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平常看了不少﹐丹麥動畫還是第一次看﹐其實丹麥語電影也是第一次看。一齣好的電影無分語言國界﹐只憑字幕也能夠感受到電影的感染力。每個國家的動畫也有不同風格﹐《公主追殺令》的畫面設計有別於日本動畫﹐日本動畫顏色精緻鮮明﹐這套動畫則運用大量陰影﹐富有美式漫畫的沉重感覺。看慣畫面變化紛亂的日本動畫﹐會覺得這動畫的畫面很緩慢﹐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歐洲的節奏。動畫層次效果很簡單﹐大部鏡頭只是在靜止的背景上加人物動作﹐但絕對不是低成本馬虎製作﹐每個畫面的作畫也充滿詩意。這部動畫採用實驗性的拍攝手法﹐戲中的倒敘片段由真人演出﹐回憶以住平靜的日常生活﹐正好是Kill Bill用動畫回憶舊日廝殺的相反。
這動畫是一齣很黃很暴力的悲劇﹐連在性行業合法化的丹麥﹐前衛敏感題材也具爭議性。被稱為公主的色情影星自殺身亡﹐留下五歲的女兒給弟弟照顧。在海外傳教的弟弟趕回國接了姪女回家﹐發現她寄居在妓院時受到性侵犯﹐姐姐自殺也與色情王國的大老闆有連關。於是弟弟發起一個人的復仇戰爭﹐挑戰催毀整個色情王國。
說這電影很黃﹐並不是指畫面上的色情﹐嚴格來說動畫這三點不露很乾淨﹐可是意識上卻令人十分不安。一個五歲女孩在院耳渲目染﹐不自覺地學習妓女的謀生技巧﹐並不意識這些行為的嚴重性。她會在舅父替她洗澡時﹐順手拉下舅父褲子的拉鍊。在公園與小朋友玩家家酒時﹐脫衣色誘其他小朋友。在偷看母親的色情錄像時﹐會模倣母親跳艷舞色誘男人的姿勢。
至於說這電影很暴力﹐並不是指劇中有很多打鬥場面。一般動作電影有很多打鬥或槍戰﹐但那些耍帥耍型沒有真實感的場面﹐似在表演雜技武藝多於暴力。這套電影沒有好看的打鬥﹐因為復仇並不需要觀眾拍掌﹐只需要拿起鐵桿一棍扑下去﹐讓仇人鮮血四灑直流滿面。然後舅舅還叫姪女過來﹐用力扑曾經侵犯過她的人的下體﹐一下一下不停地扑下去﹐死者從叫得像殺豬到慢慢無聲﹐地下的血慢慢滲開一大灘。這套電影中那幾場見血的場面﹐展現出就是這種令人恐慌赤祼祼的暴力。
我不清楚這套電影想表達什麼﹐是對色情事業的控訴﹐還以藝術為名測試﹐觀眾的道德底線。大慨這部電影帶來的啟發﹐足夠寫篇幾電影理論的論文。電影的衝擊性很極端激烈﹐看罷後心情不能平復﹐要看多一齣無厘頭喜劇才好過點。這次我破例不推介這齣動畫﹐不是品質差劣浪費時間﹐而是每個人不一定接受到其中的故事。觀看前要有心理準備﹐看完後發惡夢不要賴我。
Robert Whitlow的基督教懸疑小說﹐有John Grisham小說的緊張刺激﹐故事亦帶出聖經的道理﹐在阿瑪遜的書評大受好評。他的成名作《魔鬼名單》改篇為電影﹐也同樣受影評人的讚賞﹐說電影忠於原著發人深省。這套其實是獨立製作的電視電影﹐沒有大明星沒有特技效果﹐但劇本出色營做的氣氛具張力﹐一路吸引著觀眾的情緒。
故事是從講述年青有為的律師﹐接到關係疏離的巨富父親去世的遺囑開始。父親把所有資產捐了出去﹐只留了一份美國內戰時代傳下來﹐稱為南加洲有限公司契約的舊文件給他。並留下錄音說這文件價值連城關係財富的來源﹐是生死悠關代代相傳的家族秘密。同時間他收到一封邀請信﹐出席一個神秘組織的入會儀式﹐繼承父親在組織中的席位。這齣戲的焦點是主角內心的爭扎﹐因此不要期望會出現鬥智鬥力﹐小子隻身搗破神秘組織的情節。主角面對金錢和權力的引誘﹐要在愛情親情良知中作出取捨﹐最後藉著祈禱的力量﹐戰勝心魔重新做人。劇情讓觀眾聯想起耶穌給魔鬼試探的聖經故事﹐耶穌只是喝退魔鬼並沒有消滅他。結局魔鬼依舊存在伺機害人﹐但與主角再沒有任何關係﹐不能再影響主角的生命。
若從富娛樂與說道理並重的角度去看﹐這齣電影雖無懈可擊也不遠矣。不過遇到我這種喜歡尋究底的人﹐就嫌故事謎題解得不夠清楚徹底。由始至終觀眾也不知道神悉組織的全部底蘊﹐只知道當年內戰時侵佔巨額寶藏﹐現今在瑞士銀行有用不完的金錢﹐但不知道那些金錢如何投資衍生。觀眾知道那份契約有魔鬼的力量﹐簽約人要用鮮血起誓﹐借助契約能單憑想像殺人﹐簡單來說是鬼佬版本的死亡筆記。但觀眾不知道契約力量的來源﹐也不知道用筆記殺人有什麼限制﹐除了與十二個家族的血脈有關係。可能小說對這些背景設定有詳細描述﹐只是電影把重心放在人性交戰上﹐其他背景設定因篇幅所限省略了。既然有死亡筆記這個設定﹐觀眾不難猜想金錢從何滾滾而來﹐神秘組織如何權傾天下吧。
也許受製作成本所限﹐戲中的神秘組織看起來不怎有錢有權有勢﹐倒似是幾個老頭聚在一起搞鄉村俱樂部。算了吧﹐觀眾還是自己運用想像力﹐當成是銀幕上演釋的舞台劇﹐欣賞主角如何徘佪善惡決擇之間。不要問為什麼不索性拿槍殺了那幾個老頭﹐將死亡筆記和巨額財富據為己有。
加拿大去香港要坐十多小時飛機﹐幸好現在飛機設有私人小電視﹐有十多套電影可以選擇欣賞。來回兩程飛機總共看了七套電影﹐結果帶上飛機上打算看的書一頁也沒有翻過。一口氣狂看電影時很開心﹐現在就要慢慢還債寫影評。有幾部電影是普通娛樂片﹐正常情況可看可不看﹐返正飛機上也是沒事幹﹐看看也無妨。有幾部是港產爛片﹐好奇心驅使下看了﹐再次肯定我杯葛爛片的決定是正確。也有些電影想看很久﹐下載了回來一直沒有時間看﹐「超級禮物」就是其中一套。
「超級禮物」 改篇自Jim Stovall的同名暢銷小說﹐是碗超級心靈雞湯。內容是講述石油大享去世﹐留下幾十億的遺產。幾個後代爭奪遺產不和﹐律師宣讀的遺囑卻出人意表﹐每個人只得到很小的金錢。所有錢給了年紀最小﹐整天只懂玩樂的二世祖孫兒。不過遺產有一個很特別的條件﹐稱之為超級禮物﹐要孫兒通過一連串考驗﹐才可以獲得遺產。嬌生慣養的孩兒﹐所有財產被末收。先送去德洲農場下鄉勞動﹐再要他當露宿者體驗人生﹐還要去第三世界打理圖書館幫助窮人。過程中孫兒和絕症少女成為朋友﹐給他送上鼓勵﹐改變了他的生命。他不單得到金錢﹐還學懂做人的道理﹐明白工作的意義﹐友情的可貴﹐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寬恕之心。
這部電影很感人﹐感人到有點虛假的感覺。上映時票房慘淺﹐專業影評更是劣評如潮。奇怪的DVD推出後﹐這套電影卻有點起色﹐在IMDB的網上影評有8/10的高分。這套電影並不適合在戲院觀與幾百個陌生人一起看﹐戲中密集式的感人炸彈﹐會讓觀眾感覺到肉麻渾身不自在。在家中自已的私人空間看﹐最多有喝雞湯喝到滯的感覺﹐還算可以接受。我自己認為這套電影不錯﹐看完很窩心暖暖的感覺﹐總好過看那些爛片。片中絕症小女人細鬼大﹐說話住住正中要害﹐非常可愛。石油大享為孫兒錄下的錄影帶﹐說的只是老生常談的人生哲理。雖然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活出來。
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齣很特別的科幻電影﹐沒有電腦特技﹐沒有動作場面﹐個半小時的情節全部發生在一間房裏。整齣電影只有一個佈景加七個演員﹐吸引著觀眾注意就只靠故事本身的魅力。這電影是改篇自科幻小說作家Jerome Bixby的遺作﹐主演的全部都是生面口的電視演員﹐電影小成本得難以置信。這套電影相信並不適合入戲院吃爆谷的觀眾﹐不過喜歡傳統what if式科幻作品的人﹐喜歡思考歷史或宗教問題的人﹐應該會對這套電影感到興趣。其實這類舞台劇式的電影﹐若不是一面倒地趕客悶死觀眾﹐就一定是不可不看的另類典經﹐很明顯這電影並不是前者。
這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大學教授John Oldman宣佈退休﹐他的一班同事在他的家中為他餞行。當中有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心理醫生﹐宗教研究學者。其中一人笑地說怎樣John的樣子保持得真好﹐認識了他十年也好像沒有老過一般。John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如果告訴你們﹐我是一個活了一萬四千年的人﹐那會如何﹖
電影向著這一個假設性的問題發展﹐五位教授各用他們學科的專長﹐反覆審問John故事的真確性。最初只是當是遊戲順著玩﹐可是當John說出越來越多的歷史﹐眾人開始對一直堅信的事實動搖﹐再也分不清John到底是講真還是講假 。這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觀眾帶進這個討論過程中﹐就如置身房中一樣。與劇中人一同感受著那份不安﹐但又忍不往好奇想追問下去的氣氛。
John說故事很有趣﹐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但這些偽歷史謀陰論並不是這齣戲的重點。重點正如John在講故事之先已經明言﹐他除了親身經歷的故事外﹐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說服他的聽眾。同樣他的聽眾除了問問題外﹐也沒有辨法證明他所說的不是事實。所說到底的是虛構出來的故事﹐還是失落了歷史﹐信或不信只能由聽眾自己決定。觀眾一邊看電影﹐一邊不自覺代入五位教授當中﹐思考著到底什麼才是真實。
活了一萬四千年的人並不是無所不知的賢者﹐他所知道的東西不可能越過人類知識的總和。如何分辨一個博學多材立心欺騙聽眾的人﹐與一個真正活了一萬四千年的人呢。可是越想辨法去否定故事的真實性﹐卻越泥足深陷掉進這真真假假的謎團中。若果有天我遇上這麼一個人﹐第一個反應肯定會認為他是開玩笑或是神經漢。可是我到底要問他多少問題﹐才會對熟悉的世界產生懷疑﹐還是我如何能肯定他是講大話嗎﹖或許正如電影最後般﹐John向五位教授承認他是開玩笑﹐好讓他們不會因為否定了認識的世界而發狂。可是我又如何知道他真的是開玩笑﹐而不是好心不想我精神崩潰才講大話呢﹖
Posts navigation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