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教育

Lighting Their Fires – Rafe Esquith 點燃孩子的熱情:第56號教室外的人生課

Rafe Esquith是美國最出名的小學教師,他的教學理念和熱誠讓他獲得無數的教育獎項,甚至美國總統也頒給他術榮譽勳章,表揚他對教育的傑出成就。他在洛杉磯一間普通小學任教,經過他教授的學生不單成績出眾,不少人升讀長春大藤學,最重要是他激發出小孩子對學習的熱愛。他的這本Lighting Their Fires,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分享他的教育理念。這本Lighting Their Fires不只寫給學生看,也寫給教師和家長看,讓他們教出優秀的小孩。

這本書的內容說出不外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大道理,很多自助書藉或教育書藉也常常說。但我十分欣賞作者的表達手法,他用帶學生去看棒球比賽作主題貫穿全書,棒球賽的九局分別帶出九堂課,輔以他以前學生的小故事,作者教學生排練莎士比亞話劇的領悟,讓讀者觀察他如何將那些大道理教給學生。大道理人人也懂說,但空口講白話起不到作用。要在生活以身作則進行身教已經不易,讓大道理融入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吸收,不知不覺間內化大道理培養出良好品格,便是一門生命教育的藝術。

第一課是教導學生善用時間,培養出正確時間觀念,學懂如何分配時間。教這個比教比任何學校指定教材更重要,因為時間管理是學生能夠自發學習的關鍵。不懂英文文法,不明白數學程式,這些只是小問題,但如果學生不能自發學習,要家長老師填鴨式去餵,離開學校後他的知識便會停不前。

第二課是凡事也要專注,熱愛所做的事情。不是為害怕受罰去做,不是取悅別人去做,不是要守規舉才去做,而是要學懂為自已去做。只要找出做事的目標,讓它化為向前走推動力。

第三課是不要看電視。電視電玩是被動娛樂,不用思考不用動腦筋,大部份是浪費時間。讓孩子學懂自行關掉電視,放眼電視以外的世界,才能啟發他們的好奇心,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第四課是教導學子作出正確的決定。讓他們問自已問題,考慮清楚面前所有的選擇,並學會負責任承擔後果。

第五課是無論做什麼也盡力做到最好,不要存有得過且過的心態,做事要上心。很多人濫用權利,認為他們所得的是必然。老師父母對孩子的稱讚要中肯,若把平庸也捧上天,並不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讓他們失去上進心。讓孩子進步,可以為他們設下能夠達到的目標,一步步慢慢提升。

第六課是教不自私。沒有一個人能獨自離群生活。不自私可以由每天的小小善行做起,亦可以多些稱讚別人,培養對別人的感謝,並以此為鏡作榜樣。

第七課是要謙卑。在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比霎眼一現結果的重要,教孩子要享受做事情本身。

第八課是選擇合適的學校。學習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深遠的影響。不是名校就一定好,還要適合小孩子性格,若果校風死板不知變通,考試成績多高也沒有用。

最後一課是救孩子要目光長遠,不要染上即食文化的陋習,要懂得延遲享樂。有一個很出名的心理學實驗叫棉花糖實驗,測試孩子面對棉花糖引誘的考驗,只要孩子有定力在時限內不把棉花糖吃掉,他們便可以獲得多一粒棉花糖。我們要訓練孩子做一個有兩顆棉花糖的孩子。

每一課的最後一節,作者也會推薦一些文學作品或經典電影,讓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從中學習那一課的大道理。看見這個閱讀和電影名單,我只看過一小部份,當中有很多是我略有所聞的重要作品,不難明白這張清單如何幫助孩子學習。不過卻這清單讓我理解到,教育並不只是教一個小孩子這麼簡單,孩子品格的培養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申延,要有良好的土壤和環境,教育孩子方能事半功倍。回想我以前在香港讀書時,那些中文課外讀物,只講中國文化傳統空談道德,看看中學生指定要讀的四大名著,書中有什麼角色可以讓孩子借鏡學習?港產片更不用提了,有意義更是鳳毛麟角。反看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倒能孩子培養的品格。或許只是我孤陋寡聞,對中文文學和電影認識少,若果有朋友能夠例出一些中文書和中文電影的清單,讓孩子閱讀和觀看培養他們的品格,說不定也可以寫本教育書,當一個掛名育兒專家呢。

The Rules of Parenting – Richard Templar 不抓狂,教出好孩子

我初為人父要學習如何做個稱職的爸爸,在Facebook上看到有朋友推介這本書。剛巧路過PageOne看見這本書,明知回來上網訂購肯定更便宜,可是那一刻見到就是想立即看,便二話不說買了下來,說起來這是我第一本在香港買的英文書。

作者Richard Templar著有一系列法則叢書,最初是寫企業管理和投資理財的法則,後來瀕獵其他范籌,生活,愛情,減肥,養兒育女,皆有法則。書本的內容說穿了只是人人都懂的常識,可是能夠做得到的又有多少人。作者把常識整理分類,簡化為十項共一百條的法則。每條法則一至兩頁,他的文筆帶點英式幽默,很輕鬆便可讀完一節把書放下,最適合忙裏偷閒時翻看。

一百條法則我不在此重覆描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Amazon看本書的目錄,其實單看目錄標題大約已知每節的內容。我十分認同書中大部份法則,可是我不認同某些關於學校和青春期的法則。西方文化也許認為要給小孩自由,可是東方文化有另一套主張,小孩子絕對不可以學壞,做什麼事也一定要做到最好,那怕最初要強迫他們去做,做好了樂趣便自然會發掘出來。看身邊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已,不也是那樣好端端的教出來,去年才有本「虎媽的戰歌」宣揚東方教育理念。有些犯錯是沒有第二次機會,不要說到誤入歧途犯法坐牢這麼遠,讀書不成入不到大學讀有用的科目已很大件事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雖說當一個好父母需要的只是常識,可是把常識常活出來並不容易。這本書值得買一本放在書櫃上,有空便隨手拿出來重溫內容,提點自已去做一個好爸爸。

通識教育之死

covers_頁面_1

香港轉新高中學制後,通識教育明年正式開考。剛剛在網上看見黃明樂的一篇關於通識教育考試的文章「實驗恐慌」。我十分認同該篇文章的觀察,可是作者卻沒有點出道出背後通識教育已死的事實。作者黃明樂本身是個通識科教師,她批評大小傳媒找城中才議員人去試答考卷,然後統統被通識老師改卷評分不及格,是沒有代表性的嘩眾取寵的驗實。我也是在香港的考試制度下長大的人,當然明白考試中要合格要高分,自然要迎合考試的遊戲規則。才子議員試答屬玩票性質,沒有經過操練熟讀題目要求,要他們考取合格分數實是強人所難。

作者還引用比喻,抓環境局局長來做地理試題,或者叫金庸做中文試題,可以保證他們多數不合格。對於一般知識性的科目,著重背記大量只有考試才會用的知識,考試過後知識大多忘掉細節,的確隨便抓該科個專家來叫應試,若他不準備的話大慨也不會及格。不信隨便找個醫生甚至醫科教援,給他一份醫科試卷丟困他在一個房間三個小時,看他能答對多少題。這類式的知識性的科目,只是需要用的時候記得曾經學過,能夠快速找出參考資料,或大慨判斷大方向正確或錯誤,便已經足夠了。可是另一類的科目,是屬於心法型的科目,例如英文或中文作文,直正學懂了便永遠不會忘記,像游水或踏單車一樣。不信又可以做做實驗,抓南華早報的總編輯,丟給他一份英文試卷,相信他可以輕易拿個滿分,又或者叫金庸考中文作文卷答文言文題,保證也能拿取優異成績吧。

真正的問題是,通識教育是屬於知識性的科目,還是心法型的科目呢?黃明樂自已也說過,通識教育在於透過深入經歷、反覆思辯,鍛鍊出分析問題的基本功。然後同一套功夫,應用於不同題目上,一理通、百理明。就像練好站樁,打任何拳腳功夫都可事半功倍。照道理通識教育應該屬心法型的科目,只要對事時和世界常識有一定認識,思辯的基本功打得穩陣,考通識應該空槍上陣,就算不拿甲級也不至於不合格吧。例如叫李雲迪去考一級琴試,就算他如何不認真去考,也不會肥佬吧。

試答通識卷的才子議員,他們不是每天在報章寫專欄評論時事,便在立法局為國家大事社會議題辯論,他們應該精於通識教育所提倡的心法吧,照道理不應考得如此差吧。我寧願相信通識試券只是另一份填鴨卷,考生必需依循通識考試的遊戲規則玩才能合格,最壞也頂多是通識教育之死,反正也沒有人對香港的考試制度有什麼期望。我恐怕事實卻是另一面,那些才子議員其實根本不懂通識,給他們一份通識卷便完全露了餡,觀看他們平常的言行,看來這個恐怕才是他們不合格的真正原因。既然理應最需要通識的報章和議事堂,全不懂通識的人也可以做其才子做其議員,不是正正指出通識沒有用嗎?那學生還學通識來做什麼?香港的通識早已死亡,搞多少通識教育通識考試,亦已反魂無術矣。不懂通識的人坐著最需要通識的位置,懂通識的人不能學以至用,只好去教通識。

學習的六個階段

人生就是無止境的學習。從幼稚園開始﹐小學﹐中學﹐大學﹐我們便不停學習新的知識。到了出來社會做事﹐還是要繼續進修自我增價﹐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在返學工作以外﹐培養嗜好也是一種學習﹐只不過從學習考高分和賺錢的知識﹐換成了學習不實用但感興趣的好玩知識。在我們學習的時候﹐心中常常有一條問題﹐到底要學多少才算學識呢。其實學習可以從淺入深分為六個階段﹐我們能夠以此為標準﹐憮心自問到底學懂了多少﹐衡量距離學成之日還有多遠。

一﹕零

這個階段是知識的起點﹐正確點來說還未擁有任何知識。初次聽到一個陌生的詞語﹐完全不明白這個字的意思﹐這便是我們初次與這個知識的相遇。不要少看這似有還無的第一步﹐每個人的每一個知識也是從零開始學起。只有醒察自己的無知﹐知道有這一個知識的存在﹐我們才可以踏上學習之途。

二﹕知

當我們聽過這個知識後﹐引起我們學習的動機﹐下一個階段便是知。經過一輪學習後﹐我們大約知道這個知識是什麼﹐知道它在浩翰知識系統中的位置。我們還不能完全掌握知識的內容﹐不過當別人說起這個的時候﹐我們至少不會覺得一頭霧水。

三﹕考

很多學生讀書﹐看完課本溫完習後﹐以為自學懂了﹐豈料到考試時卻不合格。知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只有當事人才知道自己懂不懂。別人只能通過考試或考核﹐透過問答的方式﹐才能夠斷定我們是否真的懂得那個知識。這個階段比知的階段﹐學習又加深了一層。我們不單是自己知道﹐還能夠表達出來﹐讓別人也知道我們知道。通過與別人溝通那個知識﹐我們才能確認我們是真的知道﹐並非以為自己知道的錯覺。

四﹕用

能夠回答考試或別人的提問﹐我們至少知道我們擁有那個知識。不過那只是死知識﹐只是一堆記憶。那個知識要經過消化吸引﹐將之內化為自身經驗的一部份﹐我們才能夠靈活地把知識運用出來。我們不只能夠重覆學習過的方法﹐更可以舉一反三﹐或將知識應用在沒有教過的地方。

五﹕教

一般人以為知識能答能用﹐已經算是把知識學懂了。可是當我們要把知識傳授給別人時﹐老師和學生的立場換轉了﹐我們才會忽然發現自己原來有很多內容還未搞清楚。要成功把知識解釋給完全不懂的人聽﹐必先要徹底理解知識的一切﹐否則聽的人根本不知你在說什麼。當我們看到學生豁然開竅﹐忽然明白知識的內容﹐那刻我們才自已掌握的是什麼知識。

六﹕破

最後階段是最艱難的一步﹐絕大部份人只能走到教的階段﹐甚至不知道還有這最後一步。只有把知識內外看通睇透的人﹐才能夠突破這個知識的限制﹐修正這個知識的不足和錯誤。我們只有超越這個知識﹐我們才是完全的學習了這個知識。

誤導學生的七句話

社會上對補習天王天后一般帶有負面印象﹐有些教育學者和政府官員﹐更視補習風氣為洪水猛獸﹐認為他們誤導學生相信考試主宰人生﹐剝奪學生愉快學習的童年。我對補習社沒有特別好感﹐不過倒擁護香港一直以來行之有成的考試制度。今天路過補習天后梁賀琪的網誌﹐她是全港最大補習社遵理學校的創辦人﹐閱讀她寫的散文下﹐發現她與我對教育的看法有多相同觀點。我對補習社是好是壞還沒有定論﹐不過梁天后為補習界在我心中加了不少分。順帶一題﹐我人生最敬重的老師沈Sir現在也是教遵理。沈Sir未當補習天王前在我們中學教物理﹐我們一班40人考會考﹐竟然有26條A。他可超過半班學生拿A﹐真犀利。

在她的網誌中﹐有幾篇文章談論誤導學生的七句話。相信在香港讀書的朋友﹐或多或少也會聽過這幾句說話。我細個時也曾誤信其中某幾句﹐現在見識多了明白那些說話害人不淺﹐回頭看發現當年浪費不少時間。若果小時候有人教導我正確的學習態度﹐糾正這句說話的歪理﹐或許今天我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當然這幾句說話不能說全錯﹐只是有意無意忽略了最重要的訊息。學生照著做就好像練武林密笈只練拳法不學心法一樣﹐完全是浪費時間。

  1. 唔明就要問 – 不是叫你完全不要問問題﹐重點是要經過思考後還不明白才問問題。
  2. 明了就不必死記 – 記就必定是死記﹐只有死記了才能夠活用。
  3. 範文窒礙學生思考 – 打功夫從套拳開始﹐寫書法也是從 摹帖開始﹐範文就是寫文章的基本功夫。
  4. 多作文可以改善寫作 – 只寫文章不檢討文章寫得好不好﹐就好像寫程式不debug一樣。不論寫多少行code﹐永遠也寫不出一個program出來。
  5. 學英文根本不必學文法 – 文法其實是學習外語的捷徑。
  6. 到外國留學可以改善英文 – 外國後要少和中國人來往才能學好英文啊。
  7. 求學不是求分數 – 這個不用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