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經濟

經濟殺手的告白 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 John Perkins

在買「經濟殺手的告白」前﹐早已在網絡上看這本書的評論。全部也極力推介此書﹐說此書讓我們認識清楚美國的黑暗。書評亦不忘加兩插句反資本主義﹐反西方以發展為名剝削第三世界的感想。經濟殺手為跨國企業工作收受豐厚酬勞﹐運用各種正當或不正當的政治和經濟手段﹐在背後操控影響第三世界的獨裁者﹐讓他們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國。經濟殺手和顧用他們的跨國企業﹐暗地裏為美國政府處理不方便正式出面辨的事情。美國政府和跨國企業關係千絲萬縷﹐合組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利益複合體﹐在全球各地推動美國的經濟帝國主義。

此書的作者早年曾經濟殺手﹐退休後自己開設能源公司﹐亦受惠於跨國企業的關係網。晚年良心發現決心要寫這本書﹐揭發﹐美國政府與跨國企業的陰謀。我滿懷期望地閱讀這本書﹐想看看當年有什麼驚人內幕﹐經濟殺手如何呼風喚雨﹐左右一國之命運。豈料這本書只是一本自憐式的自傳﹐並附加充滿偏見的歷史課。作者一心要漂白自己的過去﹐不斷說自己一面當經濟殺手享受榮華富貴﹐一面看見落後國家人民生活貧困良心受責。不知是作者天真還是有意誤導讀者﹐他除了把自己包裝成經濟殺手污流中的清源﹐還把曾與他打交道的第三世國獨裁者﹐寫成一心一意要為國為民的大好人﹐美國政府和跨國企業則是貪婪自私的壞人﹐書中的世界黑白分明得讓我以為在看童話故事。

我原本以為經濟殺手的工係充滿刺激﹐是現實世界中的經濟占士邦。作者曾經做過的所謂壞事﹐不過是把經濟預測跨大﹐向落後國家的獨裁者行賄兼色誘﹐讓所屬的工程公司贏取發展合同。那年代貪污橫行﹐不作這些臺底交易﹐根本不可能做成生意。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做生意的人﹐豈不是每個都是經濟殺手。作者批評美國向落後國提供援助和借貸﹐而些金錢最終又流回美國的工程公司口袋中﹐當地的窮人沒有分到任何得益﹐國家卻背上了龐大債務﹐從此要用天然資源的收益去還債。虧作者還自稱是首席經濟顧問﹐他連經濟學的根本也搞錯﹐錢只是不過交易媒介﹐難道要向貧民派錢才算是援助。美國工程公司在當地興建的基建和發展﹐做完後又沒有帶走運回美國﹐那不就是美國政府的援助和借貸的結果。不過也很難責怪他不懂經濟學﹐因為他根本不是讀經濟出身﹐他的寫經濟報告也只是按上頭意思做假作數字。

若果他只是做數騙獨裁者也算了﹐想不到他亂作數據的習性不改﹐竟然在書中也做數騙讀者﹐好增加他美國陰謀論的說服力。第三十四章說厄瓜多爾淪為美國經濟傀儡後﹐貧窮人口大幅從50%上升至70%﹐失業率更高達嚇人的70%。我上Google核對資料﹐厄瓜多爾最近十年的失業率徘徊在10%﹐貧窮人口則下跌至36%。作者說厄瓜多爾外債增加倒是事實﹐不過恐怕相對於同期美國外債的增幅﹐厄瓜多爾的外債只是小意思。作者還批評世界貧富懸殊日益加劇﹐美國的經濟市國主義要負上全部責任。可是他忘記了計算過去三十年﹐發達國家人口平穩﹐落後國家的人口則大幅增長。落後國家沒有好好控制人口﹐不負責任地生育分薄人均資源﹐難道又是發達國家的錯。

作者不只經濟數據有問題﹐他的政治理念也很有問題。不知道是否他運氣不好﹐他曾到印尼﹐巴拿馬﹐沙地阿拉伯和厄瓜多爾當經濟殺手﹐那些國家到今天是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家。反觀當年同樣是美國經濟附庸國的亞洲國家﹐日本﹐台灣﹐南韓﹐星加坡﹐今天已階身發達國家的行例﹐經濟實力之強足以和美國一較高下。到底是美國剝削第三世界讓他們走不出貧窮的困局﹐還是那些國家自己沒有好好把握美國提供的發展機會。作者中左派思想的毒太深﹐彷徘認定有錢便是原罪﹐發達國有義務無條件幫助窮國。發達國幫助窮國的義務﹐僅只於向他們提攜教育﹐讓窮國學習發達國進步之道。並不是窮國人什麼也不需要做﹐便要給他們餵飽飯食。作者甚至有點精神分裂﹐一邊控訴美國在落後國發展破壞當地的原始文化﹐另一邊又想落後國脫貧踏上小康之路。為什麼他不想想當地的原始文化﹐正正是落後國貧窮的原因嗎﹖看看亞洲國家與美國經濟接軌﹐三十年間便從一窮二白擠身經濟強國之例﹐甚至吸收了美國的文化後﹐加以改良反出口回美國去。

作者寫這本書﹐大慨認為讀者看完﹐會認定美國剝削窮國不公義。可是我卻看到另外的一種不公義﹐窮國不事生產持窮為惡﹐反過來剝削發達國家的不公義。書中提及巴拿馬和沙特阿拉伯﹐正好是不公義最明顯的例子。巴拿馬運河當年是美國出資興建﹐運河每年為巴拿馬人民帶來龐大經濟收益﹐可是巴拿馬政府還不知足﹐竟想把運河收歸國有侵佔全部收益﹐美國為保障自己的投資利益﹐派兵把諾列加趕下台也無可厚非。沙特阿拉伯坐擁大半中東石油﹐國家抬高石油價格坑發達國家錢﹐國庫的錢多到水浸。沙特國民從出生便不用工作﹐國家會養他們一生一世。書中說沙特人的文化很懶﹐過份到連順手把街上的垃圾捨起丟進垃圾筒﹐也認為是有失身沙特人份的事情。沙特人自己不事生產﹐卻霸佔著世界經濟命脈的石油﹐正如大地主的二世祖﹐自己不工作卻搾取辛勤工作農民的租金。發達國家賺回沙特的石油收益﹐不過是取回原本屬於他們的金錢。中國近年經濟起飛慢慢趕上發達國家﹐也許中國也要開始學習經濟殺手之道﹐保障天然資源的供應發展所需﹐不要被那些不事生產的落後國家﹐憑著手上天然資源開天殺價﹐剝削中國的努力成果。

Fooled by Randomness – Nassim Nicholas Talech

去年金融海嘯華爾街投資銀行傷亡慘重﹐可是卻捧紅了「黑天鵝理論」這本書和其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ch。此君投資眼光獨到甚有遠見﹐在一眾基金經理還沉醉在經濟沫的時候﹐他已經預言金融海嘯無可避免﹐來臨只是遲早的問題。金融海嘯令不少投資者一舖清袋﹐他的基金卻逆市狂賺一百二十億。Talech並非普通的華爾街基金經理﹐除了管理基金外﹐他還在大學當哲學教授﹐研究隨機率的認知論。

「黑天鵝理論」因為金融海嘯被受追捧﹐財經界人手一本在閱讀惡補。其實「黑天鵝理論」不過是在重覆他舊作Fooled by Randomness的內容。這本書早在「黑天鵝理論」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前﹐已被譽為華爾街奇書﹐自組成cult有一群忠實追隨者。這本書中文譯作「隨機致富的傻瓜」﹐不過我認為中文名稱譯很差﹐完全偏離了該書的原意﹐因為這本書根本和致富無關。這本書的主旨很簡單﹐一句說話可以說完﹐但同時亦挑戰大部份人的世界觀。人們以為成功全因一己努力或眼光﹐看不清楚自己命運的背後﹐往往受到隨機事件擺佈的事實。

這本書嚴格來說可以歸類為哲學書藉﹐作者通過他們華爾街打滾多年的經驗﹐輔以人類學和心理學的理論﹐說出人類腦袋總是不理解隨機率的事實。人類總是以為因果有既定關係﹐甚至自己把虛線連結﹐把沒有關係的東西憑空想像出關係。這本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先說服讀者隨機率無處不在。在市場上很多基金經理看似很成功﹐他們以為自己投資眼光過人﹐其實他們只不過是運氣好。他們不明的隨機率﹐無視那個很細微﹐但足以令他們傾家蕩產的黑天鵝風險。在生存者偏見下(survivor bias)﹐他們看似年年賺錢﹐不過亦可以一舖輸清光。用廣東話彥語說﹐他們在玩「贏粒糖﹐輸間廠」的高風險遊戲。

第二部份作者從認知論的角度﹐去解釋隨機率是什麼﹐為什麼大部份人也掌握不到。作者引用哲學家Popper和Hume的理論﹐推翻所有金融工具的意義﹐那些全不過是在築沙子上的玩意﹐完全不能代表現實世界。書中嘗試解釋人類為什麼總是受隨機率的迷惑﹐非要找出某種因果關係才心安理得。以前我總是想不通﹐那些分析每天市場上落的財經分析員﹐到底如何知道某件新聞或公佈數據與市場上落幾十點的關係。看完此書後﹐我更加肯定那些財經分析員只不過是隨口亂說。市場每天幾個百份點的上落﹐不過是市場的雜音﹐沒有任何市場資訊﹐亦與新聞沒有任何關係。單天上落的數據不能告訴我們什麼﹐重要的是要分析趨勢。很人誤以為能夠預測等同能夠控制﹐可是預測沒有百份百的準確。若只按照預測去計劃﹐出現在控制以外的情況時﹐便會成為黑天鵝大災難。

第三部是隨機率的人生哲理﹐作者總結他的人生智慧﹐談論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充滿隨機性的世界。結果非我們可以決定﹐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態度。成功一定要靠運氣﹐但我們不知道運氣何時會來﹐若沒有充份的準備﹐便不能捕捉運氣來臨的一刻。明白因果關係並非必然後﹐我們要學懂抽象思考去作風險管理﹐要保障黑天鵝災難發生時的逃生門。當聽到別人說﹐這件事在歷史上從沒發生過﹐便要小心了。因為所有黑天鵝災難在發生之前﹐也是在歷史上從沒發生過。只要有可能發生的話﹐便一定遲早會發生﹐還未發生過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要學習把隨機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凡事也以為可以追求最大化﹐隨機率讓我們滿足既成事實的結果﹐生活要留有無法預知的空間才會快樂。

可能我當年讀碩士時﹐研究課題與隨機率有關﹐曾痛下苦功學習隨機率﹐隨機率早己融入我的思維模式﹐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很理所當然。對於隨機率認識不深的讀者﹐這書不停衡擊讀者的固有思維﹐挑戰和覆顛讀者的世界觀。若只看介簡或撮要﹐這書的內容聽起來很玄,讀者要自己仔細讀閱咀嚼﹐才能領悟書中的道理。

Strategies and Games Theory and Practice – Prajit K. Dutta

上個學期沒有修讀哲學的課﹐改行走了去讀經濟學。我一直對博奕理論(game theory)深感興趣﹐可惜多次嘗試看書自修也半途而癈﹐結果還是要找人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博奕理論與我主修的道德和政治哲學也有密切關係﹐哲學家正嘗試利用博奕理論去解釋社會契約的建立﹐用理性的架構去推論何謂道德和公義。

其實這個學期我沒有付學費﹐博奕理論是大班上堂﹐一個演講廳三四百個學生﹐可以偷偷地走進課室內旁聽。反正這科不用教授改文章﹐功課只是計數還逢送答案﹐我既然不需要拿學分﹐便無謂花費冤枉錢了。不過我偷上堂倒也大膽﹐不單坐第一行舉手問問題﹐教授邀請學生當博奕理論實驗的白老鼠時﹐我還膽粗粗問教授我不是學生可不可以參加。讓我親身感受博奕理論的實驗﹐順帶還贏了十二元作午飯錢。

博奕理論聽落很高深難懂﹐當中要涉及數學或許真的很難﹐又要用微積分又要用機遇率﹐不過博奕理論的慨念其實簡單易明。要找量化找出最佳平衡點不容易﹐若果只是借用其慨念作粗略估計﹐博奕理論教懂我用一個全新的角度看世界。博奕理論不單只是悶蛋經濟學﹐其原理甚至可以應用日常生活中需要作出的決擇﹐這讀課真的我讓我大開眼界﹐可以說是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

上第一堂時教授已向我們說清楚﹐博奕理論並不等同現實﹐只是世界的完美模疑。但是分析這個完美世界﹐是認識清楚現實世界的第一步。先要打好理論的基礎﹐才能應付現實中不同的變化。課程的安排由淺入深﹐先讓我們學習簡單完全脫離現實的博奕賽局﹐明白最重要的幾個基礎慨念後﹐才慢慢加入越來越複雜﹐和越來越像現實的賽局變化。

博奕理論假定所有參加者(player)也是理性和小心﹐即是他們一定會作出最大回報的選擇﹐不會不小心計錯數。但博奕理論不需要假定參加者自私﹐因為利他因素也可以包括在回報的計算內。任何人學習博奕理論的起點﹐也必定是囚徒困局(prisoner dilemma)﹐兩個囚犯決定招或不招供。這是一個完美全知動態單次賽局(perfect complete static single game)﹐亦是最最最簡單的賽局模式。

納殊平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奕理論最常聽到的名詞。納殊平衡是指所有參加者都不能作出任何單方面行動去增加自己的回報。即是賽局處於一個平衡狀態﹐你可以去預測對手的選擇﹐因為對手只不可能有更加好的選擇。數學上證實了納殊平衡必然地存在﹐教授雖然曾寫出了證明算式﹐不過那條數實在太深奧了﹐幸好我來旁聽不用考試。

劣勢策略(dominated strategy)是指不論在任何條件下﹐也有更加好選擇的選擇。一個理性的參加者﹐是永遠不會選擇劣勢策略﹐因為另一個選擇有更好回報嘛。所以我們可以用反覆刪減法(iterated elimination)﹐除去賽局中的劣勢策略﹐簡化賽局的分析﹐甚至找出賽局的答案(solution)﹐亦即是賽局納殊平衡點。

很多時賽局沒有純種策略(pure strategy)﹐即是一個可百搭所有條件的選擇﹐但一定會有至少一個混合策略(mix strategy)。混合策略是指你的最好選擇﹐便是按計算出來的機會率﹐隨機地作出某一個選擇。對手不論如何回應你的選擇﹐他的遇期回報(expected return)也不會超過納殊平衡點。

只要明白納殊平衡的慨念後﹐重覆賽局(finite game)無窮賽局(infinite game)和動態賽局(dynamic game)只是更加複雜賽局﹐其解答原理與基本賽局一樣。利用反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找出每個子賽局的納殊平衡(sub-game Nash equilibrium)﹐再反覆推論找出整個賽局的納殊平衡。無窮賽局最特別的地方﹐是採用懲罰策略(punishment)﹐用損己損兩敗俱傷的方法﹐去迫對手不作出某些選擇。博奕理論便可以用來計算﹐最有效的懲罰策略﹐在自己損失最小的情況下﹐收到最大的阻嚇作用。在靜態賽局中﹐每一局的條件也是不變﹐而動態博奕的條件則受上一局選擇影響。

不完美賽局(imperfect information game)和不完全賽局(incomplete information game)是兩個不同變化﹐這兩個變化很容易混淆。前者是指參加者知道對手的選擇條件﹐但不知道對手曾經作出甚麼選擇。後者則是指參加者並不知道對手的選擇條件﹐只知道對手所有選擇條件的可能性。不完美賽局的解答原理同上﹐但不完全賽局則要使用貝氏納殊平衡(Bayes-Nash equilibrium)來解答。其他有趣的單元不能逐一詳例﹐如零和賽局(zero-sum game)﹐道德風險(moral hazard)﹐賽局設計(mechanical design)﹐訊息賽局(signaling game)﹐每種賽局也各有特性和用途。不過說穿了萬變不離其宗﹐納殊平衡就是解答的關鍵所在。

課程除了空談理論外﹐還有分析一些現實例子﹐好讓學生見識博奕理論的實際應用。當然那些例子中使用數據經過簡化﹐但已足以說服我博奕理論的威力。引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解釋為什麼引入競爭會令市價下跌﹐而壟斷不利消費者。分析NASDAQ股市和政府債卷﹐指出金融機構私下互通狽狙為奸的害處﹐以及如何防止他們聯手造市。最令我感到如夢初醒﹐是分析英式拍賣和荷式拍賣不同﹐並指出賣方在兩者的預期收入均等。

儘管修讀了博奕理論的課﹐我不敢說自己懂博奕理論﹐我只略懂博奕理論的皮毛。我雖然不懂如可計算運用﹐但還是可以看穿那些不懂經濟學的社會學者﹐拿著博奕理論當晃子的把戲﹐不怕人家拋幾個博奕理論專有名詞便被嚇倒。讀博奕理論最有用的地方﹐還是提升我玩樸克牌的心理素質。以納殊平衡來決定如何下注﹐知道對手不可能有更好的預期回報﹐剩下來是便是賭運氣﹐看看誰的牌較大。再不用擔心對手是否偷雞作大﹐因為長線而言誰拿大牌的機會率是均等。若果對手不是以納殊平衡下注﹐在機會率上他已經輸了。真的很神奇地﹐以前我玩牌輸多贏少﹐近來玩牌就算不贏﹐也不會大輸。不講不知﹐樸克世界賽的冠軍就是個數學博士﹐是他發明了納殊平衡的玩法﹐當然他計算如何下注比我複雜很多。

The Logic of Life – Tim Harford

87147

說起經濟學很多人會聯想起報章上沉悶的經濟數字﹐又或者認為經濟學只是炒股票賺錢的學問。若科普讀物將科學普及化﹐那經普讀物便是將經濟學普及化﹐用一般人也看得懂的文字﹐介紹經濟學的理論和新研究﹐讓讀者醒察經濟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Tim Harford的前作「臥底經濟學家」﹐是簡易經濟學入門的第一課﹐新作「生命的邏輯」繼續深入淺出地為讀者解釋何謂經濟學和其功用。

經濟學的基本並不數字或方程式﹐甚至亦與金錢沒有直接關係。經濟學是解釋人類行為的學問﹐假定人類大體上按理性思考﹐並懂得計算衡量得失和成本﹐從而推論出人類作出的選擇和其原因。作者在書中每一章也提出不同的生活現像﹐抽絲剝繭地用經濟學的方法﹐讓讀者明白表面看似毫無道理的事情﹐原來背後也是跟隨經濟學的定律運行。

愛滋病橫行導至青少年口交上升。經濟學博士用博奕理論﹐奪取世界樸克冠軍。公司總裁無甚作為卻收取天價薪酬。租屋樓宇地區比自置物業地區﹐治安和社會設施較差。民主制度被小數利益團體騎劫政策。甚至連種族歧視和殖民統治這些不公義的社會現。在經濟學下原來也有合理的解釋。要改變現狀先要明白成因才能對病下藥。若果不理解清楚因果關係﹐胡亂出於好意亂投藥石﹐恐怕只會帶來始料不及的更壞情況。

例如種族歧視源於微小無意識的個人偏好﹐因為經濟定律的關係被放大而陷入惡性循環。研究指出只需在起源處作微小的改變﹐便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書中最實用是博奕理論玩樸克的例子﹐以前我玩樸克輸多贏少﹐不過學懂利用納殊平衡來下注﹐不受對手的心理策略影響﹐減低在牌局中犯錯的機會﹐不求一舖大勝而把每局機會率優勢的積少成多﹐慢慢逐少逐少地贏錢。

作者是個說故事的能手﹐不知不覺間便輕輕鬆鬆讀完整本書。看著作者解決書中的經濟問題趣味橫溢﹐不過其中的經濟學解釋過份簡化﹐只說明研究的結果略去全部數據。閱讀時看似言之成理﹐但細想下來那些經濟學推論﹐有點太過一廂情願想當然矣。不過這類經普讀物要照顧讀者程度和可讀性﹐不能夠詳細例出數據和推論﹐幸好書後例出所有參考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去自行引證。

若果我們在討論社會問題時﹐能夠用運書中的經濟學方法﹐尋找客觀可信的解釋﹐相信可以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可是不論經濟學解釋如何充份﹐還不能夠說服立場先於道理的對手。如果宗教人士認定青少年口交上升是因為道德腐敗﹐平權人士認定種族歧視是因為白人沙文主義﹐儘管經濟學提供解釋之餘也有改變的方法﹐他們也不一定能夠虛心接受。這讓我想起香港爭取最低工資的支持者﹐他們有沒有遵守理性的指引﹐先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呢。

相對優勢的消失

Screen-Shot-2015-07-30-at-11.46.23-AM-e1438229125403

今天看了一篇網絡奇文﹐節錄自《經濟學通識》一書。作者薜兆丰銜頭一大串﹐又經濟學專士﹐又研究院士﹐發表文章數以百計﹐還要是中國十大青年領袖。可是從他那本書的文章內容來看﹐他經濟學理論只有大學一年級程度﹐大學二年級的理論已經弄錯了﹐真不能信相他是個經濟學博士。請大家先看他以下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出他的錯處﹕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2003年12月22日
一位在攻读理工专业的同学,最近接二连三给我长信,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没学过经济学就能发现、却长期被人忽视的”经济原理。

是的,时不时就会遇上这样的朋友。我以前公司的火头军,业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撰写关于修筑连接深圳和珠海的大坝、藉此增加淡水供应的可行性报告。这几年,又有几个说自己创造了什么经济理论体系的找上门来。这些朋友喜欢闭门造车,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他们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只是机会不高。

回头说那位理工科的同学。我给他回信说:“读到第二行,我就决定不读下去了,因为你说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会消失。相对优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什么?你随便找本教科书琢磨琢磨,把自己的理解,用一百字写出来再说吧。”

他没理会,继续长篇大论。我倒是出于好奇,自己试了一下,把自己所理解的相对优势原理写出来。果然一百字就够了,没有为难他。是这样:“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用来生产此,就不能生产彼。‘顾此’的成本就是‘失彼’;选择‘失彼’最小的‘顾此’,就是这个人的相对优势。由于这始终是自己跟自己比的结果,所以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

这是说,没有人会在每一种工作上都是成本最高或成本最低的。想来真奇妙:即使别人样样都比我出色,但只要我跟他共处,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与自己相比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他交换,那么双方就都会得益。成本的概念是要点。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好机会。即使盖茨写程序比我快,做饭也比我香,但只要我跟他住一屋,他就会让我做饭(尽管没他做得香)。并不是因为我做饭比他好,而是因为他做饭的成本是放弃了的程序——他做饭的成本比我的高得多。

讓我這個經濟外行人﹐試試用一百字解釋相對優勢為什麼會消失。“如果一個地方負生產力﹐生產不足以扺賞最低生存所需消耗﹐那就沒有任何相對優勢了。可以想像沒有天然資源﹐又戰亂﹐又愛滋﹐又天災又飢荒的非洲小國﹐他們憑什麼和其他國家交易呢﹖用學術點的口吻來說﹐交易成本比生產力高時﹐相對優勢便不存在了。”噢~用了一百一十四個字﹐不過馬馬虎虎也算數喇。

用他文章的例子來解釋﹐如果我做飯不單只是不夠蓋茨香﹐而是我做出來的飯難吃到會食死人﹐蓋茨寧可寫少幾行程式自己煮飯﹐也不會和我交易讓我替他煮飯吧。又或者蓋茨間屋很大﹐他的房間離我房間很遠。他行過來我房吃飯所需的時間﹐比自己求其煮點東西吃的時間長﹐那他便不會行過來吃我煮的飯了。大慨這位經濟學博士﹐未見識過什麼是負生產力﹐沒有讀過張五常﹐竟然忘記考慮交易成本這個重要因素。

那網頁上的另外兩篇文章﹐經濟理論也同樣有根本性的致命毛病。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玩找錯處遊戲﹐不過估中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