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宗教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一章﹕基督教的準備

田立克在第一章中指出﹐基督教神學以至聖經新約本身﹐也不是成本書忽然從天上掉下﹐而是深受在耶穌年代的異教和哲學思想影響﹐才產生出來的最終宗教啟示。基督教就是在猶太教的傳統上﹐融合接收這些新思想﹐內化轉變再重新演釋耶穌的生平事蹟。書中列出以下幾個塑造基督教的起源面貌的重要思想。

一﹐羅馬帝國的普世觀念 ﹕
猶太教只是以色列民族的宗教﹐基督教吸收了羅馬帝國的普世觀念﹐進化成為一個面向各民族的宗教。

二﹐ 伊壁鳩魯思想(Epicurus)﹕
現代很多人誤會伊壁鳩魯的思想是反基督教的享樂主義﹐其實他的哲學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教導人們如何從焦慮中解放出來﹐基督教也師承了伊壁鳩魯的這個觀念。

三﹐ 柏拉圖思想(Platonic Traditions)﹕
基督教借用了柏拉圖思想中﹐超越現實的存在(transcendence)的觀念﹐物質世界的存在並不是人的終極意義。柏拉圖所說的靈魂從靈界墮落﹐受到肉體和物質世界的束縛﹐演化出很多後來的基督教教義。柏拉圖的天意論﹐最高神主宰我們的命運﹐是基督教神導論的前身。基督教中神是完美自在的慨念﹐亦是來自柏拉圖的思想。

四﹐斯多葛學派(Stoics)﹕
雖然早期基督教與斯多葛學派是競爭對手﹐但基督教也有從斯多葛學派吸收一些思想﹐例如神是世界運行的規律這個思想。

五﹐拆衷主義(Eclecticism) ﹕
拆衷主義者主要是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他們選擇合用的希臘思想﹐以方便管羅馬帝國的人民。他們的靈魂不滅觀念﹐好讓人民知道生前做了壞事﹐就算生前避得過懲罰﹐在死後也會受到應得的懲罰。基督教也接收了靈魂不滅這個觀念。

六﹐猶太教傳統﹕
基督教的影響當然少不了猶太教的傳統﹐首先神的觀念變得更為抽象﹐亦變得越來越普世性。默西亞的觀念從政治解放以色列的救世者﹐轉變為超越現實的全人類的救世者。

七﹐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s)﹕
早期教會的恩靈經驗﹐在表達與控制教徒的手法﹐受到同時期神秘宗教的通靈經驗影響。

不難發現﹐在基督教教義有很多教義﹐也可以追溯至年代更久遠的思想。 無可否認那些想思比基督教更早存在﹐但是記錄聖約的使徒﹐和奠定基督教教義的早期神學家﹐他們的思想到底是由神直接啟示﹐只不過與前人的智慧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還是他們的受到羅馬和希臘哲學的影響才寫出新約聖經呢﹖又有沒有可能神間接藉著羅馬和希臘的哲學﹐把神的真理默示給聖經作者呢﹖

基督教思想史 – 序章﹕教義的慨念

六月開始我參加了基文會舉辦﹐為期約半年多的網上閱讀小組。這次閱讀的書藉如以往一樣﹐皆是艱深的學術著作﹐今回讀神學大師田立克(Paul Tillich)的基督教思想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這部書是田立克在芝加哥大學的講義收編而成﹐很有系統地從早期教會開始﹐整理各家各派的神學論說﹐讓讀者明白今天的基督教是從何而來。依照平常我的閱讀習慣﹐是看完整本書後才寫篇讀後感。不過這本巨著的內容甚廣博湛深﹐恐怕半年後我己忘記很多讀過的知識。雖說只是組上閱讀小組﹐但有不少博士級的前輩帶頭討論﹐學習程度可以比媲大學的遙距課程。我想比較認真地讀這本書﹐不想水過鴨背看完便忘記了﹐所以我決定整理閱好每個星期讀筆記﹐一來可以幫助自己溫習﹐二來可以和來這裏的朋友分享閱讀心得。

序章是全書的簡介﹐教義(dogma)的慨念。說起教義或教條﹐一般人會對此有負面反應。認為教義是死板板﹐與生活脫節﹐教徒盲目地守著的過時規矩。其實教義(dogma)一字是源於希臘文dokein一字﹐是指思考﹐想像和意見的立場。中世紀黑暗年代政教合一﹐教會用政治手段以教條迫害異己﹐才造成啟蒙年代以後的人對教條的反感。

田立克用把從功用的角度去解釋教條﹐教條只不過是用來分辨教派之間信仰的不同。若沒有教條的話﹐人們就不能分辨不同的宗教或教派。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不單只宗教﹐每一個哲學學派也是一套教條。基督教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教義﹐教義本身也隨著歷史不停在變遷。教義並不是像十戒一樣﹐神給摩西刻了在石上後就不曾改變﹐而是經由歷代神學家不停發展。

教條的產生是因為教會內部有爭議﹐必須一錐定音統一口徑才確立教條。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上看﹐每一條教條也是在否定某一個想法﹐用來保障教會信仰的一致性。田立克認為教徒可以在接受教條的同時質疑教條﹐對教條從來不質疑只是盲目的信仰。透過對教條的質疑﹐才可以認識教條確立的原意﹐我們才能夠尋找到自己信仰的身份。

若果從純學術的考古社會學的角度去看﹐教條的定義只就是用來把教徒分類。但是若從神學的角度去看﹐把不同教派互相不乎的教條並列的話﹐田立克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 信那一套教條。這本書 的主旨只客觀陳述教義的來龍去脈﹐並不對每一教條強加形而上的對錯判斷﹐不知會不會變成教條相對主義呢﹖

全書網上版本

Who wrote the Bible code? – Randall Ingermanson

Biblecode 我和這一本書可以說是十分有緣﹐是我在出差晚上無聊時逛舊書店發現的。聖經密碼這個題目我本身也頗有興趣﹐源於是在常去宗教討論的論壇網站上﹐久不久就會有死硬派基督教徒﹐拿這個出來去證明聖經是真理云云。對於這種近乎迷信的無稽之談﹐我從來也是嗤之而鼻﹐只當成茶餘食後的笑話。可是那本寫聖經密碼預言的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藉排行榜好一段長時間﹐倒是個不爭的事實。加上那些聖經密碼的支持者﹐老是在危言聳聽說三道四。對於不信教的人還好些﹐因為他們根本不屑理會那些教徒的瘋言瘋語。可是有些信了教的人﹐因為對聖經有基本的好感﹐稍一不慎可就會被迷惑心智﹐誤以神真的在聖經當中記錄數千年前的預言﹐以至對福音的追求未來倒置了。為保護論壇上的版友不至誤入歧途﹐我也曾經和那些基督教徒筆戰好幾回合。當時為作應戰的準備﹐我亦曾走去書店打書釘﹐把聖經密碼一書速讀了一遍。原本有想過把它買下來作參考之用﹐不過看罷後認為買那本書簡直是浪費金錢﹐甚至連用來閱讀它的時間也是頗浪費。可是單憑基本的邏輯和宗教上的知識﹐我沒有辨法完全推翻那些支持者的說法。因為聖經密碼本身雖然看似不可信﹐但是卻有一大堆似是疑非的數據去支持。正如基地五十一的外星人傳聞﹐又或者達文西密碼的耶穌結婚生子一樣﹐這些陰謀論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然而這一本誰寫聖經密碼的書﹐我只是在看過第一章後﹐就決定要把它賣下來。一來由於二手書的緣故﹐價錢十分便宜﹐二來我想不到這本我聽也沒聽過的書﹐正好解答我關於聖密碼的所有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不是神學家或宗教學﹐而是一個物理學博士﹐本身是一個猶太人。他寫這本書純萃是出於興趣﹐尤其是在聖經密碼中運用的數學統計學。很難想像一個外行人可以為聖經密碼結案﹐但正正尤於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他可以超越其他聖經學者的成見﹐以科學的實驗來證明聖經密碼的真偽。由於作者習慣寫學術文章的關係﹐這書讀起來的就好像一部論文般整整有條。書中的內容並不複雜﹐解釋也很詳盡﹐只需要中學基礎數學課就可以跟得上。

正如一部典形的學術論文一樣﹐這部書主要分為四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中肯地介紹聖經密碼的來龍去脈﹐以及其他有關聖經密碼的著作。這部份加強深我對聖經密碼的認識﹐先前我在網上看過的資料原來很有限。不單只反對者不清楚事情的始末﹐而很多的支持者原來也是一知半解。聖經密碼本身是屬於一種跳字碼 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 (ELS)﹐在英文或希伯來文以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中﹐把相隔同樣距離的字母抽出﹐再組成一個新的文字。而聖經密碼所記載的﹐就是用這個解碼的手法﹐從聖經舊約中的抽出一組組文字﹐配合字母相隔的數目而來的數字。在同一頁的經文中找出幾組文字和數字﹐再看看它們所指示的預言。

原來那本一紙風行的聖經密碼﹐只是個記者在聽過真正的聖經密碼後﹐靈機一觸下寫出來抄作的賺錢玩意﹐連書本封面上的希伯來文也有串錯字。真正的聖經密碼沒有作出驚世預言那樣神奇的事﹐只是奇貌不揚的一篇文章﹐用沉悶兼和聖經密碼沒有任何關係的名稱﹐刊登在皇家統計學院的期刊上。原本聖經密碼的那篇文章﹐被通稱之為偉大拉比實驗﹐是在聖經的舊約當中﹐以ELS找出猶太教歷史文獻上﹐記載了所有偉大的拉比(猶太教的教士)的名字出生日期和地點。這個聖經密碼的發現本身奇特之處就是﹐根據那篇文章就機會率來說﹐那些拉比的資料全記錄在舊約中不免過於巧合。從而提出究竟是否神把那些資料﹐用密碼的方式記載在聖經之中的疑問。
除此之外另外還有一本非學術性的藉作﹐是一位背經離道的猶太教士所寫﹐用ELS的方法找出耶穌的名字和默西亞經文的關係﹐以圖證明耶鮮是救世主。作者亦有介紹其他評論聖經密碼的書藉﹐不過那些書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欠缺嚴僅學術基礎下﹐正反雙方形成拉鋸戰爭持不下。

第二部份就正式開始論文的內容﹐作者先提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方法﹐去驗証聖經密碼存在的可能性。在接下來的幾個章節裏面﹐他由淺入深的讓讀者明白他的假設﹐使用統計學和語言學加上密碼理論﹐如何可以檢定聖經當中有沒有密碼存在。那個方法明白以後其實很顯淺﹐但要一步一步的慢慢去推毃出來。簡單的來說﹐希伯來文字和英文一樣﹐文字當中的字母之間是有auto-correlation的。如果有密碼存在的話﹐以ELS解碼後的資料﹐也應該保持那一個auto-correlation。不然就會因為密碼中夾雜太多的嘈音﹐而沒有可能解碼還原資料。亦即是說那些所謂的預密碼言﹐只不過是隨機出現沒有意義的文字。

第三部份就是實驗的數據圖表﹐在計算舊約聖經的數據圖表前﹐作者用英文小說帽子貓﹐希伯來文版戰爭與和平﹐以及刻意造出加密的文章﹐去反覆測試這個實驗方法的可靠性。最後一部份就是全書的精華所在﹐分析實驗的數據去檢定開始時提出的假設。附錄部份收錄在作者的網頁上﹐當中有更深入的數字方程式﹐以及書中所使用的程式原始碼下載﹐以便其他學者可以重覆他的實驗。

這本書雖然並不是什麼聖經密碼的權威之作﹐甚至可能因發行量少而已經絕版﹐但我對能夠買下這本書感到十分幸運。有了這部書作為參考資料﹐我可以為自己終結聖經密碼這個案子﹐以後不用再浪費時間此無聊話題上。這本書在智識性上吸引人之處﹐足以讓我在買回來後﹐第一時間開始閱讀﹐還立即放下手上正在追看的Dan Brown小說﹐用兩天時間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才繼續再回去看那部天使與魔鬼。誰說學術書藉的娛樂性一定不及上小說﹖

The Battle for God – Karen Armstrong

The Battle for God 自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宗教的影響力漸漸被邊緣化。步入二十一世紀﹐宗教卻一次重新的踏足世界舞台之上。拉登以回教聖戰之名發動九一一襲擊﹐基督教極右勢力左右美國的政局﹐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猶太殖民區﹐也都是原教旨主義運動下的產物。暢銷宗教研究作家Karen Armstrong﹐在她的The Battle for God之中﹐詳細分析三大一神宗教(回教﹐猶太教﹐基督教)在過去幾百年間﹐各教派中原教旨主義興起的歷史和成因。

很多人對原教旨主義有一重大的誤解﹐認為它回歸到古代最純正的信仰。而言原教旨主義是宗教和現代化對抗中﹐為了生存衍生出來的新思想。在近二三百年之間﹐啟蒙運動發展出來的理性想思﹐沖衝著古老的信仰﹐宗教由古代人生活的全部﹐慢慢地變得不再重要。有一些的宗教支派﹐適應了現代化的過程﹐演變成思想開明的心靈寄託。但另一些宗教支派﹐則否定現代化帶來的價值觀﹐由保守發展到極端封閉的信仰系統﹐成為在現代人眼中和時代脫節的原教旨主義。

最初閱讀此書的目的﹐是主要想了解基督教基要主義的來龍去脈。以前在網上討論區中﹐我常常接觸到基要主義的思想﹐我對其思想十分厭惡﹐差不多把它定位為魔鬼的工作﹐其教義以恨而非愛為基礎﹐是把人性歪曲了的虛無思想。在看過這本書後﹐我對基要主義的想法有些改變了﹐基要主義發展之初﹐也不是像今天那樣的邪惡﹐
只是基督教對自由主義的條件性反射。雖然我始終不認同基要主義的想思﹐但其後基要主義的發展﹐卻有顯得如此的理所當然﹐好像有光就會有影﹐有自由開明進步的新神學﹐就自然會有相反的保守基要主義。基要主義也許只是歷史必然的一部份吧﹐就像由多神宗教進化成一神宗教﹐各異端學說的興起一樣吧。

另外我在新聞中常常也聽見回教原教旨主義和恐怖襲擊有關﹐也有一部份是想知到有關回教原教旨主義的事。回教在中世紀﹐曾經是當時世上最開明的宗教。而今天在中東原教旨主義的橫行﹐和十九二十世紀之初﹐西方帝國殖民主義﹐在中東種下的禍根有直接的關係。回教原教旨主義﹐就是對西方思想入侵的反射作用﹐是中東人民對現實生活感覺到絕望下﹐把現世不公平的解答寄託在宗教解脫之上。書中還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猶太教的基要主義上﹐但我對猶太教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看完知道了就算。

這本書雖說是一般普及讀物﹐但內容不比學術著作為淺﹐書後也詳細的註解和參考目錄。這書說不上是消閑性的讀物﹐除非對基要主義的發展有興趣﹐和對三大宗教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不然看此書肯定會悶得睡著。雖然花了三個月時間慢慢的看畢全書﹐能吸收到多少我自己也不能肯定﹐和別人說起基要主義有關的題目時﹐也不寄望自己可以順口把資料說出來﹐只是希望還能夠有多少的印像﹐可以從書中翻查所需的資料吧。

教宗失言﹖

上星期教宗在一篇說中﹐引用中世紀拜占庭皇帝到回教的評語﹐ 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外交宗教風波。被引述那段說話是批評﹐先知穆罕默德帶來邪惡﹐一手拿劍一手拿可蘭經﹐宣揚以暴力傳教。各地回教徒認為這段說話冒犯﹐要求教宗道歉。教庭在稍後出來澄清﹐這段引言並不代表教宗本人的立場﹐這次演講內容的主要論點﹐是說基督教為理性的信仰﹐對比回教信仰的非理性﹐用意建立宗教間對話﹐而非挑起紛爭。很多外間評論認為教宗失言﹐他們的批評綜納為以下幾點﹐我會在此逐一回應嘗試為教宗辯護。

  1. 教宗引用的說話不真實﹐回教是和平的宗教﹐並例舉中世紀十字軍﹐基督教也暴力傳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首先教宗已申明這不是他的立場﹐他只是引述古人對回教的評價。就算退一步來說﹐我們亦可以檢視那引言是否正確。我不是回教的專家﹐正如大部份市民一樣﹐我對回教的認識也是從主流傳媒而來的。報導這則新聞的大部份報紙﹐在這新聞下通常加送一兩段回教的負面新聞﹐不是回教徒威脅要恐怖襲擊天主教堂﹐就是非洲有修女給回教徒殺死。這些報導恍忽更加肯定那段引言的正確性。當然可以辯稱那些暴力回教徒﹐只是回教中的極端份子﹐並不代表所有回教徒。這一來教宗的那番說話﹐就建到原本的意思﹐讓人思考回教是否非理性暴力的宗教。至於翻舊帳說十字軍的惡行﹐也只是更加肯定教宗說話的論點。教宗已次為十字軍道歉﹐他亦表明那段歷史是教會的錯誤。正正因為教會經歷過中世紀的黑暗﹐今天才明的理性在信仰中的重要性。回教在中世紀曾是開明的像徵﹐到了今天落墮落為原教旨的信仰﹐這是回教面對社會進步時代變遷﹐要進行內部改革的重大課題。

  1. 就算教宗的講話是正確﹐他說這番話會傷害回教徒的感情﹐所以不應該說。

說批評回教會傷害回教徒的感情﹐所以我們不應該作出批評﹐是不正確的態度。若果回教真的是非理性暴力的宗教﹐那麼不對其作出批評則是姑奸養息﹐等同說在二次大戰時批評納萃會傷害德國人民感情﹐或在八十年代時批評南非種族主義會傷害南非人民感情一樣荒謬。再者現在宗教也不是直接指摘回教徒﹐只不是過探討宗教和暴力的問題。若果學術性的討論發言也不被容許﹐是否任何人也不可說任何宗教的不是呢﹖現在的問題不是應不應去批評回教﹐而是應該問教宗的批評是否合理和真實。究竟是教宗對回教的理解有誤﹐還是回教真的是本質上非理性以暴力傳教。

  1. 教宗的這番講話謆動宗教仇恨﹐因此不應該說出來。

首先教宗這一番講話很學術性不是偏激的諞動言論﹐教庭亦多次作出解話﹐不會引起基督徒仇恨回教徒。再者講話內容強調信仰要合乎理性﹐很明顯不是帶出仇恨不同宗教的意思。

言論自由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石﹐一個說法是真實正確的話﹐我們不應該不許其發表。因為真實遠比政治重要﹐若因為政治原因而令真實沉默﹐最終只會損害社會的利益。若一個說法有一部份是正確﹐那麼正確的那一部份對社會也有益處。最後若一個說法完全是錯的話﹐也有讓他說出來的價值﹐因為沒有反面教材去叫人思考﹐人就不可能清楚明白錯誤說話對面的真實﹐真實只會淪為不求甚解沒有意義的口號。除非會立即引起不能控制的暴力場面﹐否則我們要無條件保衛言論自由。我們不能因為教宗是國際政治人物﹐就要剝奪他的言論自由﹐不讓他表達他認為是對的意見。再者他這番話沒有即時的危險﹐各地政府有充份的時間去控制可能引起的暴亂﹐而反方亦有充份時間去指出其中的錯誤﹐因為宗教的這番說話完全沒有問題。

諷刺的是說教宗這番話會諞動別人反回教﹐結果就變成諞動回教反西方。又或者可以這樣說﹐教宗其實很聰明﹐回教對這番說話的激烈反應﹐正好成為支持這番說話的最有力支持。

當社會因為害怕一小部份人的暴力﹐而不容許對那些人作出的批評﹐讓我們生活在那些人的暴力威脅陰影之下﹐這已經不再是一個文明社會了。這讓我想起法輪功的舊聞﹐話說當年有一份報章批評法輪功不科學﹐法輪功發動教眾包圍報社﹐要求報社收回報導並且道歉﹐這事件是中央政府把法輪功定為邪教的導火線。若回教徒以暴力威脅我們﹐阻止我們宣講事實的真相﹐那麼回教和法輪功有什麼分別呢﹖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要分別清楚誰對誰錯﹐才可以批評教宗有沒有說錯話。若回教真的是暴力﹐教宗的批評則是合理正確﹐真理無俱強權必需要說出來。若回教不是暴力﹐教宗的批評是錯誤﹐但因為回教不暴力的關係﹐這句錯誤說法不會麼麼引來嚴重後果﹐所以我們可以容許宗教說這番話。不論回教是否暴力﹐我們也不應該批評教宗這個言論﹐不過我們倒可以批評這個言論本身是否正確。

最後我倒佩服教宗的勇氣﹐在樣樣也講政治正確﹐擔心冒犯別人的今天﹐說出真相或者帶頭探討真相﹐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甚至會損害對自已利益。我不認同現任宗教在其他道德議題上的保守立場﹐但在回教這個問題上﹐他的敢言贏得我的尊敬。

註﹕申報利益﹐本人為天主教徒﹐不過不是很虔誠﹐不喜歡返教堂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