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神學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六章﹕新教神學的發展

十九世紀新教的神學發展主要分為三個主流﹐正統神學時期﹐虔敬主義和啟蒙運動。

正統神學

正統神學整理宗教改革時期﹐眾多神學家提出的新觀念﹐並將這些觀念系統化﹐建立一套可以與天主教神學分庭抗儷的神學基礎。基督教後來的神學發展﹐不論是自由主義神學或是虔敬主義神學﹐也是針對正統神學來提出批評改進。

正統神學肯定神學與哲學密切的關係﹐探討神學課題時不能完全抹殺理性。神學中不可或缺的理性﹐正與哲學中的理性相通。儘管今天有不少神學家反對哲學﹐認為那些是異端邪說。當那神學家論述他們的神學時﹐我們卻可以追尋他們的神學觀念中﹐那些部份是源於他們批評為異端的哲學家。天主教神學與哲學互相補足﹐但基督教則對哲學抱疑懷敵視的態度。正統神學提出教義的兩大支柱﹐分別為通過理性使用哲學的方法去檢證﹐以及直接從神聽到的啟示。兩者相輔雙成﹐理性讓我們明白教義的正確性﹐啟示給與我們信心來相信這些教義。

正統神學發展出兩個重要原則﹐分別是聖經的權威和救贖的教義。聖經的權威來自三方面﹐第一是外在因素如歷史預言性等﹐第二是內在因素如內容乎合道德﹐第三是聖靈的證明。當聖經成為教義的權威時﹐神學不再是人與神的關係﹐而成為一套神頒給人的律法。聖經的權威產生一個問題﹐就是若果神的律法具客觀性﹐理論上非教徒也可以詮譯聖經﹐解釋並建立一套神學系統。只要明白聖經文字的意思﹐每一個人也可以是神學家。聖經中包含很多教義﹐那我們如何分辨那些教義與救贖有關﹐那一部份是核心教義呢。理論上若果聖經是由神默示﹐則不應分核心或非核心教義。可是若果全部教義同樣重要﹐一般信徒沒有可能明白所有教義﹐亦沒有可能遵從教義去作出決定。

虔敬主義

在今天的社會裏﹐虔敬主義住住含貶義﹐成為偽善和道德佬的代名詞。虔敬主義強調人與神的關係﹐忽略智識性上對教義的認知。虔敬主義對社會文化有很大影響﹐他們著重社會道德價值﹐前往第三世界的傳教工作﹐將西方文化帶到當地。虔敬主義認為神學是套教徒應該遵守的規條﹐不相信基督教並遵守教條﹐就不可能認識神學。教會並不只教徒聚集聽聖言的地方﹐同時是教徒日常生活的全部。正統神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有很多行為在道德上屬於中性﹐在神眼中沒有善惡之分﹐人可以自由擇選做這或做那。虔敬主義則認為善惡是非白即黑﹐任何與神無關的行為也是屬世的行為﹐教徒應該遠離這些犯罪的誘惑。結果有些虔敬主義教徒變得很極端﹐他們反對跳舞﹐看電影﹐著漂亮衣服﹐遊戲玩樂﹐飲飲食食等一切與神無關的行為。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對神學的影響開始於文藝復興後期的Socinianism﹐這一神學主義從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否定所有基督教的教條。不論是自然神論主義﹐或是現代的自由神學派﹐皆可以看到Socinianism的影子。Socinianism的神學觀點包括以下幾點。接受聖經的權威﹐但聖經在無關重要的事情上可以有錯﹐聖經需要以歷史性批判的方法去解讀。神在聖經中的默示﹐不可能違反理性和常識。將三位一體教條打回原狀﹐從歷史指出聖經中沒有明確指出三位一體的教條﹐只具有一些粗略的雛形。三位一體並非核心教義﹐反而令影響我們明白福音的意義。神創造人類並依照祂的俏像造人﹐是指人類擁有神的理性﹐讓人類有另於其他動畫。亞當最初並非完美的人﹐他的自由意志令到他無可避免地墮落。原罪教義沒有意義﹐因為有罪必需是罪有應得。救贖也是沒有意義﹐因為犯罪的補贖工作﹐不可能由旁人代勞。

啟蒙運動鼓勵人民獨立思考 ﹐勇於獨立思考不盲目遵從他人的想法。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強調人類的自由性。神為世界定下自然規律﹐人類通過神賜與的理性﹐去了解世界和了解神。 人類不需要聽命隨意發佈神喻﹐通過理性人類不害怕神的無常。不知真偽的神喻﹐臣服於自然規律的權威底下。理性並不只是思考能力﹐人能夠明白真理與公義的能力。人類通過理性和自主﹐就算沒有任何權威的介入﹐透過人類行為背後的自然規律﹐必然也會達致一個和諧的社會。

這三個十九世紀的神學主流﹐正是今天我們神學光譜中﹐傳統基督教派﹐基要福音教派和自由主義教派的前身。三個神學主流的想思理論南轅北轍﹐但也是在解答同一個問題﹕到底現代人應該如何去理解基督的教導呢﹖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五章﹕加爾文的神學

加爾文與神的威能

很多人認為預定論是加爾文神學的重點﹐但田立克認為加爾文提出就的人神關係才是他的神學重點。他提出神的威能教義﹐認為人類是苦難是源於神的威能。人不可以接近神﹐人甚至應該要懼怕神。神不可以用直接的語言來表達﹐只能通過符號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去表達神。加爾文反對教堂中的聖像聖畫﹐或任何可以代表神的符號﹐因為害怕這些符號會變成偶像崇拜﹐讓人遠離神。加爾文對人的態度比德路更加消極﹐他認為人類把自己視為偶像﹐對自己產生不真實的幻想。當加爾文說神是愛時﹐他是指神只愛被揀選的人。而那些不被揀選的人﹐則完全沒有得到神愛的機會。

加爾文與預定論

啟蒙運動把神從世界中抽離﹐神只是創造了世界﹐然後讓世界隨自然法則運行。加爾文認為神依然在管理世界﹐事無大小也是神的直接旨意。可是神介入世界的運作產生一問題﹐罪惡豈不是也是神一手造成嗎﹖加爾承認罪惡是由神所製造﹐用意是彰顯襯托神的聖潔﹐懲罰不被揀選的人﹐以及引領被揀選的人歸向主。不被揀選的人﹐跟從神的意義作惡﹐他們不導守受神的戒命而被定罪。

加爾文認為對命運的無知是最大的苦難﹐相信預定論可以讓我們從恐懼中得到釋放。預定論可以給人生命的意義﹐讓人面向人生目標活出生命。加爾文認為從被揀選的角度去看﹐預定論無需要公平。預定論人可以肯定自己的得救﹐因為人不會因為信心搖動而失去救恩。加爾文亦提出雙重預定論﹐若果有人預定得救﹐則必定有另一些人預定永死。他認為人不可以質疑神揀選誰人得救的準則﹐我們不可以說神不公義﹐因為神揀選誰是非理性的決定﹐是沒有任何原因的奧秘。加爾文一直為預定論的問題糾纏不休﹐他自己也認為這個教義不好﹐晚年時他更改想法﹐認為預定論中的因果關係只是像徵意義。

那麼誰人可以肯定自己是被揀選的人呢﹖加爾文認為可以通過觀察自己有沒有被揀選的記號。這些記號包括內心對神的信心﹐擁有高堂的道德標準﹐以及經濟成功的生活。當然在神學來說﹐這些記號並不是被揀選的條件﹐只是用作衡量是不被揀選的指標。

加爾文與基督徒生活

路德認為基督徒生活是與神合一的快樂﹐是愛。加爾文則認為基督徒是要奉行神的律法﹐是自我否定。他認為世界是人類被放逐的地方﹐軀體是囚禁靈魂的監獄。但他沒有憎恨生命厭倦世界﹐反而通過世界去提升精神層面。加爾文的基督徒生活有兩大特點﹐思想潔癖和努力工作賺錢。社會學家Max Weber曾說﹐基督徒生活的資本主義的精神。不再把金錢浪費在奢華的生活享受上﹐而把金錢再投資生產更多的利潤。

加爾文與教會

加爾文認為教會的最主要用途是教育﹐通過傳教與聖事﹐把人帶進被揀選的生活。他的教會強調紀律性﹐若果教友犯了紀律﹐先是私下訓話﹐繼而公審﹐若無效則逐出教會。但逐出教會並不等於不能爬救﹐因為逐出教會並不影響人是否被揀選。加爾文的教會分為四級﹐牧司﹐老師﹐長老和傳道人﹐他認為這四個分級是源於教會。在聖體聖事上﹐他認為耶穌精神上與聖體同在。他認為國家的法律應該跟從神的律法﹐而國家機關的功用是懲罰不虔誠的人。他認為人民沒有革命推翻政府的權利﹐但次一級官員有權推翻不守神的律法的高統治者﹐

加爾文與聖經

加爾文認為聖經是真理的法律﹐所以任何人也要對聖經絕對服從。他認為聖經的權威來自聖神的默示﹐因此聖經沒有新舊約之分﹐全部也是神的說話。

感想

我罷加爾文的神學﹐第一個感覺就是他的神學很變態﹐完全埋沒人性。我不大認同路德神學走的路﹐但至少我可以看到路德神學有可取之處。我雖認為慈運理的神學欠缺宗教的美感﹐但在理性上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加爾文神學則與現代人文思想背道而馳﹐與我們的良心和理性完全不乎﹐與其說那是基督教神學﹐不若說那是異端邪說。很可惜現今的基督教中﹐到處也可以看見加爾文的影子﹐特別是福音派的災情最嚴重。唯一可幸的是知道預定論的問題﹐加爾文的預定論與坊街流傳的版本不同。在加爾文的版本中﹐神並非因為人的信心而揀選人﹐神可以揀選任何人得救。事實上信徒也沒有足份把握﹐能夠確定自己是被揀選的人﹐因為信心和成功只是驗證得救的指標﹐並非保障得救的條件。信教是讓自己心理上好過一點﹐欺騙自己以為自己是被揀選的人。福音派在傳教時﹐常常叫人悔改歸向神﹐成為被揀選的人﹐他們卻不察覺本末倒置了。既然神揀選誰沒有任何原則可遵循﹐神可以揀選不信教的人﹐亦可以不揀選信教的人。同時加爾文也認為教會與救恩必然關係﹐那麼教會就沒有需要續繼存在了。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五章﹕慈運理的神學

除了德國的馬丁路德外﹐瑞士的慈運理(Huldreich Zwingli)是宗教改革另一大神學家。他的神學有一部份源於路德神學﹐但另一部份有別於路德神學﹐把基督教與人文主義結合。

慈運理認為聖經是神的訓示﹐聖靈一般通過聖經工作﹐但聖靈也可以直接在非教徒身上工作﹐所以他不如路德般受到經文主義制肘。慈運理認為信仰就是在精神上健康﹐信仰對於靈魂如同健康對於身體一般重要。他認為神是宇宙萬物的始動者﹐神主要透過自然定律工作。他某程度上是理性預定論者﹐相反路德則認為神是超越理性﹐不受任何法則限制。

慈運理認為神的律法不會判定人的犯罪﹐只是說明我們如何犯了罪﹐神的律法是先驗性的自然法﹐與康德提出的哲學不謀而合。他認為福音就是神的律法﹐而世俗政府的法律﹐也應該建立在福音的基礎上。慈運理否定聖事的神聖性﹐他認為聖事只具紀念性質的儀式﹐聖靈在聖事之外工作。他同樣否定聖體﹐聖體只是代表耶穌的身體﹐並不是耶穌的身體臨在聖體中。聖餐只是一個紀念活動﹐而非教徒與耶穌同在一起。

慈運理這章很短﹐田立克大部份時間也是比較他的神學與路德神學的分別。慈運理的神學很理性很易明﹐面向工業化中產階級社會﹐反觀路德神學還帶有很重農業社會的影子。他的神學奉行簡約主義﹐很多中世紀流傳下來的神學也給他一刀切掉。在理性上我找不到反對慈運理的理由﹐不過我認為符號化聖事太過冰冷﹐太過機械化﹐缺乏原本神秘主義色彩的吸引力。慈運理的思想是很好神學基礎核心﹐但對平教徒未免缺乏感染力。傳道時可能有點乾澀﹐我不反對加上適量的包裝﹐為理性披上宗教氣氛的外衣﹐好吸引教徒參與教會。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五章﹕馬丁路德的神學

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是教會歷史的轉折點。他的突破並非出於教義上的革新﹐那其些神學思想早在後中世紀已被提出。他的突破在於勇於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當嘗試推行教內改革失敗後﹐他一手建可以與羅馬並肩而立的新教。

神學上的分裂

天主教的神學觀強調客觀性﹐神透過教會用聖事去救贖人類﹐教會的角色就是管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天主教認為救贖是可以衡量的﹐神訓示只是為人類指示成聖的方向﹐而非要人類絕對服從的命令﹐善與惡並非二元對立﹐當中可再細分不同的善惡等級。正因為救贖在神學上可被量度﹐但實際上沒有辨法量度﹐人不能肯定自己得救﹐害怕死後審判而產生焦慮。路德神學提出解決這個焦慮的方法﹐個人化人與神的關係﹐將信仰內化成為人接受神。人與神的關係黑白分明﹐一是完全與神同在﹐一是完全與神分離﹐沒有中間的深淺不同的灰色地帶。

中世紀教會以金錢買救贖的贖罪卷﹐故然與路德神學水火不容。他提出人與神可以直接連繫﹐ 不再需要透過教會作為中間媒介﹐引申出幾個相關的問題。人可以直接向神悔改﹐在祈禱得到神的寬恕﹐可以取消告解聖事。人與神的關係黑白分明﹐人死後一是在天堂﹐或者是在地獄﹐可以取消煉獄的教義。由於在地獄中人與神的關係依然存在﹐地獄仍是人與神分離的一個境界﹐有別於中世紀普遍認為地獄是一個地方。

路德對教會的批評

馬丁路德反對宗教的權柄﹐他認為教庭不應壟斷神﹐成為神在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他反對教會道聖俗二分﹐對平信徒和神職人員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他把宗教和道德的關係倒轉過來﹐天主教本是有道德所以顯出信心﹐現在則變成了沒有信心就一定沒有道德。他主張唯獨因信稱義(sola fide)的教義﹐不過這教義被很多人﹐包括基督教徒誤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唯獨因恩典﹐唯獨通過信﹐才能夠稱義。路德教義中的信﹐是指接納神的恩典﹐肯定自己得救的信心﹐這個信的意思並不包括必需要接納任何特定的教義。路德亦反對聖事的客觀性實際功效﹐他認為人若沒有信心﹐聖事就沒有救贖的功效。天主教的神職架構﹐本來是為著聖事而設立。路德完全摧毀聖事的意義﹐同樣也摧毀了神職架構﹐他認為每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也可以出任司祭當牧司不需要任何人去按立。

路德與人文主義

在宗教改革初期至今﹐人文主義與路德思想互相攻擊﹐雙方爭論不休。人文主義不一定反宗教﹐事實上與路德對立﹐是基督教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對教會傳統和聖經也抱有學術性的懷疑態度﹐路德推翻了教會傳統﹐但認為聖經是絕對。路德認為人文主義與世俗政治和教會妥協﹐人文主義則認為路德過份激進影響和平。人文主義者強調教育和理性的重要﹐而路德則持相反意見。最至命的分歧是兩者對於自由意志的看法﹐人文主義者認為人類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信從神得到救贖。路德認為人得救完全出於神的恩典﹐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救贖是褻瀆神。

路德與福音派

福音派的神學起源於路德﹐但他們批評路德的宗教改革不夠徹底﹐還殘留半吊子天主教的神學思想。福音派認為神不獨透過聖經與人類說話﹐神無時無刻也對每一個人說話﹐只要人承受起背負神的十架。路德的神是一個寬恕甜美的神﹐福音派的神則是要人背十架受苦的神。路德只說人可以肯定自己的救贖﹐但沒有說神如何揀選得救的人。福音派除了肯定自己得救外﹐還要肯定別人一定不能得救。路德的改革只限於宗教上﹐福音派則認為他們還要改革社會﹐甚至不惜以武力對抗世俗政權。福音派認為人類可以聖靈上身﹐日常大小事務也有可以聖靈指引。路德認為聖靈幫助人內省悔罪﹐但不會變成鬼上身般的另外一把聲音。路德認為十架的救贖具客觀性﹐福音派則強調人會背起自己的十架才會得到救贖。路德與加爾文一樣﹐接受嬰兒領洗﹐但福音派則認為成人領洗才有效。福音派認為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教會﹐只有他們的教徒才能得救。路德反對福音派孤立自己的做法﹐他認為對福音派敵視教派不是有愛心的表現。

路德與聖經

路德認為聖經是教會的法律﹐甚至可以用來審判教會﹐聖經是神的話語。神的話語在聖經成書以前﹐已經客觀地存在。路德認為他能以神的話語成原則﹐去分辨那一卷經書屬於聖經之內。他不否認聖經能夠追加經書的可能性﹐只要當代有人屬有先知聖靈的能力。他對聖經的態度是半宗教﹐半歷史性的批判。從歷史的角度看﹐他認為摩西不是摩西五書的作者﹐他認為以西結書和默示錄應該從聖經刪除﹐雅各書也沒有任何福音價值。

路德與罪和信

路德認為不信就是犯罪﹐罪沒有分大小﹐只要人遠離神就有罪。他口中的信並不等同事下流行基督教口中的信。信不是指必需要接受某些教義﹐甚至不是任何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信也不是指相信某些歷史事實(fides historica)。信是接受神的恩典﹐接受罪惡的赦免﹐與建立神親近的個人關係。

路德與神

路德對神的觀念十分獨特﹐他認為人只能從對比中去認識神。神是無限﹐超越人類的想像和言語。神不會因為不是祂不做某些事情而不是全能﹐神的全能是指他可以有潛力去做任何事情﹐神並不需要擇選做什麼﹐因為祂可以什麼也做。他認為歷史是由神主宰﹐歷史並不是神與魔鬼的鬥爭﹐而是神藉著魔鬼去工作﹐世間的災難是為神對世人的懲罰。

路德與基督

路德認為我們如何形容基督﹐是反影出基督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基督學並不是研究耶穌到底是什麼東西﹐而是研究耶穌對我們有什麼好處。耶穌是道成肉身﹐他就是神的話語。路德認為神的話語有四重意思。第一樣是指神的心﹐穩藏在神的內在﹐人類不能看見。第二是指耶穌是人類可以看見的歷史見証。第三是指先知﹐耶穌和使徒留下來的說話﹐記錄成為聖經。第四是指在聖經以外﹐但基於聖經﹐人在傳道時說的話。

路德與教會和國家

在路德的教義中教會是最弱的一環﹐因為他的神學基礎是人與神的直接關係﹐並不需要教會的存在。教會欠缺權威和架構﹐是一直以來困擾基督教的問題。路德認為教會是客觀性的存在﹐人並不能選擇教會﹐人在出生以前已屬於教會﹐人後來才發現自己屬於教會。福音派則認為教會是由人創立﹐沒有教徒就沒有教會。路德認為教會分可見和不可見兩部份﹐不可見的部份是聖靈的真正教會﹐可見的部份是現實中不完美的教會。福音派認為可以觀察人的內心﹐決定那個人是否屬於教會的一份子。路德則認為人就算多麼的不虔誠﹐始終也是教會的一份子。教會內每個教徒也是司祭﹐牧司只是教徒的代言人﹐並非比教徒高人一等。路德教會的權柄來自政府﹐國王成為教會的最高主教﹐教會成為政府行政機構的一環。因為教會的權力來自政府﹐教會的自然法傳統逐漸消失﹐教會再沒有超然道德位置﹐去批判權力來源的政府。有些人認為路德把政府置於教會之上﹐是間接促成德國人面對納萃統治﹐只能逆來順受﹐缺乏反抗的道德勇氣的原因。

感想

路德神學與中世紀的神學傳統﹐和我所熟悉的天主教神學很不同。他的想法解決了一些當時教會的問題﹐但他卻沒有預期到﹐他的神學又產生更多的問題。路德的神學表面看來似乎言之有理﹐但有些教義深入研究時﹐卻發現好像自相矛盾。到底是我弄不清楚路德的意思﹐還是路德的神學真有問題。讀這章的最大得著是知道因信稱義的原意﹐發現福音派背叛了宗教改革。我比較認同基督教人文主義的精神﹐但路德神學也有可取之處﹐從相反的角度出發﹐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神。我想若果用維根基坦去分析﹐路德神學到底還會剩下什麼慨念。可不可以用三位一體的解決耶穌人神爭論的辨法﹐建立一條路德神學與天主教神學的轉換方程式﹐重新整合分裂的教會呢。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四章﹕從天特會議到今天的天主教會

天主教面對新教宗教改革的威脅﹐不得不重新找出自我定位﹐進行一系列反改革運動。雖然是名稱上是反宗教改革﹐天特會議實際上是推行天主教教內改革。中世紀的神學思想很多元化﹐教會內不同思想百家爭鳴。新教在宗教改革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而天主教則相對地走上另一條路。田立克在這章內簡單地總結天主教和基督教在神學理論上不同的地方。

權威

天特會議決定教會權威的基礎﹐天主教的權威來自聖經﹐但天主教聖經與新教聖經書目不同。馬丁路德把次經從正典中刪除﹐因為次經支持他反對的律法立義。馬丁路德還想刪除更多的經書﹐例如以斯帖記(Book of Esther)。除了聖經外﹐教會的傳統也有同樣的權威。教會傳統的內容沒有明文規定﹐基本上等同教庭日常運作的決策﹐教宗理論上可以任意解釋教會傳統﹐不過實際上當然不可以與歷代教會的文獻記錄差異太大。拉丁文武加大通行本聖經才是聖經的最終權威 ﹐天主教並不接受其他聖經譯本。教庭有解釋聖經的權威﹐ 最終的解釋權在教宗一個人手上。在新教中沒有任何人獨佔解釋聖經的權威﹐於是他們為著不同的神學觀點永無止境地爭論不休。

天特會議認為罪是人的墮落﹐但不是新教認為的完全墮落。 罪只是令人減少自由﹐人沒有完全失去自由。天主教認為原罪並不是罪﹐只是人類會犯罪的傾向。新教認為不信就是有罪﹐天主教則認為違背神的律法才有罪。新教認為罪是遠離神的結果﹐天主教認為們罪的結果是遠離神。新教罪的包伏很重﹐要完全信服神才會沒有罪。 天主教的罪則是可以悔懺免赦的行為﹐所以教徒在活得比較輕鬆開心。

稱義

新教簡單地認為因信稱義﹐天主教稱義的觀念則複雜很多﹐保留Thomas神學的傳統。稱義是神的恩典﹐恩典的內容一面是信﹐另一面則是望和愛。信並不是稱義的唯一條件﹐因為一個信了的人可以犯罪而暫時失去稱義。其實天主教和不少新教徒也誤解了因信稱義的意思﹐他們認為因信稱義是只要人信了就可以強迫神赦免人的罪﹐得到救恩是信的必然結果。因信稱義中的信﹐與天主教的信不同。天主教的信是指知識上和道德上的行為﹐新教的信則是指人不可抗拒神的恩典。

聖事

新教只有兩件聖事﹐天主教有七作聖事﹐但聖事數目不是重點﹐而是兩者對聖事的本質不同理解。天主教認為聖事的神聖力量具客觀性﹐聖事的救贖功效與人的信仰思想無關﹐領取聖事己有聖靈的實質工作。新教則著重人與神的關係﹐若人不信神則聖事沒有任何意義。天主教保留化體論﹐認為耶穌真實的臨在聖體和聖酒中﹐新教則認餅和酒只有象徵意義。這點的分別在參觀兩者的教堂最為明顯。新教的教堂在不舉行崇拜時﹐只是一座沒有特別的空屋。天主教的教堂因為長期供奉聖體﹐神真實地臨在教堂祭壇上﹐所以教堂無時無刻也是神聖莊嚴的地方。修和聖事是新教攻擊重點之一。修和聖事並不是神父寬恕罪人﹐而是神透過神父﹐亦只可以透過神父去寬恕罪人。天主教的信仰最重要是聖事﹐傳道反而其次﹐而整個神職架構也是為聖事而設立。

教宗無誤

在天特會議中對教宗的地位也有激列爭議﹐這個爭議持續了幾個世紀。一個說法是教宗為神的代理人﹐所以是主教團權力的根源。另一個說法是教宗是主教團的代表﹐宗教的權力最終來自主教團。在1870年教會宣告教宗無誤的教義﹐代表著教宗對主教團的勝利﹐從此教宗擁有超然的地位﹐在教會內沒有可能受到批評。行使教宗無誤必需付合特定的條件﹐只有使用ex cahtedra宣告才具有效力。教宗無誤在教會歷史上絕少使用﹐第一次亦是唯一次是1950年宣告聖母升天。(田立克在書中沒有說﹐不過我印象中記得聖母無玷也無誤宣告﹐應該再沒有第三條無誤宣告了。)

詹森主義(Jansenism)

在天特改革後的天主教﹐因為耶穌會權力的關係﹐Thomas傳統在神學上佔壓倒性優勢﹐詹森主義是奧古斯丁傳統最後的垂死爭扎反抗。

可行性主義(Probabilism)

教會在道德上的指引是基於是可行性(porable)﹐而並非絕對劃一的道德指引﹐保留人在道德決定的選擇自由。可行性指引的申延是罪分為死罪(moral sin)和可原諒的罪(venial sin)兩種罪﹐基本上所有生活中會犯的罪也是可原諒的罪﹐因些罪的問題沒有新教的嚴重性。

看罷田立克天主教教義這章﹐我這個天主徒有點慚愧﹐原來自己對所信的宗教所知甚少。教義最粗淺的陳述我當然聽過﹐但背後的神學基礎卻完全一竅不通。我以前以為天主教是跟隨奧丁斯古傳統﹐而基督教是跟隨亞里士多德的傳統﹐原來我一直都弄錯了﹐兩者的立場其實是剛剛相反。今次可以說是重新認識我的信仰﹐溫故知新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