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美劇

Heroes 英雄

Heroes 說起「英雄」很多人會聯想到李連杰歌頌暴君的那套舊電影﹐但此「英雄」非彼「英雄」﹐這套是去年美國NBC電視台最受歡迎的科幻連續劇。話說有天我約了位靚女吃飯﹐吃完飯問她有沒有時間喝杯東西﹐她竟然說要趕回家追看電視劇集。這足以引起一向很少看電視的我的興趣﹐看看到底這套劇集有什麼魔力。回家後我馬上下載第一季﹐不看猶自可一看不可收捨﹐兩天內看完二十四集。從此以後每個星期一﹐我也乖乖地下載新一集﹐追看劇情的最新發展。

故事講述某些人因為基因變種而獲得超能力﹐這個設定X-Men早已用過﹐但不同的是「英雄」中沒有變種特務組織﹐也沒有明顯的正邪對決。劇中的角色是與你和我一樣的充滿人性﹐他們對自己的超能力會感到彷惶﹐不知道應該如何運用得到的力量。他們沒有光頭博士的指導﹐只好在生活中找出適應之道。這劇集的中心思就是劇中日本仔常常說的那一句話﹐每一個人也有預定的角色﹐每一個人也可以是英雄。故事中有差不多大大小小十位主角﹐每個人的超能力也各有不同。第一季的主線是圍繞一個可以預見末來的畫家﹐他畫了一幅紐約核爆炸的預言。各路互不認識的人馬﹐抱括拯救人類當英雄的決心﹐找出阻止這個大災難的方法。由於有一個角色有時空轉移的能力﹐故事結構十分複雜龐大﹐謎題橫跨不同的時間軸。劇中有一幕把謎題與各人的關係﹐用線與交叉點很影像化地展示出來﹐看起來比蜘蛛網還要錯縱複雜。第一季的結局寫得不錯﹐每一條線索也是指向同一目的地﹐在約紐街頭把所有角色的命運連結起來。

正如以往的超能力電視劇一樣﹐ 「英雄」中的超能力者大大細細有十數人。每個人的戲份比重不同﹐但沒有一個是明顯的主角。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日本仔﹐他的對白和身體語言很搞笑﹐他亦是串連起所有人物的關鍵。原本想逐一細說劇中的主要角色﹐不過會提及他們的超能力﹐無可避免的透露重要劇情。這套劇集吸引觀眾之處﹐就是每集也埋下伏筆﹐讓觀眾猜想劇情會如何發展。若果預早知道了劇情﹐觀賞時就會失去一半的樂趣。我還是不要說穿謎底﹐留給未看的朋友自行發掘。不過有一樣劇情不吐不快﹐某位靚仔主角的超能力實在太過屈機。第一季他的能力未完全醒覺﹐問題還不算太大。不知在以後的故事﹐編劇如何可以保持力量的平衡﹐不會天下無敵戰果完全一面倒。

上星期剛剛播完第二季﹐十分令人失望。原本第二季有二十四集﹐但因為荷里活編劇鬧罷工﹐刪減至十一集草草完場。故事開始時埋下的幾個大謎題﹐最後兩集忽然很兒嬉地解決了﹐無驚無險大團完結局。第一季有些角色死了﹐第二季添加入一些新角色。不過十一集實在太短不夠時間﹐沒有足夠戲份去交待他們的劇情。有幾個超能力者只出了場幾次﹐觀眾連名字還未記清楚﹐編劇就快手地送他們上西天。我還有另外一個投訴﹐主要角色的生死﹐應該是一個強烈的戲劇元素。第二季的角色卻可以隨意復生﹐連死亡也可以不當一回事﹐還剩下什麼故事元素﹐可以讓觀眾替主角緊張。第二季越看下去﹐越有在看龍珠的感覺﹐超能力可以天馬行空﹐但不代表故劇情可以不合情理啊。希望只是編劇罷工的暫時性問題﹐第三季時劇情能夠回愎第一季的水準。

美國的電視連續劇沒有完整的故事﹐只要有收視就一季接一季不停的拍下去﹐所以我也不會期望「英雄」有一個真正的結局。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總是覺得欠缺了些東西。不過可以換個角度去想﹐美式電視劇不單只是說一個故事﹐而是創造一個劇中世界。劇中世界正如現實世界一樣﹐永遠也有新的故事發生﹐沒有一個既定的大結局。

The Riches 富貴浮雲

The Riches 美國有超過數十個電視頻道﹐每年上映的電視劇集數以百計。可是大部份的劇集只是新瓶舊酒﹐離不開荷里活的成功公式﹐主角不是醫生﹐律師﹐警察﹐題材便是白領愛情生活﹐驚險冒險故事。在大網絡上播放的電視劇﹐為著收視保障和廣告收入﹐表達手法或劇本佈局上或許有些創意吸引觀眾﹐但主題多數走比較保險的路線。有線電視台走小眾路線﹐沒有這麼多創作上的掣肘﹐雖然沒有星光熠熠的大製作﹐反而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富貴浮雲」在FX頻道播放﹐平均有四百萬觀眾﹐在寵大的美國市場算不上特別熱門﹐卻吸引我追看全套第一季﹐並熱切期待十月播放的第二季。

這齣電視劇集很另類﹐故事是關於一個流浪者家庭﹐混入上流社會過著有錢人的生活。主角一家五口世世代代也是流浪者﹐有點像現代的吉普賽人﹐靠幹點小買賣騙騙知市民掙錢過活。他們從一個地方流浪到另一個地方﹐有著與我們正常人不同的價值觀。他們不是大奸大惡不會殺人放火﹐只是對於財產金錢的觀念與我們不同﹐並對於流浪者間的家族忠誠看得十分重要。主角一家在公路上遇上交通意外﹐對頭車的有錢夫婦死了﹐死者正準備搬到新地方展開新生活﹐於是主角興起了取代死者身份的念頭。於是他們一家人搬進死者的大屋﹐賊爸搖身一變為大律師﹐賊媽則變為有錢闊太﹐三個孩子入讀貴族學校﹐開始過著別人的生活。

每集故事圍繞著這一家人如何暪天過海扮個有錢人﹐努力擺脫流浪者家族仇人的滋擾。劇中一家人表面上過得風光﹐可是每天過得是提心跳膽﹐害怕謊言會被拆穿的一日。每個人對借來的生活有不同的看法﹐賊媽與大仔喜歡以前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他們從心底裏看不地普通人每天營營役役的價值觀。賊爸追求是對自己的肯定﹐ 為什麼他們一家不可以過上流人的生活﹐要屈在破舊的旅行車生活。二妹的轉變最大﹐她完全愛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在學校交上型仔男友﹐還打算升讀大學告別流浪 者生活﹐投身專業階層的懷抱。三仔還是小孩子戲份不重﹐最多只是拿他喜愛穿女裝開開性取向玩笑。

除了充滿戲劇元素的故事外﹐處身兩套不同價值觀之間﹐而引起的身份認同危機﹐也是貫穿整過劇集的主旨。不僅劇中每人經歷思想衡突﹐這劇集也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反思﹐我們視之為處世真理的社會秩序並非必然。大部人在社會追求的不外是物質與地位﹐不停地努力工作往上爬﹐目標就是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享受更加舒適的生活。流浪者對金錢有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享受生活的每一天﹐追求金錢反而變成人生的負累。當然電視劇為求好笑總會跨張失實﹐有些身份不穿崩的過關橋段更是老土兒嬉﹐只在這家庭倫理劇情片的舊瓶中﹐裝著的卻是文化沖擊的新酒。我們這些正常人不會明白﹐亦沒有興趣去感受到流浪者的想法﹐甚至會認為他們是社會上的寄生蟲﹐應該教化踏上正途。通過這齣電視劇主角一家﹐我們與他們也許對社會秩序有不同的理解﹐可是我們與他們追求的人生意義真的有這麼多的不同嗎﹖

Boston Legal

Boston Legal 香港無記以律師為題材的電視劇的劇情總是千遍一律﹐主菜永遠是隨意配對的愛情線和婆婆媽媽的親情線﹐妨忽法庭戲只是配菜﹐替主菜伴碟讓整碟菜好看點爾。經公司的同事和老闆的強力推薦下﹐我接觸Boston Legal這套令我耳目一新律師電視劇。我很少追看外國的電視劇集﹐這是除24外少數我會由第一集開始直追看至季尾的劇集。更難得是這套並不是連續戲﹐每集基本上是一個獨立單完﹐沒有非要追看不可的心理因素。吸引我一集接一集看下去﹐就是演員出色的演出﹐編劇精彩幽默的對白﹐以及劇中每宗刺激觀眾思維﹐沖擊觀眾價值觀的官司。

Boston Legal的幕後班底是由另一套長壽律師電視劇集The Practice原班人馬移師過來。事實上Boston Legal的主角曾在The Practice客串演出最後一季﹐角色大受歡迎電視台才為他獨立開拍一套新的電視劇集。Boston Legal在二零零五年首播﹐旋即贏得艾美獎和金球獎多個獎項﹐其中最受矚目的當然是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的冷面笑匠James Spader。 除了男主角是好戲之人外﹐其他佔戲頗重的配角均是影壇老前輩。星空奇遇(Star Trek)中當Captain Kirk的William Shatner﹐ 在劇中飾演律師行的冠名合伙人。曾經是法律界的奇材﹐一手創立在波士頓首屈一指的律師樓王國﹐不過因為患上老人痴呆而記憶力衰退﹐近年能力已大不如以前。可是他依然自視甚高死不認輸﹐兼且為老不尊貪威好色﹐每集必定給身邊的人帶來不少麻煩﹐亦給觀眾帶來很多笑話。他與主角的關係亦師亦友﹐二人在露臺談天是每集完結前的指定動作。看起來只是兩個中年男人飲酒食雪咖互相吐嘈﹐細心留意對白卻會體會出一絲絲的人生哲理。劇中律師行的另一冠名合伙人由Candice Bergen飾演﹐她就是八十年代紅極一時Murphy Brown電視劇中的Murphy Brown。在Boston Legal裏﹐她仍然保持Murphy Brown那份女強人本色﹐不論是對下屬對其他律師﹐在嘴巴上絕不饒人。她字字珠璣的搶白讓觀眾看得過癮﹐只有轉數超高的男主角才能與她針鋒相對﹐兩人唇槍舌劍擦出不少火花。

法庭戲份是這套電視劇吸引觀眾焦點﹐每集也有至少一個多則數個官司平行交錯地進行﹐每宗官司的結案陳詞更是讓人 拍案叫絕﹐與香港電視劇的法庭戲根本屬於不同層次。香港電視中的法律觀念很簡單﹐凡事也黑白分明﹐給觀眾說清楚那個是殺人犯﹐那個是無辜受冤枉的好人。好律師的責任就是申張正義﹐讓壞人惡有惡報﹐奸律師則走法律罅讓壞人消遙法外。大慨這根深蒂固觀念﹐自中國民間傳奇包青天﹐到清朝的狀師故事﹐一直到現代香港也沒有改變過。Boston Legal的背景是美國社會﹐法律精神比香港進步不知多少倍。法律是平衡社會上各方利益的制度﹐不同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對公義也各有不同的理解。控辯雙方不是只單純的找出被告有沒有犯罪﹐還是不同價值觀的較量﹐去解釋現有的法律條文﹐說服法官和陪審團作出判決﹐成為影響社會民生的案例。法律程序不只是判辨一個人有沒有犯罪﹐更重要的是分辨究竟什麼才算是犯罪。寫在紙上的法律條文是死的﹐要依靠由人組成的法庭去解釋﹐決定在什麼情況應用什麼條文。到底冒警擄人用私刑迫供去救被綁架的小朋友是正確的決定。還是就算會眼白白看著小朋友給被殺害﹐也要保障知情的第三者﹐限制警察不能對之濫刑呢﹖在學校科學課中應否教授創造論﹐還是校長有權解顧不合作的老師呢﹖醫生的責任是給病人最佳的醫療選擇﹐還是醫生可以把他的宗教道德觀強加病人身上﹐拒絕給強姦受害人開事後丸呢﹖劇中的官司涉獵範圍甚廣﹐上至死刑環保等重要議題﹐下至學校搞萬聖節化妝舞是否構成對宗教不尊重﹐冷藏復活的新科技算不算是變相安樂死也有。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就算是一件很小事情的立場﹐也有源於我們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劇中每一集每一單官司﹐除了讓律師雄辯滔淫增加劇情張力外﹐也同時給觀眾一個反思自己價值的機會。細心聆聽分析控辯雙方的理據﹐看看自己一直抱著的價值觀﹐能不能經得起理性的考驗。

Boston Legal己經播完兩季﹐正在上映的第三季儘管走勢依然凌勵﹐不過始終還是第一季最好看。這套電視劇拍了三季卒之逃不出所有法律劇集的通病﹐就是劇中角色有太多官司纏身﹐怎麼整間律師行大部份時間用來處理自己人的案件﹐不用賺錢接街外人的生意嗎﹖劇中除了幾個重要角色保持不變外﹐配角如走馬燈般的轉換﹐多則一季少則數集就會換人﹐保持觀眾的新鮮感。Boston Legal輕鬆惹笑背後藏著嚴肅議題的風格有別於一般的律師劇﹐不知道能否超越同一班底製作的The Pratice的八季或Ally McBeal的五季記錄呢﹖想著Boston Legal中的男主角Alan Shore善用人性黑暗面的結案陳詞﹐不知道他會對今日香港烏煙障氣的司法制度有什麼話說。對著不尊重法律精神強調行政主導的香港政府﹐大慨他也無能力改變那些惡法的既定判決。香港現實中沒有法律精神的土壤﹐在電視螢幕中虛疑世界自然沒有出色的律師劇集。不可能對編劇們有這樣高水平的要求了﹐還是給我們用法律花紙包裝的愛情戲就收貨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