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文學

1Q84 – 村上春樹

曾幾何時我是一個村上春樹迷,最先接觸他的成名作「挪威的森林」,然後一頭栽進去村上春樹的世界,從他第一本作品「聽風的歌」開始,家中收藏他的全套作品。大慨到了「人造衛星情人」的時候,然後有一天忽然厭倦了他的小說,可能人長大了生活節奏改變,看他的小說再也感受不到那份心情。他對上一本小說「海邊的卡夫卡」銷路慘淡,還以為村上春樹也到了江郎才盡的地步。時隔七年他推出新小說「1Q84」,想不到竟然登上銷量冠軍,推出兩星期便在日本賣出一百萬冊,再一次捲起樹上春樹的旋風。

「1Q84」頭兩冊是初出版時,我路過香港被熱賣的氣氛感染而買下,一直擱在書架上沒有閱讀的衝動。想不到放了一年後,這套小說竟然出了第三冊。我以為只有電影賣座才會拍續集,原來文學作品也可以添食。去年到台北旅行時,回程時出機場口袋還有些台幣,便在機場書店買了第三冊。既然買了三冊書,總不成只放在書架上當擺設,回來後便翻開來看看。其他人說看「1Q84」追看到停不下來,我的進度卻出奇的緩慢,一天只能看一兩章,前後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讀完。其間還一度想放棄,跳去先看完另一本書,才回來繼續勉強自已看完「1Q84」,只因我不喜歡看書半途而癈。

幸好我是前村上迷,對他的小說不會有錯誤期望。儘管小說開始滿佈懸疑,天空上有兩個月亮的世界,神秘的宗教組織,謎之美少女,專殺變態佬的美女殺手,空氣繭和little people等等,但這本是文學小說不是推理小說或驚慄小說。村上的小說從來不是以說故事為主,那些疑團全只是為刻畫角色的心理作佈景,深究故事的情節沒有意義。樹上的筆觸擅長描寫細膩的思緒,可是今次書中角色天悟和青豆,從1984跌入1Q84的異次元世界,卻完全不能引起我共嗚。看著他們在書中的行為,只讓我感到萬分勞氣。兩個人都不長大腦,乏缺正常人應有的理性和尋找證據的態度。反而第三冊牛河從路人躍升為第三主角,他才讓我感覺角色是比較合理的存在,可惜他命中注定是個悲劇人物,與天悟和青豆的快樂結局無緣。最大的敗筆是牛河的角色可有可無,看起來似是樹上春樹寫續集時不夠內容,隨便加插進來讓第三冊看起來不那麼薄。

終於看完三冊「1Q84」,我只覺得有點浪費時間,讀完也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或許看完等於沒有看,是文學作品的普遍通病。回想自已當年沉迷村上春樹,現在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也許少年才會懶感性多愁善感。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n’t Read – Pierre Bayard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寫篇書評實在有點諷刺﹐書名是《如何談論你還沒讀過的書》﹐梁文道稱之為書皮學。他更真人示範書皮學的絕技﹐寫了兩篇文章[1][2]評論這本書﹐儘管他連一頁紙也未曾翻開過。說在前頭以免被生誤會﹐我可是老老實實從頭到尾把這本書看完。這本二百多頁的小書很容易讀﹐作者雖然是文學教授﹐但文筆絕不沉悶。不過讀者不要太認真看待書中的內容﹐把這本書當成幽默小品輕輕鬆鬆地讀就對了。

這本書不是實用性書藉﹐讀者不要期望看完這本書後﹐就可以成為書皮學大師﹐不用再看其他書也可以滔滔偉論。書名其實有點誤導性﹐作者不過是藉此機會﹐把那些偽讀書的書皮學者諷刺一番。書中每章也從不同的文學作品拿取例子作反面教材。小說總朝著作者的理想方向發展﹐不會有例子引喻失義的問題。在現實中大慨很難如此蒙混過關﹐怕要被人拆穿根本沒有讀書的西洋鏡。作者標榜書皮學技巧了得﹐書中引用其他書的時候﹐在註腳會標明自己有沒有讀過原著。沒錯他有提及很多沒有看過的書藉﹐不過他貼來例子加以演譯的書﹐他全部都曾以速讀方式看過。不知這算不算作者自打嘴巴﹐在講書皮學的書中﹐竟然沒有用自己提倡的絕技。

雖然例子是憑空杜撰出來﹐但也一定程度反映現實的狀況。或許這本書根本不是說書皮學﹐而是說書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不同讀者討論同一本書的關係。一本書並不只是一本書﹐還是組成在知識系統的一環。讀者只能通過自身經驗去閱讀﹐看完書後把書中的知讓內化﹐成為他腦海中對那本書的印象。兩個人看畢同一本書﹐但他們受制於自身經驗所限﹐他們會對該書有不同的印象。當他們在討論這本書時﹐其實他們不是在討論同一本書﹐而是討論各人腦海內兩本截然不同的書。

當明白書與讀者關係這點﹐便可以一理通百理明﹐理解書皮學的真義。只要擁有腦內擁有龐大知識庫﹐就算沒有看過一本書﹐也可以從其他線索﹐如書名目錄﹐別人的書評﹐甚至正在對話的內容﹐把那本書的內容推理重組出來。打個比喻說﹐相信任何一個香港師奶﹐也可以從無記劇集的既定公式﹐上集預告和下集重溫片段﹐電視雜誌的故事大網﹐重組任何一集電視劇的內容。

作者認為一般人對自己沒有看過某應該要看本書會應到羞恥﹐他主將讀者要解放自己的心結擁抱書皮學。沒有看過一本書﹐不等於不可以談論它。評論一本書除了關於那本書外﹐更重要是關於評論的那個人。書皮學讓評論者發揮創意﹐讓他構建自己的身份角色﹐為一本書注入第二個生命。書皮學已經從被動地討論一本書﹐昇華至主動地再創作一本書的層次。那本書的內容變次要﹐更重要的是那個評論可以為評論者達到什麼目的。

在外國學術界中﹐充大頭認讀過某本經典巨著﹐或許是身份面子攸關的大事。在八卦雜誌當道﹐市民看見文字便走人﹐寧可打機聽過也不願看書的香港。大慨沒冒充讀過某書的需要﹐反正不會有人理會你讀過還是未讀過﹐一本他們未聽過﹐亦沒有興趣知道的書。不過書皮學並不限於應用在讀書上﹐也可以應用在聽歌看戲﹐流行文化﹐政治評論任何一個領域。也許書皮學的本質﹐不正是吹水的學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