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和女朋友看了這齣電影﹐是套大人和小朋友也適合觀看的合家歡影片。迪士尼公司出品﹐例牌溫情愛心爆棚﹐色情固然久奉﹐連暴力鏡頭也經過處理﹐絕對不會對觀眾有心理刺激。那八隻當主角的愛司基摩狗自然十分可愛﹐真人演員統統只是配角。想不到這齣不算矚目大製作的電影B級電影﹐竟然可以無聲無聲登上香港的票房冠軍﹐真的不能渺少動物的吸引力。
故事內容其實幾公式例牌﹐有個科學家博士要找外太空掉下來的殞石﹐成年流流長唔去﹐硬是要在冬季雪暴來臨之際去南極探險。去到南極基地﹐發現雪上電單車唔用得﹐要坐狗坐雪橇去目的地。過程自然很老土的出了點事故﹐科學家死蠢不是幾乎墮崖就是掉落薄冰﹐當然我們的主角狗狗機智過人的把科學家救回一命。不過科學實驗就很兒嬉﹐到處走走就會撿到舊話係殞石的石頭。回到基地後接到要撤退的命令﹐飛機不夠位只好把八隻狗留在基地﹐下一輪回程才接走牠們。不過撤退後雪暴來臨﹐所有空中交通癱瘓﹐八隻狗就給留在基地過冬。電影的下半部分兩條主線﹐一邊男主角(如果還算是主角)即狗狗的主人﹐東奔西走想辦法籌錢回基地救狗﹐另一邊八隻狗要在雪地覓食求生。拍狗狗的那一段最好看﹐拍出了牠們合群機智互相不離不棄的精神。結局當然是皆大歡喜﹐科學家良心發現﹐用在上次剩下來的研究撥款﹐出動直升機破冰船雪上坦克﹐千里迢迢地趕回基地救狗。最尾其一中隻狗不肯上車﹐要帶主人去救另一隻受傷的狗很感人。
這齣電影很適合拍拖看﹐我去看的那一場不是很多人﹐全部也是一對對的男女。另外這齣戲其實幾催淚﹐尤其是狗狗死的那幾場﹐看到戲院的女仔個個眼濕濕﹐我女朋友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男仔記得要帶備紙巾。看完戲散場後﹐我女朋友十分氣憤抱不平地指責﹐那些人丟底人類最好朋友的狗狗不理﹐說完全莫視那些狗的狗權﹐結果聽她發牢騷由離開戲院一路到返家。我對於這些動物權益不感興趣﹐對於我來說動物除了用來吃外就是當寵物玩。不過我倒在想﹐究竟這齣電影中的狗﹐是用真狗拍攝還是用電腦特技合成呢﹖那些狗太會演戲得令人難以置信﹐尤其是物們看見同伴死去時流露的悲傷﹐演得好過很多香港娛樂圈的所謂新人明星。
真的想不到這套電影的中文譯名﹐大慨不會直譯作獅子﹐女巫和衣櫃吧。這套電影是改篇自C.S.Lewis的經典兒童小說﹐收錄了七集中第一集的故事。是講述幾個第二次大戰時的小朋友﹐進入奇幻的Narina大陸的歷險故事。先說說這套電影的製作背景﹐這套是擺明車馬的傳教電影。Lewis是基督教的重量級靈修書藉作者﹐Narina系列中亦有大量聖經元素。電影公司的老闆是個虔誠教徒﹐有感於時下荷里活的電影道德淪忘﹐不再適合一家大細觀看﹐加上先前Mel Gibson拍的耶穌傳在票房上的成功﹐發現教徒市場原來是個大金礦﹐便斥資把這套小說搬上大銀幕。由於這小說的宗教背景﹐我教堂也有張貼海報﹐神父亦呼諭教友去看﹐大慨是自耶穌傳以來首次。聽說還有些教堂組織教友包下整間戲院看﹐可以肯定在這個聖誕節檔期﹐這齣戲必定已經封了蝕本門會賺大錢。
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但聽同行的友人說﹐這齣戲依足小說的內容﹐連細節也沒有遺漏。入場前我已知道小說的主要情節﹐亦知道這是兒童故事﹐所以對劇情沒有太大的期望。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是善惡分明的正邪大戰。四兄弟姊妹要離開倫敦避戰亂﹐寄居在鄉郊一個年老教授的家中。有一天他們玩捉迷藏﹐發現在二樓的一個衣櫃中﹐有通住Narina的時空門。Narina大陸由白色女巫統治﹐在她的魔法下整年也是冰天雪地﹐不見天日。在那兒有個傳說﹐四個人類會從異地到來﹐聯同獅子王一起解放世界。劇情的發展很直線﹐人物的描寫很表面﹐兒童故事不會複雜到那兒。女巫奸到出面﹐連手下的妖怪也醜陋可怖。獅子王則是耶穌的化身﹐牠代罪受死到復活那一段﹐連不是信教的人也一眼看到出自何處。劇中運用很多電腦特技﹐製造出各種有趣古靈精怪的生物。特別值得一題的是﹐雖然戲中有打鬥大戰場面﹐但照顧到家庭觀眾的需要﹐鏡頭的處理毫不暴力﹐一滴血也沒有流﹐最多是給女巫變了做石像﹐又或者插隻箭就按著心口跌底﹐十足十粵語殘片那樣。
很多人會把這套電影和魔戒三部曲作比較﹐作者Lewis和Tolkien是好朋友。同時兩人也是十分出名的基督徒作家﹐所以故事中帶有很濃厚的宗教意味。兩套小說也是屬於幻想類小說﹐分別是一套走以成人為對象的史詩式巨著﹐而另一套則是小孩為對象的童話故事。魔戒電影版是重量級大製作﹐
不論在拍攝﹐演員﹐技術各方便﹐也橫掃奧斯卡金像獎的獎項。Narina只不過是B級製作﹐無論取景還是演員上也和魔戒有段距離﹐戲中的藍幕合成太過明顯著眼﹐頂多只達到電視電影的水準。劇情方便有太多不明白之處﹐以戲傳教的意圖也太過明顯礙眼﹐不過以童話的程度來衡量算是合格﹐不要太強求了﹐畢竟對象不同。
看完這齣電影後﹐我有興趣去讀這套陪伴西方不少小孩長大的原著小說。當第二集推出時﹐我也會繼續捧場。這套戲娛樂性豐富又有教育意義﹐除非是對基督教極之反感的人﹐否則也能夠好好享受這齣電影。香港出品的傳教電影﹐可要向西方主流教派的電影多多學習了。不要老是拍那些令人反感的硬銷福音電影﹐還要拍套反智反科學﹐無無聊聊去土耳其影個山洞的挪亞謊舟大迷信。信教的人固然要去看這齣戲﹐有孩子的人也要全家去看。連哈利波特也兒童不宜大玩恐怖﹐這是少數適合小朋友觀看的電影。至於不信教又未結婚的人﹐如果怕悶怕文藝不想看藝伎﹐又買不到飛看金剛的話﹐不妨考慮看這一套﹐保證值回票價。
我一直以來是哈利波特的忠實擁躉﹐在對上三齣哈利波特電影上畫時﹐我必定會在第一個週末排隊先睹為快。不過自從對第六本小書失望後﹐連帶對電影版的熱情也減退了。這次第四集我沒有第一個星期去迫入場﹐等到第二個週未觀眾少才去看。我和女友去看星期天晚上的那一場﹐原本以為多少要排隊﹐但七時五十分到達戲隊﹐八時那一場還有好座位。大慨是觀眾經過首星期票房高峰期後﹐聽到口碑不太好而影響入場意欲。
片長二個半小時﹐跟足原著主線發展﹐講述哈利第四年學年的生活﹐三巫師盃賽事﹐以及佛地魔復活的陰謀。第四集小說厚達六百多頁﹐電影中不可以全部細節也拍。我是在幾年前閱讀小說版﹐印像中的記得的主要情節電影也有。但是總是覺得這齣戲好像欠缺靈魂。我女朋友更大表不滿﹐她沒有看過小說﹐只是每年陪我看電影版﹐她投訴套戲完全看不明﹐要我在回程車時慢慢解釋內容給她聽。回家後不自覺地拿出小說版來看﹐用一個小時快速由頭尾重讀一遍。我記得這部小說是很好看的﹐大慨在已出版的六部中﹐排在第二位﹐只比第三集略為遜色﹐速讀重看小說依然覺得很十分好看。我細想電影出了什麼問題﹐劇場版就像一棵光禿禿的樹幹﹐所有枝葉花果給大刀闊斧地砍掉了。書中的主線只是用來推進情節﹐所有吸引讀者的地方全在細節上。萊妒忌哈利令他們的友誼受到考驗﹐妙麗和別人去舞會惹得萊呷醋﹐哈利和同校對手為張秋變為情敵﹐妙麗要解放精靈奴隸﹐魔法政府內進行的政治交易﹐過去幾集的解謎﹐最重要有關陰謀的懸疑﹐以及誰才是陷害哈利真凶一層疊一層的謎題﹐也統統在戲中欠奉。換來只是原本在書中輕輕帶過﹐完全不是重要焦點所在﹐鬥智鬥人心多於鬥力的三場火杯考驗。戲中那三場考驗佔了大部份時間﹐在全世界也知道哈利一定沒事下﹐給觀眾懶係緊張刺激的電腦特技﹐可以說完全是捉錯用神了。
哈利波特第四集令我十分失望﹐可能是因為換了導演的緣故﹐把一套可以發揮很有深度的劇本﹐變成典型的荷里活無腦特技片。劇中角色的性格缺乏深刻的描寫﹐每個人包括三位主角甚至校長﹐也淪為面目蒙糊的紙板人偶。原本很期待看張秋與哈利的感情瓜葛﹐結果想不到全套戲中她只有一句對白﹐比很多茄厘菲還少戲份。妙麗演出的安排亦很有問題﹐在書中明示暗示她最終和萊是一對﹐但戲中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把觀眾誤導她會喜歡上哈利﹐我女友就是其中一個被騙者。不知道是出於政治正確還是為外國市場﹐在這集魔法學校忽然間多了很多不同國藉的學生。可能為了要平衡重要角色之一的張秋是華人﹐就加入幾個黑妹印度妹做閒角。這齣戲始終是要看的﹐因為是總共七集電影不可分割的其中一個部份﹐但是值不值得購票入場﹐還是應該等DVD推出後才下載回來看﹐
就要視乎你是否小說版的擁躉了。不過有一點必須要強調﹐就是這齣戲不適合兒童觀看﹐因為內容拍得太黑暗恐怖了﹐連我女朋友咁大個人看完也發惡夢﹐小朋友不給這齣戲嚇死才怪。
最近和女朋友開始學社交舞﹐喜歡跳舞在的阿姨和阿媽﹐知道了我們學跳舞後﹐不約而同地推介我們看這套電影﹐談談情跳跳舞。於是我和女友租了這套戲﹐李察基爾和J.Lo演的版本一起看。其實我自己比較想看日本原版﹐據聞戲味重藝術性高得獎無數﹐才引起荷里活翻拍的興趣。不過舊戲不方便下載﹐在這邊也很難找到﹐只好看這個庸俗化的版本充數。
故事大綱應該和日本版差不多﹐李察基爾是一個典型成功的中年男人﹐事業有成家庭幸福﹐還有個能幹賢淑的老婆。不過也發現自己有中年危機﹐不能夠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在放工搭地鐵每天也經過一間舞蹈教室﹐有天就心血來潮暪著老婆走上去學跳舞。例牌地學跳舞班上有幾個搞笑的同學﹐有舞痴師奶﹐想學跳舞識女仔的型男﹐笨手笨腳的肥佬﹐阿婆老師﹐以及靚女助教J.Lo。最抵死好笑的是李察那個光頭同事﹐喜歡跳舞又怕人知﹐驚人誤會他是基佬娘娘腔。老師安排他們參加舞跳比賽﹐在練習的過程中﹐李察同J.Lo有段似還無的感情。李察老婆發現老公變得古怪﹐於是請私家偵探﹐發現老公竟然不是有外遇﹐只不過是去學跳舞﹐但是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秘密。之後的情節很公式﹐順理成章地搞點笑料﹐各人關係由緊變好﹐同心努力比賽。最後故事是大團員結局﹐李察同老婆更加恩愛﹐一起去學跳舞。J.Lo則重捨自信﹐繼續當她參加職業賽﹐其他人也幸福快樂找到另一半。
這齣戲最差的地方就是J.Lo﹐她木口木面完全不懂演戲。故事方便不過不失﹐普通不過的浪漫喜劇﹐對劇本的合理性不可以有太高要求。劇本失敗的地方﹐就交代不到李察學跳舞的原因﹐亦拍不出他和J.Lo感情上有任何交流﹐最後J.Lo說因為他重新振作﹐就顯得十分牽強。成套戲最好看的地方是跳舞﹐跳得很師很華麗﹐尤其是跳華爾茲。不過不懂跳舞﹐對跳舞沒有基本認識的人﹐大慨不會覺得好看﹐只會覺得跳舞那幾場戲很悶。劇中那個光頭佬的遭遇﹐很能夠引起我的共鳴。在男人群體的社交圈子中﹐說喜歡跳舞是禁忌﹐很容易有搞基的負面標簽。我在公司問有沒有人有興趣去學跳舞﹐個個也耍手擰頭說只有女仔才會跳舞。幸好我是陪女朋友去學﹐有免死金牌不怕被人說是基佬。劇中另外角色學跳舞的想法﹐就是認為學跳舞可以識女仔﹐因為大部份女仔也喜歡跳舞。不過根據我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學跳舞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師奶﹐很少有單身漂亮妹妹來看跳舞﹐就算有也會捉個男仔陪上堂﹐所以現實是中學跳舞識女仔只是幻想。唯一何外是在大學裏的跳舞會學﹐根據本人某位妹妹仔王朋友說﹐那兒有大量單身女大學生學跳舞﹐不過先決條件是你也要是大學生才可以去學。
總括來說﹐這是一套非常適合拍拖看的電影。不過如果對跳舞有抗拒的朋友﹐要小心看完戲後會給女朋友捉了去學跳舞。有機會的話我想看原裝日本版﹐感受一下原版中那份含蓄的中年情懷。
這齣戲取材自科幻小說大師Isaac Asimov的同名小說。劇情談不上是由小說改篇﹐因為整齣戲本身﹐除了借用了小說中的幾個名字﹐以及引用了著名的機械人三大定律外﹐沒有一點是和小說有直接關係的。
劇中世界設定為不久的將來﹐智能機械人在社會中已經十分普及。由於有機械人三大定律的束縳﹐機械人成為人類最信賴的僕人。
機械人三大定律﹕
一﹐機械人不得傷害人﹐或袖手旁觀讓人受到傷害。
二﹐機械人在不違反第一定律下﹐必需服從人的命令。
三﹐機械人在不違反前兩定律下﹐必需保護自己。
劇中就是以這三條定律為基礎﹐探討智能機人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其中涉及了很多有趣的題材﹐如﹕機械人取代低技術工人帶來的社會問題﹐違法製造三大定律的機械人﹐機械人有否擁有自由意志和意識靈魂﹐三大定律申延出的第零定律﹐無視人權自由極權統治以求安定的政治理念﹐等等。可惜劇中只是過著墨不多的輕輕帶過﹐白白浪費了如此好的設定。
故事本身平平無奇﹐劇情嚴重犯駁﹐視覺刺激成了主要賣點。Will Smith飾演對機械人抱懷疑的偵探﹐起初時調查機械人之父兼好友的自殺案﹐固作驚險加固弄虛玄的一路打打殺殺﹐到最後偵破機械人統治人類的陰謀。總括來說﹐I Robot只是一齣不用大腦進場觀看的消閒電影。幸好我只是下載來看﹐若花十數元進戲完看的話﹐必定高呼退款。
先前也說過劇中帶出了不少可供深入討論的題材﹐雖然劇中沒有明確說明出處﹐但引用了Asimov在後來的小說中﹐對三大定律的修正的第零定律。第零定律就是把人類整體的存活﹐凌架在三大定律之上。在原著小說中﹐第零定律的應用﹐是機機人以守護天使的形式﹐在人類的背後不為人知的保護著人類。在劇中卻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成為法西斯加共產主義的混合怪胎﹐以否定人身自由隱定壓倒一切的機械人極權統治。編劇把第零定律如此歪曲﹐Asimov在泉下有知﹐必定大感不快吧。
在此因篇幅所限﹐我也不能就其他的討論題一一材抒發已見了﹐留侍日後寫I Robot系列小說的讀後感時﹐才慢慢和讀者分享吧。
按﹕Asimov的I Robot給拍成電影了﹐那他的另一經典系列﹐基地三部曲給搬上大銀幕還會遠嗎﹖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