許可,建議看英文版為佳。(我自已是聽有聲書版,前前後後聽了好幾個月,因為內容真的很悶,最後要1.5x倍速播放,才有耐心聽完全書。)

作者簡介:Daniel Kahneman,美藉猶太心理學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之父。

不理性的力量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 Dan Ariely

暢銷書通常都會出續集,Predictably Irrational把行為經濟學普及化榮登暢銷書排行榜,時隔一年作者添食寫續集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第一本書用嶄新的角度去分析人性心理,這本續集雖然內容依然充實,但感覺上與舊作大同小異。可能只是我先入為主,我總覺得作者已經把最精彩的內容放在第一本書中,這本書的心理實驗的質素好像次一級。書中有很多篇幅只談作者自已的個人經驗,想當然爾地將其應用在所有人身上,吹水成份多而學術成份少,作者江郎材盡無以為繼。

這本書分為十章,每一章介紹一個不理性的行為。寫作手法與前作相同,都是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解釋人為什麼總會做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申延出如何應用這些不理性的行為。下面例出那十個不理性的行為,如果不是一定要看實驗過程才相信結論的話,其實看完這個撮要便不用看書了。

  1. 一般而言只要付出的人工越高,工人便會越努力工作,提高產生力。但如果人工訂得太過高,生產力反而會下降,因為人會把得失看得太重要,產生壓力影響人的思考能力,特別是需要腦力的工作。金融才俊的過億花紅,並不能誘使令他們作出更好的決策,所以用在那些花紅的錢是浪費。
  2. 當人知道工作的意義,可以讓人工作時有更大的源動力,更持久地集中精神工作,就算那個意義本身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只是用來欺騙腦袋也可以。這一章心理實驗很有趣,測試實驗者砌樂高積木的耐性,一組人砌好後成品放在一旁排開,另一組人砌好後立即折掉重砌。雖然第一組的實驗者明知積木最終也會被拆掉,但看到成品一件件增多已經賦予工作一個小小的意義,足夠讓實驗者砌多一倍的積木。

3.一個人在一件物件上花時間越多,他便會覺得那件物件越有價值,因為這物件包含了他的勞力成果。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對IKEA自組家俬情有獨鐘,也解釋了我花很多時間自行安裝Android OS,會讓我覺得Android比iOS好用得多,盡管兩者客觀上其實差不多。

4.同樣道理,我想出來的點子,總是比你想出來的好。只不過人腦很容易受騙,簡單的叫人把生字排成句子,也足夠讓人以為點子是他想出來,毫無保留地接納那個觀點。想叫小孩子吃多點蔬菜,讓他們一起種菜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說服別人,問他引導性的問題,讓他自行想出你想要答案,那他就會是最忠實的支持者。

5.報復是不理性的行為,要付出成本但完全沒有得到好處,但人腦便是天生有報復的本能,因為報復是人腦理解公義的基礎。這章的例子很好笑,作者買的新車出了問題,客務中心態度惡劣,作者的報復方法是將之寫成HBR的case study,車廠的CEO讀了一定會怪罪下來。不過這章的實驗很兒嬉,而報復這個題材也是老生常談。公司要小心客戶的報復,生氣的客戶往往用意想不到的方法去報復,小成本產生具大的殺傷力。防止生氣客戶報復,是品牌管理重要的一環。人總免不了出錯,有時簡單一句道歉,卻足以化解報復於無形。

6.不論是快樂或痛苦的事情,隨著時間越久,人是會慢慢適應,對那件事情變得麻木。減沙痛苦的方法,是盡量把痛苦的事情一口氣做完,休息後再做更痛苦。增加快樂的方法,便是把快樂的事情隔開慢慢做,保持新鮮的感覺令人更快樂。

7.人對擇偶的要求也會因應自身條件而改變。一個平凡的男人,喜歡大美人想娶她做老婆,但大美人看不上他。他有三個選擇,一是說服自已其實也喜歡醜女,但這是自欺欺人行不通。二是堅持自已想法,寧可獨身也一定要大美人,這也行不通。第三是改變條件發掘其他優點,例如改為喜歡開郎善解人意的女孩,這樣求偶的問題便解決了。

8.婚姻介紹網站的配對大多失敗,因為愛情並不是電腦配對兩人資料這樣簡單。只看外在條件式的網上聊天,並不能產生愛的感覺,愛情是建基於共同擁有的經歷。作者乘機賣廣告推銷他研發的配對網站,不著重數字上的配對,也不鼓勵平面的文字交流,改用虛擬空間的遊戲功能,為參加的男女製造共同經歷,藉此打開大家的話題,大幅增加配對成功率。

9.人類的同情心要有明確的同情對像,對著冷冰冰的數字不能勾起同情心,不是事不關已便是杯水車薪,捐了也沒有用捐來幹什麼。所以要找人捐錢,說非洲有幾多千萬小朋友挨餓,那也只是一堆數字,沒多少人會因此捐錢。但如果改為說一個挨餓小朋友的慘況,便能勾起別人的同情人,讓他們糠慨捐助幫助一個孩子。另一個成功例子,便是美國防癌協會,每個人一定認識患癌的人,它的宣傳便利用這點,去令人們產生同情心而捐錢。

10.人會因為偶然的情緒,做出一些隨機的行為。可是那個行為,卻在腦中埋中種子,慢慢發展為習慣,甚至改變了以後的想法。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有天你要去外母家吃飯,剛好你贏了票彩小獎,去超市換獎時心情好,見到有鮮花順手買一札送給外母。當晚外母十分開心對你也特別好,從此以後你去外母家吃飯也會買花或一點小禮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Stumbing on Happiness – Daniel Gilbert 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到底快樂是什麼?如何才可以擁有快樂呢?每個人也想追求快樂,歷代不少宗教和哲學家,也是教導人如何才活得快樂。這本書的作書是個心理學家,他引用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去解釋人會快樂這個現象。這本書不會教你快樂的秘訣,反而它指出人為什麼會不快樂,而那正因為我們腦部構造的先天局限。看完這本書雖然我們不一定會快樂,至少可以知道什麼原因令我們不快樂。

這本書的主旨十分簡單,三兩句就可以講完。不過因為書中的快樂理論創新,只講那三個重點欠缺說服力,於是作者引用很多心理學實驗,從最基本的理論開始,一步步推論出人為什麼不快樂。作者先從何謂快樂說起,快樂是一個主觀的感覺,但同時在生理也有客觀的反應。人類會感受到快樂,是因為人有記憶力和想像力。可是記憶並不完全可靠,人會用想像力補完忘記的細節,結果記憶中快樂的部份被放大,不快樂的部份被遺忘。人會根據記憶去預計未來,可是由於記憶不準確,我們往往錯估未來的快樂,因而作出錯誤的選擇。另一方面,人類的心理有自我保護機制,懂自動緩和不好的事情帶來的不快樂。結果同一件事情,在我們的記憶和預期中的感受,與在當下發生時的感受有很大差距,好事沒有帶來想像中快樂,壞事也沒有想像中的那般不快樂。

作者在書中也有提出補救的方法,叫我們不要運用記憶和想像力,只看別人冰冷的數字去計算預期的快樂,才作出正確的決擇。不過他自已也說那根本不可行,因為人腦不可能那樣思考,除非腦部受傷喪失想像和計劃末來的能力。早前看過的另一本書Predictable Irrationality,亦引用一些相同的心理學實驗,但兩書的作者應用在不同的研究方向。或許兩者之間其實也有關連,不快樂的原因於源人腦的非理性,若一個人能夠百份百理性,他便可以感受到無盡的快樂了。

佛家說快樂源於著眼當下,要忘記過去不想未來,才可以感受到快樂。可是看完這本書,我卻得出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若果記憶和預期的快樂是一致,只是當下的感覺有差落,那少數服從多數不理當下便行了。不要去想現在發生的事現在的感受,按著心中所想的期望去做事,到了明天變成了今天時,再去回憶當日的感受,便可以重溫那預期了但不曾出現快樂。書中提出一個很好的心理實驗,說到底人其實是為創造回憶而生活。若果只照顧當下的感受,那為未來留下來的回憶,未免流於平淡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